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86-伤寒医诀串解 >

第8章

486-伤寒医诀串解-第8章

小说: 486-伤寒医诀串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汗下而厥冷。用当归四逆汤。因汗下而厥冷。用四逆汤。此缓急之机权也。此证无外热相错。为阴寒之 
证易明。然云大汗大下。则阴津亦亡。此际救阳为急。阳回亦当徐救其阴也。亦有因痰水而致厥者。病 
人无他证。手足厥冷。四肢受气于胸中。因痰饮结聚。斯气不能通贯于四肢。脉乍紧者。痰脉怪变无常。 
不紧而忽紧。忽紧而又不紧。邪结在胸中。胸者心主之宫城。心为邪碍。心下满而烦。饥不欲食。病在胸 
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即内经所谓高者引而越之之意。再言水厥。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 
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此厥阴病预防下利之法。病至厥阴。以阳升为欲愈。 
邪陷为危机。厥而下利。则中气不守。邪愈内陷。此条厥而心下悸。水邪乘心。心阳失御。见此则治厥为 
缓。而治水为急。何也。厥犹可从发热之多少。以审进退之机。水必趋于下。而力能牵阳下坠故也。伤寒 
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冷。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为难治。麻黄升麻汤 
主之。寸脉。气口也。气口独为五脏主。胃阳衰而寸脉沉迟也。四肢为诸阳之本。阳虚故手足厥冷。下后 
阳虚。故下部脉不至。下寒则热迫于上。故咽喉不利而吐脓血也。即前所谓厥后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热气有余。必口伤烂赤。泄利不止。寒邪在下。正虚邪实。阴盛阳衰。寒多热胜。表里舛错。治寒则遗其热。 
治热则遗其寒。补虚必助其实。泻实必助其虚。诚为难治。 
六章十八节。皆统论厥阴下利。有寒热虚实阴阳生死之不同。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 
者。厥阴阴寒。内合太阴。由太阴而仍归厥阴。下而不上。此欲自利也。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寒格更 
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其人本从于寒而下利。复吐下之。下因下而愈寒。 
上因吐而愈热。寒热相阻而成格症。非寒热相结而成痞症。不食则不吐。是心下无水。故不用姜夏。以 
干姜辛温除寒下。而辛烈又能开格纳食也。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此言得中见之化也。下 
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得厥阴之气矣。故为未解。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阳陷下。不得横 
行于手足。又不能充达于经脉也。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是根气绝于下。阳气脱于上。故死。少阴 
负趺阳者为顺也。负。承也。趺阳乃阳明胃脉。言少阴之气。得上承阳明。则阴气生而脉还。阳气复而得 
温。故为顺也。下利阳气下陷。其脉当沉。阴气内盛。其脉当迟。今不沉迟而寸脉反浮数。是热伤心包。尺 
中自涩者。下利阴血虚也。阳盛血虚。迫血下行。必清脓血。上节言阴盛伤阳。此节言阳盛伤阴。下利清 
谷。藏气虚寒。不可攻表。汗出则表阳外虚。里阴内结。故必胀满。经云。脏寒生满病。下利脉沉弦。则少阳 
初之气下陷。下重是火邪下逼。若阳热甚而脉大。而非初阳之脉象。为未止。脉微弱为阴。数为阳。乃阴 
中有阳。为欲自止。内经有身热则死之说。而此得少阳中见之化。为阴出阳。虽发热不死。厥阴阴寒下 
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三阳之气。上循头面阳格于上。喜得少阳之热化。身有微热。然而下利清谷 
者。厥阴之标阴。全陷于下。阳热在上。阴寒在下。两不相接。惟取少阴篇大方救之。从阴出阳。必郁冒汗 
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瘥。必清脓血。以有 
热故也。言当愈不愈。必热伤心包络而便脓血。申明所以便脓血者。以脉数而渴。内有热故也。下利后 
脉绝。下焦生气不升。手足厥冷。中焦土气不和。 时环转一周。脉还手足温者。中土之气将复。复能从 
中焦而注于手太阴。故生。脉不还者。中土已败。生气已绝。虽手足不逆冷。亦主死。此言生死之机。全凭 
脉息。而脉之根。又藉于中土也。诸节皆言下利。此节独言下利后。则与少阴下利。而头时时自冒者同 
意。利后似乎邪去。殊不知正气与邪气俱脱之故。 时脉还。手足温。阳气尚存一线。犹可用四逆白通 
等法。以救将绝之阳也。伤寒下利。日十余行。病在厥阴。而三阳三阴之气皆虚。脉反实者。无胃气柔和 
之脉。乃真元下脱。故死。谷入于胃。藉中土之气。变糟粕。犹奉心化赤。厥阴标阴气盛。入胃不能变化精 
微。蒸津液而泌糟粕。清浊不分。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此言里不通于外。 
而阴寒内拒。外不通于里。而孤阳外越。非急用大温之剂。必不能通阴阳之气于顷刻。厥阴标阴病。则 
为下利清谷。厥阴中见得病。则为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内经所谓暴注下迫。皆属于热也。下重 
者。厥阴经邪热入下于大肠之间。肝性急速。邪热甚则气滞壅塞。其恶浊之物。急欲出而不得。故下重 
也。下利腹满。身体疼痛。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脏寒生满病。水谷之气下 
行。阴寒之气上逆。故先温其里寒。后去其表寒也。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此申明 
白头翁汤。能清火热以下降。而引阴液以上升也。下利 语者。中是火化。与阳明燥气相合。胃气不和 
有燥屎也。厥阴忌下。有燥屎不得不下。宜小承气汤微和胃气。下利后更烦。水液下竭。火热上盛。按之 
心下濡者。非上焦君火充盛之烦。乃下焦水阴不得上济之烦。此为虚烦。宜栀子豉汤。 
呕家有痈脓者。热伤包络。血化为脓也。腐秽欲去而呕。不可以辛散之品治呕。反逆其机。热邪内壅。无 
所泄矣。俟脓尽则热随脓去而自愈。此章四节。俱厥阴之呕。有血气寒热虚实之不同也。呕而脉弱。里 
气大虚。小便复利。气机下泄。身有微热。见厥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上者自上。下者自下。有出无入。故 
为难治。四逆汤主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此言厥阴阴寒极盛。津液为寒气绊迎而上。 
所呕皆涎沫。而无饮食痰饮。而且逆行巅顶而作头痛。非大剂不能治此暴剧之证。方中无治头痛之 
药。以头因气逆上冲。止呕即所以治头痛也。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厥阴与少阳为表里。邪在厥 
阴。惟恐厥逆下利。若见呕而发热。是脏邪还腑。自阴出阳。无阴邪变逆之患矣。故当从少阳之枢而治 
之。伤寒以胃气为本。不独厥阴然也。厥阴不治。取之阳明。尤为要法。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 
则外亦极虚。虚则气少不能交通于内。其人外气怫郁。恰似外来之邪怫郁于表。误认为邪热。复与之 
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哕既 
有虚寒之症。亦有实热之症。厥阴之经。抵少腹。挟胃。上入颃颡。凡哕呃之气。必从少腹而起。由胃而上 
升于咽嗌故也。夫伤寒至哕。非中土败绝。即胃中寒冷。然亦有里实不通。气不得下泄。反上逆而为哕 
者。玉机真藏论云。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今哕而腹满。前后 
不利。五实之二实也。实者泻之。视其前后二部。利之则气得通。下泄而不上逆。哕即愈矣。夫以至虚至 
寒之哕症。亦有实者存焉。凡实热之证。亦有虚者在矣。视其寒热虚实。而施温凉补泻。则人无夭扎之患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