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道周天预修版-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采炼的后患是无穷的。不但不能强身健体,反而要损伤五脏六腑,使大脑神志混浊,发昏发痛等。古人在修炼中是最忌采浊精的。
一般精气不足,不出现或极少出现活子时的练功者,应在炼己完成以后,行抽油添命之法又筑基(立基)。主要方法是凝神入气穴,守虚极静笃。
固精法门很多,这里给你介绍一两个:(引来的内容)
兜肾功
“金丹秘诀曰,一擦一兜,左右换手,九九之功,真阳不走,戍亥二时,阴盛阳衰之候一手兜外肾,一手擦脐下,左右换手,各八十一,半月精固,久而弥佳。”
固精关门法
方法:1)收心入静;2)左手通心,右手通肾,两手中指分别点按劳宫,舌抵上齿内人中督脉弦;3)提肛缩肾吸气,同时眼睛左、上、右、下转9圈一停,共转4个9圈;4)双掌搓腰眼至发热为止;5)意念将精气管关闭住。
四禅八定研习
鉴于论坛多数会员,对静定的层次尚不十分明析。现在从四禅八定中,对禅定的层次做一次尝试性的解析,供大家参考。
佛家修炼非常注重戒、定、慧的三无漏学,也称为三增上学、三胜学等。三增上学是有层次之分的。简单的说,首先要持戒,这里对于在家修行之人,可按五戒: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十善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悭贪、不瞋恚、不邪见;菩萨戒(略)等次弟而修。对于出家人则按沙弥(尼)戒,具足戒等次第受持。持戒的意义这里就不说了。持戒后要修定,为什么要修定呢?因为我们生活在物欲的世界里,心随物乱。心散乱,就看不清真相,就象一潭水不宁静,就照不清物影一样。修行就是要了解世界的真像,就要定心,就要修定。只有修出了定,才能深入的观察世界的本质真相,也就是苦、无常、无我和空等。因为有所执,有所求,有贪、欲,故心苦无边。而且佛家认为世界的万物是无常的。为什么说是诸法空相呢?因为佛家认为万相是无常的,不恒久的,有生灭的,所以不是本真追求的东西等等。看清世界的本相,就是慧,本心智慧。所以戒、定、慧是三无漏学,是佛家认为一般人须按此次序来修行。是不是一定要持戒呢?一般认为不持戒,心就不能定下来,但有些人不持戒,可以直接修定,佛家认为这是因为他有宿世善根。这里要不要持戒才能修定,我们就不多说了。我们主要是通过松静而达到定的。
禅定是由梵文(Dhyana)翻译过来的,音译为禅那,其意是静虑。静是静观,虑是思虑,也就是令心静定、专注不散。观就是观察,寂照。所以修习禅定的核心不外乎“止”、“观”二字。止与观并存,循循深入。观明即止,从而继续深入,止于其境再观。举例而言:如我们一开始观照内心,发现内心杂念繁多,就止其纷繁杂念,面静观一念,一念观明以后,继续止其一念再观深层之念,观明再止,不断深入。止,就是息止,观中令其自然停息,止住,而不是强制停止。观是静观,寂照。以心空明映念之相。心似一明镜,令物相(心念)在其中自然显明。
要了解四禅八定,首先简要了解佛陀说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为萦萦绕绕的世界,为财、色、名、食、睡等五欲之界。心随五欲牵制而迷于五欲之中。色界是在欲界之上,色为物质,物理。是离欲众生之处所。此间众生离于五欲之扰,心中无欲而有物有形。无色界处于色界之上,是只有心识而无形无色众生的居所。
四禅八定,是佛家的上乘修炼法门,佛陀在成道途中,也曾以这些禅定做为助缘。首先要了解“四禅八定”,不是说“四禅”加“八定”,而是八种定境。是四禅定加上四空定共八定。四禅定指的是色界的四种定境,四空定指的是无色界定的四种境界。四与八之所以并举,是因为佛家认为色界与无色界是相对的,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四禅八定指的是三界中的色界与无色界的禅定,在其之前还有欲界,所以在四禅八定之前还有欲界定修,包括“欲界定”与“未到地定”。四禅八定还属于世定修法,故在四禅八定之后,要圆满,还要进入灭尽定,即“清净禅”,“最上乘禅”,为成佛之禅,在道家叫炼虚合道。
因为色界是要在欲界的基础上进入的。故而,禅定开始,要首先是欲界定。欲界定根据心态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与未来禅(未到地定)。静坐入手,就是从欲界定开始。
粗心住:开始静坐之人,返观自心一般会发现心很散乱,杂念纷扰,越坐越觉杂念越多,收拾不了。其实这就是观的第一步。并非我们不静坐的时候没有杂念或杂念少,而静坐时杂念多起来。而是我们未静心返观时,不会注意到自己的杂念存在,不会注意到自己的心乱。曾举过这个例子:就象空气中有很多游离的尘埃,而我们平时不注意,不会感觉到空气的不净(有尘埃),而我们在一间透着阳光的屋里,就能透过光线看到空气中的很多尘埃,那是我们静心观察到了。所以,我们静坐返观自心之时,心就的杂念就在我们的心中的这个观照的“明镜”里纷纷扰扰的显现出来了。观到了,其显现了,就要让其自然息止。就象尘埃自然沉积净化一样。我们不惊不扰它,可以用数息,观息,存心一念,其它杂念自然渐渐止息下来。从身体上来说,也会坐不正,心乱,会坐得这也不顺那也不顺,身心是一体的。心乱,身也不正,身不正,心也乱。我们平时坐不正,在禅坐中,就要慢慢调正。心与息也是一体的。心乱息粗,息粗心也乱。故而数息调息,让息渐渐细微下来,柔和下来,杂念自然沉积下来,心自然明朗清细起来,身体自然顺畅起来。粗心住的成果有三个标志:身体自然松直不累,心念越来越细微,呼吸也细微缓和。但心念还会牵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上,此为粗心住。粗心住后之相,类似于我们在调息训练中,止滞相,喘相而入风相(唯觉呼吸往来有形)的状态。
