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86-伤寒医诀串解 >

第3章

486-伤寒医诀串解-第3章

小说: 486-伤寒医诀串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四十三节。实邪固多。而亦不可概认为实邪之为病也。张隐庵云。凡谵语乃心主神气内虚。言主于 
心。非关于胃。胃燥谵语而用承气。乃胃络不能上通于心。胃气清而脉络能通之义。仲景示以法。不可 
泥于法也。 
何谓能食不能食。若中风则能食。以风能鼓动阳明之气也。若中寒则不能食。以寒能拒闭阳明之气 
也。中寒之旨。详于第十九节。中风之旨。详于第二十节。意以寒为阴邪而下行。故无汗而小便利。风为 
阳邪而上行。故不恶寒而头眩。寒则呕不能食。风则能食。寒则头痛。风则咽痛。此阳明有风寒之别也。 
何谓寒冷燥热之分。本篇第四十四节云。脉浮而迟。虚寒之脉也。其云表热者。阳明戊土。不能下合少 
阴癸水。而独主乎外也。其云里寒者。少阴癸水。不能上合阳明戊土。而独主乎内也。其云下利清谷者。 
戊癸不合。而下焦生阳不升也。以四逆汤为主治。第四十五节云。胃中虚冷者。言中焦土气虚冷也。其 
云不能食者。中焦虚冷。夫其消谷之用也。其云饮水则哕者。两寒相得而为哕也。论中未出方。而理中 
汤堪为主治。推之第六十节云。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与此节亦互相发明也。第四十 
六节云。脉浮发热者。阳明燥热在于经脉也。其云口干鼻燥者。热循经脉而乘于上焦也。其云能食则 
衄者。热在经脉。不伤中焦之胃气。此证正于能食。而得热在经脉之确证。经脉热甚。得衄则热有出路而解 
矣。推之第六十节。食谷欲呕。后半节云。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上焦主火热而言。与此节亦互相发明也。 
何谓从枢从开。内经云。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使阳明而终于阖则死矣。 
然则何法以致其开。一则从少阳之枢以转之。四十七节云。下之后。外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 。饥 
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是阳明阖。其气不交于上下也。以栀子豉汤主之。四十八节云。发潮热。大便溏。小 
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是阳明阖。其气不涉于大小二便。止逆于胸胁之间。以小柴胡汤主之。且小柴 
胡汤时医止知为少阳之方。而不知为阳明之要方也。四十九节云。阳明病。胁下硬满。言不得少阳之 
枢。则下焦不通而为不大便。中焦不治。胃气不和而为呕。上焦不和。火郁于上。其舌上现有白苔。可与 
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 然汗出而解。所以从枢以转之者此也。一则从太阳之 
开以出之。五十节。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共九十三字。解详浅注。病过十日。又当三阴受邪。若脉 
续浮者。知其不涉于阴。仍欲从少阳之枢而出。若脉但浮而别无余症者。是病机欲从太阳之开。可与 
麻黄汤以助之。若不尿。腹满加哕者。是不从少阳之枢。太阳之开。逆于三阴。为不治之证。所谓从开以 
出者此也。 
何谓名同而实异。内经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热病。二日阳明受之。其脉挟鼻。络于目。所云身热目痛。 
鼻干不得眠。是止就阳明经病之一端而言。仲景以胃家实提纲。是该内外证治之全法而立论也。后 
人妄用升麻葛根汤。反发阳明之汗。上而鼻衄。下而便难。是引贼破家矣。此所谓名同而实则异也。 
何谓源一而流分。阳明原主气。而蓄血证则主血。阳明原主燥。而发黄证则合温。五十五节云。阳明证。 
其人喜忘。必有蓄血。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抵当汤主之。七十五节云。病患无表里证。发热七八 
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言病在阳明之络。络则无涉于表里也。发热而不恶寒。下之所以泄其热也。假 
令已下。脉浮已解。而数不解。知其热不在气而在血。不在阳明之经而在阳明之络。论名合热。其合有 
二.一合于中。则为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其血必瘀于中。宜抵当汤以攻之。一合于下。则为下利 
不止。必协热而便脓血。虽未出方。大抵温剂不外桃花汤。寒剂不外白头翁汤之类。同一阳明证。而又 
有发黄者。第二十一节云。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者。身必发黄。二十二节云。阳明病被火。额 
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黄。此言湿热郁于中土也。七十六节云。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为寒湿在 
里。意者湿热之黄可下。而寒湿之黄不可下。虽未出方。大抵五苓散加茵陈蒿为近是。七十七节云。伤 
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此言湿热郁于里而为黄。以大黄合茵 
陈蒿导之从小便出也。七十八节云。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言湿热已发于外。全无里证。 
取柏皮以走皮。以三味色黄以治黄也。七十九节云。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 
之。此言伤寒表证未解。而湿热瘀于里而形于外。藉麻黄以取微汗也。此所谓源一而流则分也。 
至于治法。阖者恐其终阖。实者虑其大实。故以三承气汤之重剂为主。麻仁尤为润下之轻剂也。蜜煎 
导为外取之尤轻者也。其调胃承气汤。方中芒硝。上承火气。大黄下通地道。不用朴实之破泄。而用甘 
草之和中。所以名为调胃也。其小承气汤。专取通其燥屎。故不用芒硝之上承火气。配不炙之枳朴。而 
疏达壅滞。多与为攻。少与为和。故名之曰小也。若夫大承气汤。乃大无不该。主承通体之火热而下行。 
凡血气瘀滞。聚邪宿食。无不一扫而净。为下剂之最重者。用之得法。可以起死回生。倘若一误。则邪去 
而正亦亡矣。所以二十一节言欲与大承气汤。先少与小承气汤。若转失气为有燥屎。方以大承气汤 
攻之。与三十六节言欲与大承气汤。即以小承气汤为试。其义相通。详于浅注。若大便硬。忽见外便数 
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不久自下。不必攻之。详于二十五节。当细味之。三十九节言汗出谵语。以燥屎 
在胃中。此为风也。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无非谆谆然不可轻下不可早下之意。陶节庵 
云。痞满燥实坚五者全具。方可用之。此语虽曰未粹。亦堪为卤莽者脑后下一金针也。然论中急下三 
条。却不在痞满燥实坚五证。第七十节云。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无里证。 
故大便不硬。但觉其难。身微热者。无表证。故身无大热。而止微热。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此言 
悍热之气上走空窍也。七十一节云。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止发热汗出无燥渴硬实之证。而亦 
急下之者。病在悍气无疑矣。宜大承气汤。此言悍热之气内出。而迫其津液外亡也。七十二节云。发汗 
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此言悍热不上走于空窍。而下循于脐腹也。三者之外。虽无急下 
之明文。亦有不可姑缓者。七十三节云。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言在阳明无形之悍 
气。从肓膜而聚有形之胸腹。又与阳明之本气不同也。盖此证初患。皆为病不甚重。病家医家。往往不 
甚留意。若读过薛立斋张景岳。及老村学先生多阅八家书者。为之主方。其死定矣。阳明篇此证甚为 
难治。其余各症。皆可于本篇按法而施方治。自无难事。善读者当自领之。不能以笔楮罄也。 
门人问曰。时贤柯韵伯谓阳明表证。身热自汗。不恶寒反恶热。此因内热外发。以栀子豉汤因势吐之。 
后人认不出阳明表证。既不敢用麻桂。又不知用栀豉。必待热深热极。始以白虎承气投之。是不知仲 
景治阳明之初法。遂废仲景之吐法。立说甚超。夫子以为何如。曰。栀子豉汤。治心烦胸中懊 不眠等 
证。堪为阳明证初患未实者之要药。善用之。自有左宜右有之妙。但云因势吐之。是因前人之误。反失 
栀子豉汤立方之本旨。且以瓜蒂散之涌吐。亦移入阳明篇中。更失之远矣。其自撰出上越中清下夺 
为治阳明三大法。试问阳明篇何尝有涌吐之条乎。门人又问曰。发汗利小便为阳明之大禁。然乎否 
乎。曰。此为正论。但不可泥矣。五十二节五十三节。麻黄桂枝二汤。已有明文。且五十八节。桂枝汤与大 
承气汤。为一表一里之对峙。以脉实宜下。脉浮虚宜汗。六十二节。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意者十 
日无所苦。承气汤既不可用。饮水亦不至数升。白虎加人参汤又非所宜。惟以五苓散助脾气以转输。 
多饮暖水以出汗。则内外俱松矣。读此可知禁汗为正治之法。而发汗原为除热以存津液起见。亦为 
权宜之法也。四十三节云。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意者利水之中寓以育阴。 
不失阳明之治法。而后半节又云。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 
其小便故也。读此。可知利水原为清火以存津液起见。是为权宜之妙用。若汗出不多者可与。汗出多 
者不可与。以汗之与溺。同出而异归。权宜中仍以正治之法为重也。 

