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087-医方集解 >

第14章

087-医方集解-第14章

小说: 087-医方集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属性:(仲景) 
治伤寒胸中有热而欲呕,胃中有寒而腹痛(成氏曰∶湿家下后舌上有苔者,是丹田有热, 
胸中 
阴不 
降阴 
黄连(炒) 干姜(炒) 桂枝 甘草(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 大枣 
(十二枚) 
此足阳明药也。黄连苦寒泄热以降阳,姜桂辛温除寒以升阴,人参助正祛邪,半夏和胃 
止呕,甘草、大枣调中止痛,上中二焦寒热交战,以此和解之(喻嘉言曰∶湿家下之,舌上 
有苔者 
则从 
连汤 
问下 
邪, 
焦属 

和解之剂第六
黄芩汤
属性:(仲景) 
治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者(合病者,谓有太阳之证,身热头痛脊强,又有少阳之证,耳 
聋胁痛,呕而口苦,寒热往来也。自利者,不因攻下而泄泻也。自利固多可温,然肠胃有积 
结,与下焦客热,又非温剂所能止,或分利之,或攻泄之可也。成氏曰∶太阴阳明合病下利 
为在表,与葛根汤以汗之;少阳阳明合病下利为阳邪入里,与承气汤以下之;此太阳少阳合 
病下利 
黄芩(三两) 芍药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此足太阳、少阳药也。成氏曰∶虚而不实者,苦以坚之,酸以收之,黄芩、芍药之苦酸 
以坚敛肠胃之气;弱而不足者,甘以补之,甘草、大枣之甘以补肠胃之弱(昂按∶二经合病 
何以不用二经之药?盖合病而兼下利,是阳邪入里,则所重者在里,故用黄芩以彻其热,而 
以甘、芍、大枣和其太阴,使里气和则外证自解,和解之法,非一端也,仲景之书,一字不 
苟,此证单言下利,故此方亦单治下利,《机要》用之治热痢腹痛,更名黄芩芍药汤;洁古 
因之加木香、槟榔、大黄、黄连、归尾、官桂,更名芍药汤,治下痢;仲景此方遂为万世治 
痢之祖 
本方加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名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仲景)∶治前证兼(呕者呕, 
胃气逆也,加半夏、生姜以散逆气。《千金》曰∶生姜,呕家圣药,是散其逆气也。《金匮》 
曰∶呕家用半夏以去其水,水去则呕止,是下其痰饮也);亦治胆腑发咳,呕苦水如胆汁(胃 
气逆则呕苦,胆液溢则口苦)。本方除大枣,名黄芩芍药汤∶治火升鼻衄及热痢。《外台》黄 
芩汤∶黄芩、人参、干姜(三两),桂枝(一两),半夏(半斤),大枣(十二枚)∶治干呕下 
痢。 

和解之剂第六
芍药甘草汤
属性:治腹中不和而痛(此阴阳气血不和,肝木乘脾之故也。腹痛有寒、有热、有虚、有实、 
有食积、有湿痰、有死血、有虫。寒痛者,痛无增减,或兼吐利;热痛者,时痛时止,腹满 
坚结;实痛者,痛甚胀满,手不可按;虚痛者,按之即止;食痛者,痛甚则利,利后痛减; 
死血痛者,痛有常处;湿痰痛者,脉滑、痰气阻碍,不得升降;虫痛者,时作时止,面白唇 
红。大抵胃脘下大腹痛者,多属食积外邪;绕脐痛者,属痰火积热;脐下小腹痛者,属寒, 
或瘀血,或溺涩)。仲景用治误表发厥,脚挛吐逆,与干姜甘草汤以复其阳,厥愈足温者, 
更作此汤以和其阴,其脚即伸(酸甘相合,用补阴血。王海藏曰∶稼穑作甘,甘者己也,曲 
直作酸,酸者甲 
白芍药 甘草(炙。各四两。)脉缓伤水,加桂枝、生姜;脉洪伤金,加黄芩、大枣; 
脉 
此足太阳、阳明药也。气血不和故腹痛,白芍酸收而苦泄,能行营气;炙草温散而甘缓 
,能和逆气。又痛为木盛克土(诸痛皆属肝木),白芍能泻肝,甘草能缓肝和脾也(虞天民 
曰∶白芍不惟治血虚,大能行气,腹痛者,营气不和,逆于肉里,得白芍行其营气,又以甘 
草之甘缓和 
本方去芍药,加干姜(一两,炮),名甘草干姜汤(仲景。别见寒门),《金匮》用此治 
肺痿肺冷,吐涎沫,小便数(以此温之)。本方加附子,名芍药甘草附子汤(仲景。别见寒 
门)。本方加黄芩,名黄芩芍药汤(《机要》)∶治热痢,腹痛后重,脓血稠粘,及鼻衄不止, 
脉洪数(此即仲景之黄芩汤除大枣)。本方加白术,名白术芍药汤(《机要》)∶治脾湿水泻, 
身重困弱(《保命集》曰∶泻痢不止,或暴下者,皆太阴受病,故不可离芍药;人不受湿则 
不痢,故须白术;四时下痢,于白芍、白术内∶春加防风,夏加黄芩,秋加浓朴,冬加桂附。 
更详外证治之,如身困倦加白术;自汗逆冷、气息微,加桂附以温之;如里急后重,脓血稠 
粘,虽在盛冬,于温药内 

