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郝万山讲伤寒论1~9 >

第4章

郝万山讲伤寒论1~9-第4章

小说: 郝万山讲伤寒论1~9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考试有《伤寒论》的话,所以在唐代的《伤寒论》的这种流传是非常广的。所以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没有收入《伤寒论》,是他没有?并不是他没有看到《伤寒论》的内容,而他看到了,认为这本书很重要,在他的《千金翼方》里收入了《伤寒论》的全部内容。

这个我们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古文的教研室钱超尘老师前几年把《千金翼方》中的《伤寒论》的内容一条一条的摘出来,单独地印了一个小册子,把它叫做《唐本伤寒论》。这本书在外面书店有卖。

唐代还有一个大的医家叫王焘,他写过《外台秘要》,我们在这里简称《外台》,《外台》呢也收入了《伤寒论》的内容。但是除了《伤寒论》的内容,还有许多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金匮要略》中的内容。因此我们觉得王焘所看到的本子不是来自于王叔和,可能是《伤寒杂病论》的另外一个传本。如果说《千金》本《伤寒论》是和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10卷22篇有关的话,王焘《外台秘要》里所收录的《伤寒论》的内容,它也有我们今天看到的《金匮要略》里的内容,它很可能是《伤寒杂病论》的另外一个传本。所以在唐代的两部著作,一部是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一部是王焘的《外台秘要》,都是我们今天校订《伤寒论》的非常重要的参考书。而且我刚才说了,在唐代的医官考试制度中,就有十道题是出自《伤寒论》,所以《伤寒论》在唐代流传是非常广泛的。

但是,《伤寒论》真正有固定的本子,而且又刻板运行的,那应该是在宋代。在宋代成立了校正医书局。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主要有林亿、孙奇、高保衡这些官员,他们认为百病之急,这些病,哪个最急呢?伤寒。所以最先校订《伤寒论》10卷22篇,从此《伤寒论》才有了定本,固定的本子。你看以前《脉经》收集的也罢,那是收集在《脉经》里,他不是个单独的本子。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它也是收集在他的书这个里面,也不是个单独的本子。只有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林亿、孙奇、高保衡他们校订,刻印了《伤寒论》,开始刻的是大字本,纸张也比较贵,造价也比较高,老百姓买不起,过了几年以后,他们又给皇上打报告,皇上批说你们印成了小字本,卖的时候只收工本费,不要赚钱,这样让老百姓能够买得起。你看宋朝皇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他是做过许多许多的工作的。而在宋代的时候,不仅在医学上成立了校正医书局,而且在各个经、史、子、集,各个门类都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皇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宋版书纸张精良、校刊精细、字体漂亮、价值连城,所以今天哪位家里要是有一本宋版书的话,你别在家里放着,拿到故宫博物院,或者拿到国家图书馆去。那是非常非常珍贵的东西。

我想在座的不少是书香门第,你们可以到家里去看看,看看自己家里有没有线装书。当然宋代书《伤寒论》是找不到啦,其他的宋版书,那也棒啊,它也是价值连城的啊。

山东有个小学老师,有一天到邻居家串门,发现邻居老太太拿着抄写的本子,在那里剪鞋样,说:“大妈,你这是什么东西啊?”“我在这剪鞋样啊!”他拿过来一看,他大吃一惊,居然是《永乐大典》。他说“大妈,大妈,你这东西怎么来的啊?”她说:“我们祖上流传下来的,我们世世代代拿着剪鞋样啊!”他说:“你们祖上干什么的啊?”她说:“我们祖上义和团的啊!”大概义和团进北京的时候,在北京圆明园不是藏着《永乐大典》吗?进北京的时候,八国联军也抢,义和团也抢,义和团他抢完他不知道干什么,回家后给他媳妇剪鞋样,所以祖祖辈辈留着这个书,那纸也很好啊,剪鞋样用。所以这个小学老师说:“大妈,你可别拿着它剪鞋样,我想看看这本书。你要多少纸,要什么样的纸,我给你剪鞋样用,把这本书给我吧!”她就把这本书给他拉。她不知道它干什么用啊。

好,这就是我们,象一个小小的故事一样发现的一个《永乐大典》的手抄本的一个残缺。

所以还有我们清代的陆心源,他是一个藏书大家,他的藏书称号称“皕宋楼”,你看这个皕字是两个百,那就他为什么取这么一个藏书楼的名字啊?说明他自称藏了200部宋版书。我说一本宋版书就价值连程,那200部宋版书,那相当相当地贵啊。陆心源在临终的时候给他儿子说“这次可是咱们中国文化的瑰宝,你舍得身家性命也要保护好。”其实人各有志,不能强勉,他儿子喜欢钱,不喜欢书。在陆心源去世不多久,他就以一定的钱卖给了日本人。现在陆心源皕宋楼的藏书全在日本的一个寺院的藏经楼上,所好的是目前保全完好。所以有人说陆心源的儿子是个卖国贼,可是从我们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呢,他没准为终日文化的交流作出了一点成绩。或者说,为保存这些书,你说咱们中国后来经常战争,而且人们对传统文化又不怎么重视,没准拿到日本,到现在还保存得很好,是吧。不过咱们中国的学者要求要看这些书的时候要花钱啦。

现在据说看这些书的时候花的钱比当年陆心源的儿子得到的钱要多得多啦。所以有时候散落在民间的一些古典的东西就不要太轻视它。

非常遗憾的是,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大陆,还是台湾的故宫博物院。我去年和前年都上台湾去,特意的向故宫博物院了解有没有宋版《伤寒论》,都没有啦。没有宋版《伤寒论》我们怎么知道在宋代有一本宋版书呢?这就仰赖于明代的赵开美。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校勘刻印的《伤寒论》的时间在宋治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065年,到现在是一千年,一千年这书就找不到了。所以我们在版本史上把它叫做什么呢?把它叫做宋版,宋版《伤寒论》,或者叫做治平本《伤寒论》。宋版也罢,治平版也罢,找不到。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是明代的赵开美在万历27年,也就是公元1599年。你看从1065年到1599年也不就是500年左右的历史吗?

