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60-玉机微义 >

第43章

560-玉机微义-第43章

小说: 560-玉机微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痛甚而暴也愚见古方以乌头栀子等分作汤用之其效亦速后因此方随形证加减无有不应又须分 
湿热多少而治之但肿多为湿 是也却有水气而肿又有挟虚而发者当以参术为君而佐以疏导诊 
其脉沉紧而豁大者是也若不以补剂而行决裂之法祸不旋踵 

卷二十四诸疝门(小肠气附)
论疝证有寒有热
属性:发明曰经云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壅肿及为痿厥 瘠其传为索泽其传为 疝夫热在外寒在 
内则 
累垂此九夏之气也寒在外热在内则卵缩此三冬之气也足太阳膀胱之脉逆上迎手太阳小肠之脉 
下行至足厥阴肝之脉不得伸其任脉并厥阴之脉逆则如巨川之水致阳气下坠是风寒湿热下出囊 
中致两睾肿大谓之曰疝太甚则为 足厥阴肝之脉与大肠膀胱寒水之脉同至前阴之末伤寒家说 
足厥阴肝经为病烦满囊缩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以泻大热灵枢经云足厥阴肝经筋中以为寒则筋挛 
卵缩为大寒前说囊缩为大热此说为大寒此说囊缩垂睾下引 疝香港脚为大寒风湿盛下垂为寒与 
上二说不同 
按释云以平康不病之人论之夏暑大热囊卵累垂冬天大寒急缩收上与前三说又不同何也是 
相乖 
耶不相乖耶答曰伤寒家囊卵缩大热在内宜承气汤急下之与经筋说囊卵缩大寒在外亦是热在内 
与伤寒家同故再引平康之人以证之冬天阳气在内阴气在外人亦应之故寒在外则皮急皮急则囊 
缩夏月阴气在内阳气在外人亦应之故热在外则皮缓皮缓则囊垂此 疝之象也三说文殊皆一理 
也用药者详而审之故以上三论各有所主兼此考订则脉证阴阳寒热虚实之异判然矣 

卷二十四诸疝门(小肠气附)
论疝分三因
属性:陈无择曰经云七疝诸疝等更不见名状但出寒疝 疝而已唯太奇论列五脏脉为五疝(云云 
见前) 
大抵血因寒泣则为瘕气因寒聚则为疝但五脏脉理不同不可不辨且肾脉本沉心脉本滑受寒则急 
于理乃是肝脉本弦肺脉本涩并谓之沉未为了义又脾不出本脉但云急为疝亦文义之缺也凡云急 
者紧也紧为寒亦可类推且贼风入腹亦为疝冒暑履湿皆能为疝当随四气(改易急字)风则浮弦暑 
则洪数湿则缓细于理明要知疝虽兼脏气皆外所因也寒泣风散暑郁湿者绞刺击搏无有定处仓卒 
之际痛不堪忍世人称为横弦竖弦膀胱小肠气贼风入腹等名义不同证状则一 
按此辨脉证之异颇详但温寒散风利暑燥湿之方未积备然陈氏具此意盖欲学人自扩充尔 

卷二十四诸疝门(小肠气附)
论疝气不宜预补
属性:许学士云大抵此疾因虚得之不可以虚而骤补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故 
必先涤所蓄之热然后补是以诸方多借巴豆气者盖谓此也 
谨按疝证虽始为因虚而得必邪实迫痛而未下故当先泻而后补也至有虚甚迫痛上为吐逆或 
下 
有遗精者此邪实正虚之甚矣此欲不补可乎但恐补之则无益泻之则正气转陷幸而获生者鲜矣 

