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86-伤寒医诀串解 >

第6章

486-伤寒医诀串解-第6章

小说: 486-伤寒医诀串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呈而为寒。内陷而为利。真阳绝不行于手足而为逆冷。此言少阴之寒。不得太阳标阳之死证也。第十 
六节云。少阴病。吐利躁烦。四肢逆者死。盖少阴上下水火阴阳之气。全赖中土以交合。今吐利躁烦。阴 
阳水火之气顷刻离决。四肢逆冷。土气已绝。此言少阴不得中土之交之死证也。第十七节云。少阴病。 
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盖以阴竭于下而利止。阳亡于上而眩冒。为死证。利不止而眩冒。更为 
死证。言阴阳不得倚附也。第十八节云。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燥者死。此言少阴有 
阴无阳之死证也。第十九节云。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此言少阴生气上脱之死证也。第二十节云。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此十一字为一截。言少阴阴寒恒有之脉证也。其云至五 
六日自利。复烦燥不得卧寐者死。此十五字又为一截。少阴病以五六日为生死之关。若至五六日云 
云。是真寒反为假热。阳被阴迫而飞越。此言少阴阳气外脱之死证也。 
自章首至此凡二十节。论少阴证之全体已备。但未详其标本。寒热。阴阳水火。神机枢转。上下出入之 
理。自二十一节至四十三节发明其旨。而并出其方。读者不可一字放过。此又少阴之大用也。 
曷言标本。少阴标寒而本热。与太阳本寒而标热。为雌雄表里之相应。二十一节云。少阴病。始得之。反 
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言少阴脉沉不当发热。今反发热。是太阳标阳陷于少阴而为热。 
宜以此汤交和其内外也。二十二节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 
证。故微发汗也。言二三日值少阳主气之期。阴枢藉阳枢之力。可用此汤微发其汗。又申之曰。以二三 
日无少阴之里证。止见太阳之表证故也。要知太阳阳虚。不能主外。内伤少阴之气。便露出少阴底板。 
少阴阴虚。不能主内。外伤太阳之气。便假借太阳之面目。所以太阳病而脉反沉。用四逆以急救其里。 
少阴病而表反热。用麻辛以微解其表。此表里轻重两解法也。故始得之不发汗。得之二三日微发汗。 
用细辛非发汗。用甘草乃发汗。此旨不可与浅人语也。然二十一节二十二节。合脏腑雌雄而浅深言 
之。二十三节二十四节二十五节。就少阴本经分标本而对待言之。其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 
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言少阴本热之病。二三日随三阳主气之期而化热。此少阴本热之证 
也。其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中和。其人皆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言少阴君火之用弗宣。病在 
上焦阳中之阳。为阳虚。其云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言少阴生阳之气不 
用。病在下焦水中之阳。为阴虚。主以附子汤。面面俱到。此少阴标寒之证也。然亦本热之证。不病无形 
之气化。而病有形之经脉者。二十六节云。少阴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二十七节云。少阴病二三 
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二十八节云。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此言本 
热病在经脉者。宜用石药。而济以期门刺法。便脓血。亦热入血室之义也。又有标寒之证。病发于手足 
之少阴。而实本于阳明之中土者。二十九节云。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此 
从少阴而归重到阳明。以百病皆以胃气为本。伤寒证重之。少阴证尤重之。总结上文数节之义。少阴 
证虽有标本寒热之不同。而着眼不离乎此。首节至此作一大段读。 
然而少阴上火下水而主枢也。主枢则旋转无有止息。第三十节云。少阴病。下利(火不下交而下寒)咽痛。 
(水不上交而上热。)胸满心烦者。(上下神机内郁而枢转不出为烦满)猪肤汤主之。此上下而合言也。第三十一节云。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少阴从心系之脉而挟咽)可与甘草汤。不瘥者与桔梗汤。此言水不上交而为痛也。第三十二节云。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此言水不上交。甚则兼及于肺而宜敛也。第三 
十三节云。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此言水不上交。正治不愈者。宜用从治之法也。此数节承第三 
十节咽痛立论。为少阴上火作一 也。 
下利为少阴证下水之一 。自三十四节至三十七节。皆言水火不交。则水中无火。火失闭藏之职。至 
三十八节。变回阳之法为和解。三十九节。变辛温之法为清利。而推言中焦不输之下利。言其常亦不 
遗其变。俱补出少阴主枢之义。今试再详之。第三十四节。谓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示少阴下利以 
此为专方。第三十五节。谓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 
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此言寒盛骤投热药而拒格。必取热因寒用之法也。第三十六节。 
谓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 
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此言水中无火。则土虚不能制水。此为有水气五字最重。为少阴 
之侧面文章。非白通四逆之为正面文章也。第三十七节。谓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 
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此言内 
真寒而外假热。为少阴之正面文章。又为四逆证之进一步文章也。自三十一节至此。承上第三十节 
下利立论。为少阴证下水作一 也。 
第三十八节。谓少阴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此承四 
逆不专主于虚寒。复设和解一法。以示变动不居之意。所以暗补出主枢之义也。第三十九节。谓少阴 
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此承下利虽属于下焦。至六七日寒变为热。而气 
复上行。病见咳呕渴烦不眠等证。所谓下行极而上也。复设一清利法。遵经旨邪气自下而上者。仍须 
从下引而出之。亦所以暗补出主枢之义也。跟上第三十节全节大意主枢作一 也。所以然者。少阴 
为性命之根。病有水火之分。治若焚溺之救。稍迟则不可挽矣。 
第四十节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舌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此言少阴君火亢于上。不戢将自 
焚也。第四十一节云。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此言少阴君 
火亢于上。加以木火煽之。一水不能胜二火而立竭矣。第四十二节云。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 
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此言少阴君火不能从枢而出。逆于地中而为胀。即内经所谓一息不运。则针机 
穷。必急下以运少阴之枢而使转之。少阴三急下证。宜于浅注而熟玩之。又有二急温症。第四十三节 
云。少阴病脉沉迟者。急温之。宜四逆汤。言少阴为性命之根。起首脉沉。预知已伏四逆吐利烦燥之机。 
即易履霜坚冰至之义。盖于人所易忽者。独知所重而急治之也。第四十四节云。少阴病。饮食入口则 
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阴寒拒格不纳露出枢象)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 
当吐之。(借胸中实可吐证叙出急温症。)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此少阴阴 
气上 寒饮。不同于胸实。盖人所摇移者。得所独断而急治之也。究而言之。少阴重在救阳。而真阴亦不可伤。 
第四十五节云。少阴病下利。脉微(阳虚)涩(阴虚)。呕而汗出。(阳虚则阴寒上逆而为呕。阴虚则阴不内守而汗出) 
必数更衣。反少者。(七字是一节之眼目。阳虚则气下坠。阴虚则动努矣)当温其上灸之。 
言当灸百会一穴。以温其上。不可偏温其下。以灼真阴。言外见对待之阴阳。分而为两。互根之阴阳。合 
而为一也。少阴篇文本空灵幻变。不可方物。老子其犹龙矣乎。 

