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95-医学实在易 >

第7章

595-医学实在易-第7章

小说: 595-医学实在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吐泻证可用理中汤者,十之六、七,甚者必用通脉四逆汤,若吐泻而渴,宜五苓散。 
(经义)《刺志论》曰∶“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暑,汗,烦 
则喘满,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仲景云∶“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卷二运气易知
暑证诗
属性:暑证心烦脉已虚,溺红热渴自欷 ,轻宜天水(散,又名六一散)从便去,重则香薷饮取 
汗 
除。白虎沃焚征巨效(大汗,大渴不止者,白虎加人参汤,理中救逆鉴前车(夏中伏阴在内,多 
霍乱多泻证,渴者五苓散,不渴理中汤,圣法也。余目击时医郑培斋自患吐泻证,上午服藿 
香正气散,傍晚大汗淋漓而毙,可为前车之鉴。若急用理中汤,尚可救之,)有云膝冷为挟湿 
,方见东垣李氏书(《东垣十书》有苍术白虎汤。 

卷二运气易知
附录高士宗中暑论
属性:日中奔走劳形不病,而避暑于高堂大厦者反病也,须知人病皆其自取。吾身五运安和,六气均 
平,虽日在暑中而不病。吾身五运有亏,六气不振,阴虚则阳盛而热证生,阳虚则阴盛而寒 
证起。寒病暑病,随人身阴阳之气而化生者也。如寒邪伤阳而化病,寒亦为热,暑邪伤阴而 
化病,暑亦为寒。苟不以人身气化之寒暑为凭,而以天气之寒暑而定,真杀人不用刃矣,且 
夏月之时,人身上热下寒,一如天气虽暑,地下则寒。不观井中之水冷之极乎。人身丹田之气 
,地下之水亦若是也。凡治病,必顾其本,惟夏月之病,当温补者十之七、八,宜凉泻者 
十之二、三。凡人肾气有余,形体不劳,但感风暑,化为热病,则藿香白虎一剂而痊,西瓜 
凉水,服之而愈。医见其痊愈也,遇暑邪入脏之症,亦以此药治之,则一剂而殂者比比矣。 
酷暑炎炎,朝病夕死,人谓疫气流行而死者,皆以暑邪入脏病也。其病五、六日而死,亦因 
阳气尽泄于外,谷气不入,肾气有亏,真气内脱而死也。如是之病,惟参 桂附可以疗之, 
疗之而尽人皆愈也。人或信之,疗之而间有一、二不及疗者,人必疑之而非之矣。余尝思子 
产论政云∶“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弱,民狎而玩之,故多死焉。”今人恶热药 
而喜寒凉,又何怪乎其多死哉(戒人当于暑热之中,须知兼杂虚寒之证,不可恣意凉散。然言 
之未免太过,读者当识其大旨,勿以词害意可耳。 
湿证脉缓,头重,四肢重痛,大便溏,宜二陈汤加苍术、白术,再随证加减。 
(经义)《太阴阳明论》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拾遗》注之云∶阴湿邪也,人 
身之下,阴分也。以阴从阴,故下体先受之,以次而及于上矣,一身尽痛,是其候也。《金 
匮》用麻黄加白术汤,其论最详,宜熟读之。 

