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86-伤寒医诀串解 >

第2章

486-伤寒医诀串解-第2章

小说: 486-伤寒医诀串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非乘机利导之法。亦即麻黄桂枝二汤进一步之佐也。 
推而言之。太阳之气外行于胸膈。不能外而病于内。实则为大小陷胸汤证。虚则为诸泻心汤证。且太 
阳之气。上行而至于头。下行而归于腹。不能上而病于下。从背而下结于胞室。则为桃仁承气汤证。从 
胸而下瘀于胞室。则为抵当汤证。何莫非桂枝麻黄二汤应用不用。或用之失法所致哉。盖太阳经正 
治法。不过二十余条而已。其他则皆权变法。斡旋法也。假使治伤寒者。审其脉之或缓或紧。辨其症之 
有汗无汗。则从而汗之解之。如桂枝麻黄等法。则邪却而病除矣。其或合阳明。或合少阳。或合三阳者。 
则从而解之清之。如葛根汤治太阳阳明合病下利。葛根加半夏汤治合病不下利而但呕者。黄芩汤 
治太阳少阳合病而自利。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合病而呕者。如白虎汤治三阳合病。其云腹满者。为 
阳明经热合于前也。其云身重者。为太阳经热合于后也。其云难以转侧者。为少阳经热合于侧也。其 
云口不仁而面垢者。热合少阳之腑也。其云谵语者。热合阳明之腑也。其云遗尿者。热合太阳之腑也。 
既审其为三阳之合。又必得自汗出之的证。而后用白虎汤之的方。斯邪分而病解。此为正治之法。 
顾人气体有虚实之殊。脏腑有阴阳之异。或素有痰饮痞气。以及咽燥淋疮汗衄之疾。或适当房室金 
刃产后亡血之余。是虽同为伤寒之候。不得竟用麻桂之法矣。于是有旋覆代赭石汤。治伤寒汗吐下 
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是胃气弱而未和。痰气动而上逆之症。有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吐下后 
邪解。而为饮发之证。金匮云。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又云。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又云。其 
人振振身 。剧者必有伏饮。其云发汗则动经者。言无邪可发。而反动其经气也。有承气汤。治伤寒六 
七日不大便。头痛有热。必衄。以阳热太重。以此汤承在上之热气而使之下也。有小建中汤。以治伤寒 
二三日。心悸而烦。补中气以生心血。有炙甘草汤。治脉结代。心动悸。启肾阴以行于脉道。有四逆汤。治 
发热头痛。脉反沉。身体疼痛。扶肾阳以救其虚陷。是为权变之法。而用桂枝麻黄等法。又不能必其无 
过与不及之弊。或汗出不彻。而邪不外散。则有传变他经。及发黄蓄血之病。如中风以火劫汗。则两阳 
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甚则见发哕谵语。捻衣摸床诸危症。服药得小便利者。方 
可治之。如桂枝证外不解。而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得自下乃愈。若小腹急结。有桃仁承气汤之轻攻 
法。如麻黄证表不解。脉微而沉。其人狂。其邪反不结于胸。而直下于少腹而硬满。为瘀热在里。又身黄 
脉沉结。小便自利。不为水而为血。其血不能自下。必攻而始下。又有抵当汤之峻攻法也。或汗出过多 
而并伤其阳气。则有振振擗地。肉 筋惕。为真武汤之证。有发汗后血液内亡。身疼痛。脉沉迟者。为桂 
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证。有发汗过多虚其心气。其人叉手冒心喜按者。为桂枝甘草汤证。有发 
汗后虚其肾气。脐下悸。欲作奔豚。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有发汗后伤其中气。不能营运升降而 
腹胀满。为浓朴生姜甘草人参半夏汤证。有发汗后反恶寒。阴阳两虚。为芍药甘草附子汤证。且有更 
