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087-医方集解 >

第29章

087-医方集解-第29章

小说: 087-医方集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利 
滑石(六钱) 甘草(一钱) 赤茯苓(一钱) 猪苓 泽泻 白术(土炒) 桂(五 
分) 陈皮(钱半) 木香 槟榔(三分。)加姜煎。每服五钱。 
此足太阳药也。赤茯、猪苓、泽泻泻火行水,白术补脾,肉桂化气,此五苓散也;滑石 
清热 
品, 

利湿之剂第十二
茵陈蒿汤
属性:(仲景) 
治伤寒阳明病,但头汗出,腹满口渴,二便不利,湿热发黄,脉沉实者(经曰∶阳明病 
发 
必发 
但头 
内 
汗 
濡泄 
便溏 
茵陈(六两) 大黄(二两,酒浸) 栀子(十四枚,炒。) 
此足阳明药也。成无己曰∶小热凉以和之,大热寒以彻之。发黄者,湿热甚也,非大寒 
不能彻其热,故以茵陈为君(茵陈发汗利水,以泄太阴阳明之湿热,故为治黄主药),栀子 
为臣,大黄为佐,分泄前后,则腹得利而解矣茵陈、栀子能导湿热由小便出,大黄能导湿热 
由大便出 
本方大黄易黄连,名茵陈三物汤∶治同。本方加浓朴、枳实、黄芩、甘草,入生姜、灯 
草煎,名茵陈将军汤(节庵∶)治同。本方去栀子、大黄,加附子、干姜,治寒湿阴黄(前 
证为阳黄,如身黄而色暗者为阴黄,宜此汤。大抵治以茵陈为主,各随寒热用药。诸疸,小 
便黄赤不利为里实,宜利小便,或下之;无汗为表实,宜汗之,或吐之;或小便清,是无热 
也,仲景云∶发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门小建中汤;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而除之必哕, 
宜小半夏汤主之。王海藏曰∶内感伤寒,劳役形体,饮食失节,中州变寒,病生黄;非外感 
而得,只 

利湿之剂第十二
八正散
属性:(《局方》) 
治湿热下注,咽干口渴,少腹急满,小便不通;或淋痛尿血;或因热为肿(湿热下注, 
少 
车前子 木通 瞿麦 蓄 滑石 甘草梢 栀子(炒黑) 大黄。加灯草煎。一方加 
木 
此手足太阳、手少阳药也。木通、灯草清肺热而降心火,肺为气化之源,心为小肠之合 
也; 
利湿 
滑石 
水乃下行也(膀胱藏水,三焦出水,故治小便不利,刺灸法但取三焦穴,不取膀胱。朱丹溪 
曰∶小便不通,有热、有湿、有气结于下,宜清、宜燥、宜升,有隔二、隔三之治。如不因 
肺燥,但膀胱有热,则泻膀胱,此正治也;如因肺燥不能生水,则清金,此膈二;如因脾湿 
不运而清不升,故肺不能生水,则当燥脾健胃,此膈三;车前子、茯苓清肺也;黄柏、黄芩 
泻膀胱也,苍术、白术燥脾健胃也。又曰∶小便不通属气虚、血虚、实热、痰闭,皆宜吐之 
以升其气,气升则水自降。气虚用参、术、升麻等先服后吐,或就参 药中调理吐之;血虚 
用四物汤先服后吐,或就芎归汤探吐之;痰多二陈汤,先服后吐,或加香附、木通;实热当 
利之,或八正散,盖大便动则小便自通矣。或问以吐法通小便其理安在,曰∶取其气化而已。 
经谓∶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三焦 
之气,一有不化,则不得如决渎而出矣,岂独下焦膀胱气塞而已哉。又曰∶譬如滴水之器, 
上窍 

利湿之剂第十二
萆厘清饮
属性:治阳虚白浊,小便频数,漩白如油,名曰膏淋(肾气虚则不能管束,而小便数;膀胱有 
热 
川萆 石菖蒲 乌药 益智仁(等分) 甘草梢(减半。)入盐,食前服。一方加茯 
苓。 
此手足少阴、足厥阴、阳明药也。萆 能泄阳明厥阴湿热,去浊而厘清(史国信曰∶若 
欲兴阳,先滋筋力;若欲便清,先分肝火。萆 能泄阳明之湿,入厥阴、清肝火);乌药能 
疏邪逆诸气,逐寒而温肾;益智脾药,兼入心肾,固肾气而散结(乌药、益智等分,山药糊 
丸,名缩泉丸,盐汤下,治便数;)石菖蒲开九窍而通心;甘草梢达茎中而止痛;使湿热去 
而心肾通,则气化行而淋浊止矣,此以疏泄而为禁止者也(《外台秘要》曰∶肾水虚则心肺 
俱热,使小便赤而涩也;肾既虚热,膀胱不足,加之以渴饮,则小便淋漓,由脏虚不能主其 
腑也。) 

