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人格心理学 >

第12章

人格心理学-第12章

小说: 人格心理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尔伯特·班杜拉1925年生于加拿大阿尔贝它的小镇上。1949年获得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学士学位,1952年获艾荷华大学的博士学位。在一个心理辅导中心工作一段时间后转入斯坦福大学任教。班杜拉在斯坦福大学的工作涉及心理治疗、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行为的观察学习以及自我效能感等多个方面。班杜拉是观察学习理论的创立者,也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之一。他的观察学习被认为是行为学习的三大原理之一,是对学习理论的重大的突破性的贡献。
  班杜拉的著作颇为丰富,其中最有影响有:
  《青少年的攻击》(1959)
  《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1963)
  《行为改变之原则》(1969与华特斯合著)
  《攻击:一种社会学习的分析》(1973)
  《社会学习理论》(1977)
  《思考与行为的社会基础:一种社会认知理论》(1986)
 一、 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这显然和传统的条件反射方式的学习很不一样。首先,观察学习效率高、错误率低。其次,观察学习是一种间接的学习。我们不必亲自去做出某种行为,然后根据其后出现的强化是积极和还是消极的来确定自己做的是对还是错,只需看着别人是怎样做的,做过之后带来何种后果,便可以知道自己该如何做。这种间接的学习扩大了个体的直接经验,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错误。
  观察学习的类型有:
  直接的观察学习(对示范行为的简单模仿)
  抽象性观察学习(从他人的行为中获得一定行为规则或原理)
  创造性观察学习(将各个不同培养的行为特点组合成不同于个别榜样特点的新的混合体,即从不同的示范行为中抽取不同的行为特点,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 
  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包括:
  (1)注意过程即对榜样的知觉;
  (2)保持过程即示范信息的贮存;
  (3)动作复现过程即记忆向行为的转变;
  (4)动机过程即从观察到行为。
  前三个过程,表示观察者基本习得了示范行为,但他可以在自己的行为中表现,也可以不表现。所以示范行为的习得和示范行为的操作是有距离的。班度拉认为操作只有在足够的动机和激励作用下才会出现。
二、 自我效能感理论   

  该理论是指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预期分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对某种行为导致某种结果的个人预期。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人对自己能否顺利进行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结果的预期。
  被感知到的自我效能结果即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深化到价值系统就成为自我效能信念。
  自我效能从本质上是自我生成能力。这是人的最根本的能力,通过它对技能进行权衡和判断,也可以对自己的思想加以评价与改变。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有: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强化、言语劝说、情绪唤醒、情境条件。

三、自我调节论
  班度拉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
  人之所以能坚持不懈、追求不息,就是因为人具有预期未来、树立目标、自我满足和自我批评的能力。人能依靠自己的内部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来奖励和惩罚自己。在班度拉看来,自我系统是提供参照机制的认知框架和知觉评价及调节行为的一组功能。他认为人的行为不仅要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人们也可通过自我生成的因素,自己调节自己的行为。
  班度拉认为自我源于外部,有时也为外部影响所支持,但是自我的影响部分地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过程。同时,他还指出自我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因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转变。 
  班度拉认为自我调节由三个过程组成:
  第一个过程是自我观察。由于不同活动的衡量标准不尽相同,人们往往根据各种标准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这种评价对自己的行为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作用。
  第二个过程是自我判断。人们在行动之前总为自己确定一个标准,并以之判断和评定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所立标准的差距,如果结果超过了标准,就会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
  第三个过程是自我反应。个人对自己的某种行为做出评价,要么会产生自我肯定、自我满足、自信自豪的体验,要么会产生自我否定、自我批评启怨自艾的体验。自我赞赏起正强化作用,产生积极影响,自我批评会产生消极影响,属负强化作用。自我调节功能的建立由以下几个途径:模仿、标准内化、榜样作用。 
  班度拉的自我调节论强调了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作用,表明人具有理性认知能力,能合理地控制合调节自己的行为。这是值得肯定的。
 四、 人格的发展


  班度拉既不赞同皮亚杰的发展阶段理论,也不赞同弗洛依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个人不一定是以固定的、有次序的方式来学习各种行为的,个人的认知也不一定在某一时期便怎样表现出来。他强调社会影响的作用,强调相同年龄个体间的差异,并试图从社会、文化、经济、种族等方面加以论证。在班度拉看来,发展就是围绕着个体目标、计划、自我效能和爱好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观察学习、替代性强化、自我调节等原则来解释。

