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087-医方集解 >

第28章

087-医方集解-第28章

小说: 087-医方集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风寒湿邪客于胞中,气不能化,故水道不通;足太阳经上额络脑,太阳经气不得下行,上 
入脑而流 
干姜(炮) 茯苓(四两) 甘草(炙) 白术(炒,二两。)有寒者加附子。《经心录》 
加肉 
此足太阴、太阳药也。干姜辛热以燥湿,白术苦温以胜湿,茯苓甘淡以渗湿,甘草甘平 
,和中而补土。此肾病而皆用脾药,益土正所以制水也(喻嘉言曰∶腰冷如坐水中,非肾之 
精气冷也,故饮食如故,便利不渴,且与肠胃之腑无预,况肾脏乎。故但用甘温从阳,淡渗 
行水之 

利湿之剂第十二
舟车丸
属性:(河间仿仲景十枣例制此汤,治一切水湿) 
治水肿水胀,形气俱实(肿胀者,水道壅遏也,形气俱实,口渴面赤,气粗腹坚,大小 
便秘也。阳水先肿上体肩背手膊,手三阳经;阴水先肿下体腰腹胫 ,足三阴经。肿属脾, 
胀属肝,肿则阳气犹行;如单胀而不肿者,名蛊胀,为木横克土,难治。肿胀朝宽暮急,为 
血虚,暮宽朝急,为气虚,朝暮俱急,为气血两虚。肿胀由心腹而散四肢者吉,由四肢而入 
心腹者危。男自下而上,女自上而下者,皆难治。肿胀唇黑则伤肝,缺盆平则伤心,脐出则 
伤脾, 
黑牵牛(四两,炒) 大黄(二两,酒浸) 甘遂(面裹煨) 大戟(面裹煨) 芫花 
(醋炒) 
此足太阳药也。牵牛、大黄、大戟、芫花、甘遂皆行水之厉剂也 
然肿属于脾,胀属于肝;水之不行,由于脾之不运;脾之不运,由于 
防水而洋溢也。青皮、木香疏肝泄肺而健脾,与陈皮均为导气燥湿之 
运则肿消也;轻粉无窍不入,能去积痰,故少加之;然非实证,不可 
戟、青皮、陈皮、木香,加芒硝、郁李仁,名浚川散,姜汤下五分∶ 

利湿之剂第十二
疏凿饮子
属性:治遍身水肿,喘呼口渴,大小便秘(上证为湿热甚而气尚实也,此为阳水。阳水见阳证, 
脉必沉数;阴水见阴证,脉必沉迟)。 
羌活 秦艽 槟榔 商陆 椒目 大腹皮 茯苓皮 木通 泽泻 赤小豆各等分。加姜 
皮煎。 
此足太阳、手足太阴药也。外而一身尽肿,内而口渴便秘,是上下表里俱病也。羌活、 
秦艽 
水于 
之水,达于小肠;泽泻泻脾肾之水,通于膀胱(二物泻水,实泻火也)。上下内外分消其热, 
亦犹神禹疏江凿河之意也(经曰∶肾何以主水,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 
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肾何以聚水而生病,肾者,胃 
之关也,关门不利,故水聚而从其类也。故水病下为 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 
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喻嘉言曰∶胃为水欲之海,五脏六腑之源。脾 
不能散胃之水精于肺,而病于中;肺不能通胃之水道于膀胱,而病于上;肾不能司胃之关, 
时其输泄,而病于下;以致积水浸淫,无所底止。王好古曰∶水者,脾肺肾三经所主,有五 
脏、六腑、十二经之部,分上头面、中四肢、下腰脚,外皮肤、中肌肉、内筋骨,脉有尺寸 
之殊,浮沉之别,不可轻泻药,当知病在何经何脏,方可用之。按∶水肿有痰阻、食积、血瘀 
致清不升、浊不降而成者,有湿热相生、隧道阻塞而成者,有燥热冲激,秘结不通而成者, 
证属有余;有服寒凉、伤饮食、中气虚衰而成者,有大病后正气衰惫而成者,有小便不利、 
水液妄行、脾莫能制而成者,证属不足;宜分别治之。然其源多因中气不足而起。《医贯》 
曰;治肿满先以脾土为主,宜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或疑水胀喘满,而纯补之剂不益胀满 
乎,曰∶肺气既虚,不可复行其气;肾水既衰,不可复利其水;纯补之剂,初觉不快,过时 
药力得行,渐有条理矣。昂按∶此即《内经》塞因塞用之义)。 