发汗。小发汗。论中有论而无方。亦可以意会之。是为斡旋之法。学人宜究心焉。 

卷二
阳明篇
属性:(阳明主里。外候肌肉。内候胃中。) 
何谓阳明经症。曰。身热目痛。鼻干不得眠。反恶热是也。有未罢太阳已罢太阳之辨。 
若兼见头痛恶寒。是太阳症未罢。自汗脉缓。宜桂枝汤。项背强KT KT 。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无汗脉浮。宜 
麻黄汤。项背强KT KT 。葛根汤主之。 
若无头痛恶寒。但见壮热口渴。是已罢太阳。为阳明经之本症。宜白虎汤主之。 
何谓阳明腑症。曰。潮热谵语。手足腋下 然汗出。腹满大便硬。是也。有太阳阳明少阳阳明正阳阳明之辨。 
本太阳病。治之失法。亡其津液。致太阳之热。乘胃燥而转属阳明。其症小便数。大便硬。伤寒论谓之脾 
约。宜麻仁丸。以上言太阳阳明之症也。 
本少阳病。治之失法。亡其津液。致少阳之邪。乘胃燥而转属阳明。为大便结燥。伤寒论谓为大便难。以 
蜜煎胆汁导之。以上言少阳阳明之症也。 
病患阳气素盛。或有宿食外邪传入。遂归于胃腑。伤寒论谓为胃家实。宜以三承气汤下之。以上言 
正阳阳明之症也。 
阳明在经。未离太阳。宜汗之。既离太阳。宜清之。在腑。审其轻重。宜下之。若在经络之界。汗之不可。清之 
不可。下之不可。宜用吐法。柯韵伯云。除胃实症。其余如虚热咽干。口干口苦。舌苔。腹满烦燥。不得卧。消 
渴而小便不利。凡在胃之外者。悉是阳明表症。仲景制汗剂。是开太阳表邪之出路。制吐剂。是引阳明 
表邪之出路。使心腹之浊邪。上出于口。一吐则心腹得舒。表里之烦热悉除矣。烦热既除。则胃外清。自 
不致胃中之实。所以为阳明解表之圣剂。 
内经云。阳明之上。燥气治之。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又曰。阳明不从标本。从乎中 
见。从中见者。以中气从化也。又曰。阳明为阖。又热病论曰。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 
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伤寒多发热。而此独身热者。盖阳明主肌肉。身热尤甚也。邪热在胃则烦。故 
不得舒卧也。 
伤寒论云。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本太阳病 
不解。太阳之标热。合阳明之燥热。以致脾之津液。为其所灼而穷约。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燥为阳明 
之本气。燥气太过。无中见湿土之化而实。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胃中燥。烦而实。大便难是也。少阳之上。相火 
治之。少阳病误发汗。误利小便。则津液竭。而相火炽盛。胃中燥实。而大便难矣。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言阳明病虽有三者之分。而其为胃家实则一也。此节为阳明病之提纲。沈尧封 
云。胃家实言以手按胃中实硬也。柯韵伯云。不大便利便。是胃家实。尤在泾云。凡伤寒腹满。便闭。潮热。转 
失气。手足 汗出等证。皆是胃家实。三说不同。均存之以互参。 
问曰。阳明外证云何。答曰。身热。肌肉蒸蒸然热达于外。与太阳表热不同。汗自出。热气内盛。 
然汗溢于外。与太阳之自汗不同。不恶寒。外寒已解。反恶热。里热已盛也。沈尧封云。此节合上一节。为阳 
明证一内一外之提纲。只因有胃家实之病根。即现热盛汗出之病证。不恶寒反恶热之病情。必内外俱备。方是 
阳明之的证。 
阳明本燥而标阳。若不得中见太阴之湿化。其燥气阳热太盛。则为胃家实之病。故仲景以胃家实为 
此证提纲。虽有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之分。而其为胃家实则一也。且更合之外证。自热汗自 
出。不恶寒反恶热。便知胃家实证。有诸中而见诸外。愈可定其为真阳明也。其证虽有在表宜从汗解 