卷六
厥阴篇
属性:(厥阴为风木之脏。从热化者多。从寒化者少。以木中有火故也。) 
何谓厥阴症。伤寒论云。厥阴之为病。消渴。火盛。气上撞心。气逆即火逆也。心中疼热。火邪入心。饥火能消 
物也。而不欲食。木克土也。食则吐蛔。虫为风化。一闻食臭。则上入于膈而吐出。下之利不止。误下伤胃气 
是也。厥阴为两阴交尽。宜无热症。然厥阴主肝。而胆藏于内。则厥阴热症。皆少阳之火内发也。要知少阳 
厥阴。同一相火。相火郁于内。是厥阴病。相火出于表。为少阳病。少阳咽干。即厥阴消渴之机。胸胁苦满。即 
气上冲心之兆。心烦。即疼痛之初。不饮食。是饥不欲食之根。喜呕。即吐蛔之渐。故少阳不解。转属厥阴为 
病危。厥阴病衰。转属少阳为欲愈。 
乌梅丸为厥阴证之总方。吐蛔久利者。尤宜。 
病初起手足厥冷。脉微欲绝。宜当归四逆汤。有久寒。加生姜、吴萸。酒水各半煎。以相火寄于肝。经虽寒而 
脏不寒。故先厥者后必发热。手足愈冷。肝胆愈热。故云厥深热亦深也。姜附不可妄投。 
脉结者。脉缓时一止曰结。活人云。阴盛则结。代者。一脏气败。其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而他脏代之。心动 
悸。心气不宁。炙甘草汤主之。按他经亦有此症。是阳气大虚。虚极生寒。非姜附肉桂不为功。若用此药。是 
速其死也。惟厥阴症。肝中之相火。本少阳之生气。而少阳实出坎中之真阴。即经所谓阳为之正。阴为之 
主是也。 
按前言表证而手足厥逆。此言里证而脉结代。虽为厥阴寒化。终不用姜附大热之品。以厥阴之脏。相 
火游行于其间故也。 
脉微欲绝。不可下。若脉滑而厥。是内热郁闭。所谓厥应下是也。下之是下其热。非下其实。泄利下重者。四 
逆散。欲饮水数升者。白虎汤。皆所以下无形之邪也。若以承气下之。则不止矣。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下利欲饮水者。热也。白头翁汤主之。 
以上治热化之法也。 
厥者必发热。热与厥相应。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此四症是厥阴伤寒之定局。先热后厥。厥热往来。厥 
多热少。热多厥少。此四症是厥阴伤寒之变局。皆因其人阳气多少而然。 
乘脾乘肺。二症宜辨。 
曰。伤寒腹满。经云。诸腹胀大。皆属于热。此由肝火也。谵语。经云。肝气盛则多言。寸口脉浮而紧。紧即弦脉。 
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曰。伤寒发热。啬啬恶寒。肺主皮毛。因无头痛项强。非属太阳病。为肺虚。渴欲饮水。无白虎证之欲饮。亦为 
肺虚。腹满。无承气证。因肺虚不能通调水道。此肝乘肺也。肺金虚不能制木。肝寡于畏。侮所不胜也。名曰横。 
刺期门。肝有亢火。随其实而泻之。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此亦肝乘脾也。先与小建中汤平肝以补脾。不瘥者。中气虚而不振。 
邪尚流连。与小柴胡汤主之。令木邪直走少阳。使有出路。所谓阴出之阳则愈也。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