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第5讲理气药-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量一般为3~9克,或三至七个。
苏 子
苏子味辛,性温。主要有下气平喘、消痰止嗽、利膈开郁的作用。 苏子有润心肺、降气消痰的作用。对于肺失肃降,痰多气逆而咳喘、胸闷诸症,常配合杏仁、炒莱菔子、炒白芥子、陈皮、紫苑、前胡、厚朴、当归、沉香等同用。常用方如三子汤(炒苏子、炒莱菔子、炒白芥子)、苏子降气汤(炒苏子、半夏、陈皮、前胡、厚朴、甘草、当归、沉香)等。
本品还有温中降逆的作用。对胃气上逆、痰浊上泛而致的呕恶、吐哕等症,也常用本品配合半夏,藿香、茯苓、陈皮、丁香、焦三仙、枳实等同用。
苏梗也是常用的调气药,请参阅“紫苏”条。
莱菔子、苏子均有降气平喘的功效,但莱菔子消痰破积之力优于苏子,苏子下气开郁之力优于莱菔子。莱菔子偏用于消腹胀,苏子偏用于利胸膈,二药常合用,以治胸腹胀闷。
用量一般为3~9克。炒熟打碎用。
气虚下陷者忌用。
檀 香
檀香味辛,性温。为理气开郁之品,主要有调脾肺、利胸膈的作用。
本品能引脾胃之气上升而增进饮食;能开发胸肺之气郁而宽畅胸膈。故对因脾肺之气失调,而出现胸膈闷胀、心腹疼痛、饮食少进、噎膈吐食等症,常以本品配合苏梗、瓜蒌皮、枳壳(治胸膈闷胀)、丹参、砂仁、乌药、百合、良姜(治心腹疼痛)、陈皮、生麦芽、沙参、麦冬(治饮食少进)等同用。
我常以檀香配合瓜蒌、薤白、桂枝、红花、赤芍、远志、五灵脂、蒲黄、槟榔等,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对除胸闷、定疼痛有较满意之效果。还常以本品配合丹参、砂仁、良姜。香附、百合、乌药等同用,治疗久治不愈的胃脘痛(包括溃疡病)。上举两种方药,可以随证加减,(注意:丹参与百合都用31克,其他约6~9克即可)仅供参考。
檀香有紫、白两种,紫檀香性味咸寒,偏入血分,外用敷金疮(指金属利器造成的创伤,并包括因创伤而化脓溃烂的疮)能消肿定痛。处方上只写檀香二字时,即给予白檀香,如需要紫檀香时,须在处方时,写明“紫檀香”。
“沉香降气,降中有升,但偏用于降气。檀香理气,升中有降,但偏用于宣散气郁。
降香理气兼入血分,偏用于治疗折伤,止血、活血,消肿定痛。檀香偏用于理气开郁,并能治心腹诸痛。
用量一般为1。5~9克。入汤药时要“后入”。
乌 药
乌药味辛,性温,主要有行气宽胀、顺逆止痛,温散肝肾冷气、疏达腹部逆气的作用。是常用的温性行气药,兼能温肾缩小便。
本品善长于治下焦属于寒性的气痛,临床上最常用为温肾治疝的要药。时由于肾间冷气波及肝经而致的少腹攻痛、疝气疼痛、睾丸冷痛坠胀等症,可以本品配合吴萸、木香、青皮、炒小茴香、炒橘核、荔枝核、肉桂、川楝子等同用。常用的药方如天台乌药散:乌药、木香、小茴香、良姜、青皮、槟榔、川楝子(用巴豆、麦麸同炒,去巴豆与麦麸)等。
对于因寒邪侵犯脾胃,中焦寒冷,气行不畅而致消化不好,胸腹胀痛、绵绵不休,甚则呕吐,胃部喜暖,进稍凉的饮食则上述症状加重等症,可用本品温散脾寒、行气宽胀、顺逆止痛。常与香附、高良姜、陈皮、半夏、神曲、生姜、吴萸等同用。对妇女受寒而致的行经腹痛,可配合当归、吴萸、香附、炒小茴香、川芎、炒白芍、肉桂、炮姜等同用。