利湿之剂第十二
琥珀散
属性:治气淋,血淋,膏淋,砂淋(心肾气郁,清浊相干,热蓄膀胱,溺涩而痛曰淋。气淋, 
便涩余沥;血淋,尿血而痛;膏淋,便出如膏;砂淋,精结成石;劳淋,遇劳即发;冷淋, 
寒战后溲。大抵多属于热,热甚生湿,则水液混浊而为淋。若冷气滞于膀胱而作淋者,十不 
一二也) 
滑石(二钱) 琥珀 木通 蓄 木香 当归 郁金(炒,一钱。)为末,服。 
此手足少阴、太阳药也。滑石滑可去着,利窍行水; 蓄苦能下降,利便通淋;琥珀能 
降肺气,通于膀胱;木通能泻心火,入于(小肠小肠为心之腑,主热者也。诸热应于心者, 
其水必自小肠渗入膀胱,经所谓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是也。胞,心包;)血淋由于血乱, 
当归能引血归经;气淋由于气滞,木香能升降诸气;诸淋由心肝火盛,郁金能凉心散肝,下 
气而破血也(大法郁金、琥珀开郁,青皮、木香行气,蒲黄、牛膝破血,黄柏、生地滋阴。 
东垣用药凡 

利湿之剂第十二
防己饮
属性:治香港脚足胫肿痛,憎寒壮热(香港脚自外感得者,山岚雨水,或履湿热之地;自内伤得者, 
生冷茶酒油面;湿热之毒,有湿有热,湿又能生热;湿性下流,故注于足;湿热分争,湿胜 
则憎 
病忌用 
不止, 
脉驰长 
血清燥 
防己 木通 槟榔 生地(酒炒) 川芎 白术(炒) 苍术(盐炒) 黄柏(酒炒) 甘 
草( 
便秘 
此足太阳药也。防己行水疗风,泻下焦之湿热;槟榔攻坚利水,坠诸药使下行;木通降 
心火 
动中 
痛也 

利湿之剂第十二
当归拈痛汤
属性:(东垣) 
治湿热相搏,肢节烦痛,肩背沉重;或偏身疼痛;或香港脚肿痛,脚膝生疮,脓水不绝; 
及湿热发黄,脉沉实紧数动滑者(湿则肿,热则痛。足膝疮肿,湿热下注也;发黄,湿热薰 
蒸脾胃也;香港脚多主水湿,亦有夹风、夹寒之异。湿热胜而为病,或成水 疮,或成赤肿丹 
毒,或如疝气攻上引下,均可用此汤损益为治。凡手足前廉属阳明,后廉属太阳,外廉属少 
阳,内廉属厥阴,内前廉属太阴,内后廉属少阴。以臂贴身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后定之。 
手足痛者,当分是何经络,用本经药为引,行其血气则愈∶太阳羌活、防风;阳明升麻、白 
芷、 
茵陈(酒炒) 羌活 防风 升麻 葛根 苍术 白术 甘草(炙) 黄芩(酒炒) 苦 
参( 
此足太阳、阳明药也。原文曰∶羌活透关节,防风散留湿,为君。升葛味薄引而上行, 
苦以 
黄芩 
甘草 
其留饮,为佐。上下分消其湿,使壅滞得宣通也(《玉机微义》曰∶此方东垣本为治香港脚湿 
热之剂 

利湿之剂第十二
禹功散
属性:(子和) 
治寒湿水疝,阴囊肿胀,大小便不利(囊如水晶,阴汗不绝,谓之水疝,盖得之醉后, 
而 
黑牵牛(四两) 茴香(一两,炒。)为末。每一钱,姜汁调下。或加木香一两。 
此足少阴、太阳药也。牵牛辛烈,能达右肾命门,走精隧,行水泄湿,兼通大肠风秘气 
秘;茴香辛热温散,能暖丹田,祛小肠冷气,同入下焦以泄阴邪也。 

