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你的形象价值百万-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谱、死板无生机的大横格子,以及肮脏的颜色,都在直截了当地告诉人们你不在乎自己,你缺乏男人的品位,你还停留在那些中学生及追星族的行列;那些过时的厚呢子领带,让人们想起我们的祖父;那些窄小的领带让人们怀疑你还没有进入21世纪。”
英格丽强烈地向那些渴望更大发展的男人建议:“买那些高质量的领带。领带是男人身上惟一带颜色的装饰物,为领带花些钱吧!人们能分辨出价值10镑和80镑的领带的不同,你的价值与你的领带质量成正比。”
瑞士银行的风险经理丽蒂娅博士的部门里男人占了大多数,她对他们的领带颇为注意。在谈到男人领带时,她说:“在面试中,我希望看到的是被面试者的脸,我不希望看到那些夸张的、毫无品位的、劣质的领带,因为它们会不断地扰乱我的注意力。毫无疑问,领带在面试的第一印象中给了我判断对方性格的依据。我希望看到保守、含蓄、有品位的领带。”
美国形象设计大师莫利先生认为:“无论你喜欢与否,领带比你身上任何部分都能让人们判断你——你的可信度、个性和能力。”他在进行了26年的服装调查中发现,人们认为戴保守风格领带的人有能力,而且品性更可靠。他做了一组实验,拿了几张照片,上面是男人们戴着不同的领带,让几百个在商业界工作的人们判断哪些是勤奋工作、有责任心、诚实的人,哪些是无责任心、懒散的、不诚实的人。人们几乎百分之百地认为那些戴保守领带、像中上阶层的人是可靠、有责任心而且是可以信赖的。
在西方,人们普遍认为不戴领带的人一定是事业上的失败者。公司的总裁们认为任何商业会议都需要领带,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如果穿西服不戴领带,就如同女人化妆只化了半个脸。在美国形象设计界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一位申请工作的人,在前来面试时没有打领带。雇用方的面试者给了他30美金,告诉他:“请你买条领带再来面试!”这说明在商业形象中,领带比任何装饰物都重要,穿西服不戴领带的严重性已经不再是不懂得商业礼仪,而是他是否在乎自己的工作和公司的信誉。有信誉的商业机构是不会把工作的机会给那些不戴领带的面试者的。然而在中国的电视上,却常常看到省市级政界会议上男人们西装革履,脖子上却空空如也。当然,权威们的权位让人们依然尊敬他们,但是,在中国越来越融入国际大家庭之际,在国际交往中,我们需要这样告诉国际来访者吗?——“嘿!这是我们中国的习惯,我们不喜欢打领带,请理解!”
英格丽在中国遇到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某个大型杂志的编辑写了一篇商务形象的文章,指导读者如何进行商务形象设计,而这家杂志的读者几乎都是企业的老板和高级管理人士。这位20多岁的编辑“创造”性地建议商业着装应该用黑色、棕色,而且指出领带有80多种打法。这样的指导让人瞠目结舌!首先,在商业上(甚至在生活中的一切场合),领带的打法只有三种。我们不可想像,一根短短的领带的80多种打法,将会如何缠绕在我们的企业老总的脖子上!如果企业老总听取了这个编辑的建议,把自己的西服换成了黑色和棕色,在国际商业会晤中留给外商的印象是不堪设想的!因为,在西方,黑色西服仅仅出现在葬礼和婚礼上,而棕色西服是没有品位的代名词!
毫无疑问,领带是一个男人能否被尊重的象征,它是一个男人对外界的自我宣言,是一个男人自我表达的工具,是一个男人可信度的指针。领带能把你从芸芸众生中区别出来,但不是靠浮华夺目的颜色和花纹,而是艺术的品位。领带的风格是力量和权威的表现,追求这种效果需要用心仔细去品味,用大脑精密地去设计。
值得庆幸的是,形象设计的理念越来越深入到中国的政治和商业领域。已经有许多的商业领导开始寻求形象设计师的帮助,以求迅速在“第一印象”中与世界商业规范接轨。在我国“十六大”结束时,新一代的领导人在电视中的新形象,已经是无可挑剔的。他们几乎全部戴着绛红色的领带,这种领带在西方调查中被认为是最有权威和最可信的领带。
英格丽建议:
(1)不要买这几种领带:①印有明星、美女、动物图案;
②图案大而俗;③非真丝的合成纺织品、毛料、布料等粗劣的纺织材料所制成的领带;④那些奇怪的颜色,如紫色、土黄色、粉红色、绿色等色彩的领带。
(2)买图案含蓄、简单,色彩保守的领带。一个男人至少要有一条绛红色和蓝色的领带。
(3)买国际标准尺寸的领带。
(4)根据衬衣领口形状不同,用不同的领带打法。细节:领带不应有瑕疵、线头、破丝,或者退色变形的迹象。
面料:领带的面料只能选择全真丝的。成功的男人不戴人造面料或棉、麻、皮等材质的领带。
图案:只选择小图案,圆点、简单的图形,含蓄的图形或单色或条纹的图案。
色彩:忌用混合三种以上颜色,尤其是色彩太鲜艳的俗华的领带。