因肾经虚冷而致小便次数多者(尿色不甚黄、尿道无疼痛、遇寒加重),常用本品配桑螵蛸、益智仁、山药、五味子等同用,根据前人这一经验,曾治疗一妇女,产后尿失禁十多年,西医诊断为膀胱麻痹。虽经多处诊治,都未见效,裤中经常垫以棉絮等,非常苦恼。经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诊断为肾经虚寒、小便失司之证。治以温肾固摄之法,处方以八味地黄丸加乌药、桑螵蛸等,服用十余剂,病去大半,
再稍调处方,又进十余剂而痊愈。其处方主要药物如下:熟地、山药、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乌药、桑螵蛸、益智仁、复盆子、五味子、煅龙骨、煅牡蛎、淫羊藿。这些药物可随证加减,仅供参考试用。
小茴香暖下焦,散寒邪而定疝痛。乌药温肝肾、散冷气、顺逆气而治疝痛。
香附行十二经滞气,开郁散结,偏入肝胆,长于治少腹气滞。乌药顺膀肾逆气,治疝、缩尿,偏入肾经,长于治小腹气逆。
用量一般为4。5~9克。气虚有内热者慎用。
香 附
香附味辛微苦,性平。是最常用的理气开郁药。其性宣畅,能通行十二经、八脉的气分,前人称它能“主一切气”,解六郁(气郁、血郁、痰郁、食郁、火郁、湿郁),调月经。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舒肝解郁:香附芳香辛散,有调气、舒肝、解郁的作用。可用于因情绪不畅、肝气郁滞而致的脘腹胀满,胁肋胀痛,吃饭不香,胸闷喜长吁等症。常配合柴胡、白芍、郁金、青皮、陈皮、木香、厚朴、苏梗等同用。兼有血郁的(舌质紫暗、月经不潮,面色不华等),可酌加川芎、红花等;兼有痰郁的(舌苔白腻、呕恶多痰、体胖、不欲饮水等),可酌加半夏、橘红、茯苓等;兼有食郁的(食欲不振、嗳腐吞酸、舌苔厚、胃脘痞闷等),可酌加炒槟榔、焦神曲、炒麦芽等;兼有湿郁的(舌苔水滑、胸闷、不愿喝水、或有轻度浮肿、便溏等),可酌加苍术、白术、羌活、猪苓、泽泻等。兼有火郁的(口苦、心烦、尿黄、舌尖红),可酌加栀子、黄芩、川楝子等。
2。行气定痛:香附行气通滞,通则不痛。最常用于气滞胃痛(胃痛由生气引起,或遇有心情不舒畅则胃痛加重,兼有胁肋胀痛,脉弦等)。常配合高良姜、木香、白豆寇、川楝子、元胡、白芍、苏梗等同用。常用的药方如良附散:取香附60~90克为细末,装入瓶中盖紧;再取高良姜60~90克为细末,装入另一瓶中盖紧。遇有气滞寒郁的胃脘痛,如辨其为气滞重于寒郁(生气则痛加重或攻及胁肋、性急易怒、脉弦),可取香附末2。1克、高良姜末0。9克,混合为一包,温开水送服。如辨其为寒郁重于气滞(胃脘喜暖、喜热饮食、遇寒则痛加重、脉弦迟缓),可取高良姜末2。1克,香附末0。9克,混合为一包,温开水送服。如辨其为气滞寒郁并重的,可取香附末、高良姜末各1。5克,混合服用。注意两种药末,要在使用时再混合,效果较好。我还常把良附散、百合汤、丹参饮三个方子合起来使用,自命名“三合汤”,用于久治不愈、虚实寒热证交错互见的胃脘痛(包括溃疡病、慢性胃炎、胃窦炎等),往往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把具体药方举例如下:
高良姜9克、香附9克、百合30克、乌药9克、丹参30克、檀香6克(后下)、砂仁2。5克(或草蔻9克)如痛点明显固定及舌质暗或有瘀斑的,还可加失笑散(五灵脂、蒲黄)。吐酸水的,加煅瓦楞子。大便干的加生大黄、槟榔等等,请参考试用。
3。理气调经:香附本为行气药,但又能入血分,所以前人称它为“血中气药”(意思是能入血分的行气药)。能理气调经(调整月经周期),对妇女因情绪不畅、肝气郁滞而引致的月经不调、过期不潮、行经腹痛等症有效。常配合当归、白芍、熟地、红花、五灵脂、川楝子、小茴香、乌药、桃仁等同用。本品还能引补血药至气分以生血,无论胎前、产后各症,皆可结合使用,所以前人又称香附为“女科要药”。
