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95-医学实在易 >

第5章

595-医学实在易-第5章

小说: 595-医学实在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脉一时未变者。或病轻而不能现于脉者。或有沉痼之疾,久而与气血相并,一时难辨其 
轻重者。或有根据经传变,流动无常,不可执一时之脉,而定其是非者。况病之名有万,而脉 
之象不过数十种,且一病而数十种之脉无不可见,何能诊脉而即知其何病,此皆推测偶中, 
以此欺人也。若夫真脏之脉,临死而终不现者,则何以决之,是必以望、闻、问三者,合而 
参观之,亦百不失一矣。故以脉为可凭,而脉亦有时不足凭。以脉为不可凭,而又凿凿乎其 
可凭,总在医者熟读经学,更深思自得,则无所不验矣。若世俗无稽之说,皆不足听。 

卷一四诊易知
拟补徐灵胎诊脉论诗
属性:微茫指下最难知,条绪寻来悟治丝(旧诀七表、八里、九道共二十四字,李士材添加共二 
十七字,愈多则愈乱也。试观治丝者必得其头绪,而始有条不紊。)三部分持成定法(谓寸、关 
、尺三部,)八纲易见是良规(浮、沉、迟、数、大、细、长、短八字显而易见。起四句总提切 
脉之大纲。)胃资水谷人根本(三部俱属于肺,而肺受气于胃,)土具冲和脉委蛇(不坚直而和缓也 
。脉得中和之生气如此,此以察胃气为第一要。)脏气全凭生克验(审脏气之生克为第二要。如 
脾病畏弦,木克土也,肺病畏洪,火克金也。反是则与脏气无害,)天时且向逆从窥(推天运之 
顺逆为第三要。如春气属木脉宜弦,夏气属火脉宜洪之类,反是则与天气不应。)阳浮动滑大 
兼数(仲景以浮、大、动、滑、数为阳,凡脉之有力者俱是,)阴涩沉弦弱且迟(仲景以沉、涩、 
弱、弦、迟为阴,凡脉之无力者皆是。此又提出阴阳二字,以起下四句。辨脉病之宜忌,为 
第四要。)外感阴来非吉兆(外感之证,脉宜浮洪,而反细弱则正不胜邪矣,)内虚阳现实堪悲(脱 
血之后,脉宜静细,而反洪大,则气亦外脱矣。)须知偏胜皆成病(偏阳而洪大,偏阴而细弱, 
皆病脉也,)忽变非常即弗医(旧诀有雀啄、屋漏、鱼翔、虾游、弹石、解索、釜沸七怪之说, 
总因阴阳离失,忽现出反常之象。)要语不烦君请记,脉书铺叙总支离(病之名有万,而脉象不 
过数十种,且一病而数十种之脉无不可见,何能诊脉而即知为何病耶,脉书欺人之语,最不 
可听。 

卷一
运气易知
属性:r司天在泉图ps61a3。bmpr 

卷一运气易知
司天在泉图说
属性:司天在泉,四间气者,客气之六步也。凡主岁者为司天,位当三之气。司天之下,相对 
者为在泉,位当终之气。司天之左,为天之左间,右为天之右间。每岁客气,始于司天前二 
位,乃地之左间,是为初气,以至二气三气,而终于在泉之六气。每气各主一部。然司天通 
主上半年,在泉通主下半年,故又曰岁半以前天气主之,岁半以后,地气主之也。 
子午少阴为君火,丑未太阴临湿土,寅申少阳相火旺,卯酉阳明燥金所,辰戌太阳寒水 
边,巳亥厥阴风主木。初气起地之左间,司天在泉对面数。 

卷一运气易知
张飞畴运气不足凭说
属性:谚云∶不读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所以稍涉医理者,动以“司运”为务。曷知“天 
元纪”等篇,本非《素问》原文,王氏取阴阳大论补入经中,后世以为古圣格言,孰敢非之 
,其实无关于医道也。况论中明明,时有常位,而气无必然,犹谆谆详论者,不过穷究其理而 
已。纵使胜复有常,而政分南北,四方有高下之殊,四序有非时之化,百步之内,晴雨不同 
,千里之外,寒暄各异。岂可以一定之法,而执非常之变耶。若熟之以资顾问则可,苟奉为 
治病之法,则执一不通矣。 


