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辨证录 >

第3章

-辨证录-第3章

小说: -辨证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解其邪气。心气足而邪不能侵,邪尽从小肠以泄出,而心中宁静,津液自生,故 
渴除而肾气上交于心,而精自长亦不思卧矣。倘疑为胃热,而用白虎或用青龙之汤, 
鲜不败衄矣。 
凉解汤亦可用。 
茯神(三钱) 麦冬(五钱) 玄参(一两) 柴胡(一钱) 甘草(三分) 炒枣仁(二钱) 水煎服。 
冬月伤寒,至五六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呕或吐,或渴或不渴,或烦或不 
烦,人以为少阳之病也,宜用小柴胡汤和解之。夫小柴胡汤治少阳邪之圣药,用之 
似乎无不宜也。以少阳居于表里之间,邪入而并于阴则寒,邪出而并于阳则热,故 
痰结于胸而苦满,欲吐不吐,欲渴不渴,而烦闷生矣。用柴胡汤和解之自易奏功, 
然而止可一用,而不可常用也。盖少阳胆木,最喜者水耳,其次则喜风。柴胡风药, 
得之虽可以解愠,然日以风药投之,则风能燥湿,愈见干枯,必以大雨济之,则郁 
郁葱葱,其扶疏青翠为何如耶。譬之炎夏久旱,禾苗将至枯槁,必得甘霖 足,庶 
乎可救。故用柴胡汤之后,必须用补水之剂以济之。方用济生汤∶ 
熟地(五钱) 玄参(五钱) 麦冬(三钱) 山茱萸(一钱) 山药(三钱) 茯苓(二钱) 白芍(三钱) 
柴胡(五分) 神曲(三分) 竹茹(一丸) 水煎服。一剂而烦满除,再剂而寒热止,三剂而前症 
尽失也。 
此方多是直补肾水之味,直补其胆木之源,则胆汁不枯,足以御邪而有余。况加入白芍、柴胡, 
仍散其半表半里之邪,安得不收功之速乎。倘疑伤寒之后,不宜 
纯用补肾之药,恐胃气有伤,难以消化。不知少阳之症,由太阳、阳明二经传来,火燥水涸,不 
但胆汁为邪所逼,半致熬干,而五脏六腑尽多炎烁,是各经无不喜盼 
霖雨,非惟少阳胆木一经喜水也。然则用补水之药正其所宜,何至有停隔之虞哉。 
此症用和膈散亦妙。 
柴胡(一钱) 白芍(一两) 生地(五钱) 玄参(三钱) 麦冬(二钱) 茯苓(二钱) 竹茹(一丸) 
白芥子(一钱) 水煎服。 
冬月妇人伤寒,发热至六七日,昼则了了,夜则谵语,如见鬼状,按其腹则大 
痛欲死,人以为热入血室,而不知非止热入血室也。虽亦因经水适来感寒而血结, 
故成如疟之状,然而其未伤寒之前,原有食未化,血包其食而为疟母也。论理小柴 
胡为正治,然而小柴胡汤止能解热,使热散于血室之中,不能化食,使食消于血块 
之内。予有一方最神,治热入血室兼能化食,可同治之也。方名两消丹。用∶ 
柴胡(二钱) 丹皮(五钱) 鳖甲(三钱) 山楂肉(一钱) 枳壳(五分) 炒栀子(二钱) 甘草(一钱) 
白芍(五钱) 当归(三钱) 桃仁(十粒)水煎服。一剂而痛轻,二剂而鬼去,谵语亦止,腹 
亦安然,杳无寒热之苦矣。 
盖此方既和其表里,而血室之热自解。妙在用鳖甲进攻于血块之中,以消其宿 
食,所谓直捣中坚,而疟母何所存立以作祟乎。服吾药实可作无鬼之论也。 
此症清白饮治之亦妙。 
丹皮(三钱) 柴胡 前胡(各二钱) 白芍(一两) 青蒿(三钱) 人参 甘草 半夏(各一钱) 
青皮 炒栀子(各二钱) 茯苓 当归(各三钱) 水煎服。 
冬月伤寒,项背强KT KT ,汗出恶风,服桂枝加葛根治之而不愈,人以为太阳、 
阳明合病,舍前方又将用何药以治之?而不知不可执也。夫太阳之邪,既入阳明, 
