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299-针灸大成 >

第18章

299-针灸大成-第18章

小说: 299-针灸大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制针法
属性:《本草》云∶马衔铁无毒。《日华子》云∶古旧铤者好,或作医工针。 
按∶本草柔铁即熟铁,有毒,故用马衔则无毒。以马属午,属火,火克金,解铁毒,故 
用以作针。古曰∶金针者,贵之也。又金为总名,铜、铁、金银之属皆是也。若用金针更佳 

卷四《素问》九针论
煮针法
属性:先将铁丝于火中 红,次截之,或二寸,或三寸,或五寸,长短不拘。次以蟾酥涂针上 
,仍入火中微 ,不可令红,取起,照前涂酥 二次,至第三次,乘热插入腊肉皮之里、肉 
之外,将后药先以水三碗煎沸,次入针肉在内,煮至水干,倾于水中,待冷,将针取出。于 
黄土中插百余下,色明方佳,以去火毒,次以铜丝缠上,其针尖要磨圆,不可用尖 。 
麝香(五分) 胆矾 石斛(各一钱) 穿山甲 当归尾 朱砂 没药 郁金 川芎 细辛 
(各三钱) 甘草节 沉香(各五钱) 磁石(一两能引诸药入铁内) 
又法∶用乌头、巴豆各一两,硫黄、麻黄各五钱,木鳖子、乌梅各十个,同针入水,用 
瓷罐内煮一日,洗择之,再用止痛没药、乳香、当归、花乳石各半两,又如前水煮一日,取 
出,用皂角水洗,再于犬肉内煮一日,仍用瓦屑打磨净端直,用松子油涂之,常近人气为妙 

卷四《素问》九针论
暖针
属性:《素问》遗篇注云∶用圆利针、长针,未刺之时,先口内温针,暖而用之。又曰∶毫针 
于人近体,暖针至温方刺。 
按∶口体温针,欲针入经络,气得温而易行也。今或投针于热汤中,亦此意耳。口温与 
体温微有不同,口温者针头虽热,而柄尚寒,不若着身温之,则针通身皆热矣。 

卷四《素问》九针论
火针
属性:火针即淬针,频以麻油蘸其针,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 
人。烧时令针头低下,恐油热伤手,先令他人烧针,医者临时用之,以免手热。先以墨点记 
穴道,使针时无差。火针甚难,须有临阵之将心,方可行针。先以左手按穴,右手用针,切 
忌太深,恐伤经络,太浅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凡行火针,必先安慰病患,令勿惊惧, 
较之与灸一般,灸则疼久,针则所疼不久,一针之后,速便出针,不可久留,即以左手速按 
孔,则能止疼。人身诸处皆可行火针,惟面上忌之。火针不宜针香港脚,反加肿痛,宜破痈疽 
发背,溃脓在内,外面皮无头者,但按毒上软处以溃脓,其阔大者,按头尾及中以墨点记, 
宜下三针,决破出脓,一针肿上,不可按之,即以手指从两旁捺之。令脓随手而出,或肿大 
脓多,针时须侧身回避,恐脓射出污身也。 

卷四《素问》九针论
温针
属性:王节斋曰∶近有为温针者,乃楚人之法。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 
灸之,多以取效。然古者针则不灸,灸则不针。夫针而加灸,灸而且针,此后人俗法。此法 
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致病者,或有效,只是温针通气而已。于血宜衍,于疾无与 
也。古针法最妙,但今无传,恐不得精高之人,误用之则危拙出于顷刻。惟灸得穴,有益无 
害,允宜行之。近风衰弱之人,针灸并用,亦无妨。 

卷四《素问》九针论
治折针法
属性:一用磁石(即吸铁石)引其肉中,针即出。 
一用象牙屑碾细,水和涂上即出。 
一用车脂成膏子,摊纸上如钱大,日换三五次,即出。 
一用鸟翎三五枝,火炙焦为末,好醋调成膏,涂上,纸盖一二次,其针自出。 
一用腊姑脑子,捣烂涂上即出。 
一用硫黄研细,调涂上,以纸花贴定,觉痒时,针即出。 
一用双杏仁捣烂,以鲜脂调匀,贴针疮上,针自出。倘经络有伤,脓血不止,用黄 、 
当归、肉桂、木香、乳香、沉香,别研绿豆粉糊丸,每五十丸,热水服之。 

卷四
《内经》补泻
属性:帝曰∶余闻刺法,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岐伯曰∶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而补泻行 
焉。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败,谓之天命。补虚泻实,神归其 
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 
凡用针者,随而济之,迎而夺之,虚则实之,满则泻之,菀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徐 
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迎之,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 
,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 
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 
无留血,急取诛之。 
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 
针有悬布天下者五∶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腑脏血 
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 
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 
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 
不容睫。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 
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浅深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 
,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义无邪下,必正其神。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 
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净而微。其来不可逢, 
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 
暗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而夺之,恶得无虚 
?随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大要曰∶持针之道,坚者 
为实,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 
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 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则泄之者,针下寒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 
血也。邪盛则虚之者,出针勿按也。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也。疾而徐则虚者,疾 
出针而徐按之也。言实与虚者,察血气多少也。若有若无者,疾不可知也。察后与先者,知 
病先后也。若存若亡者,脉时有无也。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也。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谓其各有所宜也。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九针之名各有 
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 
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更改也。浅深 
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远近如一者,浅深其候等也。如临深 
渊者,不敢堕也。手 
如握虎者,欲其壮也。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患,无左右视也。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 
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患,自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所谓易陈者,易言也。难入者,难着于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 
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 
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 
取之处也。刺之微在速迟者,徐疾之意也。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上 
守机者,知守气也。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空中之机清净而微 
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 
泻也。不可挂以发者,言气易失也。扣之不发者,言不知补泻之意也。血气已尽,而气不下 
也。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要与之期者,知气之可取之时也。粗之暗者,冥冥不 
知气之微密也。妙哉,工独有之者,尽知针意也。往者为逆者,言气之虚而小,小者逆也。 
来者为顺者,言形气之平,平者顺也。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者,言知所取之处也。逆而夺之者 
,泻也。随而济之者,补也。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 
当泻之也。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邪盛则虚之者,言诸经有盛者,皆泻其邪也。徐而疾则 
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言实者 
气,虚者无气也。察后与先,若存若亡者,言气之虚实,补泻之先后,察其气之以下与常存 
也。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者,言补者 然若有得也,泻者恍然若有失也。 
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处 
。泻必用圆,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逆之,摇大其穴,气出乃疾 
。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 
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神气乃存,用针之要,无 
泻必用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 
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补必用圆者, 
圆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故圆与方非针也。 
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 
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实,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出,持 
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孔四塞,精无从出,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 
,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 
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 
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努之,爪而下之,通而 
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 
气已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所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 
补泻弗失,与天地一。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浅深在志,远近如一,如临深渊,手如握 
虎,神无营于众物。 
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左手执骨,右手循之,无与肉裹 
。泻欲端以正,补必闭肤,辅针导气,邪得淫 ,真气得居。 
帝曰∶捍皮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