卷二
属性:伤寒病不全表证。然太阳为寒水之经,主一身之表,凡病从太阳始者,皆名伤寒,其病 
头痛,项强,发热,恶寒,若初起有汗,用桂枝汤,无汗用麻黄汤,治之得法,一解表则无 
余事矣。然太阳主表中之表,而阳明主肌亦表也,其证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时法用 
升麻葛根汤,少阳主胸胁,亦表也,其证胸胁痛,目眩,口苦而耳聋,《伤寒论》用小柴胡 
汤加减。是三阳皆属于表,故列于表证。 
(经义)《素问·热病论》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此主六气之相传而言也,始 
终皆为热病。仲景宗六气之说,从对面,旁面参出大旨,取三阳三阴无形之气,验于有形之 
皮肤,肌络,形骸,以及五脏六腑之虚实寒热,合经权常变而立言,集隘不能登之。余着有 
《伤寒论浅注》,最宜熟玩。 

卷二运气易知
太阳表证诗
属性:脉浮头痛项兼强,发热憎寒病太阳,自汗桂枝汤对证,周(身)疼无汗主麻黄(汤。) 

卷二运气易知
阳明表证诗
属性:二阳燥气属阳明经,腑(热在经,白虎汤;在腑,承气汤)分歧另细详(不在表证之内。)即此 
鼻干不得卧,目疼身热葛根清。 

卷二运气易知
少阳表证诗
属性:少阳相火主柴胡,口苦耳聋舌痛俱,人说能和半表里,谁知功在转其枢(《内经》云∶“ 
少阳为枢”。 
四时感冒,其症与伤寒表症同,但轻而不重耳,以加味香苏饮之类,取微汗而解,宜列 

卷二运气易知
感冒诗
属性:四时感冒客邪侵,寒热头疼嗽不禁,解散香苏饮微取汗,须知病浅勿求深。 
疟疾症寒热往来有定候,其邪主于少阳之经。少阳居阴阳之界,属半表半里。阴胜于阳 
则发寒,阳胜于阴则发热。即寒多热少为寒疟,单寒无热为牝疟,热多寒少为热疟,先热后 
寒,单热无寒为瘅疟,无非阴阳之造其偏也。日发者轻,间日者重,三、四、五日为尤重, 
以邪之渐深,而舍渐远也。治法初宜二陈汤、平胃散,倍加柴胡、生姜以散之,中用小柴胡 
汤去人参加青皮以和之。若欲急于取效,加生常山三钱以猛驱之,末用六君子汤、补中益气 
汤加半夏倍柴胡以补之。凡病穷必及肾,必须间服桂附八味丸以补其肾,是为王道治法,或 
用冬白术一两,生姜五钱,水煎服,六日服六剂,必愈。虚甚者再加附子二、三钱,热多者 
加当归四、五钱。以其邪自外来,用上诸法,正气亦复,邪气亦从汗解,故列于表证。 
(经义)《素问·疟论》曰∶“夫 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按∶黄帝此问, 
伯所答,凡二千余言,不能逐一解释,且难与中人以下告语。余即于此一问,得其大纲,所 
谓一言尽盖其义也。盖 者皆也,疟者残疟也,疟症种种不一,皆谓之疟。读“ 疟皆 
风”一句,味一“皆”字,便知此一句为诸疟之总纲矣。夫六淫之邪,皆能成疟,而风为诸 
病之长,言风可以概其余也。蓄者,邪蓄于经,有时而伏也,作者病见于外,不期而发也。 
又曰∶“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生气通天论》曰∶“夏伤于暑,秋为 疟”。《阴阳 
象大论》曰∶“夏伤于暑,秋必 疟”。《灵枢·论疾诊尺》曰∶“夏伤于暑,秋必 疟 
”《金匮真言论》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合此数论,是疟为暑邪无疑矣。但“ 
暑”字不可认为阳暑,阳暑伤气而多汗,感而即发,邪不能留。其伏留而不去者,惟阴暑之 
无汗也。故凡患疟者,必因于盛暑之时,贪凉取快,不避风寒,或浴以凉水,或澡于河流, 
或过食生冷。壮者邪不能居,未能致病,怯者伏于营卫之舍,新邪触之,则疟疾发矣。何以 
谓之“舍”,即经隧所历之界分,如行人之有传舍也。本论谓∶此荣气之所舍是也。大旨曰 
风,曰暑者,以疟皆从外邪而起也。曰“舍”者,以邪有深有浅,舍有远有近,故或有一、 
二日作及四、五日作之异也。仲景以此旨奥妙难言,故以“疟脉自弦”一句,取少阳为捷法 
。余宗其说,又为天分之高者引其端,欲其熟读《内经》而有得也。 

