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人格心理学 >

第3章

人格心理学-第3章

小说: 人格心理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次,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企图解决犹太人家长制和维多利亚式性道德比压仰而造成的社会病态现象的迫切社会需要的产物。由于维多利亚时代遗风的存在,在家长式统治的犹太人的社会里,宗教气氛非常浓厚,社会禁忌十分严格,特别是在男女两性关系上的禁忌更甚,性本能受到严重压抑,造成人们精神上的巨大创伤,以致神经官能症和精神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也正是为了解决这一迫切的社会问题而产生的。 
  2。 思想背景
  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把〃爱〃和〃恨〃两种对立力量的相互作用视为万物运动和变化的根本动力,柏拉图(Plato)的爱洛斯(Eros)学说、〃三位一体说〃、理念论的〃回忆说〃;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对梦的重视对弗洛依德产生了无可置疑的影响。
  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思想、莱布尼兹的微觉学说、赫尔巴特的意识阈概念的影响、费希纳(G。T。Fechner)的无意识思想、叔本华(A。 Schopenhauer)的生存意志思想、尼采(F。 W。 NietZsche,)的权力意志思想,以及哈特曼(E。 Hartmann)的无意识哲学都对弗洛依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 科学背景
  物理学思想体系的机械论、决定论和唯能论,生物学的物决定论、有机体有规律的发展观和泛性论观对精神分析的产生有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医学中的〃两术〃和〃两派〃对弗洛依德的理论有直接的影响。〃两术〃指〃麦斯麦术〃 和〃布雷德术〃。前者是奥地利医师麦斯麦(F。A。 Mesmer, 1734~1815)创立的,认为人身体内有一种磁气,即动物磁液。它过多过少,失去平衡,就会患精神病。他用通磁的办法,使机体磁液恢复平衡,以治疗疾病。这种技术叫麦斯麦术(或通磁术)(Mesmerism),它是催眠术(hypnotisnd)的前身。后者是英国外科医师布雷德 (J。 Braid,1795~186O)创立的。他将麦斯麦的理论改造成布雷德术(Braidism),即催眠术。他认为催眠状态是一种心理作用,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结果,称为〃单一观念状态〃。
  〃两派〃是指法国两个著名的精神病学派;即〃巴黎派〃和〃南锡派〃。南锡派由法国乡村医师李厄保(A。A。 Liebault,1823~1904)所创立,他是心因派的主要代表;巴黎派以沙可(J。M。 Charcot, 1825~1893)为领导者,他是体因派的主要代表。两派的共同点是均相信催眠术,并用以治病。不同点是:(1)对催眠的性质看法不同:巴黎派认为,催眠状态是一种病症,多半与神经症无严格区别。而南锡派则认为,催眠与神经症有关,它完全是暗示的结果。(2)对催眠的机制看法不同:南锡派是心因学派的主要代表,侧重从心理学方面去研究催眠,不大注意其生理变化。
  1885年和1889年,弗洛依德先后向巴黎和南锡派学习过,所以两派对他都有影响。主要表现为三方面:(1)坚信神经症是功能性疾病,并非器质性病变;(2)坚信性的因素的重要作用;(3)坚信催眠术可以治病。 
 