香附生用,偏于上行胸膈,外达皮肤;制熟用则偏入肝肾而利腰足。用于通行经络时宜酒浸炒;用于消积聚时,宜醋浸炒;用于消化痰饮,宜姜汁浸炒;用于妇女崩漏、月经过多,宜炒黑用(名黑香附,兼有止血作用)。
香附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可助其益气;与熟地、当归等同用,可助其补血;与木香同用,可疏滞和中、行肠胃滞气;与檀香同用,则理气宽胸、消胀醒脾;与沉香、柴胡同用,可升降诸气;与川芎、苍术同用,可解诸郁;与栀子、黄连同用,可降火清热;与茯苓、远志同用,可交心肾之气;与小茴香、补骨脂同用,可行肾经滞气;与厚朴、半夏同用,可降痰消胀;与三棱、莪术同用,可消散积块;与葱白、紫苏同用,可宣解表邪;与艾叶同用,可暖子宫、活气血。
木香辛温,偏于行肠胃滞气,主入气分。香附辛平,偏于宣畅十二经气分,兼入血分。
青皮入肝,破气散结,兼能治疝。香附入肝,理气开郁,兼能调经。
厚朴行气,偏用于消胀除满。香附行气,偏用于舒肝解郁。
用量一般3~9克。气虚血燥者慎用。
据近代研究报导,香附能抑制子宫肌收缩,并对肌紧张有弛缓作用。
香 橼
香橼味辛酸苦、性温。有调气、宽胸、化痰的作用。本品适用于肝气郁滞而致的胁痛、胃脘痛、脘腹满闷、嗳气、呕吐等症。常配合半夏、生姜、木香、砂仁、蔻仁、香附、苏梗、厚朴花等同用。
对于痰气逆满而致的咳嗽胸闷、痰多气喘,也可以配合苏子、杏仁、爪蒌、紫菀、莱菔子等同用。
玫瑰花舒肝和胃,兼能活血通络。香橼醒脾畅肺,兼能化痰。
妊娠初期使用本品能增进食欲。
用量一般为4。5~9克。
薤 白
薤白味辛苦,性温。主要作用是助胸阳,开心窍,散胸中与大肠气滞,兼能活血。
对胸中阳气不振而产生胸痹刺痛,心痛血滞,肺气喘急等症。常配合瓜蒌、白酒、桂枝、枳壳、五灵脂、蒲黄、檀香、红花、苏梗、苏子、槟榔、川芎等同用。这些经验可用于治疗心绞痛等。
对大肠气滞而产生泄痢下重、大便涩滞等症,常配合白芍、木香、黄连、槟榔、枳实、枳壳等同用。
本品兼有散血活瘀而生新的作用,故对久病、气血瘀滞、肢体疼痛等症,可配合桂枝、当归、红花、羌活、片姜黄、松节等同用。例如趁痛散(牛膝、当归、桂枝、白术、黄芪、独活、生姜各15克,薤白、炙甘草各7。5克,共为粗末,每次用15克,水煎服)中就用了薤白,本方为治疗产后气弱血滞,受风着凉,遍身疼痛的常用方。
干姜温肺而助胸阳,偏用于祛心肺寒邪。薤白入心宣窍,行气活血而助胸阳,偏用于治胸痹刺痛。
细辛虽能入心助阳,但以入肺肾为主,故水停心下咳喘吐涎沫时可用细辛。薤白虽能散大肠气滞,但主要入心助胸阳,故心阳不振而胸痹(心胸疼痛)时常用薤白。
用量一般为3~9克。特殊重症有时可用到15克或更多。
无气滞血滞者不宜用。
旋复花
旋复花味苦、辛、咸,性温。主要功用是降气、化痰、行水。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嗳气呕逆:由于大汗或泻下后,胃气受伤,或湿痰阻滞不降而引致肺胃之气上逆,出现嗳气频频,脘部痞闷,胸胁胀满,食入即吐,食物与痰水俱出等症。常用本品配合代赭石、半夏、生姜、党参、竹茹、苏子、茯苓等同用。痰湿盛者,可加陈皮、炒莱菔子等。
2.咳喘痰多:本品能降气化痰,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