自宜专治阳明,不必又去顾太阳也。况于葛根汤中仍用桂枝,以祛太阳之邪乎。是 
太阳之邪轻,而阳明之邪重矣。方用竹叶石膏汤,以泻阳明之火,而前症自愈,但 
不必重用石膏也。余定其方∶ 
石膏(三钱) 知母(八分) 半夏(一钱) 麦冬(三钱) 竹叶(五十片) 甘草(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汗止,再剂项背强KT KT 之症尽去,而风亦不畏矣。 
倘必拘执仲景方法,而仍用桂枝加葛根汤,虽病亦能愈,而消烁津液亦多矣。 
予所以更示方法,使治伤寒者宜思变计,而不可死泥古人之文也。 
此症用清胃汤亦佳。 
玄参 生地(各五钱) 知母(二钱) 半夏(一钱) 甘草(五分) 水煎服。 
冬月伤寒,头痛KT KT ,下利。夫头痛太阳之症也,KT KT 阳明之症也,是二经合 
病无疑,似乎宜两解其邪之为得,然而不可两治之也,正以其下利耳。夫阳明胃土 
也,今挟阳明胃中之水谷而下奔,其势欲驱邪而尽入于阴经,若不专治阳明,而急 
止其利,则阳变为阴,热变为寒,其害有不可言者矣。方用解合汤治之。 
葛根(二钱) 茯苓(五钱) 桂枝(三分) 水煎服。一剂而利止,二剂而KT KT 头痛之 
病顿愈。 
盖葛根乃太阳、阳明同治之圣药,况加入桂枝,原足以散太阳之邪,而茯苓不 
独分消水势,得桂枝之气,且能直趋于膀胱。夫膀胱正太阳之本宫也,得茯苓澹泄, 
而葛根亦随之同行,祛逐其邪尽从小便而出,小便利而大便自止矣。此不止利而正 
所以止利,不泻阳明而正所以泻阳明,两解之巧,又孰能巧于此者乎。此予所以谓 
不必两治,而止须一治之也。 
此症用葛根桂枝人参汤大妙。 
葛根(三钱) 桂枝(五分) 人参(一钱) 水煎服。 
冬月伤寒,六七日后头疼目痛,寒热不已。此太阳、阳明、少阳合病也,而不 
可合三阳经而统治之。然则终治何经而三阳之邪尽散乎?夫邪之来者太阳也,邪之 
去者少阳也。欲去者而使之归,来者而使之去,必须调和其胃气。胃气一生,而阳 
明之邪自孤,势必太阳、少阳之邪尽趋阳明以相援,而我正可因其聚而亟使之散也。 
譬如贼人散处四方,自难擒剿,必诱其蚁屯一处,而后合围守困,可一举而受缚也。 
方用破合汤∶ 
石膏(三钱) 葛根(三钱) 茯苓(三钱) 柴胡(一钱) 白芍(三钱) 陈皮(一钱) 
甘草(一钱) 水煎服。 
此方治阳明者十之七,治太阳者十之一,治少阳者十之二,虽合三经同治,其 
实乃专治阳明也。故一剂而目痛愈矣,再剂而头痛除矣,三剂而寒热解矣。此皆胃 
气发生之故,奏功所以甚速也。倘不治阳明而惟治少阳,则损伤胃气,而少阳之邪 
且引二经之邪,尽遁入阴经,反成变症而不可收拾矣。 
此症和阳汤亦妙。 
石膏(五钱) 葛根 白芍(各二钱) 人参(二钱) 麻黄(三分) 柴胡 甘草(各一钱) 
天花粉(五分) 水煎服。 
冬月伤寒五、六日,吐泻后又加大汗,气喘不得卧,发厥者,此误汗之故,人 
以为坏症而不可治也。夫大汗之后,宜身热尽解矣,今热不退,而现此恶症,诚坏 
症之不可治也。吾欲于不可治之中,而施可救之法,亦庶几于不宜汗之中,而救其 
失汗乎。盖伤寒至吐泻之后,上下之邪必散,而热未解者,此邪在中焦也。理宜和 
解,当时用柴胡汤调治之,自然热退身凉,而无如其误汗之也。今误汗之后,而热 
仍未退,身仍未凉,是邪仍在中焦也。此时若用柴胡汤,则已虚而益虚,不死何待 
乎?必须大补其中气,使汗出亡阳仍归于腠理之内,少加柴胡以和解,则转败为功, 
实有妙用也。方用救汗回生汤∶ 
人参(三两) 当归(二两) 柴胡(一钱) 白芍(一两) 陈皮(五分) 甘草(一钱) 
