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86-伤寒医诀串解 >

第5章

486-伤寒医诀串解-第5章

小说: 486-伤寒医诀串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法。桂枝汤为治外正法。自第一节至第五节。一意浅深相承。不离此旨。所谓经也。此为上半截。 
第六节言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十二句。意者太阴以中见为主。以上五节。言不得中见之寒证。若 
中见太过。太阴湿土。不与寒合而与热合。若小便利。则不发黄。若暴烦下利。则腐秽当去。是常证之外。 
略有变局。另作一小段。承上即以起下。第七节言太阳病误下。转属太阴。腹满时痛。大实痛者。以桂枝 
加芍药加大黄为主治。一以和太阴之经络。变四逆辈之温而为和法。变桂枝汤之解外而为通调内 
外法。是于有力处通其权也。一以脾胃相连。不为太阴之开。便为阳明之阖。既阖而为大实痛。不得不 
借阳明之快捷方式。以去脾家之腐秽。要知提纲戒下。原因腹时痛而言。此从正面审到对面以立法。又于 
暴烦下利十余行自止节。言其愈尚未言方。此从腐秽既下后。而想到不自下时之治法。是于无方处 
互明方意以通权。此为下半截。 
总而言之。四逆辈桂枝汤。及桂枝加芍药。桂枝加大黄汤。皆太阴病之要剂。若不渴则四逆辈必须。若 
脉弱则芍黄等慎用。脉浮有向外之势。桂枝汤之利导最宜。烦疼当未愈之时。桂枝加芍药汤亦可通 
用。原文虽止八条。而诸法无有不具。柯韵伯等增入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白散麻仁丸等方。欲 
广其用。反废其活法。大抵未读圣经之前。先闻砭剥叔和之语。谓非经文。无不可以任意增减移易。致 
有是举耳。 
按沈尧封云。太阴阳明。俱属土。同主中州。病则先形诸腹。阳明为阳土。阳道实。故病则胃家实而非满 
也。太阴为阴土。阴道虚。故病则腹满而不能实也。凡风燥热三阳邪犯阳明。寒与温二阴邪犯太阴。阳 
邪犯阳则能食而不呕。阴邪犯阴则不能食而吐。阳邪犯阳则不大便。阴邪犯阴则自利。证俱相反可 
认。若误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在阳邪则懊 而烦。在阴邪则胸下结硬。倘再误攻。必致利不止而 
死。此太阴病之提纲。凡称太阴。俱指腹满言。 
按柯韵伯云。内经云。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嗌干。此热伤太阴。自阳部注经之证。非论中所云 
太阴自病也。仲景以太阴自病为提纲。因太阴主内。故提纲中不及中风四肢烦疼之表。又为阴中之 
至阴。故提纲中不及热病嗌干之证。太阴为开。又阴道虚。太阴主脾所生病。脾主湿。又主输。故提纲中 
主腹满时痛而吐利。皆是里虚不固。湿胜外溢之证也。脾虚则胃亦虚。食不下者。胃不主纳也。要知胃 
家不实。便是太阴病。 

