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个潜规则:改变生活的心理学法则(全-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容易被大多数人认同,并坚决执行;而地位低的人所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哪怕是完全正确的,也会被大多数人质疑,更加不会被认同和执行。这种“言由人定、人以位重”的现象,被美国心理学家托瑞归结为“地位效应”。
为了证实“地位效应”的存在,托瑞曾做过一个试验:他让飞机场的空勤人员,包括驾驶员、领航员和机枪手,一起讨论解决某个问题。每个成员必须首先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最后把全组同意的办法记录下来。实验发现,绝大多数成员同意领航员的办法,机枪手的意见很少得到认可。当领航员提出正确办法时,群体会100%同意;而当机枪手有正确办法时,群体只有40%的人同意。
一个人的身份地位为什么会影响其他人的正确判断呢?一般认为,那些具有身份地位的人都是才智过人的社会精英,他们拥有一般人无法比拟的才华和智慧,自然会赢得大众的信任和崇拜。因此,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大众的格外关注,他们的言论和观点被视为不容置疑的真理。而那些地位低微的人,因为没有身份的“光环”笼罩,人们常常会把他当作很普通的人,对他们的能力和智慧不屑一顾,自然对他们的言论也产生怀疑。
古时,有一个卖马的人,一连卖了三天都无人过问。他去拜访相马专家伯乐,说:“我要卖一匹马,可一连三天都无人过问。请您无论如何帮助我一下。您只要围着我的马看几圈,走开后回头再看一看,我愿意奉送您一天的花费。”伯乐同意了,真的去市场上围着马看了几圈,临走时又回头看了看,伯乐刚一离开,马价立刻暴涨了十倍。
地位高的人所拥有的权势和名气,会产生威慑的效果,让人不知不觉中遵从和模仿。位高者的喜好和习惯被无限放大,受到大众的刻意模仿,甚至在当时形成一种潮流。那些模仿者可以借助他们的声誉,在世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品味和偏好,获得虚荣心的满足。此外,他们的权势和财富会形成一种威慑力。假使大众不遵从位高者,很可能会引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权衡利弊之后,只好屈从于位高者。
第116节:地位效应:身份地位对人的影响(3)
《韩非子》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齐桓公非常喜欢紫色的服装,齐国上下从大臣到百姓都模仿齐桓公穿紫色衣服,于是紫色的布料价格猛涨。齐桓公为此深感忧虑。他对大臣管仲说:“由于我喜欢紫色的服装,使得全国上下都穿紫衣,紫色布料现在极贵,该怎样制止这件事情呢?”管仲说:“如果你想要制止这件事情,最好自己放弃穿紫衣的习惯。”
齐桓公从此不再穿紫衣,并对左右的大臣说自己很讨厌紫色。从那以后,那些常穿紫衣的大臣再也不穿紫衣了。过了一段时间,齐国都城也无人穿紫衣了,再过了一段时间,整个齐国境内都看不到一个穿紫衣的人。
在现代,也不乏这样的例子。英国已故王妃戴安娜,至今仍然引领着世界时装的潮流,连她那个典型的发式,也被命名为戴安娜式;温家宝总理有一次告诉媒体,自己临睡前会阅读一本叫做《沉思录》的书。没过多久,以“总理枕边书”为卖点的《沉思录》,迅速在各大城市热销,名列全国畅销书排行榜。
很多时候,人们对位高者的盲从往往缺乏理性的判断,总认为他们的偏好和观点都是正确的。然而,这种盲目的追随容易形成一种不良的风气,对后世造成负面的影响。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缠脚风俗源于南唐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喜欢三寸金莲,他的宠妃们为了取悦于他,纷纷用绫子缠足,一个个环佩轻响、莲步盈盈。后来,这种习俗传入民间,平民女子兴起了缠足之风,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为后世的无数女性带来了深重的痛苦。
“地位效应”能够引领风潮,它被更广泛地运用于现代广告宣传中。许多商家依靠一些颇有名望的人士,为他们的企业和产品做宣传。名人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号召力,拥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利用名人为产品代言,可以将大众对他们的喜爱,转嫁到对产品的喜欢上,从而产生购买的欲望。比如,美国前总统布什、韩国前总统金大中都曾为了宣传本国的旅游业拍摄过广告;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担任过著名奢侈品牌路易威登的广告主角。
第117节:鲶鱼效应:用危机激发潜能(1)
实际上,才华和智慧并非只有位高权重者才拥有。在我们身边,同样也有一些才华横溢的人,或许只是因为没有遇上恰当的机遇,不能获得与才能相匹配的身份和地位。然而,“地位效应”让我们忽略了他们的才能和观点,而一味地对“名人”盲目地崇拜。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当回避“地位效应”对我们的蒙蔽,只要对方的观点是合理正确的,就应当给予认同和采纳,善于发现平凡人的闪光之处。
46。 鲶鱼效应:用危机激发潜能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渔民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们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又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而且很生猛,所以他赚的钱也比别人的多。这个渔民严守秘密,直到他死后,人们打开他的鱼槽,才发现槽中只不过多了一条鲶鱼。
