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道周天预修版-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或麻酥酥、或哪里发痒,想去抓扰。(这时要忍心住)甚至感觉身体某些部位有气团跳动,窜动或是有压力感。常见的有百会清凉或沉重,或下丹田温热,或清凉等。或是感觉全身通泰温暖等。这是在这个阶段产生的气感现象。这时候,心往往会专注于这些气感。那就可以细心去体会一下这些气感。体会之后,气感可能会慢慢由弱变强,过了一些阶段后,再由强变弱。这时,再将心意回到呼吸上来。
经过了气感的调理,身体健康会得到一定的恢复。呼吸会进一步缓和,心意也变得轻微。这时,我们观注呼吸,注意它一吸直吸入丹田气穴,一呼,不在意,随之而已。或是一呼,感觉浊气呼出,一团能量气团直下气穴。这个呼吸可以稍稍用意控制,注意它很细、很柔、均匀而又深长,虽然深长,但不明显。控制一会,就会感觉到身心微起一些畅快感觉,呼吸一来一往,细微畅快。然后就守着这个畅快感觉,不再有任何意识控制呼吸,它长就长,短就短,深就深,浅就浅,慢慢它又会轻微下去,柔弱下去。很快就呼吸微微,心意微微了。
再下去,呼吸就变得似有似无,稍稍起意,好象还有点呼吸,但绵绵软软,似乎又摸不着它。只有一点似存似亡的心意与这个似有似无的呼吸相依相应。这就算进入初步的息相状态了。再到后面,则神息绵绵相抱,不即不离,妄念不起,欲念不生。绵绵密密不知所以,则在息相状态中了。
在息相状态中,我们不要停止,继续住持在这个息相态中,自然相忘,慢慢就会突然感觉到身形特别高大或特别渺小。或是出现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方向感全消失了。再下去,突然感觉心念似有一动而又没有,突然就感觉不到自己的身体,感觉身心完全化在了虚空当中,只有一点灵灵的微微的意识尚存,其它,整个世界,身体,全消失了。这就算进入初步的虚无态中了。
进入这个状态,是否就可以开始凝神了呢?还不可以,刚进入这个状态不久,心念尚不能自主,稍一起念,即会回神过来。退出这个状态。所以,此时应住守这个状态,不即不离,渐渐的身心轻安就开始出现。身轻安,就在这个冥冥状态中,突然一震一动,感觉整个身心瞬间都受到了施化,全身温暖快乐,精气充沛,受到了极美妙的滋养。心境安适,轻灵、微微灵灵而似快乐无比。这时,心念似乎开始明朗起来。但与前面的念头似有不同,此念明明,不扰不动,寂静而又可以把握。这就是真意显现了。这时方可以真意微微运转两目,虚守祖窍玄关,知而不守,默而不动,静静等待。不一会,性光遍灵灵欲动的显发出来了。
以上就是调息入虚无的心息状态变化的全过程。
附《调息训练述要》
一、调息之法原文(摘于清宫太医汪昂所著的《勿药元诠》)
调息:调息一法,贯彻三教,大之可以入道,小用可以养生,故迦文垂教,以视鼻端,自数出入息,为止观初门,庄子南华经曰,至人之息以踵,大易随卦曰,君子以向晦入宴息,王龙溪曰,古之至人,有息无睡,故曰向晦入宴息,宴息之法,当向晦时,耳无闻,目无见,四体无动,心无思虑,如种火相,似天元神元气,停育相抱,真意绵绵,{老子曰,绵绵若存}开閤自然,与虚空同体,故能与虚空同寿也,世人终日营扰,精神困惫,夜间靠此一睡,始彀一日之用,一点灵光,尽为后天浊气所掩,是谓阳陷於阴也。