到赵开美的时候这个宋版《伤寒论》已经几乎找不到了,所以赵开美他才刻,他是一个刻书家,又是一个医学家,又是一个出版商。他最先刻的是什么呢?刻的是《注解伤寒论》,《注解《伤寒论》》是成无己,一会我会谈到,成无己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加了注解,给他叫《注解《伤寒论》》。然后又刻了宋英公的《伤寒类证》,《伤寒类证》是宋英公这个人研究《伤寒论》的过程中,把《伤寒论》以证候进行了归类,便于人们学习。又刻了《金匮要略》。刻完这三本书以后,有一个朋友拿来一本书,给他看,说赵先生啊,你看我这是什么东西呀?他一看是宋版的《伤寒论》。

我刚才说了,宋朝皇帝为了让老百姓能够买得起《伤寒论》这本书,刻了大字,又刻了小字,大量的刻印发行,他看到的是小字本《伤寒论》,总而言之是宋版《伤寒论》。一看这《伤寒论》,他知道成无己的注解,不是宋版《伤寒论》的原貌,而是他有些内容给删节了。才知道成无己的注解不是全的。于是乎他又刻了宋版《伤寒论》。他叫什么呢,叫《翻刻宋版伤寒论》。

这四部书刻好了以后,一、二、三、四,他给他父亲看,说老爸你看,我把张仲景的这四部书刻好啦,您给取个书名吧,叫个什么书名好呀?他爸爸说叫《仲景全书》吧。这个儿子很孝顺,说:“好好好,您取的名字太好啦”。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是赵开美在万历27年,也就是公元1599年所刻的《仲景全书》中的《翻刻宋版伤寒论》。但是哪个时候没有照相技术,也没有复印,他是临摹着宋版《伤寒论》来刻的,每一页有多少行,每一行有多少字,他都摹仿下来。甚至字的笔画的走向,他都在摹仿宋版,所以他逼真于宋版。

正由于赵开美所刻的《仲景全书》的第一部著作《翻刻宋版伤寒论》能够流传到今天,才使我们能够大体了解宋版《伤寒论》的原貌。所以这样的话,赵开美也是《伤寒论》的流传过程中功不可没的一位医家。

今天在世的,保存着的,我们知道的赵开美所刻的《仲景全书》还有几部呢?只有五部,北京图书馆有一部。我去看的时候他不让我看,说这是善本书,我们已经封存起来了,你只能看作为胶卷的。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有一部,我去看的时候,要开上我们大学的介绍信,然后看的时候让我戴着口罩,不让我带钢笔,怕钢笔水给滴在上面。这是我想是十年前吧,我去看过这本书。

后来,范行准先生家藏一部《仲景全书》,他也捐献给中医研究院图书馆了。后来我知道这个消息以后,我又第二次去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我说我要看看范行准先生捐献给你们的那本书。当我拿出来一看,一比较,范行准先生捐给中医研究院图书馆的那本书和中医研究院图书馆原来藏的那本书是同版刊本,就是同一个版的刊本,中医研究院就有两部了。

还有一部是在沈阳,再有一部是在南方,是在广州还是什么地方。那沈阳那一部和南方那一部我都没有看到,我只看到了北京这三部。北京这三部是同一个版的刊本。我想我明天,我今天忘了带,明天我把北京图书馆的那个胶卷,作为胶卷给拷贝以后,然后,因为它是翻转片,它是让你在缩微阅读器上看的,然后我把它放大成照片,再用复印机复印,然后我把复印的材料拿来给大家看看。把那个照的照片拿来给大家看看,就知道赵开美所刻的《仲景全书》的《伤寒杂病论》原来是什么样子。这个《伤寒论》原来是什么样子的,从宋代国家医校正书局到今天,又有了八百多年或者一千年的历史。

我们国家在1982年,国务院成立了古籍整理领导小组,由方颖副总理做领导小组组长,所以对中国的各个行业的古代的书籍都进行了整理,医书当然也不例外。所以整理《伤寒论》的任务就交给了我们学校。那个时候任应秋在世,刘渡舟也在世。没想到这个工作还没有开始的时候,任应秋老师就生病了,很快就去世了。主要由刘渡舟老师来主持这件事情,当然我也来参加了。后来呢,又把钱超尘老师也吸收进来。所以我对这个版本进行了系列的考证,我为什么有机会能够看北京图书馆的书,又能够拷贝下来,又能够去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来看这部书呢,就是为了完成我们这一项《伤寒论》的整理研究这项工作。我们就在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汉语、校勘、注释,在年出版了《伤寒论校注》。

如果说我们的一版教材、二版教材、四版教材、五版教材,底本用的是赵开美的《翻刻宋版伤寒论》的话,我们现在的六版教材,都是用刘渡舟老师主编的《伤寒论校注》。现在我们的五版教材,因为他们看不到赵开美的《翻刻宋版伤寒论》原貌,用什么底本呢,是现在国家认可的《伤寒论校注》,是当代《伤寒论》的最好的底本,它是1991年出版的,是最好的底本。所以如果再过500年,赵开美的《仲景全书》中的《翻刻宋版伤寒论》大家已经看不到的话,哪个时候会说刘本。

这样的话,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