和解之剂第六
栝蒌薤白白酒汤
属性:(《金匮》) 
治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胸中者,心肺之分,故喘息而咳唾。诸阳受气于胸 
中 
栝蒌(一枚) 薤白(三两) 白酒(四斤) 
此上焦膻中药也(膻中,两乳中间。经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喻嘉言曰∶ 
胸 
仲景 
木香、诃子、三棱、神曲、麦芽等药,坐耗其胸中之阳,亦相悬矣(薤叶光滑,露亦难伫, 
故曰薤 
本方加半夏,名栝蒌薤白半夏汤(《金匮》)∶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以不得卧,故 
加半夏)。本方除白酒,加枳实、浓朴、桂枝,名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治胸痹气结在 
胸,胸满, 

和解之剂第六
温胆汤
属性:(《集验》) 
治胆虚痰热不眠,虚烦惊悸,口苦呕涎(胆以温为候,虚则寒,寒则不眠;惊悸亦由于 
胆虚;虚火上溢故口苦;呕多属半表半里少阳胆经之邪;胆虚气郁,致脾生痰涎而烦呕;伤 
寒病后 
陈皮(去白) 半夏(姜制) 茯苓(或用茯神) 甘草 枳实(麸炒) 竹茹。加姜 
煎。或加 
半夏(半夏行水耗津),加麦冬、五味、花粉;表热未清加柴胡;内虚大便自利去枳实,加 
白术;内实心烦加黑栀子。 
此足少阳、阳明药也。橘半生姜之辛温,以之导痰止呕,即以之温胆(戴氏云∶痰在胆 
经,神不归舍,亦令人不寐);枳实破滞,茯苓渗湿,甘草和中,竹茹开胃土之郁、清肺金 
之燥、凉肺金即所以平甲木也胆为甲木,金能平木;如是则不寒不燥而胆常温矣。经又曰∶ 
胃不和则卧不安;又曰∶阳气满不得入于阴,阴气虚故目不得瞑;半夏能和胃而通阴阳,故 
内经用治不眠,二陈非特温胆,亦以和胃也(温胆汤,即二陈加枳实、竹茹。《三因》云∶ 
心虚胆怯,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短气悸乏,或自汗, 
并温胆汤主之。呕则以人参代竹茹。《内经》半夏汤治痰盛不眠;半夏五合,糯米一升,用 
清水扬万遍煮服,汗出即已。半夏除痰而利小便,糯米益阴而利大肠,使上下通则阴阳和矣。 
经又曰∶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准绳》云∶《内经》半夏汤,皆去饮之 
剂,无饮者勿服。《金匮》治虚劳虚烦不眠,用酸枣仁汤∶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茯 
苓、芎 各二两;深师加生姜二两,此补肝之剂。经曰∶卧则血归于肝。昂按∶本草云,枣 
仁炒用治胆虚不眠,生用治胆热好眠,窃谓胆热必有心烦口苦之证,何以反能好眠乎?温胆 
汤治不眠,用二陈加竹茹、枳实,二味皆凉药,乃以凉肺经之热,非以温胆经之寒也,其以 
温胆名汤者,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候耳。胆热好眠四字,不能无疑也)。 
本方加人参、远志、枣仁、熟地,名十味温胆汤∶治梦遗惊惕。 