调息之法,不拘时候,随便而坐,平直其身,纵任其体,不倚不曲,解衣缓带,{腰带不宽,则上下气不流通。}务令调适,口中舌搅数遍,微微呵出浊气,{不得有声}鼻中微微纳之,或三五遍,或一二遍,有津嚥下,叩齿数通,舌抵上彧,唇齿相着,两目垂帘,令胧胧然,渐次调息,不喘不粗,或数息出,或数息入,从一至十,从十至百,摄心在数,勿令散乱,如心息相依,杂念不生,则止勿数,任其自然,坐久愈妙,若欲起身,须徐徐舒放手足,勿得遽起,能勤行之,静中光景,种种奇特,直可明心悟道,不但养身全生而已也,调息有四相,呼吸有声者风也,守风则散,虽无声而鼻中濇滞者喘也,守喘则结,不声不滞而往来有形者气也,守气则劳,不声不滞出入绵绵,若存若亡,神气相依,是息相也,息调则心定,真气往来,自能夺天地之造化,息息归根,命之蒂也。
苏子瞻养生颂曰,已铮绞常幢ハ戎梗⒉藉幸#窳罡箍眨备箍帐保幢闳胧遥痪兄缫梗宰员悖┰谏闵恚谷缒九迹W阅钛裕医翊松恚羯俣。绾练⑿恚愣榈赜缟叹ǎ缢镂淞睿略诒匦校兴牢薹福钟梅鹩铮袄像跤铮颖嵌俗允鋈胂ⅲ嗝嗳舸妫弥磺冢潦伲诵募湃唬松碡H唬胄榭盏龋环辰疲匀徊欢潦В虿荒苁蛴幸环ǎ棵凰妫胂⒕愠觯从刖闳耄嬷灰眩坏┳宰。怀霾蝗耄鼍醮讼ⅲ用现校送蛩那В普粲晟ⅲ奘家岳矗畈∽猿钫献悦穑匀幻魑颍苌郏┤缑と耍鋈挥醒郏耸焙斡们笕酥嘎罚枪世先耍跃§洞
二、调息的主要意义:
调息是气功修炼的三大基本内容之一(调身、调息、调心)。对于在丹功中各阶段的呼吸方式与训练内容,我们将在以后详述。这里所论述的调息法,虽然是医家的内容,而且应该说是基础的入门功法,但其作用远远不停留在养生与入门的水平,故汪氏说:“调息一法,贯彻三教,大之可以入道,小用可以养生。”法门虽简,然可明心悟道,直入先天之境,同时又是最基础的入门功法。
在长期在网络上与功友们的交流中发现,许多功友抱怨自己经过一段很努力的入静训练,但心总是难以静下来。而问他们是否开始经过了调息训练,但基本上所有人都将这个给忽略了。有些不知道练功以前还要调息,有些则听人说“息不调而自调”而忽视了调息训练。“息不调自调”这种说法,不能说其错误,但对一些人来说,是离不开调息这一基础功的。为什么调息能静下心来呢?主要有以下方面:
1、心息相依,息调则心定。古人说:“息不调则心不定”。这在我们实际当中也是有体会的。比如你经过一次过大在运动后,在喘大气之时,心脏跳动是加快的。而我们平时情绪紧张之时,心跳加快,呼吸也会开始变得粗重。而呼吸均匀时,人心情也会恬然舒适。所以,我们要让心静下来,从息上下功夫,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到了息相之时,人也差不多到了我们筑基所要求的虚极静笃的状态。
2、以一念代万念:守息,可以让我们意识专注于呼吸上,而自然其它杂念就消除了。这就利于很好的入静。
要进行丹功的训练。收心是很重要的一环。要将到了虚极静笃,入于先天虚无状态,才能明辨水源清浊,才可为入手先天元精元气元神的训练打下前提。故而我推荐调息炼己,锁心猿,收意马。收服此心,炼己才算成功。这就是调息对于丹功训练的意义所在。
二、调息的主要方法
下面,我们对调息法进行解释:
“调息一法,贯彻三教,大之可以入道,小用可以养生,”三教,主要指佛道儒,但古文中的三往往表示多的意思,其实各家各派基本都不离调息一法。“以视鼻端,自数出入息。”就是凝神于鼻端前方寸的虚空处。具体就是两眼垂帘,微闭,但不全闭,眼中留一线光,到眼前一片朦胧模糊虚白的效果为度,视的部位是在鼻子前约一寸左右的地方,看这个地方朦胧模糊虚白一片。要注意,眼皮要松驰,不要刻意半睁。古人一词用得很好“两目垂帘”,就是眼皮看帘子一样,自然垂下而又不闭合,这样就能眼皮松驰,而不感觉到眼皮发紧、累。然后在数自己的出入之息。这里用数,实质就是意守呼吸,你可以数次数,也可以不守,意即心,意不离于息,浑然而随,就是心息相依。
