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087-医方集解 >

第15章

087-医方集解-第15章

小说: 087-医方集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转筋);扁豆、赤茯苓淡能渗湿清热,而扁豆又能散暑和脾;半夏辛温,散逆而止呕;参术 
甘温,补正以匡邪;甘草补中,协和诸药,姜枣发散而调荣卫;皆所以和之也。或加香薷者, 
用以祛暑;加紫苏者,用以发表散寒也(吴鹤皋曰∶六和者,和六腑也。脾胃为六腑之总司, 
先调脾胃,则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百骸九窍皆太和矣。昂按∶六和者,和六气也。若云和 
六腑,则五脏又不当和乎。盖风寒暑湿燥火之气,夏月感之为多,故用诸药匡正脾胃,以拒 
诸 

和解之剂第六
藿香正气散
属性:(《局方》) 
治外感风寒,内伤饮食,憎寒壮热,头痛呕逆,胸膈满闷,咳嗽气喘;及伤冷,伤湿, 
疟疾,中暑,霍乱吐泻;凡感岚瘴不正之气者,并宜增减用之(元气虚弱之人慎用)。 
霍香 紫苏 白芷 大腹皮 茯苓(三两) 白术(土炒) 陈皮 半夏曲 浓朴(姜 
制) 桔梗(二两) 甘草(一两。每服五钱,)加姜、枣煎。一方加木瓜(气脱能收,气 
滞能和)。伤食重者,加消食药 
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藿香辛温,理气和中,辟恶止呕,兼治表里,为君;苏、芷、 
桔梗散寒利膈,佐之以发表邪;浓朴、大腹行水消满,橘皮、半夏散逆除痰,佐之以疏里滞; 
术苓甘草益脾去湿,以辅正气,为臣使也。正气通畅,则邪逆自除矣(吴绶曰∶若太阳伤寒, 
头痛发热,骨节痛者,此方全无相干,如妄用之,虽汗出亦不解,变成坏证者多矣。凡伤寒 
发热脉沉,元气虚人,并失阴伤寒发热者,皆不可用。戴元礼曰∶肥人多中,以气盛于外而 
歉 
痰 
服此药非特治中风之证,中气、中恶、霍乱尤宜)。 
本方合三味香薷饮(香薷、扁豆、黄连),名藿薷汤∶治伏暑吐泻转筋。 

和解之剂第六
三解汤
属性:治时行疟之通剂(此三阳经疟也。《机要》曰∶疟有中三阳者,有中三阴者,其证各殊。 
同伤寒也,在太阳谓之寒疟,治多汗之;在阳明谓之热疟,治多下之;在少阳谓之风疟,宜 
和之 
疟, 
宜毒 
自 
连 
疟 
争 
弊 
则 
肺 
柴胡 麻黄(去节) 泽泻(各三钱) 
此足少阳药也。吴鹤皋曰∶病有三在,在表、在里及在半表半里也。疟邪藏于分肉之间 
,邪 
邪由 
以治 

和解之剂第六
清脾饮
属性:(严用和) 
治疟疾热多寒少,口苦嗌干,小便赤涩,脉来弦数(热多,阳胜也;口苦嗌干,肝胆火 
也 
青皮 浓朴(醋炒) 柴胡 黄芩(炒) 半夏(姜制) 茯苓 白术(土炒) 甘草 
(炙) 草果。加姜煎。一方加槟榔。大渴加麦冬、知母;疟不止加酒炒常山(一钱)、乌 
梅(二个。常山劫痰截疟,乌梅敛 
此足少阳、太阴药也。疟为肝胆之邪,然多因脾胃受伤而起,脾属湿土,重感于湿,湿 
生热,热生痰,故见前证也。脾既受病,木又克之,故用青皮、柴胡以破滞而伐肝(柴胡疏 
上焦肝气,青皮疏下焦肝气);半夏、浓朴以行痰而平胃(浓朴平胃,半夏燥痰。古云无痰 
不作疟);茯苓用以渗湿;黄芩用以清热;草果辛热,能散太阴之积寒,除痰而截疟能清膏 
粱之痰,盖先去其害脾者;而以白术、甘草调而补之也(此即小柴胡汤加减,从温脾诸方而 
一变也。虚疟忌用。吴鹤皋曰∶清脾非清凉之谓,乃攻去其邪,而脾部为之一清也。刘宗浓 
因草果之辛热而讥焉,是未达严用和氏之精矣。张子和曰∶世医以疟为脾寒,甚者归之祟怪, 
良可笑也。刘宗浓曰∶暑盛阳极,伏阴在内,人或纳凉澡浴,寒客肌肉之间,或饥饱劳役, 
内伤而病作,肌肉属脾,发则恶寒战栗,乃谓之脾寒耳,实由风寒湿 ,邪郁腠理,夏时毛 
窍疏通,而不为病,至秋气收敛之际,表邪不能发越,故进退不已,往来寒热,势如凌虐人 
之状,所以名疟,即四时之伤寒也,十二经皆能为病,古方多兼理内伤取效,由脾胃和,精 
气通,阴阳和解,诸邪悉散,实非脾病也,世用发表解肌、温经散寒等法,亦未尝执于燥脾 
劫剂也。昂按∶脾虚恶寒,胃虚恶热,寒热间作,脾亦有之,不独少阳也。虽十二经脏皆能 
为疟,而脾胃受伤者实多,故仲景小柴胡汤人参、甘草、半夏、姜枣,皆脾胃药,其治少阳, 
独柴胡一味而已,严氏宗之,故以小柴胡加减而立清脾饮,是明从脾胃论治矣;刘氏之论, 
亦主脾胃内伤,乃不敢翻子和之案,以为非脾病,恐不然也。又古方用辟邪丹、雄朱丸治鬼 
疟,盖杂病多 

