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087-医方集解 >

第32章

087-医方集解-第32章

小说: 087-医方集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口中燥润及舌苔浅深,盖舌为心苗,应南方火,邪在表则未生胎,邪入里津液搏结则生胎; 
而滑胎白者,丹田有热,胸中有寒,邪在半表半里也;热入渐深,则燥而涩,热聚于胃则黄, 
宜承气及白虎;若热病口干舌黑,乃肾水刑于心火,热益深而病笃矣。然亦有胎黑属寒者, 
舌无芒刺,口有津液也,又当用温补之剂,尤其细辨。李东垣曰∶邪在阳明,肺受火克,故 
用辛寒以清肺,所以有白虎之名,白虎,西万金神也。吴鹤皋曰∶如秋金之令行,则夏火之 
炎退。成氏曰∶立秋后不可服,为大寒之剂。易老曰∶有是病则投是药,苟拘于时,何以措 
手。若以白虎为大寒,承气又何以行于冬令乎。太阳发热无汗而渴,忌白虎,表未解也,阳 
明汗多而渴,忌五苓、猪苓,津液大耗也)。 
本方加人参三两,名人参白虎汤(仲景)∶治伤寒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解热,人 
参生津。凡身发热为热在表,渴欲饮水为热在里,身热饮水,表里俱有热,身凉不渴,表里 
俱无热。欲饮水者,不可不与,不可过与,恣饮则有水结胸、心下悸、喘咳、哕噎、肿胀、 
癃秘、下利诸变证;亦治伤寒无大热,口澡渴,心烦,背微恶寒者背为阳,背恶寒、口中和 
者,少阴病也,宜附子汤;今热未退而微恶寒,为表未全罢,尚属太阳,然燥渴心烦为里热 
已炽,与白虎汤解表邪,清里热,加人参补气生津。太阳病在表故恶寒,少阳在半表半里亦 
微恶寒,阳明在里故不恶寒,反恶热,间有恶寒者,与太阳合病也。许叔微曰∶仲景云∶伤 
寒吐下后,七八日不解,表里俱热,大渴烦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又云∶脉浮滑,此表 
有热,里有寒,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又云∶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 
林亿校正谓;于此表里差矣,余谓不然,大抵白虎能除伤寒中渴,表里发热,前后二证,或 
云表里俱热,或云表热里寒,皆可服之。一种发热无汗,其表不解,全是麻黄与葛根证,安 
可行白虎也);亦治太阳中 (音谒。暑也),身热,汗出,恶寒,足冷,脉微而渴(身热恶 
寒,为在表;足冷脉微,又不可表);亦治火伤肺胃,传为膈消(喻嘉言曰∶肺消以地黄丸 
治其血分,肾消以白虎汤治其气分,病不能除,医之罪也)。本方加苍术,名白虎加苍术汤∶ 
治湿温脉(沉细者沉细属湿,先受暑,后受湿,暑湿相搏,名湿温。其证胫冷,腹满,头痛, 
身痛,多汗,渴而谵语。李东垣曰∶动而伤暑,火热伤气,辛苦之人多得之,宜人参白虎汤; 
静而伤暑,湿胜身重,安东之人多得之,宜白虎苍术汤)。本方加桂枝,名桂枝白虎汤(《金 
匮》)∶治温疟,但热无寒,骨节疼痛,时呕。本方加柴胡、黄芩、半夏,名柴胡石膏汤∶治 
暑嗽喘渴。本方除粳米,加人参,名化斑汤∶治胃热发斑脉虚者。 

泻火之剂第十四
竹叶石膏汤
属性:(仲景) 
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伤寒解后,余热未尽,津液不足,故虚羸少气;虚 
热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人参(三两) 甘草(炙,二两) 麦冬(一升) 半 
夏(半升) 
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竹叶、石膏之辛寒以泻余热(竹叶能止喘促、气逆上冲);人 
参、甘草、麦冬、粳米之甘平以益肺安胃,补虚生津;半夏之辛温以豁痰止呕;故去热而不 
损其真 
又方∶竹叶 石膏 木通 薄荷 桔梗 甘草,亦名竹叶石膏汤∶治胃实火盛而作渴(李 
士材 
焰胜 
石膏 

