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注金匮要略-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趺阳紧数一种。凡阳明腑病之后。其脉迟者。以脾胃之阳气内虚。故其至也。不能连珠鱼贯。而见迟迟慢发
之状。倘减谷自节。则其气犹能胜食而渐化。故食难用饱。饱则食滞而生热。且将胃脘中之残液。渗入食中。
不能腐化以自还。故烦。烦热之气。浮于中者。必炎于上。故头眩。气机不下运。则水谷混停。故小便必难。夫热
烦湿滞之邪。团结胃中。脉虽异于二条之紧数者。而其胃中之苦浊。则同。故知亦欲作谷疸也。下之。指后文
十五条茵陈汤之谓。盖茵陈汤、虽下其热烦谷滞。而腹满如故者。以脉迟阳虚、而作虚胀也。愚鄙拟之。或于
本汤加干姜。以为反佐。则寒热标本。针锋互对。而无弊矣。
x六条x 夫病酒黄胆。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症也。
病酒热而小便利。则热随便减。而不得成疸。故病酒黄胆者。必先以小便不利为候也。酒性热而浮且湿。热
从浮见。浮则上炎。故其候。心中热。热从湿见。湿多下趋。故其候。足下热。此三者。为酒疸之确症也。
x七条x 酒黄胆者。或无热。静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此言酒疸之初症变症也。酒于酸、苦、甘、辛、咸中。无正味。其味屈曲。而性从木。故先入肝胆。肝胆受热而乘
其
所胜。故脾胃为酒黄胆之总根。但脾通于肺。胃浮于脘。而症从上见。故有上条之心中热。及本条之腹满、欲
吐、鼻燥等候。脾热满而还注少厥二阴。胃热满而下注大小肠、膀胱。故有上条之小便不利。及足下热。并二
十条之茵陈五苓散。十七条之栀子大黄汤等方。此条。特揭其总法耳。盖谓因酒而黄胆者。其上下固多
热候。然又有一种阳衰阴盛之人。伤酒之热湿。堆中土。因无阳气以搏之。故其初症。竟或上而心下。下而
足下。俱无热者。夫心下病热。则液短而生烦。烦则语言必冒突而急错。今静言了了。故知其无热也。湿自胜。
故腹满。热自胜。故欲吐、鼻燥。此皆上炎之症。上炎者脉必浮。脉症俱高。故宜吐以越之也。此句是主。若腹满
诸症虽具。加之足下热。小便不利。则热湿下逼。脉必以沉弦下应。脉症俱深。又宜导而下之之为便矣。曰先
吐、先下。则吐后再下。下后再吐。其随症施治之意。又在言外矣。但下药。则有栀子大黄汤。而吐药不列方者。
其意。或以吐惟瓜蒂一散。故不复赘耶。旧注。谓宜栀豉汤。若论主酒疸之本汤内。两用栀豉。主谷疸之茵陈
汤。并从主黄胆之大黄硝石汤。俱单用栀子。则主栀豉汤。似于本门为近理。殊不知栀豉。非吐剂。辨详伤寒
本汤注。岂服此而探以为吐乎。是有待于高明之鉴定焉。
x八条x 酒疸。心中热。欲呕者。吐之愈。
心中热。欲呕。为热湿上冲之应。故亦宜吐以越之。承上文。言不特无热而腹满、欲吐、鼻燥者。宜用吐法。即有
热而下部之症未见者。其例亦同。且与但见下部之症。而不见上症者。其当遵攻下之例。交相互发也。
x九条x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
黄。故知之。
此言酒疸所变之黑疸。与三条及十六条之女劳疸。黑虽同。而症自悬绝之辨也。酒疸。有宜吐、宜下两症。热
湿在心下者。当吐。而先下之。则徒伤其阴。而心下之热湿仍在也。且热邪以阴伤而愈炽。热极则血欲枯。而
其色渐黑。故久久则为黑疸。目为胆之果。胆热则蒸其汁于上。故目青。面为胃之应。胃热如焦其土于中。故
面黑。心中如啖蒜齑者。阳液不足供热邪之暴残。而刻削嘈杂似之。故借以为状也。大便正黑者。亢火夺中
土之化。故其所下者。有草灰木炭之象也。皮肤不仁者。热逼少阴。心主之神灵。中阻而不外贯也。其脉浮弱。
浮为热。为在上。浮而弱。为阴虚。夫阳分上热而阴分下虚。岂非宜吐之酒疸。而误下之所致乎。但额黑便黑。
分明女劳疸之候。而谓成于酒疸之变症者。以黄为酒疸。今虽黑而微有黄色。故知其非女劳也。
x十条x 师曰。病黄胆。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
之。一身尽发
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此言黄胆之治例。以汗为逆以。下为顺也盖。疸症之热俱在内。故从内而蒸其黄于外。未有作表热者。今发
热。则非其症矣。加之心中热干而烦。肺中热湿而喘。湿热鼓塞于膈间。则胸满。津液不布于廉泉。则口燥。此
因病初发时。误认汗可解热。而火劫其汗。既伤其阴。而内外之两热交煽。且里热因汗而提之在表在上。故
得此发热等候矣。然单热不能成疸。故黄家必从热、而生湿得之。今一身尽发热而黄。是热湿在肚内。夫热
湿在里者。法当下。与湿黄在经表之宜汗者。不同也。
x十一条x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沉为水脉。内水拒饮。本不当渴。乃渴欲饮水。是其水饮化热。内烫上熏之所致也。然令小便自利。则热饮下
泄。其势不聚。若再不利。则湿热两胜。故皆发黄。此因疸、而泛论水饮之黄也。
x十二条x 腹满。舌萎黄。躁不得眠。属黄家。
此与谷疸相似。而实非谷疸者。以谷疸者。先热后湿。此则。先湿后热故也。腹满为湿。舌黄为实。湿而热实。则
津液下掣。故胞精短。而其舌且萎顿而黄也。又热实。则神机不能内伏。故躁不得眠。湿热相蒙。此发黄之可
必也。故属黄家。叙症。从腹满起。故知先湿后热。同是脾家寒湿。胃家热实。故曰与谷疸相似。而实非者也。
