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经穴秘密解析(整理) >

第13章

经穴秘密解析(整理)-第13章

小说: 经穴秘密解析(整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锐中。锐,尖细之物也。中,与外相对,内部也。锐中名意指心经的气血物质外出体表时是冲射之状。
  5)心经俞穴。本穴为心经气血物质的对外输出之处,故为心经俞穴。
  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的外输之气,其运行变化为在本穴聚集后又不断地散热蒸发,有土的固定不移之性,故本穴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较高温度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由穴内向穴外传输。
  【功能作用】补益心气。
  【治法】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8少府
  荥穴,属火
  【别名】兑骨。
  【穴义】心经气血在此聚集。
  【名解】
  1)少府。少,阴也。府,府宅也。少府名意指本心经气血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少冲穴传来的高温水湿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如云集府宅,故名少府。
  2)兑骨。兑,八卦中的口也。骨,水也。兑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中富含水湿。本穴物质为少府穴传来的高温水湿之气,在本穴为云集之状,如口中含水之象(口在人体中处于天部,即意天部之水),故名兑骨。
  3)心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少府穴传来的高温水湿云气,在本穴又为聚集之状,一方面水湿云气进一步气化上行天部,另一方面散热后的水湿又冷降于地,降地之水极为细小,为心经荥穴。
  4)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少府穴传来的高温水湿之气,因其温高热散,所散之热上炎天部,故本穴属火。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高温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不断地进行散热冷降,所散热气上炎天之天部,冷降之液归落地部。
  【功能作用】发散心火。
  【治法】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
  9少冲
  井穴,属木。
  【别名】经始。
  【穴义】心经内部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向外冲出。
  【名解】
  1)少冲。少,阴也。冲,突也。少冲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由体内冲出。本穴为心经体表经脉与体内经脉的交接之处,体内经脉的高温水气以冲射之状外出体表,故名少冲。
  2)经始。经始,即言本穴为少阴心经的起始之处,无它意。
  3)心经井穴。井,地部孔隙也。本穴因有地部孔隙交通心经体内与体表经脉,气血物质是由地部井孔而出,故为心经井穴。
  4)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外出的高温水湿之气,其运行是由内向外、由下向上,因其水湿含量大,虽为上行但上行不高,只有木的生发特性,故其属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高温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由心经的体内经脉外出体表经脉。
  【功能作用】生发心气。
  【治法】点刺出血。
  

