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儿科要略-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吹之,内服丝瓜、黄芩、栀子、牛蒡、甘草之属。
一痘后呕吐者,此证多由余热在胃所致。凡乳入口即吐,面色青白,手足冷,二便自利者,此冷吐也,
宜益黄散。凡心烦作渴,食乳甚急,聚满胸中,然后吐出如射,面色带赤,手足心
热,居处喜凉者,此热吐也,宜橘皮、生姜、竹茹之属。至伤食而呕,闻食嗅即欲吐者,宜木香大安丸。
一痘后腹痛者,由大便未通,燥屎作痛,宜下之。由食少便润,忽尔作痛,喜用手按摩,此为虚
宜培补。至于伤食作痛者,宜木香大安丸。
一痘后泄泻者,能食、口渴、脉盛为热入大肠,宜黄芩汤加川连。食少不渴,脉微小者,此里气虚不
能禁固水谷也,宜四君子汤加诃子、肉豆蔻之属。
一痘后吐蛔者,由热毒聚于肠胃而蛔不安也,宜黄芩汤加半夏、乌梅、川椒之属。
一痘后手足拘挛,屈伸不便者(与外感暴作之抽掣不同),此气血不能荣养筋骨所致,宜十全大补
汤去地黄、茯苓,加川断或川乌之属。
一痘后出血者,此因余毒邪热,迫血妄行所致,宜清血解毒。
此外有后痘发热、乳肿、发痈三症,虽似轻恙,最为难治,忽视之,每成危证。发热由于余热留流。
凡病后余热最不易退,痧痘之后为尤甚,治宜分别虚实。凡大便难,小便赤,能食而烦
渴者,此实热也,宜先用四顺散之属,以解里热,后用升麻葛根汤加地骨皮以解表热;凡大便不闭,小
便不赤,坐立振摇,饮食不进者,此虚热也,宜保元汤加知母、麦冬,甚则可加干姜附
子。浮肿多由虚而脾气不行,其皮如鼓,按之难下,当理气为主,宜人参五皮散。其有感湿而肿者,多
足下先肿,其形光亮,按之有窝起,好饮而小便赤涩,当健脾利水为主,宜用苍术、木
通、浓朴、车前、滑石、瞿麦、泽泻、猪苓、茯苓皮、大腹皮之属,俟小便自利,其肿自消;因感冒而
肿者,多头面先肿而身热口渴,宜用升麻、柴胡、茯苓、木通、车前、防风、大腹皮、甘
草、姜、葱汁水煎服,使微汗而肿自退;因血不行而肿者,其皮;肤之内,隐隐皆有血路,当活血为主,
用四物汤加人参、陈皮、香附、木通、茯苓。总之,浮肿一证,初起能表则表,继则以五皮汤为主方,而至
浮胀如鼓,按之微急者,皆脾虚,宜培土健运为主。发痈由于痘疮余毒,留藏经络,失于解利,外不得泄于皮
肤,内不得入于脏腑,致东流西注,一有着处即成痈毒,多生于肌肉空虚处,或肢节动摇处。毒浅者,
只生结核疮疖,毒重者,头项、胸胁、手足、肢节一齐 肿作痛,流注起伏,根深蔓引,轻则溃筋脱骨,
为残废之疾,重则竟致死亡。治宜人参败毒散、五福化毒丹。大都肿而不溃者,气血两虚宜托,已成
脓者宜清解,溃后宜清补兼施,而溃后不愈,则培土健运扶气以使其收敛。至
于详悉治法,则宜参考外科医籍也。
x附方x
(一)七珍散 开胃养气,温脾进食。
人参 白术 黄 (蜜炙) 山药 茯苓 粟米 甘草(各等分)
研为细末,加姜、枣,清水煎服。
(二)木香大安丸 治脾虚食积,呕吐泄泻。
