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60-玉机微义 >

第30章

560-玉机微义-第30章

小说: 560-玉机微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此由内外有所感伤疑停在胃随气下通亦妄行之类 尿血因心肾气结所致或忧劳房室过度此 
得之虚寒不可专以血得热而淖 二者皆致尿血与淋不同 
谨按衄血下血伤寒邪气壅迫于经而致者故有之杂证见者多火热所致或吐溢于空窍皆五志 
所动 
或阴分郁热或内外有所伤而成有寒邪者少如尿血因房劳者实由精气滑脱阴虚火动荣血妄行尔 
以上论为虚寒恐未必然也若便血清者属荣虚有热浊属热与湿色鲜者属火黑者火极与泄物并下 
属有积或络脉伤也并宜分治 

卷十七血证门
论下血为内伤络脉所致
属性:详见积聚门 

卷十七血证门
论呕唾血溢为气逆所致
属性:东垣曰经云怒气逆甚则呕血暴瘅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穴又足少阴肾之脉从肾上 
贯肝 
入肺中循喉咙其病则饥不欲食面黑如地色咳唾则有血夫气者阳也血者阴也气主 之血主濡之 
今血妄行上出于鼻口者皆气逆也故经言阳明厥逆怒则气逆暴瘅内逆者是也 
谨按悲气劳气等皆能致血证详见气门但怒气致血证者则暴甚故经曰抑怒以全阴者是矣否 
则五志之火动甚火载血上错经妄行也 

卷十七血证门
论衄吐血泄为火热所致
属性:原病式曰衄者阳热怫郁干于足阳明而上热则血妄行鼻衄也 血溢者上出也心养于血故热 
甚则 
血有余而妄行或谓呕吐紫凝血为寒者误也此非冷凝由热甚销烁以为稠浊而热甚则水化制之故 
赤兼黑而为紫也 血泄热客下焦而大小便血也 衄 血污血出也污者浊也心火热极则血有 
余热气上甚则为血溢热势亢极则燥而污浊害承乃制则色兼黑而为紫也 

卷十七血证门
论衄血下血为伤寒所致
属性:成无己曰伤寒衄者为邪气不得发散壅盛于经逼迫于血则因致衄也桂枝汤麻黄汤治衄者非 
治衄 
也即是发散经中邪气尔至蓄血者血在下焦结聚而不行蓄积而不散者是也血菀于上而吐血者谓 
之薄厥留于下而瘀者谓之蓄血此由太阳随经瘀热在里血为热所搏结而不行蓄于下焦之所致经 
曰太阳病七八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如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 
血乃愈 
伤寒例少阴证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以固脱散寒补正 
许氏治少阴误汗衄血及脐中出血用姜附汤治少阴之本 
阴证略例治三焦出血色紫不鲜此重沓寒湿化毒凝泣浸渍而成治要用黑锡丹(见直指方) 
按所论以上证皆寒邪之变病也至又有甚者如论云服桂枝汤吐血其后必吐脓血又厥阴证伤 
寒六 
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冷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宜麻黄升麻汤 
火邪亦咽燥唾血阳毒亦吐血皆变证之极者也非衄证之比大抵伤寒蓄血下血为传变故下血衄血 
身凉乃愈其不传变入里邪气不得发散逼迫于血因致妄行于下者为逆下血必多不能止为难治也 

卷十七血证门
论结阴便血
属性:卫生宝鉴云真定史十年四十二形体本瘦秋时因勉强饮酸酒数杯少时腹痛次传下利无度待 
十余 
日便后见血或红或紫腹鸣时痛诸医以为血热用芍药柏皮丸治之未效仍不欲食食则呕酸形体愈 
瘦面色青黄不泽心下痞恶冷物口干时有烦燥不得安卧诊时脉弦细而微迟手足稍冷经曰结阴者 
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又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结阴之病阴气内结不得 
外行无所禀渗入肠间故便血也外灸中脘三里气海等穴内服平胃地榆汤而愈 
按此治例实内伤法也宜与积聚门叙积之始兼看 