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能活着回到港口。
渔夫的这种做法后来被管理者们总结为“鲶鱼效应”,并将它作为一种竞争机制引入人力资源管理中。“鲶鱼效应”是企业管理者激发员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它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要不断将一些年富力强、思维敏捷的年轻生力军,引入职工队伍中甚至管理层,给那些因循守旧的老员工带来竞争压力,唤起他们的生存意识;二是要不断地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采用新的管理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危机意识。
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鲶鱼效应”十分常见。一种动物如果没有了天敌,就会在安逸中逐渐退化;一个人如果没有对手,就会丧失斗志,在碌碌无为中虚度光阴;一个组织如果没有对手,就会在相互的潜移默化中养成惰性,工作效率低下,丧失了生机;一个行业如果缺少了对手,就会安于现状,丧失进取的精神,逐步走向衰亡。
第118节:鲶鱼效应:用危机激发潜能(2)
澳大利亚一个广阔的牧场上,狼群猖獗,经常吃掉牧民的羊。于是,牧民们联合求助政府,希望派出军队将狼群赶尽杀绝。政府答应了他们的请求,狼群从此销声匿迹。没有狼的威胁,羊的数量猛增,牧民们非常高兴。
然而,几年过后,牧民们发现羊的繁殖能力大大降低了,生出的小羊体弱多病,羊毛的质量也大不如从前。羊的数量又开始急剧锐减。牧民们这才明白,失去狼这个天敌,羊的生存和繁殖能力也会同步退化。牧民们又请求政府,将狼群引进牧场。狼群回来后,羊的数量又开始增加。
人类也是如此,当一个人处于不利的环境,通常会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过于安逸的生活反而会让人不思进取,庸碌无为地终老一生。我们应当感谢自己的对手,感谢恶劣的环境。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才让我们时刻保持一种危机感,激发起更加旺盛的斗志。
在一个组织中,当这个组织的工作达到较稳定的状态时,常常意味着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降低,“一团和气”的集体不一定是一个高效率的组织。这时,如果能在组织中引入一位“鲶鱼式”的人物,无疑会激活员工队伍,提高工作业绩。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实现管理的目标,需要引入鲶鱼型的人才,以此来改变企业一潭死水的状况。“沙丁鱼式”的员工生性喜欢安静,追求平稳。他们对面临的危险没有清醒的认识,只是一味地安逸于现有的日子。作为公司的最高领导层,如何去改变这一状况,比较流行的做法是,从外部引进“鲶鱼式”的人才。
本田汽车公司的总裁本田宗一郎,曾经面临过这样一个难题:公司里东游西荡、不思进取的员工太多,严重拖企业的后腿,可是又不能把他们全体解雇。一天,副总裁宫泽给他讲了“沙丁鱼和鲶鱼”的故事,对他启发很大。本田宗一郎决定外聘一些“鲶鱼”式的员工,激活公司里员工的活力。于是,他用高薪聘请了松和公司的销售部副经理武太郎,担任本公司的销售部经理。任职一段时间后,武太郎凭着自己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和过人的学识,赢得了销售部全体员工的一致好评。
第119节:鲶鱼效应:用危机激发潜能(3)
与此同时,大家受到武太郎的感染,工作热情大为提高。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下,原本懒惰的员工也迸发出工作的活力。大家你追我赶,销售额直线上升,为公司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春天”。
从那以后,本田公司每年都会外聘一些“鲶鱼”式的业务精英,担任公司要职。这样一来,公司“沙丁鱼”式的员工都有了触电般的感觉,他们纷纷调动热情投入工作,使得公司的业绩蒸蒸日上。没过多久,本田公司在欧美及亚洲市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成了全球知名的跨国公司。
不过,这种引入“空降兵”的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引入外部人才确实能快速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但从长远的角度看,长期从外部引进高职位人才,会使得内部员工失去晋升的机会,导致员工的忠诚度降低,不利于公司稳定发展。作为企业的高管人员,可以从公司的内部发掘一些有能力的青年员工,担任中层管理人员。
除了正面的激励以外,管理者还可以采用反面激励的方法。比如,制定系统的规章制度,一旦员工违反制度,就要根据相应的条款进行处罚,甚至辞退不称职的员工。“杀一儆百”,提醒每个员工都不能掉以轻心,形成一种有力的约束力。
小雯是某公司技术部的骨干,她能力强,有经验,刚来公司便受到了领导的器重,被委以重任。时间久了,小雯的倔脾气便暴露出来。其他部门的同事来找小雯办事时,她总是满脸的不耐烦,甚至对别人提出的修改意见,她不但不虚心接纳,还会大声指责别人的业务能力。后来,技术部的人受了她的影响,也学会了闹情绪,摆架子。
一次,公司接到了一笔很重要的订单,需要全体员工加班,技术部的员工在小雯的“带领”下,对公司的告示不予理会,依旧按点下班回家。第二天,小雯被总经理叫去了,哭着走出来。她被炒了鱿鱼。从那以后,技术部的人收敛了不少,跟其他部门的同事合作时,也变得和颜悦色起来。
第120节:鲶鱼效应:用危机激发潜能(4)
企业界认为:“如果一位经营者不能向他的员工们表明危机确实存在,那么他很快就会失去信誉,因而就会失去效率和效益。”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