卷二运气易知
疟疾诗
属性:寒热循环有定时,疟成权在少阳司,热多阳亢邪归胃(少阳兼阳明,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 
,寒盛阴生病属脾(少阳兼太阴,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开手二陈平胃属,收功六(君)子补中 
(益气汤)规。更闻肾气丸多效(三阴疟三日一发,五更时以姜汤送下肾气丸三钱,三月可效,)姜 
术同煎效更奇。 
瘟疫症来路两条∶一条自经络而入,辨症治法,与感冒无异,宜服人参败毒散,温覆以 
取微汗,俾其从经络入者,仍从经络出也。一条从口鼻而入,一人之病,传染一家以及一乡 
一邑。其症发热头痛,口渴胸满,时吐黄涎,宜藿香正气散,大旨在辛香解秽四字,俾其从 
口鼻入者,仍从口鼻出也。过此不愈,则传入于里。大热、大渴,自汗者,宜白虎汤以清之 
。谵语,大便闭者,宜三一承气汤以下之。若表里之邪俱实,不汗不便者,宜用防风通圣散 
,汗下之法,一剂并行而不悖。若过七日,为一经已尽,病仍不愈,及病患素禀不足者,宜 
间用六味地黄汤,四物加人参,元参之类以补之,与伤寒治法略同,但此症七日,得大汗战 
汗则生,无汗则死。如汗出不至足,俟七日再汗之,生死以汗为主,故列于表证。 
(经义) 
非瘟病之感异气而病也金匮真言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素问补遗治法论曰五疫之至皆伤染易无问大小病 
状相同此言水大金木土五行之疫俗亦谓为五瘟大抵互相传染医者宜用雄黄研末涂鼻孔内行从客位边入又男子病秽气出于 
口女于病秽气出于阴坐立对语之间自宜识得向背。 

卷二运气易知
瘟疫诗
属性:瘟疫于今重达泉(槟榔二钱,草果、甘草各五分,浓朴、芍药、黄芩、知母各一钱,名达 
泉饮,)休徇吴氏(吴又可达泉饮若燥灼阴,服之先涸汗源,不能作汗而剧)一偏言。鼻传秽气黄 
涎吐,经受时邪壮热烦(谓但热而烦闷也。)败毒(散)藿香(正气散)分两道,散邪(人参败毒散,散邪方 
也,令邪从经络解)解秽藿香正气散,解秽方也,今邪从口鼻解)各专门。防风通圣(散)神方外(表 
证发解,里证又急,必用此散以两解之,)白虎三承虚实论(热渴自汗,表里不实者白虎汤,大 
便不通者三承气汤。 
阴虚盗汗为素禀不足。夜间发热,睡时汗出,醒即渐收,故曰盗汗,宜当归六黄汤。若 
时常畏寒,一动则汗出,或不动而汗亦自出,名曰阳虚自汗,宜 附汤、参附汤、术附汤, 
然阴阳互根,又有不可泥者,熟读《内经》,自得其治。景岳谓不治有六∶一、汗出而喘甚 
;二、汗出而脉脱;三、汗出而身痛甚;四、汗出发润至巅;五、汗出如油;六、汗出如珠 
。医者不得妄为用药。此症因汗从皮毛而出,故列于表证。 
(经义)《阴阳应象大论》曰∶“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宣明五气篇》曰∶“心为汗 
。”《评热病论》曰∶“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决气篇》曰∶“津 
脱者腠理开,汗大泄。”《藏气发时论》曰∶“肺病者,肩背痛汗出;肾病者,寝汗出憎风 
。”《脉要精微论》曰∶“阳气有余为身热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