泻火之剂第十四
升阳散火汤
属性:(东垣) 
治肌热表热,四肢发热,骨髓中热,热如火燎,扪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虚得之;及胃虚 
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并宜服此(脾主四肢,四肢热即五心烦热也;火性上行,若郁 
而不达,则反以销烁真阴,而肌肤筋骨皆为之热也;若饮食填塞至阴,则清阳不得上行,故 
不能传 
柴胡(八钱) 防风(二钱五分) 葛根 升麻 羌活 独活 人参 白芍(五钱) 炙 
甘草 
此手足少阳药也。柴胡以发少阳之火,为君;升葛以发阳明之火,羌防以发太阳之火, 
独活 
皆散 
阴气,为佐使也(吴鹤皋曰∶经曰∶少火生气。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扬 
之则光,遏之则灭,今为饮食抑遏,则生道几乎息矣;使清阳出上窍,则浊阴自归下窍,而 
饮食传化,无抑遏之患矣;东垣圣于脾胃,治之必主升阳,俗医知降而不知升,是扑其少火 
也,安 
本方除人参、独活,加葱白,名火郁汤∶治同(火郁者,内热外寒,脉沉而数,火郁无 
焰 
节庵升阳散火汤∶人参 白术 茯神 甘草 陈皮 麦冬 当归 芍药 柴胡 黄芩。 
加姜 
误认 
炒半 
其神 
非升 

泻火之剂第十四
凉膈散
属性:(《局方》) 
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实,烦躁口渴,目赤头眩,口疮唇裂,吐血衄血,大小便秘,诸风 
螈,胃热发斑发狂;及小儿惊急,痘疮黑陷(上证皆上中二焦之火为之患也)。 
连翘(四两) 大黄(酒浸),芒硝 甘草(二两) 栀子(炒黑) 黄芩(酒炒) 薄 
荷(一两 
此上中二焦泻火药也。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故以连翘、黄芩、竹叶、薄荷 
升散 
病在 
以手 
胸膈 
主病 
根, 
通肠 
承气 
白 
药 

泻火之剂第十四
当归龙荟丸
属性:(《宣明》) 
治一切肝胆之火,神志不宁,惊悸搐搦,躁扰狂越,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胸膈痞塞, 
咽嗌不利,肠胃燥涩,两胁痛引少腹,肝移热于肺而咳嗽(肝属风木,主筋、主怒、主惊, 
故搐搦惊狂,皆属肝火;目为肝窍,胆脉络于耳,二经火盛,故目眩耳鸣;心脉挟咽历膈, 
肾脉贯膈循喉咙,水衰火盛,故膈咽不利;两胁少腹,皆肝胆经所循,故相引而痛。五脏六 
腑皆有咳,然必传以与肺,肝之移邪,则为肝咳);亦治盗汗(盗汗属热,此与当归六黄汤 
同意)。 
当归(酒洗) 龙胆草(酒洗) 栀子(炒黑) 黄连(炒) 黄柏(炒) 黄芩(炒, 
一两)大黄(酒浸) 青黛(水飞) 芦荟(五钱) 木香(二钱) 麝香(五分。)蜜丸。 
姜汤下。 
此足厥阴、手足少阳药也。肝木为生火之本,肝火盛则诸经之火相因而起,为病不止一 
端矣。故以龙胆、青黛直入本经折之;而以大黄、芩、连、栀、柏通平上下三焦之火也(黄 
芩泻肺火,黄连泻心火,黄柏泻肾火,大黄泻脾胃火,栀子泻三焦火);芦荟大苦大寒,气 
燥入肝,能引诸药同入厥阴,先平其甚者,而诸经之火无不渐平矣;诸药苦寒已甚,当归辛 
温,能入厥阴,和血而补阴,故以为君;少加木香、麝香者,取其行气通窍也,然非实火不 
可轻投。 

泻火之剂第十四
龙胆泻肝汤
属性:(《局方》) 
治肝胆经实火湿热,胁痛耳聋,胆溢口苦,筋痿阴汗,阴肿阴痛,白浊溲血(胁者,肝 
胆之部也,火盛故作痛;胆脉络于耳,故聋;肝者,将军之官也,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 
官也,决断出焉。胆虚故谋虑而不能决;胆气上溢,故口为之苦;肝主筋,湿热胜故筋痿; 
肝脉络 
龙胆草(酒炒) 黄芩(炒) 栀子(酒炒) 泽泻 木通 车前子 当归(酒洗) 生 
地黄( 
此足厥阴、少阳药也。龙胆泻厥阴之热(肝),柴胡平少阳之热(胆),黄芩、栀子清肺 
与三焦之热以佐之;泽泻泻肾经之湿,木通、车前泻小肠、膀胱之湿以佐之;然皆苦寒下泻 
之药,故用 
东垣∶无黄芩、栀子、甘草,亦名龙胆泻肝汤∶治前阴热痒臊(臭此因饮酒,风湿热合 
于下焦为邪,厥阴肝脉络于阴器,柴胡入肝为引,泽泻、车前、木通利小便,亦除臊气,所 
谓在下 
一方除当归、生地、木通、泽泻、车前,加人参、五味、天冬、麦冬、黄连、知母,亦 
名龙胆泻肝汤∶治筋痿挛急,口苦爪枯;亦治前证(加人参者,扶土所以抑木;用二冬、五 
味者,清金亦以平木,润燥所以养筋;用黄连、知母者,上以泻心火,下以泻肾火,一为肝 
子,一 