和解之剂第六
痛泻要方
属性:(刘草窗) 
治痛泻不止(脾虚故泻,肝实故痛。吴鹤皋曰∶此与伤食不同,伤食腹痛,得泻便减, 
今 
食积 
化者 
白术(土炒。三两) 白芍(炒。二两) 陈皮(炒。两半) 防风(一两。)或煎、 
或丸。久 
此足太阴、厥阴药也。白术苦燥湿,甘补脾,温和中;芍药寒泻肝火,酸敛逆气,缓中 
止痛;防风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风能胜湿,为理脾引经要药(东垣曰∶若补脾胃,非此引 
用不能 

和解之剂第六
黄连阿胶丸
属性:(《局方》) 
治冷热不调,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脐腹瘀痛,口燥烦渴,小便不利(湿热郁于肠胃, 
故 
黄连(三两) 茯苓(二两) 阿胶(炒。一两。)为末,水熬阿胶为丸,空心米汤下。 
延年 
此手足阳明药也。黄连泻火燥湿,开郁消瘀,以平其痛热;阿胶补阴益血,润燥利肠, 
以和其里急;茯苓能令人肺气下降,通于膀胱,清热利水,止渴除烦,为清解之平剂(黄连 
退热 
仲景黄连阿胶汤∶黄连(四两),黄芩(一两),芍药(二两),阿胶(三两),鸡子黄(二 
枚。生用)。 
治伤寒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烦不得卧(二三日以上,寒变热之时也,少阴多寐, 
此 
芍药 
同矣)。 
海藏黄连阿胶汤∶黄连(炒。四两),黄柏、阿胶(炒。各一两),山栀(五钱)。每服 
四钱。治伤 

和解之剂第六
姜茶饮
属性:(东垣) 
治赤白痢及寒热疟。 
生姜 陈细茶。每味约三钱,浓煎服,或微炒煎。 
此足太阴、阳明药也。茶助阴,姜助阳,使寒热平调,并能消暑、解酒食毒,此方用之 
屡效,勿以药之平浅而忽之也。 
本方除生姜,加陈白梅,蜜水煎,名梅蜜饮∶治热痢。除茶,加木香、肉蔻∶治冷痢(蜜 
最能治痢)。 

和解之剂第六
芦根汤
属性:(《千金》) 
治伤寒病后呕哕不下食(此由初病时热盛多服冷药,饮冷水,热势既退,冷气便发,故 
脾 
芦根(一升) 竹茹(一升) 生姜(二两) 粳米(一合) 
此足太阴、阳明药也。芦根甘寒,降伏火,利小水;竹茹甘寒,除胃热,清燥金;生姜 
辛温,祛寒饮,散逆气;三者皆能和胃,胃和则呕止;加粳米者,亦借以调中州也。 