和解之剂第六
逍遥散
属性:(《局方》) 
治血虚肝燥,骨蒸劳热,咳嗽潮热,往来寒热,口干便涩,月经不调(骨蒸潮热,肝血 
虚 
肝病 
柴胡 当归(酒拌) 白芍(酒炒) 白术(土炒) 茯苓(一钱) 甘草(炙。五分。) 
加煨姜 
此足太阳、厥阴药也。肝虚则血病,当归、芍药养血而敛阴;木盛则土衰,甘草、白术 
和中 
故以泻为补,取疏通之义);茯苓清热利湿,助甘术以益土,而令心气安宁(茯苓能通心肾); 
生姜暖胃祛痰,调中解郁;薄荷搜肝泻肺,理血消风,疏逆和中;诸证自已,所以有逍遥之 
名(有干咳嗽者,丹溪曰∶极为难治。此系火郁之证,乃痰郁其火邪在中,用逍遥散以开之, 
下用补 
本方加丹皮、栀子,名八味逍遥散(薛氏)∶治怒气伤肝,血少目暗(目为肝窍。经曰∶ 
目得血而能视。肝伤血少则目昏。丹皮能泻血中伏火,栀子能泻三焦郁火,故薛氏加之以抑 
肝气,兼以调经。《医贯》曰∶古方逍遥散∶柴胡、薄荷、当归、芍药、陈皮、甘草、白术、 
茯神。其加味者,则丹皮、栀子。余以山栀屈曲下行泄水,改用吴茱炒连。其论五郁曰∶东 
方先生木,木者生生之气,即火气也;火附木中,木郁则火亦郁矣,火郁则土自郁,土郁则 
金郁,金郁则水郁,五行相因,自然之理也。余以一方治木郁,而诸郁皆愈,逍遥散是也。 
方中柴胡、薄荷二味最妙,盖胆乃甲木少阳之气,其气柔嫩,象草穿地而未伸,此时若被寒 
风一郁,即软萎遏抑,不能上伸,不上伸则下克脾土,而金水并病矣;惟得温风一吹,郁气 
始得畅达也。盖木喜风摇,寒即摧萎,温即发生。柴胡、薄荷辛能发散,温能入少阳,古人 
立方之妙如此。其甚者,方中加吴茱炒连,即左金丸。黄连清心火,吴茱气臊,肝气亦臊, 
同气相求,以平肝木,木平则不生心火,火不刑金,而金能制木,不直伐木,而佐金以制木, 
此左金所以得名也。此法之巧者,然犹未也,继用六味地黄加柴胡、芍药以滋肾水,俾能生 
木;逍遥散风以散之也,地黄饮雨以润之也,木有不得其天者乎。此法一立,木火之郁既舒, 
木不下克土,土亦得滋润,无燥 之患,金水自能相生。余谓一法可通五法者如此。推而广 
之,凡寒热往来、恶寒恶热、呕吐、吞酸、嘈杂、胸痛、胁痛、小腹膨胀、头晕、盗汗、黄 
疸、温疫、疝气、飧泄等证,皆对证之方;推而伤寒、伤风、伤湿,除直中外,凡外感者, 
皆作郁看,以逍遥散加减出入,无不获效。如小柴胡汤、四逆散、羌活汤大同小异,然不若 
此方附应也。倘一服即愈、少顷复发,或频发而愈甚,此必下寒上热之假证,此汤不可复投, 
当改用温补之剂,如阳虚以四君子汤加温热药,阴虚以六味汤加温热药,玄机之士,不须余 
赘矣。又曰∶余于冬月正伤寒麻黄、桂枝证作寒郁治,不恶寒者作火郁治,此余创论也。既 
曰寒邪,何故入内而反为热。不知即是本身之火,为寒所郁,一步返归一步,久则纯热矣。 
三黄解毒,解 
此理甚简易 
谓九味羌活 
旺时,无生 
多矣)。 

和解之剂第六
六和汤
属性:(《局方》) 
治夏月饮食不调,内伤生冷,外伤暑气,寒热交作,霍乱吐泻;及伏暑烦闷,倦怠嗜卧 
,口 
阴阳 
砂仁 藿香 浓朴 杏仁 半夏 扁豆 木瓜 人参 白术 赤茯苓 甘草。加姜、枣 
煎。伤暑加香薷,伤冷加紫苏。一方无白术,一方有苍术。 
此足太阴、阳明药也。藿香、砂仁、杏仁、浓朴香能舒脾,辛能行气,而砂仁、浓朴兼 
能化食;木瓜酸能平肝舒筋(肝木乘脾故转筋,木瓜酸能敛肺,助肺金以平肝邪,故治霍乱 
转筋);扁豆、赤茯苓淡能渗湿清热,而扁豆又能散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