利湿之剂第十二
实脾饮
属性:(严氏) 
治肢体浮肿,色悴声短,口中不渴,二便通利(脾胃虚寒,土不能制水,故水妄行而浮 
肿 
白术(土炒) 茯苓 甘草(炙) 浓朴(姜炒) 大腹皮 草豆蔻 木香 木瓜 附 
子黑 
此足太阴药也。脾虚故以白术、苓、草补之;脾寒故以姜、附、草蔻温之;脾湿故以大 
腹、 
然土 
使木不克土而肝和,则土能制水而脾实矣。经曰∶湿胜则地泥,泻水正所以实土也(朱丹溪 
曰∶治水肿宜清心火、补脾土,火退则肺气下降而水道通,脾旺则运化行而清浊分,其清者 
复回为气为血为津为液,浊者为汗为溺而分消矣。又曰∶水病当以健脾为主,使脾实而气运, 
则水自行,宜参苓为君,视所挟证加减。苟徒用利水药,多致不救。喻嘉言曰∶治水以实脾 
为先,不但阴水为然。然阴水者,少阴肾中之真阳衰微,不能封闭而泛滥无制耳,方中不用 
桂而用浓朴、木香,尚有可议耳。按∶治水有三法;实土者,守也;泄水者,攻也;兼之发 
汗, 

利湿之剂第十二
五皮饮
属性:(《澹寮》) 
治水病肿满,上气喘急,或腰以下肿(脾虚不能制水,故传化失常,肾水泛滥,反渍脾 
土 
五加皮 地骨皮 茯苓皮 大腹皮 生姜皮。一方五加易陈皮。罗氏∶五加易桑白皮, 
治病后脾肺气虚而致肿满。 
此足太阳、太阴药也。五加祛风胜湿,地骨退热补虚,生姜辛散助阳水为阴邪,大腹下 
气行水,茯苓渗湿健脾。于散泻之中,犹寓调补之意。皆用皮者,水溢皮肤,以皮行皮也。 
麦门冬汤 
治水溢高原,肢体皆肿(经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上焦不治,水溢高原; 
中焦不治,水停中脘;下焦不治,水蓄膀胱。经曰∶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 
便,窘急,溢则水留则为胀。下焦少阳经气,当相火之化,相火有其经无其脏腑,游行于五 
者之间,故曰少阳为游部,其经脉上布膻中、络心包,下出委阳、络膀胱,岂非上佐天施, 
下佐地生,与手厥阴相表里,以行诸经者乎。故肾经受邪,则下焦之火气郁矣,郁则水精不 
得四布,而水聚矣,火郁之久必发,则与冲脉之属火者同逆而上。冲为十二经脉之海,其上 
者出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并少阳,下足,渗三阴,灌诸络;由是水从火溢,上积 
于肺而为喘呼不得卧,散于阴络而为 肿,随五脏之虚者,入而聚之,为五脏之胀,皆相火 
泛滥其水而生病者也。非相火则水不溢而止,为积水。昂按∶经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 
诸病 

利湿之剂第十二
麦门冬
属性:(五十枚,姜炒) 粳米(五十粒) 
此手太阴药也。吴鹤皋曰∶肺非无为也。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 
医 
之母;此治病必求其本也。或问此证何以辨之,曰肢体皆肿,小腹不急,初起便有喘满,此 
其候也。 