卷二十四诸疝门(小肠气附)
论疝本肝经宜通勿塞
属性:子和曰疝有七前人论者甚多非灵枢素问铜人之论余皆不取非余好异也但要穷其原耳俗工 
不识 
因立谬名或曰膀胱或曰肾俞或曰小肠气立名既谬并丧其实何哉盖医者既断为膀胱肾俞小肠气 
必曰虚寒所致其药之用也不附子乌头则干姜官桂之类饵之曾无殊效浸成大错曾无觉者岂知诸 
疝皆归肝经其奈庸流归之小肠脬囊夫膀胱水府专司渗泄小肠水道专主通流肾为少阴总统二水 
人之小溲自胃入小肠渗入膀胱膀胱者脬囊也气化则水出茎端此常道也及其为疝乃属足厥阴肝 
经盖环阴器而上入小肠者足厥阴肝经也夫肝肾皆属于下与冲任督相附然灵枢经言足厥阴肝经 
病则有遗溺癃闭狐疝主肾与膀胱小肠三经则不言疝是受疝之处乃肝之部分也且内经男子宗筋 
为束骨之会也而肝主筋睾者囊中之丸虽主外肾非厥阴环而引之与玉茎无由伸缩在女子则为篡 
户其内外为二其一曰廷孔其二曰窈漏此是厥阴与冲任督之所会也灵枢言足厥阴之经筋聚于阴 
器其病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卧渍阴器故阳明与太阴厥阴之筋皆会于阴器 
惟 
厥阴主筋故为疝者必本之厥阴灵枢又言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循胫上睾结 
于茎其病气逆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矣岂非厥阴为受病之处耶灵枢又言邪在小 
肠 
连睾系属于肾贯肝络肺心系气盛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盲原以散之刺太阴以 
平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遇之经以调之此其初虽言邪在小肠至其治法必曰 
取厥阴以下之乃知诸疝关于厥阴可以无疑以脉考之素问论六疝虽见于他脉中皆言风疝者足厥 
阴肝经之气也灵枢亦云三脏脉之疝皆以滑为疝也三阴急为疝三阳急为瘕王太仆云太阳受寒 
血凝为瘕太阴受寒气聚为疝此言太阴受寒传之肝经也可以温药逐之不可以温药补之若补之者 
是欲病去而强挽留之也历考素问三阳为病发寒热其传为 疝此亦言膀胱非受病之处必传于厥 
阴部分然后为疝也又言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言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凡言 
少腹者岂非厥阴之部分耶又言脾风传胃名曰疝瘕此谓非肝木不能为风气名曰厥疝盖脾土虚 
而不能制水又为肝木所凌也又言督脉为冲疝盖厥阴与冲任督俱会于前阴也岂不明哉又尝遍阅 
铜人俞穴亦相表里惟厥阴言疝独多为疝之主也其它经穴虽亦治疝终非受疝之地但与足厥阴相 
连耳如运气或在泉寒胜术气挛缩禁于此经或司天燥胜木气抑郁于此经或忿怒悲哀忧抑顿锉结 
于此经或药淋外固闭尾缩精壅于此经其病差别如此且夫遗溺闭癃阴痿脬痹精滑白淫皆男子之 
疝也不可妄归之肾冷血涸不月月罢腰膝上热足 嗌干癃闭少腹有块或定或移前阴突出后阴痔 
核皆女子之疝也但女子不谓七疝而谓之瘕若年少而得之不计男子妇人皆无子故隐蔽委曲之事 
了不干脬肾小肠之事乃足厥阴肝经之职也奈俗方止言脬肾小肠殊不言肝木一句惑人甚矣且肝 
经乙木也木属东方为心火之母也凡疝者非肝木受邪则肝木自甚也不可便言虚而补之难经所谓 
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此言泻火木自平金自清水自旺也七疝下去其病之后可调则调可 
补则补各量病势勿拘俗法经所谓阴盛而腹胀不通者 癃疝也不可不下 

卷二十四诸疝门(小肠气附)
七疝名状
属性:寒疝其状囊冷结硬如石阴茎不举或控睾丸而痛得于坐卧湿地或寒月涉水或置雨雪或坐卧 
砖石或风冷处使内过劳宜以温剂下之久而无子 
水疝其状肾囊肿痛阴汗时出或囊肿而状如水晶或囊痒而操其黄水或少腹中按之作水声得 
于饮 
水醉酒使内过劳汗出而遇风寒湿之气聚于囊中故水多令人为卒疝宜以逐水之剂下之有漏针去 
水者人多不得其法 
筋疝其状阴茎肿胀或溃或脓或痛而里急筋缩或茎中痛痛极则痒或挺纵不 
收或白物如精随溲而下久而得于房室劳伤及邪术所使宜以降心之剂下之 
血疝其状如黄瓜在少腹两傍横骨两端约中俗云便痈得于重感春夏大燠劳于使内气血流溢 
渗入脬囊留而不去结成痈肿脓少血多宜以和血之剂下之 
气疝其状上连肾区下及阴囊或因号哭忿怒则气郁之而胀怒哭号罢则气散者是也有一治法 
以针 
出气而愈者然针有得失宜以散气之药下之或小儿亦有此疾俗曰偏气得于父已年老或年少多病 
阴痿精怯强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此疝不治惟筑宾一穴言之 
狐疝其状如瓦卧则入小腹行立则出小腹入囊中狐则昼出穴而溺夜则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 
上下往来正与狐相类也亦与气疝大同小异今人带钩钤是也宜以逐气流经之药下之 
疝其状阴囊肿缒如升如斗不痒不痛是也得之地气卑湿所生故江淮之间湫溏之处多感此 
疾宜 
以去湿之药下之女子阴户突出虽亦此类乃热则不禁固也不可便谓虚寒而涩之燥之补之本名曰 
瘕宜以苦下之以苦坚之 
按以上所论病本经络之原至为详尽但七疝名固不同治法当异然俱用攻下之法愚窃疑焉虽 
仲阳 
亦曰肝为相火有泻无补丹溪有曰肝只是有余肾只是不足夫厥阴一经受疝宜通勿塞固宜亦当视 
其浅深而行之可也况有邪气止客于膀胱小肠之经者若干于少阴肾经则宜通勿塞之法可例用乎 
诸疝治法 

