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王文彦临床医案 >

第7章

王文彦临床医案-第7章

小说: 王文彦临床医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剂,水煎服。
六诊:1978年11月24日。
身目微黄,腹部时胀,右胁隐痛,口苦,食欲不振,身倦乏力,小便黄,舌脉如前。
处方:板蓝根20g,茵陈30g,金钱草20g,云苓15g,白术15g,大腹皮15g,木香10g,青皮15g,香附15g,桃仁10g,甘草10g。
水煎,日一剂,连服半月。
七诊:1978年12月10日。
黄疸己退,胁痛已止,唯食欲尚差,夜间觉腹胀。当以调理肝脾为治。
处方:当归20g,白芍20g,柴胡15g,云苓15g,白术15g,木香10g,太子参20g,半夏15g,陈皮15g,五味子10g,甘草10g。
水煎,每日一剂,连服十二剂。
八诊:1978年12月22日。
病情基本痊愈,唯精神欠佳,自觉疲倦无力。经检查黄疸指数及肝功能均正常。为巩固治疗,处下列药物令患者出院后续服。并嘱其饮食适宜,注意休养。
处方:党参20g,白术20g,云苓20g,青皮15g,陈皮15g,茵陈30g,柴胡15g,五味子15g,炒山药20g,炒薏苡仁15g,丹参15g,香附10g,甘草10g。
上方连服月余,诸症悉除而愈。
【按语】通过对上例患者的治疗,结合自己多年来的观察,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
一、病症危急之初期,治当标本兼顾,即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退黄以治标;另当根据“肝病传脾”,“肝主疏泄”的特点,调理肝脾,以防土衰木郁,病延不除。因此,能否保证肝木的正常疏泄功能最为关键,故在用药时,除重用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之品外,还宜加入柴胡、郁金,疏肝保肝,白术、云苓,健脾除湿。
二、虽有腹水,不可专执利水一途而令之骤消,当在溯本求源的基础上辅以利水之品,否则,腹水易于反复,或加重病情。
三、病之初期,治时可于方中加入大量大黄,一方面可泻火凉血以醒神志与退黄;一方面能荡涤肠结毒聚而除毒源,最与病机合宜。
四、对于转氨酶高的病人,应根据肝病发展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一些降转氨酶的药物,如五味子、太子参等,疗效较好。但不能单纯用一方一药来降转氨酶,否则疗效不佳。
五、黄疸消退后,不可骤然停药,应根据病情,再适当地服一段清热利湿的药物。嗣后则以调理肝脾为主,以图固本之效,并要注意运动,动静结合,合理饮食,这样才不致疾病反复。
柏一查氏综合征
侯某,女,31岁,干部,初诊日期:1995年6月9日。
右胁胀痛半年余,皮肤粘膜黄染并逐渐加重,腹胀,食少纳呆,乏力倦怠,大便溏,日1…2次,小便深黄如茶,口苦,耳鸣,晨起恶心,齿衄。曾辗转于上海、北京等医院,经彩超、CT、磁共振及肝脏活检等检查,诊断为“柏—查氏综合征”,给予对症治疗,效果不显而来诊。查肝功能ALT:213IU/L,AST:96IU/L,BiL:186mmol/L;ALP:162IU/L;GGT:336IU/L。彩超示:肝脏肿大,回声粗糙不均,管道系统显示不清,门脉宽1。82cm,脾大,左肋下5。8cm。
舌质紫暗,有瘀斑,苔白滑,脉弦。
证属肝气不舒,瘀血停滞所致,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处方:柴胡15g,丹参30g,郁金20g,桃仁15g,红花10g,蓼实15g,文术10g,木香15g,焦山楂30g,酒军10g,炮山甲10g,黄芪30g,当归20g,枳壳15g,香附15g,大枣10枚,坤草3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5年6月17日。
胁腹胀痛稍减,黄疸未退,体力稍增,余症无明显变化。
虑及久病,肝郁脾虚,湿积化热,故宜加强清化湿热,以疏理气机。
于前方加茵陈30g,黄芩15g,栀子15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5年6月27日。