卷三
少阳篇
属性:(少阳主半表半里。) 
何谓少阳经症。曰。口苦。咽干。目眩。是也。有虚火实火二症之辨。 
寒热往来于外。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为虚火症。宜小柴胡汤。 
寒热往来于外。心中痞硬。郁郁微烦。呕不止。为实火症。宜大柴胡汤。 
何谓少阳腑症。曰。少阳主寒热。属于半表则为经。属于半里则为腑。其症虽无寒热往来于外。而有寒热 
相搏于中。有痞痛利呕四症之辨。 
因呕而痞。不痛者。半夏泻心汤。 
胸中有热而欲呕。胃中有邪气。而腹中痛。宜黄连汤。 
邪已入里。则胆火下攻于脾而自利。宜黄芩汤。 
胆火上逆于胃而为呕。宜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以上四方。寒热攻补并用。仍不离少阳和解法。 
经云。少阳之上。相火治之。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又曰。少阳从本。又曰。少阳 
为枢。又热病论曰。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其经脉出耳前后。下循胸胁。 
故为胁痛耳聋等症。 
伤寒论云。少阳之为病。口苦。苦从火化。咽干。火胜则干。目眩。风火相煽。则眩也。此节为少阳证之提纲。主 
少阳之气化而言也。柯韵伯云。口咽目三者。不可谓之表。亦不可谓之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处。所谓 
半表半里是也。三者能开能阖。恰合枢机之象。苦干眩三者。皆相火上走空窍而为病也。此病自内之外。 
人所不知。惟病患自知。诊家所以不可无问法。三证为少阳病机。兼风火杂病而言。 
少阳标阳本火。标本不异。故从本经云。少阳为甲木。主风火之为病。论中止十节。第一节言口苦咽干 
目眩。为少阳之总纲。皆就气化而言也。以下补言经脉。第二节云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者。以少阳之 
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也。目赤者。以少阳之脉。起于目锐 也。胸中满而烦者。以枢不运则满。相 
火合于君火则烦也。不可吐下者。恐伤上下二焦之气也。吐下则悸而惊者。以手少阳三焦合于手厥 
阴心包。足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