卷十七血证门
血属阴难成易亏论
属性:丹溪曰经云人年至四十阴气自半而起居衰矣又曰男子六十四而精绝女子四十九而经断夫 
以阴 
气之成止供给二十年之运用已先亏矣人之情欲无涯此难成易亏之阴气若之何而可以纵欲也 
谨按或曰经云荣者水谷之精也和调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 
于心 
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摄掌得之而能握 
足得之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是以出入升降濡润宣通者由此使然也注之于脉少则 
涩充则实常以饮食日滋故能阳生阴长取汁变化而赤为血也生化旺则诸经恃此而长养衰耗竭则 
百脉由此而空虚可不谨养哉故曰血者神气也持之则存失之则亡是知血盛则形盛血弱则形衰神 
静则阴生形役则阳亢阳盛则阴必衰又何言阳旺而生阴血也盖谓血气之常阴从乎阳随气营运于 
内苟无阴以羁束则气何以树立故其致病也易调治也难以其比阳常亏而又损之则阳易亢阴易乏 
之论可以见矣诸经有云阳道实阴道虚阴道常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以人之生也年至十四经行至 
四十九而经断可见阴血之难成易亏如此阴气一伤所变之证妄行于上则吐衄衰涸于外则虚劳忘 
反于下则便红稍热膀胱则癃闭溺血渗透肠间则为肠风阴虚阳搏则为崩中湿蒸热瘀则为滞下热 
极腐化则为脓血火极似水血色紫黑热胜于阴发为疮疡湿滞于血则为痛痒瘾疹皮肤则为冷痹蓄 
之在上则人喜忘蓄之在下则人喜狂坠恐跌仆则瘀恶内凝若分部位身半以上同天之阳身半以下 
同地之阴此特举其所显之证者治血必血属之药欲求血药其四物之谓乎河间谓随证辅佐谓之六 
合汤者详言之矣余故陈其气味专司之要不可不察夫川芎血中气药也通肝经性味辛散能行血滞 
于气也地黄血中血药也通肾经性味甘寒能生真阴之虚也当归分二治血中主药也通肝经性味辛 
温全用能活血各归其经也芍药阴分药也通脾经性味酸寒能和血治虚腹痛也若求阴药之属必于 
此而取则焉脾胃论有云若善治者随经损益摘其一二味之所宜为主治可也此特论血病而求血药 
之属者也若气虚血弱又当从长沙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生阴血也若四物者独能生血分受伤为 
气不虚也辅佐之属若桃仁红花苏木血竭牡丹皮者血滞所宜蒲黄阿胶地榆百草霜棕榈灰者血崩 
所宜乳香没药五灵脂凌霄花者血痛所宜苁蓉锁阳牛膝枸杞子益母草夏枯草败龟板者血虚所宜 
乳酪血液之物血燥所宜干姜桂者血寒所宜生地黄苦参血热所宜特取其正治大略耳以能触类而 
长可谓应无穷之变矣 

卷十七血证门
论治血证大法
属性:东垣曰伤寒家衄血者仲景言不可发汗盖为脉微也若浮紧者麻黄汤浮缓者桂枝汤脉已微者 
二药 
俱不可用宜黄芩芍药汤主之杂病见血多责其热如衄血出于肺以犀角升麻栀子黄芩芍药生地黄 
紫参丹参阿胶之类主之咯唾血者出于肾以天门冬麦门冬贝母知母桔梗百部黄柏远志熟地黄之 
类主之痰涎血者出于脾葛根黄 黄连芍药当归甘草沉香之类主之呕吐血出于胃也实者犀角地 
黄汤主之虚者小建中汤加黄连主之血证上行或唾或呕或吐皆逆也若变而下行为恶痢者顺也血 
上行为逆其治难下行为顺其治易故仲景云蓄血证下血者当自愈也与此意同若无病之人忽然下 
痢其病进也今病血证上行而复下行恶痢者其邪欲去是知吉也经曰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 
邪胜也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故脉诀云鼻衄吐血沉细宜忽然浮大即倾危此之谓也 

卷十七
血证治法
属性:妇室经血诸证详见妇人门 

卷十七血证治法
治风之剂
属性:败毒散治风热流入大肠经下血不止若因酒毒加黄连 
方见咳门 
按此出少阳例表里药也 
本事方槐花散治肠风脏毒下血 
槐花(炒) 柏叶(杵) 荆芥穗 枳壳(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米饮送下 
拔萃方结阴丹治肠风下血脏毒下血 
枳壳(炒) 威灵仙 黄 陈皮 椿根 何首乌 荆芥穗(等分) 
上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五七十丸米饮下入醋少许 
按此二方手太阴阳明药也 
济生加减四物汤治肠风下血不止 
侧柏叶 生地黄 当归 川芎(各一两) 枳壳 荆芥穗 槐花(炒) 甘草(各半两炙) 
上咀每四钱入乌梅姜同煎 
按此手足厥阴太阴药也大抵此药主补血凉血而以风为虚象者盖非风客于肠间也 
东垣黄 芍药汤治衄多岁面黄眼涩多眵手麻 
黄 (三两) 甘草(炙二两) 升麻 葛根 芍药(各一两) 羌活(半两) 
上 咀每三钱水煎温服 
按此手足太阴阳明药也然血虚久则阳分亦虚矣故血不足则麻木阴虚火动变证百出亦实非 
风也此出升阳滋阴例 