利湿之剂第十二
羌活胜湿汤
属性:(《局方》) 
治湿气在表,头痛头重;或腰脊重痛;或一身尽痛,微热昏倦(湿气在表,外伤于湿也。 
湿之为邪,着而不移;着于太阳则头项腰脊痛,着于太阴则肩背痛,着于阴阳之经则一身尽 
痛, 
李东垣曰∶ 
通用之方。) 
羌活 独活(一钱) 川芎 本 防风 甘草(炙,五分) 蔓荆子(三分。)如身 
重,腰 
此足太阳药也。经曰∶风能胜湿(如物之湿,风吹则干),羌、独、防、 、芎、蔓皆 
风药也,湿气在表,六者辛温升散,又皆解表之药,使湿从汗出,则诸邪散矣( 本专治太 
阳寒湿,荆防善散太阳风湿,二活祛风胜湿、兼通关节,川芎能升厥阴清气、上治头痛,甘 
草助诸药辛甘发散为阳,气味甘平,发中有补也)。若水湿在里,则当用行水渗泄之剂(喻 
嘉言曰∶经曰∶湿土甚为热,表之则易,下之则难,故当变常法而为表散。吴鹤皋曰∶脾弱 
湿伤者,二陈、平胃之类主之;湿盛濡泄者,五苓、六一之类主之;水肿发黄者,五皮、茵 
陈之类主之。今湿流关节,非前药所宜矣。无窍不入,惟风为能,故凡关节之病,非风药不 
能到也。《三因》用此汤加柴胡五分,治卧而多惊悸,多魇溲者,邪在少阳、厥阴也。如淋, 
加泽泻五分。经曰∶肝肾之病同一治,此下焦风寒、三经合病,非风药行经不可也)。 
本方除独活、蔓荆、川芎、甘草,加升麻、苍术,名羌活除湿汤∶治风湿相搏,一身尽 
痛。本方除川芎,加黄 、当归、苍术、升麻,名升阳除湿汤∶治水疝肿大,阴汗不绝。再 
加麦 

利湿之剂第十二
中满分消丸
属性:(东垣) 
治中满鼓胀,气胀,水胀,热胀(诸病有声,鼓之如鼓,为鼓胀。气不通利为气胀,血 
不通利为血胀,但气分心下坚大而病发于上,血分血结胞门而病发于下;气血不通,则水亦 
不通而 
胀。《金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 
师曰 
水 
浓朴(炒,一两) 枳实(炒) 黄连(炒) 黄芩 半夏(姜制,五钱) 陈皮 知 
母(炒, 
草(炙) 猪苓(一钱。)蒸饼丸。焙热服(寒因热用。东垣立中满分消丸治热胀,分消汤 
治寒胀,二者详而用之)。 
此足太阴、阳明药也。浓朴、枳实行气而散满二药兼能破宿血,黄连、黄芩泻热而消痞 
,姜 
明独 
则胀消也(按∶此方乃合六君、四苓、泻心、二陈、平胃而为一方者,但分两有多寡,则所 
治有主客之异矣。朱丹溪曰∶脾具坤静之德,而有干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 
升,而成天地之泰,是为平人。今也七情内伤,六淫外感,饮食失节,房劳致虚,脾土之阴 
受伤,转输之官失职,故阳升阴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郁而为热, 
热留为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经曰鼓胀是也。以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于鼓;以 
其胶固难治,又名曰蛊,若虫之侵蚀,而有蛊之义焉。宜补其脾,又须养肺金以制水,使脾 
无贼邪之患;滋肾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令。却咸味、断妄想、无有不安。医者急于取效, 
病者 

利湿之剂第十二
中满分消汤
属性:(东垣) 
治中满寒胀寒疝,二便不通,四肢厥逆,食入反出,腹中寒,心下痞,下虚阴躁,奔腾 
不收(原文曰∶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此汤主之。) 
川乌 干姜 毕澄茄 生姜 黄连 人参 当归 泽泻 青皮 麻黄 柴胡(二钱) 吴 
茱萸 草蔻仁 浓朴 黄 黄柏(五分) 益智仁 木香 半夏 茯苓 升麻(三分。热 
服。) 
此足阳明、太阴药也。川乌、二姜、吴茱、澄茄、益智、草蔻除湿开郁,暖胃温肾以祛 
其寒 
其中 
之热,又热因寒用也(李东垣曰∶中满治法,当开鬼门、洁净府。开鬼门者,发汗也;洁净 
府者,利小便也。中满者,泻之于内,谓脾胃有病,令上下分消其湿,下焦如渎,气血自然 
分化 

利湿之剂第十二
大橘皮汤
属性:治湿热内攻,心腹胀满,小便不利,大便滑泻;及水肿等证(小水并入大肠,故小便不 
利 
滑石(六钱) 甘草(一钱) 赤茯苓(一钱) 猪苓 泽泻 白术(土炒) 桂(五 
分) 陈皮(钱半) 木香 槟榔(三分。)加姜煎。每服五钱。 
此足太阳药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