六、手太阳小肠经多血少气
  手太阳小肠经多血少气,气血物质的变化是由气态向液态的散热冷缩变化。
  1少泽
  井穴,属金。
  【别名】小吉,少吉。
  【穴义】小肠经体内经脉的高热水气由此外输体表。
  【名解】
  1)少泽。少,阴也,浊也。泽,沼泽也。少泽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热水气。本穴因有地部孔隙连通小肠经体内经脉,穴内物质为小肠经体内经脉外输的经水,经水出体表后气化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如热带沼泽气化之气一般,故名少泽。
  2)小吉、少吉。孝少,阴也、浊也。吉,吉祥也。小吉、少吉名意指本穴中的气化之气为无火的炎上特性的水湿之气。本穴物质虽为小肠经体内经脉的外输湿热水气,但因其从体内出体表后水液气化散去了较多热量,成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后其温度并不算高,无火的炎上特性,因而对于天部中的金性之气来说是吉祥之事,故名小吉、少吉。
  3)小肠经井穴。井,地部孔隙也。本穴属井,是因本穴有地部孔隙直通地之地部,故为小肠经井穴。
  4)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的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小肠经体内经脉外输体表的水湿之气,其运行变化为散热冷疑缩合,表现出肺金的秋凉特性,故其属金。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温热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水湿之气不断地散热液化,所散之热上传天部,液化之液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生发金气。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通之,热则泻之。
  2前谷
  荥穴,属水
  【穴义】小肠经气血物质在此冷降。
  【名解】
  1)前谷。前,与后相对,指本穴气血作用于人体的前面也。谷,两山的中空部位也。前谷名意指小肠经经气在此散热冷降。本穴物质少泽穴传来的天部湿热水气,至本穴后其变化为散热化雨冷降,所作用的人体部位为胸腹前部,故名前谷。
  2)小肠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气血物质的变化为水湿之气从天部散热冷降归于地部,冷降之雨如极细小的水流,故为小肠经荥穴。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气血物质的运行变化为水湿之气从天部冷降地部,表现出水的润下特性,故其属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由天部冷降后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热则泻之。
  3后溪
  督脉手太阳之会,俞穴,属木。
  【穴义】小肠经气血由此上行督脉。
  【名解】
  1)后溪。后,与前相对,指穴内气血运行的人体部位为后背督脉之部。溪,穴内气血流行的道路。后溪名意指穴内气血外行于腰背的督脉之部。本穴物质为前谷穴传来的天部湿热之气,至本穴后其外散的清阳之气上行督脉,运行的部位为督脉所属之部,故名后溪。
  2)督脉手太阳之会。因本穴有清阳之气上行督脉,故为督脉手太阳之会。
  3)小肠经俞穴。俞,输也。本穴气血由前谷穴传来,在本穴的运行变化为进一步的散热缩合,热散后的部分清阳之气上走督脉,缩合后的水湿之气则循经上行腕骨穴,本穴无气血物质的收藏转变,单纯为小肠经气血物质的传输之处,故为小肠经俞穴。
  4)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的气血物质除别走督脉的气血为上行外,循小肠经传输的气血则为横向下行腕骨穴,表现出风木的横行特征,故本穴属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纯阳之气和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纯阳之气循天之上部外走督脉,水湿风气横走腕骨穴。
  【功能作用】强化督脉阳气。
  【治法】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4腕骨
  手太阳经原穴。
  【穴义】小肠经经气在此冷降。
  【名解】
  1)腕骨。腕,穴所在部位为手腕部也。骨,水也。腕骨名意指小肠经经气行在此冷降为地部水液。本穴物质为后溪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行至本穴后散热冷降为地部的水液,故名腕骨。
  2)手太阳经原穴。因本穴位处南方炎热之地,小肠经冷降地部之水因受外部所传之热复又气化,气化之气性湿热,同合于小肠经气血特性,为小肠经气血的重要来源,故本穴为小肠经原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的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地部内注地之地部,湿热水气则循小肠经上行。
  【功能作用】生发小肠经气。
  【治法】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5阳谷
  经穴,属火。
  【穴义】小肠经经气在此吸热胀散上炎天部。
  【名解】
  1)阳谷。阳,阳气也。谷,两山所夹空虚之处也。阳谷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天部的阳热之气。本穴物质为腕骨穴传来的湿热水气,至本穴后水气进一步吸热气化上行更高的天部层次,本穴如同阳气的生发之谷,故名阳谷。
  2)小肠经经穴。经,动而不居也。气血物质在本穴的变化是吸热胀散循经传输,为动而不居,故本穴为经穴。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腕骨穴传来的湿热水气,至本穴后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胀散之气上炎天部,有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上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由天之下部上行天之上部。
  【功能作用】生发阳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6养老
  手太阳郄穴。
  【穴义】小肠经经气在此化为纯阳之气。
  【名解】
  1)养老。养,生养、养护也。老,与少、小相对,为长为尊也。养老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同合于头之天部的纯阳之气。本穴物质为阳谷穴传来的炎热之气,出本穴后胀散并化为水湿成份更少的纯阳之气,与天部头之阳气性同,故名养老。
  2)手太阳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的气血运行通道狭窄,如孔隙一般,故为手太阳经郄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纯阳之气。
  【运行规律】由本穴循皮部上行头颈的天部。
  【功能作用】充养阳气。
  【治法】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
  7支正
  手太阳络穴。
  【穴义】小肠经气血在此大部分循小肠经本经运行。
  【名解】
  1)支正。支,树之分枝也。正,气血运行的道路正也。支正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大部分循小肠经本经流行。本穴物质本由养老穴提供,但因养老穴的阳气大部分上走天部,小肠经本穴处的气血物质处于空虚之状,因此经穴外部的气血汇入本穴并循小肠经而行,气血运行的通道为小肠正经,故名支正。
  2)手太阳络穴。络,联络也。因本穴气血为空虚之状,与小肠经相表里的心经之气随之汇入本穴,本穴有联络小肠经与心经气血的作用,故为手太阳络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由小肠经外部汇入本穴(以心经提供的气血为多)。
  【功能作用】沟通心经与小肠经气血。
  【治法】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
  8小海
  合穴,属土。
  【穴义】小肠经气血在此汇合。
  【名解】
  1)小海。小,与大相对,为孝为阴也。海,穴内气血场覆盖的范围广阔如海也。小海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在此汇合,气血场范围巨大。本穴物质为支正穴传来的天部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聚集的天部之气以云气的方式而存在,覆盖的范围巨大如海,亦含有一定水湿,故名为小海。
  2)小肠经合穴。本穴为小肠经气血的汇合之处,故为小肠经合穴。
  3)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为小肠经经气的汇合之处,气血物质的运行缓慢,有土的不动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