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087-医方集解 >

第26章

087-医方集解-第26章

小说: 087-医方集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能生水,故口渴;气少,故倦怠;肺主皮毛,虚故汗出;虚火乘肺,故咳。李东垣曰∶津 
者, 
无制 
人参 麦冬(五分) 五味子(七粒) 
此手太阴、少阴药也。肺主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虚故脉绝短气也。人参甘温, 
大补肺气,为君;麦冬甘寒,润肺滋水,清心泻热,为臣;五味酸温,敛肺生津,收耗散之 
气,为佐。盖心主脉,肺朝百脉(百脉皆朝于肺,补肺清心),则气充而脉复,故曰生脉也 
(人有将死脉绝者,服此能复生之,其功甚大)。夏月炎暑,火旺克金,当以保肺为主,清 
晨服此,能益气而祛暑也(李东垣曰∶手阳明大肠,手太阳小肠,皆属足阳明胃。大肠主津, 
小肠主液,大肠小肠受胃之阳气,乃能行津液于上焦,溉灌皮毛,充实腠理;若饮食不节, 
胃气不充,大肠小肠无所禀气,故津液涸竭焉。又曰∶脉者,元气也。人参之甘,补元气, 
泻火热;麦冬之苦寒,补水源而清燥金;五味之酸以泻火,补庚大肠与肺金。又曰∶夏月加 
黄、甘草服之 
本方加陈皮、炙甘草,名五味子汤;蒸饼为丸,名补气丸∶治肺虚少气,咳嗽自汗。本 
方加 
茯神 

清暑之剂第十一
六一散
属性:(河间。一名天水散) 
治伤寒、中暑,表里俱热,烦躁口渴,小便不通;泻痢,热疟,霍乱吐泻。下乳,滑胎 
,解酒食毒,偏主石淋(暑热皆阳邪,在表则发热,在里则泻痢、霍乱、发疟,在上则烦渴, 
在下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为末。冷水或灯心汤调下(丹溪曰∶泄泻及呕吐,生姜 
汤下)。 
此足太阳、手太阴药也。滑石气轻能解肌,质重能清降,寒能泻热,滑能通窍,淡能行 
水,使肺气降而下通膀胱(火退则肺气下降,故能生水而利小便),故能祛暑住泻,止烦渴 
而行小便也(小便利则大便实,而泻自止);加甘草者,和其中气,又以缓滑石之寒滑也; 
加辰砂者,以镇心神,而泻丙丁之邪热也(小肠为丙火,心为丁火)。其数六一者,取天一 
生水、地六成之之义也(故又名天水散。刘河间曰∶统治上下表里诸病。盖取其能通除上下 
三焦湿热也。然惟体盛湿多之人宜服之,以解暑利水,使湿热从小便出;若无湿热之人而多 
服此,则反耗其津液 
本方加辰砂少许(清心),名益元散;加薄荷少许(清肺),名鸡苏散;加青黛少许(清 
肝),名碧玉散∶治同。本方加红曲五钱,名清六丸∶治赤痢(赤属热伤血分,红曲能调六 
腑之血)。加干姜五钱,名温六丸∶治白痢(白属热伤气分,干姜能散湿热之气)。本方加生 
柏叶、生车前、生藕节,名三生益元散∶治血痢。本方加牛黄,治虚烦不得眠。本方除甘草, 
加吴茱萸一两,名茱萸六一散∶治湿热吞酸。本方除滑石,加黄 六两,大枣煎,热服,名 
黄六一散∶治诸虚不 

清暑之剂第十一
缩脾饮
属性:清暑气,除烦渴,止吐泻霍乱,及暑月酒食所伤。 
砂仁 草果(煨,去皮) 乌梅 甘草(炙。四两) 扁豆(炒,研) 干葛(二两。) 
此足太阴、阳明药也。暑必兼湿,而湿属脾土,暑湿合邪,脾胃病矣,故治暑必先去湿 
。砂仁、草果辛香温散,利气快脾,消酒食而散湿。扁豆专解中宫之暑而渗湿(湿盛则津不 
生而渴);葛根能升胃中清阳而生津(风药多燥,惟葛根能生津);乌梅清热解渴;甘草补土 
和中。 