泻火之剂第十四
左金丸
属性:(又名茱连丸) 
治肝火燥盛,左胁作痛,吞酸吐酸,筋疝痞结(肝火盛,则胁痛;吞酸吐酸,亦由肝火上 
干肺 
厥阴之脉络阴器,寒湿干之,则成筋疝;肝木过盛,克制脾土, 
则成痞结);亦治噤口痢,汤药入口即吐(本方加糯米一撮,浓煎,但得三匙下咽,即不得 
吐矣)。 
黄连(六两,姜汁炒) 吴茱萸(一两,盐水泡。)水丸。 
此足厥阴药也。肝实则作痛,心者,肝之子,实则泻其子,故用黄连泻心清火,为君, 
使火不 
以为反佐;一寒一热,寒者正治,热者从治(以热治热,从其性而治之,亦曰反治),故能 
相济以立功也。肝居于左,肺处于右,左金者,谓使金令得行于左而平肝也李(东垣曰∶病 
机曰∶诸呕吐酸,皆属于热。此上焦受外来客邪也。以杂病论之,呕吐酸水者,甚则酸水浸 
其心,次令牙酸不能相对,以大辛热剂疗之必减,若以病机作热攻之,误矣。或问吞酸《素 
问》以为热,东垣以为寒,何也,丹溪曰∶吐酸与吞酸不同,吐酸,吐出酸水如醋,平时津 
液随上升之气郁而成积,湿中生热,故随木化,遂作酸味,非热而何;其有郁之久伏于肠胃 
之间,咯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风寒,则内热愈郁,而酸味刺心,肌表温暖,腠理开发, 
或得香热汤丸,津液得行,亦可暂解,非寒而何。《素问》言热,言其本也;东垣言寒,言 
其末也。余尝治吞酸用黄连茱萸制炒,随时令选为佐使,苍术、茯苓为辅,汤浸蒸饼为丸吞 
之,仍教 食蔬果自养,则病易安。丹溪之论,亦未畅尽,总之,此证有寒有热,不可执一。 
戴氏曰∶房劳肾虚之人,胸膈多有隐痛,此肾虚不能纳气,气虚不能生血之故,气与血犹水 
也,盛则流畅,虚则鲜有不滞者,所以作痛,宜破故纸之类补肾,芎归之类补血,若作寻常 
胁痛治,则殆矣)。 
本方加炒芩、苍术、陈皮,亦名茱连丸∶治同。本方加芍药等分,为丸,名戊己丸∶治 
热痢热泻(热泻者,粪黄肛涩也。戊为胃土,己为脾土,加芍药伐肝泻木,使不克脾土)。 
本方除吴茱萸,加附子一两,名连附六一汤∶治胃脘痛,寒因热用也。本方用黄连一味,吴 
茱萸汤浸 

泻火之剂第十四
泻青丸
属性:(钱乙) 
治肝火郁热,不能安卧,多惊多怒,筋痿不起,目赤肿痛(肝属风木,木盛生火,故发 
热 
故卧 
风 
龙胆草 山栀(炒黑) 大黄(酒蒸) 川芎 当归(酒洗) 羌活 防风,等分。蜜 
丸。竹 
此足厥阴、少阳药也。肝者,将军之官,风淫火炽,不易平也,龙胆、大黄苦寒味浓, 
沉 
风 
小 
养肝血而润肝燥(血虚故肝燥,肝燥故多怒多惊),又皆血中气药,辛能散而温能和,兼以 
培之也。一泻、一散、一补,同为平肝之剂,故曰泻青。五脏之中,惟肝常有余,散之即所 
以补之,以木喜条达故也。然必壮实之人,方可施用(余子容曰∶时医多执肝常有余之说, 
举手便云平肝。按∶《圣济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