木香(二钱) 黄连 陈皮 白术(各三钱) 枳实 山楂肉 连翘
神曲 麦芽(炒) 砂仁 莱菔子(各一钱五分)
(三)当归六黄汤 治血虚盗汗,内热晡热。
当归 生地 熟地 黄柏 黄芩 黄连(各一钱) 黄 (炒,二钱)
(四)败蒲散 治睡中多汗。
故蒲扇(烧存性)
研细末,乌梅汤下。
(五)益黄散 治小儿脾胃虚寒,乳食不化,腹痛泄利。
陈皮 青皮 诃子 甘草 丁香
(六)十全大补汤 治气血两虚。方见本章第四节。
(七)人参五皮散 治痘后浮肿,由于脾气不行者。
人参 大腹皮 陈皮 桑皮 姜皮 白术 茯苓皮 官桂 麦冬 木香 泽泻 车前子 木通
第五章·诸惊论治
第一节·惊风概说
属性:惊风之名,不见于古,迨至近世,其说始盛,后之附会者,益广增名目,巧立治法,于是今日之儿科,
惊风一证,遂占重要之位置矣。尝考惊风之立名,其初不过就其病状,信手拈取,既未探其病源,亦未明定
范围,故于惊啼作哭,名之曰惊,手足抽掣,亦名之曰惊,谵语闷乱,名之曰惊,角弓反张,亦名之曰
惊,痰涌喘急,名之曰惊,目痉斜视,亦名之曰惊,其证既非尽因惊得,亦非悉由风来,以其形之似惊
而状之如动风者,则概加以惊风二字,于是世俗之医,遂妄立七十二种之名,以炫世而欺
人,狂药乱治,误人不浅。其实即以所谓手足抽掣,角弓反张之惊风而论,亦只有虚实二种,实证即急惊风,
虚证即慢惊风是也。其他如惊之状,则凡小儿发热之甚者,或发热过久者,不论何证,皆每每见之,若果
悉以为惊风,则百病皆为惊风矣,此惊风二字之所以不可不辨也。本章所述,既以世人对于惊风之证,
确认已久,则为便利起见,姑仍沿其名,别为急惊风、慢惊风两证,分论其治法,其后则增入
类惊一证,以资与急慢惊风相比量而参看,若繁杂不当之名,概无取焉。
第五章·诸惊论治
第二节·急惊概要
属性:x一、急惊起源x
小儿脏腑薄弱,气血未充,内因饮食之所伤,外受时邪之所侵,正气偶衰,邪从虚袭,初由口鼻
以潜入,继由经络以传布,病势鸱张,热自内生,热甚侵肝,肝升风动,于是发为惊状,此
为惊风之起因。惊风之作,既由肝升风动,故其势剽疾,筋受熏灼,则骤见四肢螈 ,抽搐无定;风循脊背,
则骤见角弓反张,脊硬项强;风升巅顶,则骤见头痛如劈,目痉神昏;痰随风升,则骤见喘息不匀,喉中
鸣响。病势既疾,病状至急,此急惊风之所由名也。顾何以别于慢惊风乎?曰∶急惊风之证状,全由邪实
所致,邪势益实,正气益亟,不治其邪,病必不愈;慢惊则得之也渐,元气早亏,动见虚象。无实可攻,
无热可清,自与急惊风有天渊地隔之别矣。至近今有所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者,虽成人亦有感染,而患者
究以小儿为多,病之急者,不过一二日而亡,此盖急惊风之尤重者,岁时不正,时邪必盛,一经感染,不易施
治。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证之所以多死亡累累也。虽然,惊风之起源既明,则触类旁通,活法在人,因势
利导,病非必不可痊者,是在司命者之审慎从事耳!