清暑之剂第十一
消暑丸
属性:(海藏) 
治伏暑烦渴,发热头痛,脾胃不利。 
半夏(一斤醋五斤煮干) 茯苓 甘草(生用,半斤。)姜汁糊丸,勿见生水。热汤 
下。 
此足太阴、太阳药也。长夏炎蒸,湿土司令,故暑必兼湿,证见便秘烦渴,或吐或利者 
,以湿胜则气不得施化也。此方不治其暑,专治其湿,用半夏、茯苓行水之药,少佐甘草以 
和其 
而烦 
本方一两,加黄连二钱,名黄连消暑丸∶治伏暑烦渴而多热痰。 

清暑之剂第十一
大顺散
属性: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不分,清浊相干,阴阳气逆,霍乱吐泻,脏腑 
不调。 
干姜 桂 杏仁(去皮尖) 甘草,等分。先将甘草用白砂炒,次入姜、杏炒,过去砂, 
合桂为末。每服二钱。 
此足太阳药也(从仲景太阳例药变用)。夏月过于饮冷飧食,阳气不得伸越,故气逆而 
霍乱吐泻也。脾胃者,喜燥而恶湿,喜温而恶寒,干姜、肉桂散寒燥湿;杏仁、甘草利气调 
脾,皆辛甘发散之药,升伏阳于阴中,亦从治之法也。如伤暑无寒证者,不可执泥(中伤暑 
毒,阳外阴内,故治之多用暖剂,如大顺散、香薷饮之类;大蒜辛热通窍,故亦治之。然有 
阴阳二证,寒 

清暑之剂第十一
五苓散
属性:治暑毒入心,发热大渴,小便不利;及暑湿相搏,自汗身重(方见利湿门)。渴者,去 
桂,加黄连(朱丹溪∶滑伯仁每疑暑病不当发汗,盖暑伤心,热伤气,汗为心液,汗多必致 
亡阳, 

清暑之剂第十一
人参白虎汤
属性:治太阳中 ,身热汗出,足冷恶寒,脉微而渴方见泻火门。 

清暑之剂第十一
竹叶石膏汤
属性:治伤暑发渴,脉虚方见泻火门。 


利湿之剂第十二
属性:湿为阴邪。经曰∶地之湿气盛,则害皮肉筋脉。又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者,土 
之气 
坐 
有 
知人 
感者 