卷二运气易知
湿证诗
属性:四肢重痛大便溏,头亦重兮湿气伤,药用二陈(汤加入)苍白术,须求《金匮》再参详。 
肿证者,一身肿大,按之重者 而不起,轻者即起。水与气同源,不必分之,以五皮 
饮 
为主。上半身肿者,宜发汗,加防风、紫苏、杏仁各二钱,下半身肿者,宜利小便,加防己 
、白术、地肤子各二钱,虚者合四君子汤,兼服济生肾气丸,实者加葶苈子一钱,莱菔子炒 
研三钱。如若不效,以小青龙汤行太阳之水,真武汤安少阴之水,麻黄、甘草二味发皮肤之 
水,麻黄附子甘草汤导小腹之水。又以东引桑枝炒紫苏,汤淋取汁,入小黑豆,煮汤服之, 
数日其效。又有似肿非肿,而皮肤胀大,名曰气胀,骆氏用神仙九气汤治之。此证不全属于 
表,然肿症现于皮肤,故列于表证。 
(经义)《平人气象论》曰∶“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阴阳别论》曰∶“阴阳结邪, 
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满。”《大奇论》曰∶“肾肝并沉为石水,《灵枢》邪气病形篇曰∶“肾脉微大,为石水。起脐 
以下至少腹,睡然睡上 
至胃脘,死不治。”《大奇论》曰∶“肝肾并浮为风水。”《水热穴论》曰∶“肾者,胃之 
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 肿, 肿者,聚水而生病 
也。 
”“诸水皆生于肾”。“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涌而劳 
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元府,行于皮肤, 
传为 肿,本之于肾,名曰肾水。”《灵枢·水胀》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 
卧 
起之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 
起,如里水之形状,此其候也。”又曰∶“肤胀,寒气客于皮肤之间, 然不坠,腹 
大, 
身尽肿,皮浓,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灵枢·五癃津液别论》曰 
∶ 
“水溢则为水胀。”《灵枢·九针论》曰∶“下焦溢为水”。《灵枢·胀论》曰∶“夫气之 
令人胀也,在于血脉之中耶,脏腑之内乎。”“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廓胸胁 
,胀皮肤,故名曰胀。”夫肤胀与鼓胀,何以别之,然肤胀是皮肤胀也,鼓胀则腹中胀耳, 
且色苍黄,腹筋起,肤胀无之,是以异也。 

卷二运气易知
肿证诗
属性:肿成手按论纷纷(按之 而不起为气肿,即起为水肿,张景岳又反其说,)水气同源不必 
分 
(气滞水亦滞,气行水亦行。)六部浮沉兼表里,五皮(饮)授受语殷勤(出华元化《中藏经》。)小(青 
龙(汤)真武(汤)功崇本,附子(麻黄附子甘草汤)麻甘(麻黄甘草汤)勇冠军。肤肿另从九气治,茯苓导 
水(汤)得传闻(茯苓导水汤诸家极赞其妙,余熟闻而未试。 
头痛详于《伤寒》。太阳痛在后,阳明痛在前,少阳痛在侧。其余头痛,逍遥散加防 
风、半夏、玉竹、白芷、川芎,可以统治之。此方多用风药,以巅顶之上,惟风药可到也。若 
血虚头痛,诸药不效者,宜当归补血汤,加鹿茸一两。肾虚头痛者,宜左归饮加肉苁蓉三、 
四钱,川芎二钱,细辛一钱五分主之。惟真头痛,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不治。骆龙吉 
用三五七散救之,其方附子三两,山茱萸五两,干山药七两,为末,食后姜枣汤调下三钱是 
也。或以吴茱萸大剂,镇厥阴之逆,以厥阴之脉会于巅故也,可救十中之?。 
(经义)《平人气象论》曰∶“寸口之脉,中手短者,目头痛。”《着至教论》曰∶“三阳 
独至者,是三阳并至。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下为漏病。”《经脉篇》曰∶“膀胱,足太 
阳也,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脉要精微论》曰∶“来疾去徐,上实下虚, 
为厥巅疾。”《风论》曰∶“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又曰∶“新沐中风,则为首风 
。”又曰∶“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奇病论》曰∶“人有病头痛,以数步不已,当 
有所犯,内至脑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厥病论》 
曰∶“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不治。” 

卷二运气易知
头痛诗
属性:头痛逍遥(散)芎芷良,血虚(当归)补血(汤)入茸尝(血虚头痛,诸药不效者,用当归补血汤加鹿 
茸治之,以鹿茸生于头为同气也。)肾经亏损左归饮,真痛吴萸(汤)挽绝阳(可救十中之一、二。 