胁腹胀痛减轻,黄疸变浅,口苦、恶心等症缓解,仍食少纳呆,便溏,日二次,齿衄,舌暗红,苔白,脉弦滑。效不更法。
前方去黄芩,加甘松15g,灵脂15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5年7月8日。
胁痛缓解,仍轻度腹胀,轻度黄疸,饮食量增,仍乏力,便溏,日1~2次,小便黄,齿衄,舌暗红,苔白,脉弦滑。
此时血瘀气滞渐已化解,但正气未复,宜增加扶正之品,调理气机。
前方去蓼实、文术、枳壳、坤草、灵脂,加党参20g,白术20g以健脾益气,三七粉3g以活血止血。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五诊:1995年7月19日。
胁腹胀痛已解,黄疸消退,饮食正常,仍乏力倦怠,便溏,日一次,无齿衄,舌暗红,苔白,脉弦。
此时瘀血已除,肝气亦舒,但脾气未健,治宜健脾益气,养血活血。
处方:太子参15g,白术15g,茯苓20g,炙甘草15g,陈皮15g,砂仁15g,半夏15g,木香15g,焦山楂30g,黄芪30g,当归20g,桃仁15g,红花10g,赤芍15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六诊:1995年7月31日。
患者仍便溏,余症已基本缓解,饮食、睡眠均正常。
复查肝功能ALT:60IU/L,AST:40IU/L,TbiL:36mmol/L,ALP:106IU/L,GGT:84IU/L。彩超示:肝内回声均匀,管道系统显示清晰,脾脏不大。舌暗红,苔白,脉弦。
此仍脾气未健,饮食不化之象,前方去赤芍、半夏,加麦芽15g,山药20g以增健脾消食之力。
【按语】柏一查氏综合征属少见病种,系肝内血管畸形,血行受阻引起肝功能改变。初诊予以大量活血化瘀药,却收效甚微。细究病情,中医辨证仍属湿热黄疸,日久气滞血瘀而成,治疗不应受西医诊断影响,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于首方加清热燥湿之药才渐显良效,此亦可称异病同治的特点吧。
胆 囊 炎
案一:
    于某,女,59岁,职员,初诊日期:1995年4月3日。
患者于五年前患胆囊炎,其后每因进食油腻及情志抑郁诱发右胁疼痛,腹胀,食少纳呆,大便溏泄或先干后溏,无明显寒热。近半年来右胁部持续隐痛,进食后胀闷不舒,乏力,倦怠,食量渐减,体重下降,舌红,苔黄,脉弦细。查乙肝二对半、丙肝抗体及肝功能均正常。彩超示:胆囊稍大,壁增厚毛糙,内侧壁见一2。8×3。3cm肿块,表面光滑。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
中医证属肝气郁滞,脾失疏泄,运化失司,痰湿郁结所致。治以疏肝健脾,祛湿化痰。
处方:柴胡15g,陈皮15g,赤芍20g,枳实15g,香附15g,荔枝核15g,木香15g,焦山楂30g,内金20g,蓼实15g,苍术20g,半夏15g,云苓20g,黄芩15g,栀子15g,五灵脂20g,元胡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5年4月10日
    右胁痛胀减轻,食欲稍增,仍乏力倦怠,大便溏,日二次,舌淡红,苔黄,脉弦。肝气渐舒,脾气渐旺,痰湿仍未尽去,正气未复。前法获效,可在此基础上侧重健脾益气。
上方去枳实、苍术,加黄芪30g,防己15g,白术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5年4月17日
    右胁胀满已缓解,仍时隐痛,食欲渐增,乏力未减,时腹鸣,大便溏,日一次,舌淡红,苔黄,脉弦。
患者气机已畅,脾气渐复,但右胁隐痛不解,此为气滞日久,胆府瘀血内结所致,拟健脾益气,行气活血止痛之法。
处方:黄芪30g,当归20g,白术20g,陈皮15g,赤芍20g,五灵脂15g,栀子15g,蓼实20g,文术15g,三棱15g,焦山楂30g,元胡20g,香附15g,黄芩15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5年4月25日
    右胁胀痛基本缓解,饮食及二便正常,乏力亦减轻,舌淡红,苔薄,脉弦。药达病所,瘀血渐行,效不更法。