和解之剂第六
阴阳水
属性:治霍乱吐泻有神功(按药中治霍乱者最多。然有寒热二证,而本草主治未尝分别言之, 
万一误用,立死不救,仓卒患此,脉候未审,切勿轻投偏热偏寒之剂,惟饮阴阳水为最稳。 
张子和曰∶霍乱吐泻,乃风湿 三气合邪也。湿土为风木所克,郁则生热,心火上炎故吐, 
吐者 也;脾湿下注故泻,泻者湿也;风急甚则转筋,转筋者风也。又邪在上焦则吐,在下 
焦则泻 
沸汤 井水。各半钟和服(故又名生熟水。) 
此中焦分理阴阳之药也。阴阳不和而交争,故上吐下泻而霍乱,饮此辄定者,分其阴阳, 
使和平也。 

和解之剂第六
甘草黑豆汤
属性:解百药毒;兼治筋疝筋疝者,茎中挈痛,挺胀不堪,此由用春方邪术而得之,用此方者 
,亦取其解毒。 
甘草(二两) 黑豆(半升) 
此足阳明药也。甘草和中以解毒,黑豆散热以解毒(苏颂曰∶古称大豆解百药毒,试之 
不 
本方加大黄,名大黄甘草汤∶治上中下三焦消渴。 


理气之剂第七
属性:经曰∶诸气 郁,皆属于肺。又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 
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百病皆生于气也。夫人身之 
所恃 
出入升 
行者 
志过 
冲和 
证矣。无病之时,宜保之养之,和之顺之;病作之时,当审其何经何证,寒热虚实而补泻之 

理气之剂第七
补中益气汤(东垣)
属性:治烦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脉洪大而虚,或喘或渴,或阳虚自汗(宜 
本汤加麻黄根、浮小麦,升、柴俱宜蜜水炒过,欲其引参、 至表,故又不可缺),或气虚 
不能摄血,或疟痢脾虚,久不能愈,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证(中者,脾胃也,脏腑肢 
体,皆禀气于脾胃,饥饱劳役,伤其脾胃,则众体无以禀气而皆病矣。阳气下陷,则阴火上 
乘,故热而烦,非实热也;头者诸阳之会,清阳不升,则浊气上逆,故头痛,其痛或作或止, 
非如外感头痛不休也;阳虚不能卫外,故恶寒自汗;气虚故懒言;脾虚故恶食;脾胃虚则火 
上干肺故喘;金受火克,不能生水故渴;脾虚不能统血,则血妄行而吐下;清阳下陷,则为 
泻痢;气血两虚,则疟不止,名 疟。 ,老也。李东垣《内伤外感辨》∶伤于饮食劳役七 
情六欲为内伤,伤于风寒暑湿为外感。内伤发热,时热时止;外感发热,热甚不休;内伤恶 
寒,得暖便解;外感恶寒,虽浓衣烈火不除;内伤恶风,不畏其风,反畏隙风;外感恶风, 
见风便恶;内伤头痛,乍痛乍止;外感头痛,连痛不休,直待表邪传里方罢;内伤有湿,或 
不作渴,或心火乘肺,亦作燥渴;外感须二三日外表热传里,口方作渴;内伤则热伤气,四 
肢沉困无力,倦怠嗜卧;外感则风伤筋,寒伤骨,一身筋骨疼痛;内伤则短气不足以息;外 
感则喘壅气盛有余;内伤则手心热;外感则手背热。天气通于肺,鼻者肺之外侯,外感伤寒 
则鼻塞,伤风则流涕,然能饮食,口知味,腹中和,二便如常。地气通于脾,口者脾之外侯, 
内伤则懒言恶食,口不知味,小便黄赤,大便或秘或溏。左人迎脉主表,外感则人迎大于气 
口;右气口脉主里,内伤则气口大于人迎。内伤证属不足,宜温、宜补、宜和;外感证属有 
余,宜汗、宜吐、宜下。若内伤之证,误作外感,妄发其表,重虚元气,祸如反掌,故立补 
中益气汤补之,又有内伤外感兼病者,若内伤重者,宜补养为先,外感重者,宜发散为急。 
此汤惟上 
黄 (蜜炙。钱半) 人参 甘草(炙。一钱) 白术(土炒) 陈皮(留白) 当归 
(五分) 
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味,肺热咳嗽去人参,咽干加葛根(风药多燥,葛根独能止渴者,以其 
能生胃中清气,入肺而生水耳),头痛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脑痛加 本、细辛;风湿相 
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有痰加半夏、生姜;胃寒气滞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 
腹胀加枳实、浓朴、木香、砂仁;腹痛加白芍、甘草;热痛加黄连,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 
咽痛加桔梗;有寒加肉桂;湿胜加苍术;阴火加黄柏、知母;阴虚去升、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