利湿之剂第十二
升阳除湿防风汤
属性:(东垣) 
治大便闭塞,或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或有白脓,或血。慎勿利之,利之则必至 
重病,反郁结而不通矣,以此汤升举其阳,则阴自降矣(昂按∶通大便有用升麻者,即此意 
也。) 
苍术(泔浸,四钱) 防风(二钱) 茯苓 白术 芍药(一钱。)如胃寒泄泻肠鸣, 
加益智 
此足太阴、阳明药也。苍术辛温燥烈,升清阳而开诸郁,故以为君;白术甘温,茯苓甘 
淡,佐之以健脾利湿;防风辛温胜湿而升阳,白芍酸寒敛阴而和脾也(刘宗浓曰∶饮食入胃 
输精心肺,气必上行,然后下降;若脾胃有伤,不能上升,反下流肝肾而成泄利者,法当填 
补中气 
不 


润燥之剂第十三
属性:经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乃肺与大肠阳明燥金之气也。金为生水之源, 
寒水 
虚竭 
津少 
血为 
火 
之下 
重也 
分布 

润燥之剂第十三
琼玉膏
属性:(申先生) 
治干咳嗽(有声无痰谓之干咳。脾中有湿则生痰,病不由于脾,故无痰;肺中有火则咳, 
病本于肺,火盛则津枯,故干咳。) 
地黄(四斤) 茯苓(十二两) 人参(六两) 白蜜(二斤。)先将地黄熬汁去渣, 
入蜜炼稠 
自云奇妙(琥珀以降肺 
此手太阴药也。地黄滋阴生水,水能制火;白蜜甘凉性润,润能去燥;金为水母,土为 
金母,故用参苓补土生金,盖人参益肺气而泻火,茯苓清肺热而生津也(茯苓色白入肺,能 
渗湿热 

润燥之剂第十三
炙甘草汤
属性:(仲景) 
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及肺痿,咳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脉动而中止,能自还者曰 
结,不能自还曰代,血竭虚衰,不能相续也;心中动悸,真气内虚也。按∶伤寒脉结代,与 
杂病不同,与此汤补气血而复脉。肺气虚则成痿,胃中津液之上供者,悉从燥热化为涎沫, 
故咳唾多 
《宝鉴》用治呃逆。 
甘草(炙,四两) 生姜 桂枝(三两) 人参 阿胶(蛤粉炒,二两) 生地黄(一 
斤) 麦 
此手足太阴药也。人参、麦冬、甘草、大枣益中气而复脉,生地、阿胶助营血而宁心, 
麻仁润 
五脏痿 
也(喻嘉言曰∶此仲景伤寒门中之圣方也。《千金翼》用治虚劳,《外台》用治肺痿,究竟本 
方所治亦何止二病哉。《外台》所取在于益肺气之虚,润肺金之燥,至于桂枝辛热,似有不 
宜,不知桂枝能通营卫,致津液,则肺气能转输涎沫,以渐而下,尤为要紧,所以云治心中 
温温液液也。《玉机微义》曰∶肺痿如咳久声哑、声嘶咯血,此属阴虚火热甚也;吐涎沫而 
不咳不渴,必遗尿、小便数,以上虚不能制下,此肺中冷也,必眩、多涎唾,用炙甘草干姜 
汤以温之;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用炙甘草汤,此补虚劳也,亦与补阴虚火热不同, 
故肺 

润燥之剂第十三
麦门冬汤
属性:(《金匮》) 
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论曰∶止逆下气,此汤主之。)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粳 
米(三合。) 
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喻嘉言曰∶此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之证,用寒凉药而火反 
升; 
甘 
实善用半夏之功,擅古今未有之奇矣(按∶半夏亦脾胃药,能燥能润,以能行水故燥,以味 
辛 

润燥之剂第十三
活血润燥生津汤
属性:(丹溪) 
治内燥津液枯少(内燥血液枯少也。火炎水干,故津液枯少。) 
当归 白芍 熟地黄(一钱) 天冬 麦冬 栝蒌(八分) 桃仁(研) 红花(五分。) 
此手太阴、足厥阴药也。归、芍、地黄滋阴可以生血;栝蒌、二冬润燥兼能生津;桃仁 
、红花活血又可润燥。分用各有专能,合用更互相济。 

润燥之剂第十三
清燥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