 第二节 人格结构和人格动力
  一、 人格的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冰山假说图
  早期弗洛依德认为意识(这里指人格)由三个不同意识水平的成分组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弗洛依德认为意识是人格的最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构成。它的特点是具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有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组成。弗洛依德认为,意识和潜意识虽有区别,但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潜意识的东西可以通过回忆进入意识中来,二意识中的东西当没有被注意时,也可以转入前意识中。前意识的主要作用是检查作用,即不许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创伤性经验、不良情感,以及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进入意识领域,而把它们压抑到潜意识中。 
  潜意识是人格最深层的部分。它是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主要成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潜意识的主要特点是:无矛盾性、无时间性、非现实性、活跃、能量大、易变形和替换等。
  后期,弗洛依德对自己的人格理论提出的较大的修改,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说。本我是人格中最难接近、但又是最有力的部分,它又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所组成。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它派生于本我,不能脱离本我而单独存在。自我在本我与现实之间、本我与超我之间起调节整合作用。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它由两个部分内构成:自我理想和良心。超我是社会道德的化身,按照〃道德原则〃行事,它总是与享乐主义的本我直接冲突和对立,力图限制本我的私欲,使它得不到满足。弗洛依德把自我比喻为三个暴君统治下的臣民,它要尽力满足专横的本我的欲求,要应付严酷的现实环境,还要遵从神圣的超我的规范。自我在三个暴君之间周旋、调停,力图使三者的要求都得到满足。
二、人格的动力理论
  1。性本能
  弗洛伊德的本能来源于身体内部的刺激,是推动或启动的因素,是个体释放心理能量的生物力量,并且是一切行为的动机和基础。在弗洛伊德看来,这种本能主要指性本能和与性本能广泛联系的本能。
  性本能是一种性冲动的内在的潜力,它经常驱使人去追求实现,去寻求满足,获得快感。他用专门术语“里比多”(Libido)。
  他的“性”是广义的。不是男女之间的性爱的性,而是包括一切感觉器官或肌肉、皮肤等由于抚摸而产生的快感都是性的满足。两种主要的性本能都是异性爱的倾向,一是恋父情结,一是恋母情结。
  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病和神经病的病因根结底是幼年时性本能冲动受到压抑。为此,他的学生荣格和阿德勒都反对他,心理学家和医学家也攻击他,被人们称为“泛性论”。
  在后期,弗洛依德提出了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死的本能使有机体返回先前无机状态的趋向,它是一种破坏力,当它指向个人内部,则表现为自责、自杀或受虐狂等行为,当它指向外部,就会产生憎恨、攻击、侵犯和施虐狂等行为。与死的本能相对立的概念是生的本能,它包括生存本能和性本能,代表爱和创造的力量。 
  2。能量投注理论
  投注是指能量或力比多倾注于某种对象而使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分为三种:自我投注是把力比多倾注于自己,如自恋者。幻想投注是把力比多倾注于虚无的幻想中,如做白日梦者。对象投注是把力比多倾注于某人、某物或某些团体活动上。反投注是指自我或超我多能量或力比多倾注的抑制。在此,本我只有能量投注,而自我和超我既有能量投注,又有反投注。 
  3。焦虑理论
  焦虑是一种由紧张、不安、忧郁、惊恐等感受交织在一起的情绪体验。包括三种焦虑,一是现实性焦虑,即感知到现实中真实的、客观的危险所引起的恐惧感。二是神经性焦虑,即担心本我的冲动会战胜自我时所引起的恐惧感。三是道德性焦虑,即个人良心上的不安所产生的罪恶感和羞耻感,是个人害怕做违背超我的事情而产生的痛苦体验。 
  4。自我防御机制
  压抑:是自我阻止激起焦虑的那些念头、情感和冲动达到意识水平。
  否认:是指个人潜意识的阻止有关自己痛苦的事实进入意识。如,否认丈夫已死。
  移置:指将一种引起焦虑的冲动投注改换为另一种不会引起焦虑的冲动的投注。如,单位上受了气,向家里人发泄。
  认同作用:指个体潜意识地向别人模仿的过程。如自恋认同(对那些与自己有相同特点的人的认同)、目标定向认同(个人的对某个成功者或伟人的认同)、强制性认同(个人同权威者的禁令保持一致,通过顺从潜在敌人的要求以避免惩罚)。
  升华作用:将本能的冲动或欲望转移到为社会许可的目标或对象上去。
  投射作用:指把自己内心不被允许的态度、行为和欲望推给别人或其它事物;如“借题发挥”。
  合理化作用:用一种自己能接受的、超我能宽恕的理由来代替自己行为的真实动机或理由。
  反向作用:为了掩藏某种欲念而采取与此欲念相反的行为。如“矫枉过正”、“此地无银三百两”。
  固着作用:指行为方式发展的停滞和反应方式的刻板化。一是不随年龄的增长而成熟,二是一再遇到同样的挫折而学习到一种一成不变的反应方式,以后即使情况发生变化,仍以这种方式反应。
  退化作用:指个人遇到挫折时以其年龄较幼稚的行为来应付现实的困境。与固着同时发生,总是退化到固着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人格发展和人格适应
  一、 人格发展理论性欲阶段理论
  1.口腔期(Oral Stage)
  从初生到满周岁,在这个阶段婴儿里比多发泄的主要动欲区是口腔。通过口腔活动的吮吸、吞咽、咀嚼等等,不仅满足了婴儿饥饿时的需要,而且这些活动本身也提高了性快感。口腔期可以分为两个亚期,即前口腔期和后口腔期。前口腔期从出生到八个月,婴儿的性快感主要来自于吸吮和吞咽活动,唇和舌成了主要的动欲带。后口腔期大约是出生后第八个月到一周岁。随着牙的生长,里比多倾注的动欲区集中在牙、牙龈和咽部。性快乐主要来自于吹、咀嚼和吞食活动。当遇到挫折时,婴儿常常以咬来报复。这种伤害或毁害对象的欲望被称为〃口腔型施虐欲〃(oral sadism)。 在口腔期,婴儿通过与食物和食物提供者的协调活动,逐产生了亲密感,开始把自己与现实环境区别开来。这种现实感的获得,标志着婴儿自我的诞生。自我的形成是口腔期的最重要的成就。
  2.肛门期(Anal stage) 
  大约从出生后第二年起到三岁末,幼儿的主要动欲区,从口腔转移到肛门。肛门的排泄活动成为里比多发泄的主要途径,而肛门期的经验对人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肛门期也有两个亚期,即前肛门期与后肛门期。前期里比多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肛门排泄粪便解除内部压力以获得快感体验。除排泄粪便解除紧张所产生的快感外,成人对儿童排泄活动的过分注意也增加了儿童对排泄本身的兴趣。在后肛门期(又称保持期),里比多快感主要来自于保持粪便而不是排泄粪便。原因在于保持粪便也能产生性刺激,另外也是由于成人对儿童排泄活动的高度重视。在此阶段,父母和儿童之间会产生很大的冲突,父母力图对儿童进行训练,以便养成卫生习惯。而儿童则希望自由地、不受干扰地进行排泄活动。在这一阶段的晚期,儿童在排便习惯问题上进行了一定的妥协,而儿童的动欲区也就从肛门转移到身体别的部位,儿童的人格发展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
  3.性器期(Pha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