卷五
少阴篇
属性:(少阴肾中水火同具。邪伤其经。或从水化而为寒。或 
从火化而为热。二症俱以脉沉细但欲寐为提纲。) 
何谓少阴之邪从水化而为寒。曰。脉沉细而微。但欲寐。背恶寒。口中和。腹痛。下利清谷。小便白是 
也。宜用回阳法。而回阳中首重在温剂。又有交阴阳。微发汗。共成三法。 
少阴病。寒邪始伤。是当无热。而反发热。为太阳之标阳外呈。脉沉为少阴之生气不升。恐阴阳内外不相 
接。故以熟附助太阳之表阳而内合于少阴。细辛启少阴之水阴而外合于太阳。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 
非发汗法。乃交阴阳法。以上言交阴阳法也。 
少阴病。自始得以至于二三日。俱无里症。可知太阳之表热非汗不解。而又恐过汗以伤肾液。另出加减 
法。取中焦水谷之津而为汗。则内不伤阴。邪从表解矣。仲景麻黄附子甘草汤。变交阴阳法而为微发汗 
法。以上言微发汗法也。 
手足厥冷。吐利。小便复利。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宜四逆汤。 
里寒外热。面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或出而厥。宜通脉四逆汤。 
少阴下利。宜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药后。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汗下后不解。烦燥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此为水气。宜真武汤。 
咳呕小便利下利四症。或有或无。因症下药。当于浅注细玩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太阳之阳虚。不与少阴之君火相合。当灸之。又身体痛。君火之 
气不能周遍于一身。手足寒。君火之气不能充达于四肢。骨节痛。君火之神机不能游行以出入。脉沉者。 
君火之神机不能自下而上。一为阳虚。责在太阳之阳气虚。不能内合。一为阴虚。责在少阴之君火内虚。 
神机不转。皆以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吐利。神机不能交会于中土。手足逆冷。中土气虚不能达于四肢。烦躁欲死者。少阴神机挟寒而 
逆于经脉。心脉不能下交于肾则烦。肾脉不能上通于心则躁。吴茱萸汤主之。 
以上用温剂法也。 
何谓少阴之邪从火化而为热。曰。脉沉细而数。但欲寐。而内烦外躁。或不卧。口中热。下利清水。小便赤是 
也。宜用救阴法。而救阴中又有补正攻邪之异。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与桔梗汤。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便脓血。桃花汤主之。 
以上皆以补正为救阴法也。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舌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热淫于内。因而转属阳明。胃火上炎。故 
口燥舌干。急下之。谷气下流。津液得升矣。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得病六七日。当解不解。津液枯涸。因转属阳明。故腹 
胀不大便。宜于急下者。六七日来阴虚已极。恐土实于中。心肾不交而死也。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是土燥火炎。脾气不濡。胃气反浓。 
水去而谷不去。故宜急下。 
以上皆以攻邪为救阴法也。 
内经云。少阴之上。火气治之。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又曰。少阴从标 
从本。又曰。少阴为枢。又热病论曰。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伤寒论曰。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微者。体薄而不浓也。为手少阴神病。细者形窄而不宽也。为足 
少阴精病。病在阴则欲寐。在阳则不得寐。故曰但欲寐。此为枢象。少阴证之总纲也。柯韵伯云。少阳为阳 
枢。少阴为阴枢。枢机不利。故欲寐。与少阳喜呕。呕者欲出。阳主外也。寐者主入。阴主内也。喜呕是不得呕。 
欲寐是不得寐。皆在病患意中得枢机之象如此。又云。但欲寐即是不得眠。然但欲寐是病情。乃问而知 
之。不得眠是病形。可望而知之。欲寐是阴虚。不得眠是烦躁。故治法不同。 
按少阴本热而标寒。其病或从本而为热化。或从标而为寒化。与太阳一例。第一节言微细之病脉。但 
欲寐之病情。兼水火阴阳标本寒热。而提其总纲也。以下共四十四节。皆本此而立论。然他经提纲。皆 
是邪气盛则实。少阴提纲。俱指正气夺则虚。以少阴为人身之根本也。所以第二节即言上火下水。虚 
而未济。第三节即言外阳内阴。虚而不交。第四节第五节。又言不可发汗。第六节又就脉而言不可下。 
无非着眼于虚之一字。而以根本为重也。 
今再详第二节。原文云。少阴病欲吐不吐。心中烦。但欲寐三句。指初病时水火不济。已具枢病之象。又 
云。五六日自利而渴。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四句。方指出五六日为少阴主气之期。火不下交。则自 
利。水不上交。而作渴。属少阴之虚。为寒热俱有之证。又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 
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六句。分出小便色白。始为少阴阴寒之病形悉具。言外见少阴热 
化之病。邪热足以消水。其小便必赤。此寒热之几微当辨也。其第三节原文云。病患脉阴阳俱紧。反汗 
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四句。以诸紧为寒。阴不得有汗。今反汗出。此属少阴阴盛于内。阳亡于外。阴阳 
不交之故也。又云。法当咽痛而复吐利二句。以阴阳不交。则阳自阳而格绝于外。其咽痛为假热之象。 
阴自阴而独行于内。其吐利为真寒之证。此寒热之真假当分也。其第四节原文云。少阴病。咳而下利。 
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六句。言少阴上咳下利之证。被火则精竭神越而 
谵语。小便必难。戒其勿发少阴汗。虑其虚也。其第五节原文云。少阴病。脉沉细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三句。言少阴自有表里。脉沉而发热。为少阴表有麻黄附子细辛汤法。脉细而沉。数而不发热。为少阴 
里。不可发汗。其第六节云。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涩弱者。复不可下之六句。言 
脉微为亡阳。不可发汗以伤阳。若兼见尺脉弱涩为亡阴。更不可复下以伤阴。自第二节至此。皆着眼 
于虚之一字以立论也。 
请再言欲愈之证。第七节大旨。以脉紧为寒。至七八日紧去。而发烦自下利。脉微手足温。此少阴之寒。 
得阳明之热。为戊癸之合化而愈也。第八节大旨。下利自止。得手足温之吉候。虽恶寒蜷卧而可治。以 
其得中土之气而愈也。第九节提出自烦欲去衣被。虽恶寒而蜷可治。以得君火之气而可治也。第十 
节少阴中风。风为阳邪。阳寸应浮。阴尺应沉。大旨以阳得微而外邪不复入。阴得浮则内邪从外出而 
欲愈。言外见中风。而可推及伤寒矣。第十一节言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时。上二句。指出阳生于半 
子而病解。并结上数节。少阴得阳则解之义也。 
虽贵得阳。阳者太阳之标阳也。既知中标阳之热化则生。亦当知热化太过而亦成病。第十二节云。少 
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言少阴而得太阳之标阳也。又云。脉不至。灸少阴七壮。言不得 
太阳标热之化而下陷。灸之以启在下之阳也。第十三节云。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 
膀胱。必动便血也。言少阴热化太过。移于膀胱。膀胱主外。为一身发热。膀胱为胞之室。胞为血海。热邪 
内干而为便血也。第十四节云少阴病。但厥无汗。热化太过而行于里而为厥。若强发之。必动其血。未 
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言少阴热化太过而厥。误汗反增其热。盖主 
内经厥论起于足下。以阳气起于足五趾之里。今误发少阴汗。激动少阴热化之邪。自下逆上。名曰厥。 
少阴原为少血之藏。动其阴血而脱出。名曰上竭。为难治之证。 
若夫不得太阳标阳。则为阴寒之症。不止难治。而为不治之死证。自第十五节。以及第二十节。各有妙 
义。第十五节云。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盖以少阴之脉起足心。至俞府。行身之前。外 
呈而为寒。内陷而为利。真阳绝不行于手足而为逆冷。此言少阴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