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心理诊断技能课程-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 4 节:深入探索 病因诊断
第一单元 心理问题的生物学原因
一、学习目标
学习寻找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生物学原因。
二、操作步骤
(一)咨询或检查求助者是否有躯体疾病。
如果考虑到心理与行为问题有生物学的因素时,应首先体检或请有关临床科室的专家会诊,以确定为何种生物因素。
(二)对有躯体疾病的求助者,确定疾病与心理行为问题之间有无因果关系。
(三)考虑生理年龄对心理行为问题形成的影响。
(四)考虑性别因素对心理行为问题形成的影响。
三、相关知识
(一)生理功能的改变与心理活动的改变的相互关系(身心反应)。(参阅下册p122案例)
(二)常见躯体疾病所致的心理行为异常。
(三)生物年龄对心理行为活动的影响
(四)性别因素对心理行为的影响。
四、注意事项(识记、领会、应用)
(一)由于没有发展心理学的知识,可能对少年儿童正常的行为给予夸大的描述和歪曲的解释,甚至误用许多诊断名词给少年儿童带来心灵上的伤害。
(二)注意某些躯体疾病病人可能以生理行为障碍为第一症状来访,一定注意其生物因素的蛛丝马迹,及早请有关临床科室会诊,以免贻误病情。
第二单元 心理问题的社会性原因
一、学习目标
学习寻找求助者的心理行为问题的社会性原因。
二、操作步骤
(一)确定相关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及所处的生存环境。
(二)分析所获得的资料,确定求助者的临床表现与社会生活事件的关系。
(三)确定社会文化(如道德、风俗、习惯等因素)与心理障碍发生的关系。
三、相关知识
(一)当发现求助者的问题是由社会性原因引起的,应当重点就经历的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系统等情况进行查询,并分析其与求助者问题的因果关系。(参阅下册p127~128案例)
(二)心理应激(见本书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三)个人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同上)。
(四)社会支持系统对应激的作用(同上)。
(五)跨文化心理学(见本书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四、注意事项(识记、领会、应用)
(一)除了注意负性社会生活事件的消极作用外,也要注意某些看起来是正性的社会事件(如喜事),也会成为应激源。
(二)注意生活事件的发生频度。
(三)注意一个人对社会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价方式及风俗习惯等因素。
第三单元 寻求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认知因素
一、学习目标
学习寻找与心理行为问题发生有关的认知因素
二、操作步骤
(一)从个人心理发育史资料入手,查看认知能力、成长中有无错误观念产生。
(二)查看求助者对现实问题有无误解或错误评价。
(三)分析求助者内在世界中有无新、旧观念冲突或对人、对事的持久偏见事例
(四)寻找求助者的记忆中有无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
(五)分析求助者的思维倾向和习惯,有无反逻辑性思维和不良的归因倾向。
(六)分析经验系统中内存中的不利因素(老眼光)。
(七)分析有无深层主观因素——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方面的问题。
(八)分析是否有心理发育停滞。(钟友彬的认知——领悟)
三、相关知识
从心理应激的发生过程来看,一个人的认知评价方式是决定在同样的条件刺激下引起何种情绪反应的关键中介因素。所以对于认知评价有关的心理学因素必须做比较详尽的了解,才能对问题的性质做出明确的诊断并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肯的解决方案。(参阅下册p129~133案例)
四、注意事项(识记、领会、应用)
(一)来自童年的固定信念。
(二)来自以往生活中的挫折和痛苦经验。
(三)负性自动想法(negtive automatic thoughts)对认知评价的影响。(参阅下册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