卷二十四诸疝门(小肠气附)
治寒之剂
属性:金匮乌头桂枝汤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者 
乌头(蜜一斤煎减半去滓三个) 桂枝(汤煎解蜜半两) 
上每服三合不知二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也若自汗出脉沉弦者止用乌头煎 
按此用桂枝因身疼痛兼表有寒也太阳例药 
二因大乌头桂枝汤治风寒疝气腹中刺痛手足不仁身体拘急不得转侧或致阴缩 
大乌头(五个去皮尖蜜煎过洗切) 桂心 白芍(各三钱) 甘草(一钱) 
上 咀每四钱入姜枣煎 
补肾汤治寒疝入腹小腹疼痛时复泄泻胸膈痞塞 
人参 茯苓 黄 附子(炮) 白术(各一两) 沉香(四钱) 木瓜(一两半) 羌活(半 
两) 甘草(炙) 川芎(各二钱) 紫苏(三钱) 
上 咀每三四钱入姜枣煎 
局方夺命丹治远年日近小肠疝气偏坠搐疼脐下撮痛以致闷乱及外肾肿硬日渐滋长阴间湿 
痒抓成疮 
吴茱萸(净一斤四两用酒醋汤童便各浸过一宿焙干) 泽泻(二两)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丸如梧子大每五十丸空心盐汤下 
茱萸内消丸治肾经虚弱膀胱为邪气所搏结成寒疝阴 偏大 
山茱萸(去核) 陈皮 吴茱萸 马蔺花 木香 肉桂 山药 川楝子 青皮 茴香 
上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五十丸空心温酒送下百一选方十补丸治小肠寒疝 
附子(一两用防风一两锉盐四两黑豆一协议炒取附子去皮尖用) 葫芦巴 木香 巴戟肉 
川楝肉 官桂 玄胡 荜澄茄 舶上茴香 破故纸(炒各一两) 
上为末糯米粉酒打糊丸梧子大朱砂为衣每五十丸空心酒下 
葫芦巴丸治小肠气蟠肠气奔豚疝气偏坠阴肿小腹有形如卵上下来去痛不可忍或绞结绕脐 
攻刺呕吐者 
葫芦巴(炒一斤) 大巴戟(炒六两) 川楝子(炒一斤二两) 吴茱萸(汤洗七次炒十两) 
川乌(炮去皮六两) 茴香(二十两炒) 
上末酒糊丸梧子大每十五至二十丸空心温酒下 
按此与前方加减不同故两存之 
宝鉴沉香桂附丸治中气虚弱其脾胃虚寒脏腑积冷心腹疼痛手足厥逆冷便利无度七疝引痛 
不可忍喜热熨少缓者 
沉香 附子(炮) 川乌(炮) 干姜(炮) 良姜 官桂 吴茱萸(汤炮去苦水) 
茴香(炒各一两) 
上为末好醋煮糊丸梧子大每五十丸至七八十丸空心米饮下 
按以上诸方并太阳例药然初感寒邪所至或素虚寒之人宜此劫之皆可但久病者多有湿热寒 
湿血虚等证之变而用者自宜详审 

卷二十四诸疝门(小肠气附)
治湿之剂
属性:元戎加味五苓散治疝气卒痛小便涩 
本方加川楝(一分) 
上为末空心米饮调下一二钱 
按此渗泄之剂也 

卷二十四诸疝门(小肠气附)
攻下之剂
属性:局方三白散治膀胱蕴热湿热相乘阴囊肿胀大小便不利 
白牵牛(二两) 桑白皮(炒) 木通 白术 陈皮(各半两) 
上末每二钱姜汤调下空心服 
复元通气散 
舶上茴香 穿山甲(蛤粉炒各二两) 陈皮 牵牛末(炒) 玄胡 甘草(炒各一两) 木香 
(一两半) 
上细末每一大钱热酒食前调下 
戴人禹功散 
黑牵牛(头末四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