    上方去黄芩、栀子、蓼实。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五诊:1995年5月6日
    病人自觉无明显不适,饮食及二便均已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复查彩超:胆囊正常大小,壁稍厚,内侧肿块为0。9×1。2cm。前方奏效,继服十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胆囊炎属中医胁痛范畴,其治本属平常,但并发息肉其治又有不同,因息肉中医为积,其治必须消癥散结, 故在本例治疗中虽以疏肝健脾为主, 同时随证加入祛湿化痰, 消癥化积之药如蓼实、文术等,使胆囊炎和息肉获同步稳定好转。
案二:
    戴某,女,46岁,职员,初诊日期:1998年6月21日。
    患者于一个月前与同事聚餐后诱发右胁疼痛,继之高热,寒战,按胆囊炎静点抗生素效果不明显。三天后出现巩膜、皮肤黄染,伴恶心、厌油,大便色变灰白,乏力倦怠,体温持续在39℃左右。到某医院住院治疗,查血常规、肝功能及彩超等诊断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给予抗炎及支持疗法,恶寒缓解,体温波动在38℃左右,黄疸逐渐加深,遂请中医会诊。症见:重度黄染,体虚多汗,倦怠乏力,舌红绛,苔黄腻,脉滑数无力。患者大便干燥已三日未解,小便深黄。
    综合四诊,证属湿热郁闭,腑气不通所致。治宜清热开郁,通腑泻浊。
处方:茵陈50g,栀子20g,大黄15g,枳实15g,厚朴20g,木通15g,赤芍20g,桃仁20g,半夏15g,黄芩20g,滑石20g(包煎),连翘20g,草豆蔻15g,苍术20g,玳瑁20g。      
  二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8年6月24日
发热渐退,体温波动于37~37。8℃之间,便稀溏,日2~3次,食欲增加,黄疸稍退,仍乏力倦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腑气虽通,湿郁未退,且正气已虚,故应侧重去湿,顾护正气。
上方大黄改为10g,加泽泻20g,路路通15g,金钱草30g,黄芪50g,当归20g。
三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8年6月28日
患者体温已正常,黄疸明显减轻,仍乏力倦怠,饮食量增,大便溏,日1~2次,舌淡红,苔黄稍腻,脉滑。
热退而湿未尽除,脾虚正气未复。治宜健脾化湿为主。
处方:党参20g,白术20g,苍术20g,白豆蔻15g,茯苓20g,柴胡15g,陈皮20g,车前子20g,厚朴15g,赤芍20g,连翘20g,泽泻20g,茵陈50g,路路通15g,黄芪30g,当归20g。
六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8年7月4日
    病情稳定,黄疸已尽退,饮食正常,仍倦怠喜卧,大便溏,舌淡红,苔白稍腻,脉滑。湿热已尽去,脾虚仍未恢复。治以益气养血,健脾和胃。
处方:党参20g,白术20g,茯苓20g,苍术20g,山药20g,白豆蔻15g,陈皮15g,砂仁10g,炙甘草15g,当归20g,黄芪30g,柴胡15g,赤芍20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五诊:1998年7月11日
患者已出院,病情稳定,饮食及二便正常,唯时感脘闷,进食后明显,舌淡红,苔白稍腻,脉沉。
此病后脾虚,运化无力所致。于上方酌加醒脾益气,和胃消食之品。
上方加甘松20g,焦山楂20g,内金15g。
六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按语】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乃炎之重证,病之危候,王老认为其病机属湿热毒邪郁闭于内,外不得宣泄,内不得通达所致,其治必须峻猛之药打通三焦通道,使湿热从二便而解;待湿热之邪衰其大半,再入健脾和胃等扶正之品方可病愈功全。
胆道蛔虫
魏某,女,34岁,教师,初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