x二、急惊病理x
小儿为纯阳之体,诸邪感受,化热至速。小儿又多血气未充,肝虚易为邪乘。准是二因,故急惊之病理,
率为肝升太过,肺失清降,昔人所谓木旺无制,金气不伸也。因肝升之太过,故热势上炎,病多面红目赤,
下肢反冷;因肺失清降之权,故关窍不通,邪无泄路,郁久化火,上侵脑府,中烁肺胃,当其初起之
时,邪循太阳之经,故多恶寒项强,寒热无汗,继则由少阳而转属阳明,或径袭阳明之经,故或由发热恶
寒而渐见壮热,或骤见壮热不清之证,此时虽有汗出,邪已内传,故患是症者,恒多有汗而热不解者。邪既
内传,肝升风动,轻者痰升呕吐,肺胃受病,重者神志昏 ,心君为蒙,故患是症者,恒见发热而渴,有
痰,及神昏不语之状也。至于头痛项强,角弓反张,四肢抽掣,目窜或痉,则以太阳经脉所属,由目内 上
额交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络肾,下属膀胱,
循髀外,下至踝,终足小指,此诸证状之所以叠现也。剧者太阳
之本病未解,邪反愈趋愈深,热势不退,津液告竭,神气不续,终至虚脱。轻者邪从汗解,热从溲泄则霍
然以愈。此急惊风病理之大概也。
x三、急惊症状x
小儿初起,有恶寒微热之象,继则骤然四肢抽掣,牙关紧闭,项背强硬,渐至壮热无汗,面红目赤,
痰升气促,此急惊风也。甚者头痛如劈,起卧不安,角弓反张,手足厥冷,其间或兼
呕吐,或兼泄泻,或大便坚结,或小溲不利,则因人而互异,亦有仅见搐搦之状,而无口噤反张之象者,
则感寒、伤风、痧痘将发每多有之,非急惊风也。急惊风最重之证,状见目睛翻转,手足
挛急,头反至背,口噤不开者,多属不救。此急惊风症状之一斑也。
x四、急惊治法x
急惊风之原因及病理,既如上述,则急惊风之治法,固可推想而知,要不外解表祛邪,清热平肝
而已。昔贤有云∶小儿急惊,属肝木风痰有余之症,宜平肝镇心,驱风消痰,降火势,清
内热。寥寥数字,亦足以尽急惊风之治法也。惟病有浅深,治有先后,初起宜发表以祛邪,寒重则辛以兼
温,热重则辛以兼凉,继则热势内盛,宜内清外澈,表里并治。重证神昏痉厥,宜平肝镇心;危证邪深津耗,
宜解毒生津,此其纲也。至于自始至终,病变繁复,临机应变,则有下列诸法∶
(一)初起表邪颇重,形寒,热不壮,手足抽掣,项强或头痛,苔薄白者,宜葛根汤。
(二)初起发热恶寒,惊风烦闷,痰热作搐者,宜参苏饮。
(三)惊风一二日,寒微热甚者,宜葛根汤去麻黄、生姜之辛温,易豆豉、葱白之辛凉。肝胆热甚,
心肺受灼者加黄芩;热而作呕者,加竹茹、黄连;湿滞身重者加苍术、茯苓。
(四)惊风形寒壮热,便阻腹胀,抽掣口噤,表里俱实者,宜防风通圣散。寒热如疟者,宜达原饮;
疫疠之气,流行颇盛者,酌加玉枢丹。
(五)惊风数日,壮热欲狂,大便秘结者,宜用调胃承气汤。热盛口渴,灼筋成痉,不宜遽下者,
宜葛根汤、白虎汤合治之。
(六)惊风发表祛邪无效,其人血虚内寒者,手足冷,脉迟细,宜当归四逆汤。其人体实者,
汗出不解,内热仍蒸,宜葛根汤、白虎汤合治之。
(七)惊风角弓反张,神识似明似昧者,宜栀豉汤中加开郁发表之剂,热重者再加清热之剂。
(八)惊风昏厥者,宜辛凉解表,清凉退热,加羚羊角以平肝镇心。痰多者加鲜菖蒲、竹茹;便
坚者加天花粉、栝蒌;血热者加鲜生地、犀角;邪重势盛者,犀角宜磨服多用,庶能有效。
其他开泄之剂如至宝丹、紫雪丹之类,解毒之剂如玄参、板蓝、菊花之类,均可量症酌加。
(九)抽掣略减,神识略清者,宜天麻、钩藤以熄风镇痉,生地、丹皮以养血清热,羚羊、白芍以清热
舒筋,玄参、麦冬以养阴退火,他如石决明、西洋参、知母、石斛之类,皆可量症酌加。
(十)急惊搐搦之时,不可把持不令动,宜放卧地上,任其动作。
(十一)病后余邪不清,血中有热,朝凉夜热者,宜青蒿鳖甲汤清之。其有急惊重证,侥幸得愈,往
往筋络偏废或变成痴呆者,终身不治。至于用药大体,初起不可轻易即用走窜开泄之
剂,病之中期,不可过用消导攻下之剂,病后不可过用滋腻之剂,此其大端也。
x附方x
(一)通关散 治小儿惊风搐搦,关窍不通。
天南星(炮) 僵蚕(炮。各一钱) 麝香(少许) 猪牙皂角(一枚) 赤脚蜈蚣(炙,一条)
共研细末,以手点姜汁蘸药少许,擦牙。
(二)神效搐鼻散 治番痧臭毒,腹痛如绞,气闭神昏。
灯芯灰(一两) 羊踯躅(三钱) 北细辛 蟾酥 牙皂(各二钱) 牛黄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