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思考中医 >

第23章

思考中医-第23章

小说: 思考中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吹胤酵矗阋实煤芫咛澹皇枪馕室桓鐾韧淳土耸拢乔懊嫱椿故呛竺嫱矗渴峭獠嗤椿故悄诓嗤矗咳绻呛竺嫱矗b窝的地方痛,那肯定与太阳有关,你要从太阳去考虑它的治疗,这就很自然地把你带入了六经辨证。所以,要学好伤寒,弄清楚经络的意义是很重要的。
(3)太阳府义
太阳府有足太阳膀胱府,手太阳小肠府。“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所以,膀胱是津液之府,是水府。那么,这样一个水府为什么要跟太阳相连呢?这个连接正好昭示了水与气化的密切关系。一个水、一个气化,太阳篇的许多内容都与这个相关。另外就是手太阳小肠府,小肠府与太阳篇的关系虽然没有膀胱那么直接,但是,它的内涵值得在此一提。《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对于这个“受盛”,王冰解释说:“承奉胃司,受盛糟粕,受已复化,传入大肠,故云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而张介宾则云:“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于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以上王张的两个解释,都将“受盛”作复词看,这个看法未必恰当。因为受即承纳、接受之义,已经具备了上述的复词意义,盛呢?《说文》云:“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故盛的本义原非盛受,而是置于器中以备祭祀用的谷物。“盛”是用来作祭祀用的,王冰把受盛释作“受盛糟粕”,而张介宾虽然未全作糟粕讲,可是也有糟粕的成分,这怎么可能呢?古人祭祀所用,必是精挑细选的上好佳品,怎么可能是糟粕?因此,王张的这个解释值得怀疑。盛为祭祀用的精细谷物,这与小肠接纳经胃熟化、细化的水谷甚为相合。另外一个方面,盛是作祭祀供奉用的,在这里小肠承纳的“盛”用于供奉什么呢?当然是供奉五藏,因为五藏乃藏神之所。用水谷之精微来营养藏神的五藏,这不就是一种祭祀供奉吗?这样的解释才基本符合“受盛之官”的涵义。从这个涵义我们看到,古人若不知道小肠是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决不会用“受盛”这个词。
(4)太阳运气义
谈过了太阳的本义、经义、府义,下面来看太阳在运气方面的意义。在运气里,太阳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合起来就是太阳寒水。太阳为阳中之阳,为什么要与寒水相配呢?我们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来思考。① 水义释有关水的意义,我想大家应该很熟悉。水对于我们日常生活是一天也不能缺少的东西,水是生命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生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男的称起来有 100多斤,女的有 90 多斤,但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是水。大家还可以打开世界地图看一看,占绝大多数的是什么?依然是水,陆地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老子说“人法地”,所以,我们人身也是这样,水占绝大部分。从这个组成,从我们的生活经验,水的重要性可以很容易地感受到。二十多年前,唐山发生大地震,死的人有几十万,可是有的人被埋十来日竟又奇迹般的活过来,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有水。所以,一个人一个星期不吃东西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不能没有水。西医的看法也是这样,病重了,他最关心的是什么呢?还是这个水。小便量多少?液体量多少?水电解质平不平衡?总之,水对生命来说,它的重要再怎么形容也不过分。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要过生活,那你看看这个“活”字怎么来?没有水(氵),活得了吗?所以,要活下来,就必须得靠水。水作为生命的要素,它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层面,这个层面我们可以通过易卦来体悟。易卦里代表水的叫坎(聏)卦,水本来是最阴的东西,用卦象来代表这样一个东西应该都用阴爻,可是我们看一看坎卦却并不是这样,它是阴中挟阳,这就构成了水的一个最重要的要素。有了这个阳,这个水就是真正的活水,就能为生命所用。没有这样的一个阳,这个水是死水一潭,死水对生命有用处吗?没有用处!李白有一首著名的诗,叫《将进酒》,其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淑子教授在看到李白的另一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时,从现代科学方面作了许多有启示的联系。那么,作为一个中医,我们看到李白的这首《将进洒》会不会有所感受,会不会问个为什么?黄河之水为什么会从天上来?天上哪来的水呢?这就存在一个“搬运”的过程,肯定有一个东西将水搬运到了天上,这个东西就是阳,就是太阳。《内经》讲“地气上为云”,就是指的这个过程。地气怎么上为云呢?阴的东西它总是往下沉的,我们读读《尚书·洪范》的五行就知道: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水总是往下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做一个简单的试验就会知道,泼出一碗水,看它往上升还是往下走。所以,水要往上升,要成为云,就必须借助阳气,就必须借助火。因此,水要成为活水,要能循环起来,运动起来,要能真正为生命所用,它就必须借助阳气的作用。坎卦中爻为什么不用阴爻而用阳爻呢?道理就在这里。从坎卦的情况我们了解到,易卦揭示事物是从很深的层面去揭示,这就告诉我们要想弄通中医的理论,易的学问不能不稍加留意。