细心住:是在粗心住的基础上,身息心自然协调,身体自然调节平衡,无须用心矫正。呼吸自然和缓,不喘不滞,心意细微安定不乱。久坐不累不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身心息。此阶段成果之相,类似于我们调息训练中的心念细微清明,呼吸不觉往来,不闻有声,微微似存的状态。身心清爽柔和,不累不惊不乱,心意微微的状态。
欲界定:在细心住的基础上而得。在此之前,我们的妄念,还要有心去克制,去收去制。而进入欲界定后,我们不必加以控制本心,心自然妄念不起,欲念不生。在功态中,类似于我们进入息相之态。感觉身体绵软,心念不起,微微存于一识,与绵绵似存之息相依相融。身心大静,绵绵不绝,清净非常的状态。在平时,对事对物,也不容易起心动念,心随物乱。感觉会心性恬然淡泊,不用用心去控制心识,自然任心不动的状态。这就是欲界定境。这三种状态,还不能算是真正的禅定,只是普通之定。
未来禅:在欲界定的基础上,继续修持,在浑然忘我中,在某个时候,突然感觉身体消失,不知道身在何方,没有了方向感,只觉自己身如虚空唯有一灵一觉尚存,似有似无。这种感觉是在静坐是发生的现象。这个状态,是我们调息训练后期的进入的虚无态(不是虚空大定,是虚无态)。在道家丹道修炼中,属于炼己还虚的层次。是进入先天修炼的开始。因为在这个状态下,才有本性显发的可能。佛家认为进入这个状态的人,不会因为身体失调而生病,要想不病,在禅坐中,就要达到这个未来禅的状态。从道家修炼来说,进入虚无态,先天一气不采自入,对身体滋养调理。但佛家未来禅的状态,与道家虚无态相对来说,只是道家虚无态的初步,比真正的虚无态层次略低。为什么这步称为未来禅呢?因为到了这个状态还不是禅态(色界四定为禅),其尚在欲界,但即将进入色界的四禅天的,故称未来禅,也叫未到地定。在其后,就要进入真正的四禅定了: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也有另一种分类法,将四禅八定前的欲界定与后面所述的初禅统归为初禅。我这里按禅前的归类。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与掌握,我对其中的后面三个层次观与止做一个解释。
总的而言,观,就是以心观心。心似一面明镜,在心中的思绪在这个明镜中自然显现。就象明镜照物一样,不是本身有意去照,去寻找。而是其本身无意,而其各像在其中自然显现分明。止,不是制止,不要用心去强制,而是观着它,而无意于它,令其自然沉积休止。
对于细心住而言,进入细心住,心中之念已经细微。呼吸往来有序。这时可观息观心。观息呢,就是让往来有形之息自然表现,而我们不去惊扰。刚开始,会渐得呼吸又开始明显(是明显而不是粗重),是不是真的变重了呢?其实不是,而是在别的杂念淡去以后,只存一物(念,息),是心镜中显现,它就显得显眼了。我们不惊不扰,它就慢慢自然的微弱下去,深沉下去,往来悠扬后渐渐淡化,这就是止,不是有意而止,而是自然息(停息之意)止。观心也如此,微观此细细之念,先显而后息止。
对于细心住阶段,多数人身体还会产生相应的气感,这在佛家禅定中并未提到。气感的表现主要有:热、胀、麻、凉、痒、跳、刺、沉等。身体或某部位温热,身体某部位有气胀感或感觉整个身体微胀,或是产生麻酥酥的感觉(若为麻刺或阴冷,则可能你练功环境地磁场偏阴,需换地方练功),或感觉百会清凉,丹田清凉或是某处清凉,也可能觉得身上某处发痒,有些难耐,想抓扰,这时要忍住,不要去抓扰。还有的会感觉身上气窜气跳,好象有气(团)在四处走动或身体部位跳动,或感觉身体微微发沉,或是身上某部位感觉到气的压力感。这些都是气感现象。是禅坐起得初步成效的标志,是得气的表现,要正确对待。练功不是以气感为目标,气感也是很初级的东西,不是什么高层次内容。所以,我们心念不要入在气的外在感觉上,仍然继续观照心息。
另外,许多练功者把这些气感现象归结为“八触”现象,对不对呢?对于一般的气功训练,这么认为是可以的。但这个不是后面初禅中所提到的真正的八触现象。所以禅修者,不要因为得气而错误的以为自己已经证得初禅。这里的八触,是欲界禅修中的气感现象,此时的心未完全静下来。而正定中的八触现象,是身心入虚无后又开始动觉而产生的知觉,其效应也与这些气感现象似相同而大不同。
对于欲界定的观与止:这里首先要明白的是,离五欲(财、色、名、食、睡)是不是从此就与此五项无缘呢?是不是再也不愿意求财,再也无性欲,再也不吃东西,也不睡觉呢?有些东西可以接受,有些东西,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来说,实难接受,是不是这样?其实,这里说的离五欲,并非此意。而是说五欲已经不扰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