这里有两个作用,其一,眼鼻端本意是指鼻子尖,从古代各家法门来看,佛家释尊顿悟之法,就是这个简单的方法,观鼻端白。然后请深山中的古佛帮他加持,让他彻悟。然后,在接近拂晓之前,就突然开悟了。这是释迦自己的描述。这里的开悟的标志是什么呢?佛家说的明心见性。就是让自己的心灵涤尽后天的污染,让自己的心空明,然后本性自然显现。而道家也有这样的功法。特别是以性功入手的道家北宗,一开始就是安神于祖窍,也是观鼻端白的功法,让本性元神自然显现出来。与佛家的大同而小异。所以,这个作用,其一,就是现本性(元神)的,让后天之功,直入先天之境。第二个作用呢,就是很多人入坐以后,眼睛一闭,就是一片黑,在黑暗中神气自然昏暗,久之,就容易神志昏沉,容易不知觉中入睡了。是入睡而不是入定。静坐入睡,神昏气暗,是静坐的练功大忌。睡中神昏,定中神清宁,这是区别。故留一线光,能适当刺激眼睛,与神志,不易出现昏睡的误区。
“至人之息以踵”古人说的至人,就是得道的大成者。“踵”是指脚跟。但这里不能理解为得道之人的呼吸是到脚跟的。“踵”,在这里应是“根”的意思。也就是现在人说的息息归根。根是哪呢?有人认为是淫根,有人认为是下丹田,也有人认为是山根(祖窍),其实,我想这里应该是“气穴”,即道家说的命门。在命门穴有肚脐(神阙穴)的连线的离前三分,离后七分的那个点上。是让绵绵之息,息息归于命门。
“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古之至人,有息无睡,故曰向晦入宴息”。向晦,这里是指傍晚,天将黑之时。“君子”、“至人”在此时入宴息,至人能达到以息代睡之境。“宴息”一在人解释为休息。其实宴息与修息不同。宴息是什么呢?王龙溪解释得很清楚:“宴息之法,当向晦时,耳无闻,目无见,四体无动,心无思虑,如种火相,似天元神元气,停育相抱,真意绵绵,{老子曰,绵绵若存}开閤自然,与虚空同体,故能与虚空同寿也。世人终日营扰,精神困惫,夜间靠此一睡,始彀一日之用,一点灵光,尽为后天浊气所掩,是谓阳陷於阴也。”其实这不同于一般的休息或入睡,而是返观内敛。王龙溪认为,世人天天为着世俗之事与物欲,扰乱心神,让自己的心神都专注于外物与外事上,神就不断的消耗。以至于一天下来,人困顿疲乏。靠夜间一睡,让心神得到暂时的休息、蓄养。但这个收效是很低的,只够一日之用。而人中的那点灵光(元神之灵光)因为追求于外物,不返观让其自现,都为后天的阴浊之气掩盖了。故,要行宴息之法,让人心不外驰,耳不外听、眼不外视、四肢不劳,心无思虑。返观内敛,使先天精气神得以显现活跃,故能返归人的先天之态,返归虚空,让人心息相抱,真意绵绵似有似无。就能合于虚空,故能与虚空同寿。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养生修炼之要,返观内视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段中提到“古之至人,有息无睡”。也就是说古代这些大成者能以息代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