卷二运气易知
续论
属性:(此证百药不效者,时医只守方书相沿之说,及时下常用之方,必不能救此大病。今录高 
士宗石破天惊之说,壮同志之胆,而为破釜沉舟之计。 
头痛之证有三∶一,太阳头痛;一,少阳头痛;一,厥阴头痛。太阳之脉,上额交巅络 
脑,而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太阳头痛,寒痛也。少阳之脉,上抵头角,而少阳之上,相火 
主之,少阳头痛,火痛也。厥阴之脉,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而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厥阴 
头痛,风痛也。头痛虽有寒、火、风三者之异,尤当观其微剧,察其阴阳。身有他病而兼头 
痛,痛之微者也。独患头痛,其痛欲死,痛之剧者也。凡阴血虚而阳热盛,则痛微;若阳气 
虚而阴寒盛,则痛剧。风火头痛,有余则清散之,不足则滋补之。阴寒头痛乃阴盛阳虚,所 
谓阳虚头痛者是也,非桂附参 不能治之。世遇头痛之证,便谓外受风寒,即与发散。发散 
不愈,渐加寒凉,非芎、防、荆、羌即芩、连、栀、膏,风火头痛而遇此不致伤身,若阳虚 
头痛而遇,必致此殒命矣。可不慎哉! 
世有三阴无头痛之说,岂知阳虚头痛,纯属阴寒,阳几绝灭,病此者十无一生。所以然 
者,一如日不丽天,下沉于海,万方崩陷也。盖人与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火之 
阳日也,地有四海,人亦有四海,头为髓海,胸为气海,胃为谷海,胞中为血海。在天之日 
,昼行于天,夜行于海,在人之日,既行于天,亦行于海。自头项至尾闾,如日之行乎天也 
,自血海至髓海,如日之行于海也。今阳虚头痛,乃阴寒蔽日,逆于髓海,不能上巅至项, 
以行于背,反从阳入阴,以行于腹,是以头痛不已则心烦,心烦者,阳光逆于气海也。心烦 
不已则呕吐,呕吐者,阳光逆于谷海也,呕吐不已则神昏,神昏者,阳光逆于血海也。头痛 
至神昏,则入阴之尽,如日沉海底矣。此症治之得法,百中仅能救其二、三,而浅学之医, 
妄投汤药,至治之不效。有云肝风入脑者,有云客气犯脑者,有云真头痛者,其言如是,而 
散风散寒之药,终以不免。岂知散之之法。非所以治之,适所以害之旨哉。《灵柩·四海论 
》云∶“得顺者生,得逆者败,知调者利,不知调者害。”其即日逆于海之头痛,而医者倒 
行逆施,不善治而致死之谓欤。 
愚按∶高士宗此论,发前人所未发,但恨有论无方,所云“非桂附参 不能治之”。肤 
浅之语,不足尚也。余拟白通汤,倍加附子为的剂。盖阳气起于下焦,妙在重用附子之辛热 
,在下以启之,干姜从中以接之,葱白自上以通之,可以救十中之一。 
眩晕者,眩冒而旋转不定也。《至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此言实证 
也,宜以二陈汤加防风、玉竹、川芎、天麻、白术、钩藤主之。属痰饮者,倍半夏,再倍加泽 
泻。火盛者加黄芩、元参。《卫气篇》曰∶“上虚则眩。”此言虚证也,宜加参、 ,虚甚 
者加附子。《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此 
言病在上,而根起于下,宜加肉苁蓉、附子、巴戟天。如大虚诸药不效者,宜鹿茸一两,酒 
煎,入麝香一厘服之,此即《经脉篇》所谓∶“督脉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之义也。”此 
外,又有火亢眩晕不可当者,大黄酒炒三遍,研末,茶清调下。此证与头痛,不专为表病, 
以头为诸阳之会,阳主外,故列于表证。 
(经解)《脉要精微论》曰∶“浮而散者为 仆。”盖 与瞬同。项藉传云∶“ 目 
视之。 
”谓目动使之也。仰面曰僵,覆面曰仆,即风虚眩晕卒倒是也。《口开篇》曰∶上气不足, 
脑为之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