利湿之剂第十二
五苓散
属性: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此汤主之(脉浮为表证仍在,便秘热渴为腑证已急,用 
此两解表里);及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 
(表以外证未罢言,里以烦渴属腑言,邪热挟积饮上逆,故外水格而不入);及伤寒痞满, 
服泻心汤不解,渴而烦躁,小便不利(功擅荡热滋燥,导饮生津,故亦为消痞良方。程郊倩 
曰∶邪在上焦而治在下焦者,使浊阴出下窍,而清阳之在上焦者,自能宣化矣。心邪不从心 
泻而从小肠泻,又一法也。昂按∶此乃正治,非又一法也,乃腑实而泻其腑也)。通治诸湿 
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 
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此皆伤湿之见证也。湿胜则脾不运,土不能制水, 
溢于皮肤则肿胀,并于大肠则泄泻,水停心下则呕逆,水寒射肺则喘咳。暑先入心故烦渴, 
五苓利小水、降心火,故兼治中暑烦渴。肺病则金不能生水,膀胱热则阳不能化阴,故便秘 
而渴;阴阳不和,则霍乱吐泻;湿胜则身痛身重。大抵下不通利,则阴阳不能升降,而变证 
多矣)。 
猪苓 茯苓 白术(炒,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半) 桂(半两。按∶杂病当用 
桂,伤寒证中表未解者仍当用桂枝,兼取解表)。为末。每服三钱。服后多饮热水,汗出而 
愈。伤暑者,加朱砂 
此足太阳药也。太阳之热,传入膀胱之腑,故口渴而便不通。经曰∶淡味渗泄为阳,二 
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为君(水无当于五味,故淡能利水。茯苓走气分,猪苓走血分,然 
必上行于肺,而后能下降入膀胱也);咸味涌泄为阴,泽泻甘咸,入肾、膀胱,同利水道, 
为臣;益土所以制水,故以白术苦温健脾去湿,为佐;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故以肉桂辛热为使,热因热用,引入膀胱以化其气,使湿热之邪,皆从小水而出也(若汗下 
之后,内亡津液而便不利者,不可用五苓,恐重亡津液而益亏其阴也,勿治之,便利自愈。 
亦有大热如狂,小便不利而用此汤者,欲使太阳随经之邪直达膀胱,由溺而出也,大热利小 
便,亦釜底抽薪之义。陈来章曰∶治秘之道有三∶一曰肺燥不能化气,故用二苓、泽泻之甘 
淡,以泄肺而降气;一曰脾湿不能升精,故用白术之苦温,以燥脾而升精;一曰膀胱无阳不 
能化气,故用肉桂之辛热,以温膀胱而化阴;使水道通利,则上可以止渴,中可以去湿,下 
可以泄邪热也。李东垣曰∶五苓散,太阳里之下药也。太阳高则汗而发之,下则引而竭之。 
渴者,邪入太阳本也,当下之,使从膀胱出也。小便利者不宜用,然太阳病热而渴,小便虽 
利,亦宜五苓下之。又曰∶邪在荣卫之间,谓之半表半里,五苓散分阴阳膀胱经之半表半里 
也,理中汤治吐泻上下之半表半里也。《活人》云∶脉浮大是表证,当汗;其人发热烦渴, 
小便赤,却当下;此是表里俱见,五苓散主之。五苓利水,何以能止渴生津?盖湿热壅于中 
焦,则气不得施化,故津竭而小便不通也;用五苓利其小水,则湿热下消,津回而渴止矣, 
亦《内经》通因通用之意。李东垣曰∶伤饮者,无形之气也,宜发汗、利小便,以导其湿; 
伤食者,有形 
本方去桂,名四苓散李(东垣曰∶无恶寒证,不可用桂。周扬俊曰∶五苓为渴而小便不 
利者设,若不渴则茯苓甘草汤足矣,若但渴则四苓足矣);本方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并 
治小便不利。本方加苍术,名苍桂五苓散∶治寒湿。本方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治湿热发 
黄,便秘烦渴。本方加羌活,名元戎五苓散∶治中焦积热。本方加石膏、滑石、寒水石,以 
清六腑之热,名桂苓甘露饮(《宣明》别见火门)。本方去桂、泽泻,名猪苓散(《金匮》)∶ 
治呕吐,病在膈上,思饮水者。本方单用肉桂、茯苓,等分,蜜丸,名桂苓丸∶治冒暑烦渴, 
引饮过多,腹胀便赤。本方单用泽泻(五两)、白术(二两),名泽泻汤(《金匮》)∶治心下 
支饮,常苦眩冒。本方单用茯苓、白术,等分,名茯苓白术汤∶治脾虚不能制水,湿盛泄泻。 
再加郁李仁,入姜汁服,名白茯苓汤∶治水肿。本方加川楝子,治水疝。本方加人参,名春 
泽汤;再加甘草(合四君子),亦名春泽汤∶治无病而渴与病瘥后渴者。本方去桂,加苍术、 
甘草、芍药、栀子、黄芩、羌活,名二术四苓汤∶能治表里湿邪,兼清暑热。本方倍桂,加 
黄如术之数,治伤暑大汗不止。本方加甘草、滑石、栀子,入食盐、灯草煎,名节庵导赤 
散∶治热蓄膀胱,便秘而渴;如中湿发黄,加茵陈;水结胸,加木通。本方合益元散,治诸 
湿淋沥。再加琥珀,名茯苓琥珀汤(谦甫∶治小便数而欠小便频而短也)。本方合平胃散, 
名胃苓汤,一名对金饮子∶治中暑伤湿,停饮夹食,腹痛泄泻,及口渴便秘此上下分消(其 
湿也。按∶《机要》论泄泻,有属风、属湿、属寒、属火,此因于外感者也;《三因》言七情 
感动,脏气不平,亦致溏泻,此因于内伤者也;外则当调六气,内则当调五脏。又有因饮食 
所伤而泄者,法当消导;因风飧泄者,当解散;因痰积上焦,致大肠不固而泄者,当除痰; 
有脾胃气虚而泄者,当补中益气,使胃气升腾,而泄自止)。本方合黄连香薷饮,名薷苓汤∶ 
治伤暑泄泻。本方合小柴胡汤,名柴苓汤∶治泄泻发热口渴,疟疾热多寒少,口燥心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