卷十七血证治法
治寒之剂
属性:东垣麻黄桂枝汤治感寒发衄脉微弱者 
麻黄 黄 白芍 甘草(各一钱) 桂枝 当归(各半钱) 人参(一分) 麦门冬(三分) 
五味子(五个) 
上 咀作一服水煎 
按此太阳例药也伤寒论有例兹不详录 
济生断红丸治脏腑虚寒下血不止面色痿黄羸瘦 
侧柏叶(炒) 川续断(酒浸) 鹿茸(醋煮) 附子(炮) 黄 阿胶(炒) 当归(各一两) 
白矾(枯一两) 
上为末醋煮米糊丸如梧子大每七十丸空心米饮送下 
按此厥阴例药也 
宝鉴平胃地榆汤治结阴便血 
白术 陈皮 茯苓 浓朴 葛根(各半钱) 地榆(七分) 干姜(五分) 炙甘草 当归 
炒曲 白芍 人参 益智仁(各三分) 苍术 升麻 附子(炮各一钱) 
上 咀作一服水煎加姜枣 
按此少阴例药也 

卷十七血证治法
治暑之剂
属性:局方黄连香薷饮治伏暑纯下鲜血 
方见暑门 
按此手少阴足太阴药心主血脾裹血也 
枇杷叶散治水毒攻心呕吐鲜血 
香薷(二钱) 浓朴(一钱半) 甘草(炙) 麦门冬 干木瓜 白茅根(各一钱) 枇杷叶 
陈皮 丁香(各半钱) 
上细末每二钱入姜煎 
按此手足太阴经药中热者慎之 

卷十七血证治法
治湿之剂
属性:胃风汤治风湿乘虚入于肠胃下瘀血者 
方见滞下门 
拔萃升阳和血汤治肠癖下血作派其血唧出有力而远射四散如筛春二月中下二行腹中大作 
痛乃阳明气冲热毒所作也当去湿毒和血而愈 
生地黄 牡丹皮 生甘草(各半钱) 炙甘草 黄 (各一钱) 当归身 熟地黄 苍术 
秦艽 肉桂(各三分) 陈皮(二分) 升麻(七分) 芍药(一钱半) 
上 咀作一服水煎 
当归和血散治肠癖湿毒下血 
槐花 青皮(各六分) 当归身 升麻(各二钱) 川芎(四分) 荆芥穗 熟地黄 白术( 
各六分) 
上为末每服三二钱米饮调下 
按此诸方疏风胜湿药也然湿热者多宜从滞下法择用 

卷十七血证治法
治热之剂
属性:局方龙脑鸡苏丸治膈热咳嗽或吐血衄血 
方见热门 
甘露饮治男女血妄流溢或吐或咯衄血齿龈臭出血并治之 
方见热门 
简易选奇黄 散治咳血成劳 
黄 麦门冬 熟地黄 桔梗 白芍(各半两) 甘草(四钱) 
上 咀每服半两水煎 
按此手太阴足少阴药也 
济生犀角地黄汤治郁热不解干经络随气涌泄为衄血或清道闭塞流入胃脘吐出清血如鼻衄 
吐血不尽余血停留致面色痿黄大便黑者并宜服 
犀角 生地黄 白芍 牡丹皮(等分) 
上 咀每四钱水煎 
按此足太阴药也 
良方四生丸凡吐衄血阳乘于阴血热妄行宜此 
生荷叶 生艾叶 生柏叶 生地黄(等分) 
上烂研丸如鸡子大每一丸水煎服或用盐汤化下河间生地黄散治郁热衄血咯血吐血 
枸杞 柴胡 黄连 地骨皮 天门冬 白芍 甘草 黄芩 黄 生地黄 熟地黄(等 
分) 
上 咀水煎服下血者加地榆 
按此二方手足少阴太阴药也 
局方槐角丸治五种肠风下血痔痿脱肛下血并宜服之 
槐角(炒一两) 地榆 黄芩 当归 防风 枳壳(面炒各半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