x十三条x 黄胆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者。为难治。
黄胆为火土病。期者。生死之期也。土气分旺各十八日。官旺之时。真气犹在。故可乘其胜而攻去其亢热。则
愈。否则至其所不胜而死之理也。故以之为期。火生于二。而成于七。是九为火之合数也。治之十日以上。则
火为退气之候。故当瘥。反剧。则邪火成燎原之势。而反常矣。且真阴有不支之惧。故难治。然则中宫之土气。
惟恐其或衰。而亢烈之火威。但虞其不熄。是为治疸之要义也。
x十四条x 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疸而渴者。热甚。一也。阴虚。二也。湿重。三也。故难治。不渴之可治者。可想见矣。阴部。指中焦脾脏及下焦
肾脏
而言。阳部。指上焦胸中而言。发于脾肾。则热邪从中下而上冲胃脘。故其人必呕。发于胸中。则热邪从胸膈
而外犯卫气。故其人先振寒。而后发热也。此与上文二条。统论三疸之死生微甚。及其所发之上下不同也。
x十五条x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x茵陈蒿汤方x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盒饭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
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以栀子大黄利小便。真是奇制。)
此申言谷疸之症候治例也。寒热。注见上条。发于阳部。盖中焦胃浊。蒸于胸分。故其邪热先发于此。夫宗气
与卫外之气相贯。邪热逼伤宗气。则其卫气有自败之象。故寒。继则卫从热化。故寒而复热也。不食及食即
头眩。详二条注。心胸不安。即六条酒疸心下热之义。茵陈味苦性凉。而气最重。味苦。入心胸。性凉、除邪热。气
重。则为气分专药。以之主阳部之疸。是欲其走心肺之夹空。而消散其气分之瘀热也。但因热从膻中而上
蒸。故配苦寒降润之栀子。又因热从脾胃而中发。故加苦寒攻下之大黄。至栀子、大黄。本为溏泻之品。得茵
陈之走气分者。重用而先煮之。则栀黄俱从茵陈之性。而以清凉之气为化矣。故不利大便。而黄从小便去。
三味药中。恍如一天酷热。恰逢秋气半空。金风翼翼。玉露垂垂。而烦襟顿涤之象也。方药云乎哉。
x十六条x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
疸。其腹胀
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矾散主之。
x硝石矾石散方x 硝石 矾石(烧各等分)
上二味。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从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其候也。
此申言女劳疸之症候治例也。言发黄之家。但凡薄暮而日将晡时。便发热者。大似阳明胃实之症。然胃实
者。法当恶热。而此则反恶寒者。此为阴虚于阴分。至其时而相火以无附而充炽。真阴不支亢烈。故发热。卫
气不胜邪火。故恶寒。谓非得之女劳。不至此也。膀胱急十二句。所言诸症。见三条注。硝石咸寒降润。矾石酸
凉敛抑。以之主火气飞扬之候。允为至当。但酸咸之性。易于趋下。故以填心益气之大麦。作粥汁而和服之。
欲其少为留恋。俾矾石刮垢磨光之性。徐徐澄彻而下。则热随黄黑。从大小便而俱去矣。但三条曰腹如水
状不治。此条曰腹满者难治。是女劳疸病。诸症具而腹不满者。生。满甚而如水肿状者。死。腹若已满。虽不甚。
而生死即相半矣。此仲景论女劳疸之深意也。
x十七条x 酒黄胆。心中懊 。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x栀子大黄汤方x 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此申言酒疸之症候治例也。心中懊 而热。见四条注。痛则热气 炙。而腔内悬强拘急之应。然即六条注
中。所谓热从浮见。浮则上炎之应。故以苦寒之栀子。降膻中之热。苦寒之枳实。散胸中之滞。重用香豉者。所
以滋胃液也。佐以大黄者。所以下胃热也。但亦凭高润下之剂。热黄从大小便去者居多。旧注。谓为吐剂。则
失之远矣。按前人误谓栀豉汤能吐者。因瓜蒂散中重用香豉。遂认吐为香豉之性。殊不知吐由瓜蒂。赤小
豆特引瓜蒂。少为下行之使。香豉。用以滋阴安胃。恐吐后致烦。故预为伏案耳。详瓜蒂散本注。愿天下同志。
留神试用。同为剥正。不令仲景叫冤。栀豉抱屈。则幸甚矣。
x十八条x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 汤主之。(方见水门。)
自此。至篇终。凡七条。因疸、而广论诸黄之治例也。诸病黄家。皆系湿热。小便利。则湿去而热亦随之。故以利
小便为法也。假令脉浮。则湿热在上在表。又当以汗解之。为便道矣。盖桂枝本汤。泄汗以解热。加黄 、以助
卫气。而送湿出表。故宜主之。利小便。不特十五条之茵陈蒿汤。十九条之膏发煎。二十条之茵陈五苓散。凡
水饮门之渗泄诸方。俱在其中。门人问曰。黄症俱由热湿。故疸病诸方。多用苦寒咸寒。及克削之品。既闻
其义矣。本条曰诸病黄家。则疸症似亦在内。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