麦冬(五钱) 水煎服。一剂而汗收,再剂而喘定,可以卧矣,三剂而厥亦不作。然后减去柴胡, 
将此方减十分之六,渐渐调理,自无死法。 
此救坏病之一法也。人见人参之多用,未必不惊用药之大峻,殊不知阳已尽亡, 
非多用人参,何以回阳于无何有之乡,尚恐人参回阳而不能回阴,故又佐之当归之多, 
助人参以奏功。至于白芍、麦冬之多用,又虑参、归过于勇猛,使之调和于肺、肝 
之中,使二经不相战克,而阳回于阴之中,阴摄于阳之内,听柴胡之解纷,实有水 
乳之合也,何必以多用参、归为虑哉。 
此症用救败散亦效如响。 
当归 麦冬 人参(各五钱) 白芍(五钱) 柴胡 甘草(各五分) 北五味(十粒) 神曲(三分) 
水煎服。 
冬月伤寒,汗吐后又加大下,而身热犹然如火,发厥,气息奄奄欲死,皆为坏 
症,不可救矣。然亦有可救之法,正以其误下耳。夫误下必损脾胃之气,救脾胃未 
必非生之之道也。惟是邪犹未解,补脾胃之气,未必不增风寒之势,必须救脾胃, 
而又不助其邪始可耳。方用援下回生丹∶ 
人参(三钱) 白术(一两) 茯苓(五钱) 柴胡(五分) 甘草(一钱) 赤石脂末(一钱) 
水煎调服。 
一剂而泻止厥定,二剂而身热解,口思饮食矣。此时切戒不可遽与饮食,止可 
煎米汤少少与饮,渐渐加入米粒,调理而自安。设或骤用饮食,必变为结胸之症,断难救死也。 
夫同是坏症,前条何以多用人参,而此条少用人参耶?盖大汗亡阳,其势甚急; 
大下亡阴,其势少缓。亡阳者阳易散也,亡阴者阴难尽也。亡阳者遍身之阳皆泄, 
非多用人参,不能挽回于顷刻;亡阴者脾胃之阴尽,而后及于肾,故少用人参而即 
可救于须臾。此方之妙,参、术以固其脾、胃、肾之气;茯苓以分消其水湿之邪; 
柴胡、甘草以调和于邪正之内;加入赤石脂以收涩其散亡之阴,所以奏功实神,此 
又救坏症之一法也。 
此症用定乱汤亦神。 
人参 山药(各一两) 茯苓 薏仁(各五钱) 甘草 黄连(各五分) 陈皮 神曲(各三分) 
砂仁(一粒) 水煎服。 
冬月伤寒,汗下后又加大吐,气逆呕吐饱闷,胸中痞满,时时发厥,昏晕欲死,谵语如见神鬼, 
且知生人出入,此亦坏症之不可救者。盖不宜吐而误吐,以成至危之症,则当深思安吐之方,舍 
转气之法又将何求乎。方用转气救吐汤治之。 
人参(一两) 旋复花(一钱) 赭石末(一钱) 茯神(五钱) 水煎服。一剂而气逆转矣。另用 
招魂汤∶ 
人参(三钱) 茯苓(三钱) 山药(三钱) 芡实(三钱) 陈皮(三分) 神曲(三分) 麦冬(三钱) 
柴胡(一钱) 白芍(五钱) 水煎服。一剂而身凉神魂宁贴,前症尽愈。 
夫汗下之后,而身热未解者,此邪在半表半里也,理宜和解乃不用和解,而妄 
用吐药,邪随气涌,气升不降者,因汗下之后,元气大虚,又加大吐,则五脏反复, 
自然气逆而不能顺矣。气既逆矣,呕吐何能遽止,胸中无物,而作虚满、虚痞之苦, 
以致神不守舍,随吐而越出于躯壳之外,故阴阳人鬼尽能见之也。似乎先宜追魂夺 
魄之为急,而必先转气者,何也?盖气不转,则神欲回而不能回,魄欲返而不能返, 
所以先转其气,气顺而神自归矣。况转气之中,仍佐以定神之品,安得不奏功如向 
哉。至于转气之后,反用招魂汤者,岂魂尚未回,魄尚未返,而用此以招之乎?盖 
气虚之极,用转气之汤以顺之,苟不用和平之剂调之,则气转者未必不重变为逆也。 
招魂汤一派健脾理胃之药,土气既生,安魂定魄,而神自长处于心宫,而不再越矣。 
然则招魂之汤,即养神之汤也,此又救坏症之一法也。 
更有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