② 寒义释
按照常理,这个水被阳气蒸动起来了,就应该越蒸越上,蒸蒸日上嘛,但它为什么又会降下来?这里有一个什么因素呢?水被蒸动因阳而上,当到达一定的高度以后,就会遇到一个重要的因素———寒。不是有“高处不胜寒”的诗句吗?高的地方很寒冷,你到西部高原,看看超过海拔几千米的高山,即便是盛夏时节,山脚下郁郁葱葱,而山顶上却白雪皑皑,你会真正感受到高处不胜寒。水被阳蒸成为气,当这个气遇到高处的寒,就又复凝结为水。高处的水越凝越多,当达到一定的重力,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因素作用,它就会重新降下来,这就是《内经》所说的“天气下为雨”的过程。可见这个黄河之水确实是从天上来的。可是天上的水又从哪里来?这一点李白没有作交代,但是,我们学中医的却应该清楚这一点。上述这个过程,一个上蒸,一个下降,一个下降,一个上蒸,水就变成活水,就“自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水对生命的意义很大,大家想想,靠我们人工来灌溉的植物有多少呢?就整个植物界而言,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要靠老天来灌溉。靠老天,如果没有太阳,没有上面这些因素参与,行吗?不行!水循环不起来,万物利用不了,再多的水也等于零。所以,这个过程,一上一下,太阳起什么作用?寒起什么作用?水起什么作用?太阳、寒、水实在地讲一个都不能少,一环扣一环,少了任何一个,水都循环不起来。前面我们讲“活”离不开水,是从静的层面来讲,这里我们再要讨论“活”,就得从动的层面入手了。所以,太阳寒水这样的搭配,有它很深刻的含义。我们讨论太阳篇,如果从很深的层面去讨论,它实际上就是讲的这个水的循环过程。这个循环过程在任何一个地方卡住了,就成为太阳病。有些时候是在上升的过程中卡住了,有些时候是在下降的过程中卡住了,所以,太阳篇里讲经证、府证。如我们用麻桂二方治疗太阳经证,就是因为在蒸腾上升的这个过程出了障碍,地气不能上为云,所以,我们要用发汗的方法,通过发汗,使汗从皮毛而出,那这个上升的障碍就消除了。水到天上以后,又要云变为雨,这个过程是下降的过程,这个过程障碍了往往就是府证,我们要用五苓散来解决。五苓散是太阳篇很重要的方,张仲景主要用它治疗蓄水,治疗消渴。五苓散为什么能治消渴?它里面没有一样养阴药,没有一样生津药,它用的是白术、茯苓、泽泻、猪苓、桂枝,反而有桂枝这样的辛温药,没有一样生津药,它怎么能够治疗口渴?这个似乎不容易想通,不但你们不通,我也不通。但是,如果你把它放到太阳里,放到自然里,放到水的循环里,这个疑惑就很容易解决。地气上为云了,还要天气下为雨,如果天气不下而为雨,那大地就会出现干旱,这个事实大家都是经历过的。那这个大地干旱在人身上是什么反应呢?地为土,脾主土,开窍于口,所以,这个“干旱”首先就会出现在口上,就会有消渴。五苓散能使天气下为雨,解决这个下降过程的障碍,那当然能治渴了。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从五苓散为什么能治渴这样一个问题的解决,应该对老子的这段话有所感悟。道法自然是老子讲的最高境界,入到这个境界,你看什么问题都一目了然。学中医的应该很好地领悟老子的这个窍诀。这个窍诀领悟好了,中医在你眼里是满目青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这个窍诀一点没有把握,你不“道法自然”,只是“道法现代”,那中医在你那里,也许就会是“泥牛入海”。整个太阳篇实际上都是讲这样一个问题,大家慢慢地去体味,这个过程很有意思。不管是麻黄汤、桂枝汤、五苓散,还是大青龙、小青龙、越婢汤,这些方都是在讲水。所以,我给太阳篇总结了一句话:治太阳就是治水。治水就要做大禹,不要做鲧!以上是太阳的大体涵义。
3。病释(1)病之造字病,对于当医生的讲,应该太司空见惯了,但是,要真正地询问大家懂得这个“病”没有?恐怕就会有不周到的地方。从这个病的造字,我感到中国文字的内涵真是太丰富了。古人讲一指禅,也讲一字禅。一个字里面有很深的涵义,有妙理,有禅机。有些时候只要你悟透了一个字,这门学问的门就被打开了。像病这个字,如果你真正解通了,那中医就没有太大的问题。张仲景在他的《伤寒杂病论》序中写道:“若能寻余所集,则思过半矣。”我这里也斗胆借用这句话,如果病字你真正弄通了,那对于中医也是“思过半矣”。我们首先来看病这个造字,病由疒 + 丙而成,疒是形部,丙是声部。病的形部“疒”在古文字里也是一个单独的字,它的读音是:尼厄切。《说文》解为:“倚也,人有疾病象倚箸之形。”为什么叫倚呢?人有疾病以后就会不舒服,不舒服当然就想靠着,就想躺着。所以,“疒”字就像一个人依靠在一个东西上,是一个象形文字,人生病了就是这副样子。所以,《集韵》说:“疒,疾也。”因此,形部的这个偏旁实际上已经代表了现代意义上的疾病,在英文里可以用 dis…ease这个单词表示。'在古汉字中,“病”字是一个会意字。这个字的左半部,是一个床榻的符号;右半部是一个人的符号。人与床平行,说明人是躺在床上的。这个字后来演化成了“”,也就是今天汉字偏旁中的“疒”。这一段有甲骨文'既然病字的形部偏旁已经代表了广义上的“病”字,那么,偏旁之外,为什么还要加上这个“丙”呢?是不是仅仅为了读音。这个问题记得在第一章里已经有过讨论,声符不仅表音,而且表义,并且声符所表的这个义对于文字是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