者。须知汗出多。脉微。宜桂枝汤。无汗而喘。脉浮。宜麻黄汤。二者俱太阳证而属之阳明者。以其不头痛 
项强故也。若恶寒已罢。二方必不可用。且阳明提纲。重在里证。所以论中以此条别作一章也。 
至于阳明本证。有自受证。有转属证。有邪盛证。有正虚证。有能食不能食证。有寒冷燥热证。有从枢从 
开证。有名同而实异。源一而流分证。治之者不得其绪。如治丝而棼之也。 
何谓自受。病起于阳明本经自为之病。其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为阳明病自内达外之表 
证。其有得之一日。不待解散。而二日恶寒自罢。即自汗出而发热。为风寒入于阳明本经之表证。此阳 
明自受之大略也。 
何调转属。凡太阳病。过汗亡其津液。致胃中干燥而转属者固多。亦有本太阳病。初得时发汗不彻。太 
阳标热之气。不能随汗而泄。即与阳明燥气。混为一家而转属者。亦有发热无汗。呕不能食。其时即伏 
胃不和之病机。不因发汗。而自 然汗出为转属者。更有误下而转属者。此阳明病转属之大略也。 
何以谓正虚。本篇第十六节云。阳明病。不能食。胃中虚冷。攻其热必哕。言胃腑之虚也。第十七节云。脉 
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此言经脉之虚也。第十八节云。 
无汗。身如虫行皮中状者。虚故也。此言皮腠之虚也。论虽无方。大抵不外温补之法。第二十六节云。伤 
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以呕则胃气虚。虽有阳明实热之证。不可误攻而致死。此言胃气虚不 
可下也。第二十七节云。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论止言心下。而不及腹。止言硬满。 
而不兼痛。且心下为阳明之膈。膈实者腹必虚。腹中之虚气闭于阳明之部。若误攻之。则谷气尽而下 
利死矣。此言真虚假实者不可下也。第十八节云。面合赤色。不可攻之。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以 
阳明之脉。上循于面。不知熏解之法而误攻之。则变为发热色黄。小便不利等症。此言外实内虚不可 
下也。须知阳明证。虽以胃家实为提纲。惟不得中见太阴之湿化。阳明愈实。而中见愈虚。前此注家。不 
知从此发挥。以致患阳明证者。以白虎承气枉死几千万人也。 
何谓邪实。论中阳明腑证。皆热邪为病。然热邪散漫于内外。大渴大汗。宜用白虎逐热而生液。热邪结 
聚于肠胃。潮热谵语。宜用承气逐热而荡实。二方均为阳明腑病而设。误用之。便致杀人。第四十一节。 
三阳合病。末一句云。若自汗出者。主用白虎汤。可以得其大要。而三承气汤各有所主。阳明证不吐不 
下。虽胃气不虚。而胃络上通于心。可因其心烦一证。而知其胃气不和。可与调胃承气汤。二十九节已 
有明文也。至于大承气证。于其脉迟。则知其阳邪尽入于里阴。又于其汗出不恶寒。身重。短气。腹满而 
喘。五者之中。更取出里证最确者。曰。不恶寒而潮热。言热邪尽入于胃。必变身热为潮热也。且于里证 
中。而知其大便硬之最确者。曰。手足 然而汗出。言胃主四肢。若大便已硬者。必通身热蒸之汗。自敛 
而变为手足 然之汗。方为大承气之的证。否则不过燥屎不行。只为小承气证耳。然而小承气亦不 
可以轻用也。不大便六七日。欲知其有燥屎与否。少与小承气汤试之。汤入腹中而转失气者。可再用 
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为胃气之虚。初硬后溏。必致不能食而胀满。不能饮而作哕矣。论中二十九节。三 
十节。三十一节。当潜心体玩。至于谵语。诸家皆谓邪实。然论中三十二节。有实则谵语虚则郑声之分。 
本节直视为精气已夺。喘满为脾肺不交。下利为脾肾不固。此皆谵语虚脱之死候。其余自三十三节 
至四十三节。实邪固多。而亦不可概认为实邪之为病也。张隐庵云。凡谵语乃心主神气内虚。言主于 
心。非关于胃。胃燥谵语而用承气。乃胃络不能上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