 五、人格的适应


  班度拉认为不适应行为也和正常行为的学习一样,是通过直接经验和观察不当习得的。他认为,不必从个人的早期经验中去寻求创伤性事件,也不必去发掘潜在的冲突,更不必去追究病态行为最初获得的强化史。行为一旦经由观察习得而获得,就日益因直接的或替代性的强化而表现出来。他强调认知的作用,认为个体对自己的期望和信念很重要,成为个人烦恼的一个持久的根源是设置过高的目标。
  治疗的方法是让受辅者观察他人的行为而学习新的行为。只有让受辅者接受新的环境和新的示范者,他们的旧的、不合适的期望和信念才会改变。
  班度拉最出名的工作是有效地治疗恐蛇症和社交技能训练。
 第六章 现象学范型

  现象学论范型(phenomenological paradigm)关注人的主观经验,关注个人对世界的看法,通常不关心人的动机、特质、强化史或对行为的预测。现象学范型包括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存在主义的人格理论和认知论的人格理论。这些人格心理学家既反对以精神病为基础的精神分析论,又反对以幼儿的简单行为研究为基础的行为主义。他们主张以人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的经验、自我、自我实现、生命的意义等重要问题。在研究方法上主张观察当前的经验,并不加解释地予以描述,反对还原分析法,采用访谈法和自我报告法等评鉴技术。
第一节 罗杰斯的人格自我理论

  卡尔·罗杰斯, 1902年9月4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的奥克派克,在6个孩子中排行第四,父母很爱孩子但管教很严,从不让看电影、跳舞,更不用说喝酒和打牌。整个青少年时代几乎没有参加社交活动,没有朋友,以书为伴,十分孤独。1919年入威斯康星大学,选修农业,翌年转修历史。1922年,被选为学生代表参加在中国北京举行的世界学生基督教同盟代表大会,这次6个月的旅行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他认识到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可以真诚地和睦相处,从而摆脱了父母保守的宗教思想,使之“能够思考我自己的思想,得出我自己的结论,并采取我自己的立场”,成为一个独立的人。1924年大学毕业后,考入纽约联合神学院读研究生,准备从事宗教工作,但对“拯救人的最好途径要从宗教教义中寻找”的看法产生怀疑。两年后,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并在1928年获硕士学位。曾在纽约“罗切斯特禁止虐待儿童协会”、俄亥俄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工作和研究。 

  主要著作:
  《问题儿童的临床治疗》(1939)
  《咨询和心理治疗:新近的概念和实践》(1942)
  《患者中心治疗:它的实践、含义和理论》(1957)
  《在患者中心框架中发展出来的治疗、人格和人际关系》(1959)
  《论人的形成》
  《一种存在的方式》

  一、现象场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这个主观世界仅他们自己知晓,并决定着人的行为。即人们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感知世界,个体能对感知过、经验过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这些知觉和意义的整体便构成了个人的现象场,其中包括意识和无意识感知。行为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有意识的或能够变成有意识的感知。现象范畴对于个体的私人世界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对人格的研究,应该从努力了解人们心目中的现象世界开始,按照这一途径去探讨人格结构。虽然只有本人才能真正地清楚自己的现象世界,但如果方法得当,心理学家就能大体了解个体的现象世界。

二、人格动力:自我实现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成长、变化的潜能,这种潜能是独一无二的,它引导着所有人的行为。
  罗杰斯的人格动力理论建立在两个重要理论假设基础上:
  第一,人的行为是由每个人独一无二的自我实现倾向(actualizing tendency)引导着。
  第二,所有人都需要积极的看待,或需要正向关怀(positive regard)。
  自我实现倾向是指“机体以保持和增强自身的方式发展其所有的潜能”。 人类同其他生命有机体一样,都具有为了生存、成长和促进自身发展的一种需要,它与生俱来,制约人的所有行为。它使人的自主性和自足感增多,经验总量增多,提高个人成长的动机,并引导一个人朝向积极和健康的行为。这是一种选择性的、非反应性的、建设性倾向。一方面自我实现倾向是由人与其他生物共有的倾向构成,它引导机体产生维持生存与发展的的行为(包括非人类的其他生物的行为);另一方面,自我实现倾向包括指向增加自主、自足,指向个人成长的独特倾向。这一点与人的人格发展关系最密切,起到维持和增强自我的作用。 
  自我实现的人也就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达到自我实现的人比其他任何时候更聪明、敏锐、机智、强健,他正处于最佳状态,是富有创造性的人,表现得胸有成竹、明察秋毫,毫无怀疑、踌躇。 罗杰斯认为在走向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人具有以下特征:对经验日益开放、越来越重视存在的经验、对自己机体的信赖不断增加。
  积极看待的需要包含了要求获得他人或自己关注、赞赏、接受、尊敬、同情、温暖与爱。与积极看待相反,那些漠不关心、蔑视、讥讽、冷淡、憎恨、打骂等等称为消极看待。起初,这些积极看待来自于其他人,特别是身边重要的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