领带的打法
(1)领带的底部三角正处于腰带的中间,长于腰带,显得不精干,拖拉在腰带之上,显得小家子气。
(2)领带的打结与领口的样式有关,领口越宽,领带的结应该越宽。领带共有三种打法:温莎型,半手型,四指式。
永远不要把钱交给穿着破皮鞋的人
永远不要相信一个穿着破皮鞋和不擦皮鞋的人。
——华尔街俗语
低头看看他脚上穿的,就知道他真实的身份。
——英国鞋商
多伦多华人律师阿兰·叶在社交场合遇到了一位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的销售员王先生。两天后的周末,王先生如约前往阿兰家。阿兰打开大门,迎进了西装革履、发型整齐、满脸微笑的王先生。
“一个地道的保险推销员形象,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真不愧为一流保险公司。”阿兰暗自称赞。当王先生与阿兰坐在沙发上时,跳入阿兰眼帘的首先是王先生脚下那双已经变了形的旧皮鞋。它破旧、毫无光泽、充满多道皱纹,与西服毫不相配。阿兰大失所望。
当王先生移动身体时,阿兰心中为他那高质量的毛料西裤而祈祷:“千万别让这么好的裤子去擦那双早已该进垃圾堆的破皮鞋。”尽管王先生用极好的口才不厌其烦地介绍了多个适合于阿兰的保险政策,阿兰的思维却全在那双如同木乃伊一般的破皮鞋上。
阿兰谈到这段经历时认为:“在我们律师事务所,任何加拿大的律师都穿着闪亮如新的皮鞋。鞋,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穿着破皮鞋的人,只有两种可能:第一,他买不起新鞋。那么,他一定是一个不成功的销售员。第二,他舍不得买新鞋。那么,他一定是个吝啬金钱的人。无论是哪一种可能性,他都不会取得我的信任。”因为保险公司所卖的是信誉,而保险的信誉首先来自对销售人员的信任度。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不是买不起或者舍不得买新鞋,而是由于他们感到旧皮鞋穿着最舒服。但是,一双旧皮鞋带来的可怕后果却是穿旧皮鞋的人永远不可能想到的!它能够轻易地毁坏你的形象,赶走你的商机,把你的辛勤工作结果无情地抛弃,它让别人从心底悄悄地鄙视你,在大脑中可怕地揣测你的成长,用阴险而怀有恶意的幻想把你生活的背景涂黑。不要责备人们的肤浅,不要说他们是势利眼。因为人们更相信你的鞋,而不是你!即使你身上穿着顶级名牌西服,手上戴着价值昂贵的饰物,不论它们是多么的精致、巧妙、完美地搭配,一双破旧的、沾满尘土的皮鞋可以抹去你身上的所有光彩。
英国一位世家做皮鞋生意的绅士说:“低头看看他脚上穿的,就知道他真实的身份。” 在古罗马,人们也用鞋来标志一个人的身份。只有出身高贵或者良好教养家庭的人会在成长中被教育道:鞋是一个人的身份象征之一。闪亮、优质的鞋,仿佛意味着杰出、优秀、可信的品格和人格。然而,大多数人却常常忽略了脚下,而把全部的努力放在西服、领带、衬衣、饰物上,他们会认为鞋是微不足道的,没有人会把目光集中在你的脚下。是的,当你的脚下不是消极地引人注目时,人们不会盯住你的脚下不放。但是,一旦你的破皮鞋“脱颖而出”,就不要期望人们会忽略它。
从一双皮鞋就能够推测出穿鞋者的诚实度,听起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然而,在华尔街上流行着这样一句俗语:“永远不要相信一个穿着破皮鞋和不擦皮鞋的人。”它实际上是说穿鞋者的品性和可信度就如同鞋的质量一样,它告诫人们不要把钱交给穿破旧皮鞋的人管理。可见穿鞋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要舒服,它是人们在对你的成就、可信度、社会背景、教养等等的又一个重要检验标准。
在美国的一次形象设计的统计调查中,80%的人认为穿着保养良好的鞋给人以良好积极的印象。对女人来说,鞋是判断男人的一个敏感的检测器。当英格丽在进行形象调查,问到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的成功的女性朋友时,她们表示鞋能够让女人们迅速地捕捉男人的地位、个性、自尊、品位、出身等信息。在美国,一位女作家声称:“如果一个男人能爱护自己的鞋,他也能爱护你。”虽然言之有过,但仔细想一想,一个男人若能很在意自己的鞋,至少说明他在意自己、在意别人、在意生活中的细节。那么,我们可以由此推测:他可能有责任心,而且可能很可靠,甚至可能有情调,他可能会有发展的潜力。
我们在这本书中一再强调,成功的人大都有着成功的人生:成功的形象、成功的人际关系、成功的生活方式、成功的思维方法。这几者之间是互相作用、相辅相成的。成功的男人不仅仅有雄厚的银行账号,他们不满足于仅仅是优秀,他们追求卓越,需要不断地超越现有的状态,这些都会表现在生活的细节上。一个完美的成功者不但敬业、有责任心,而且有情调、懂生活,懂得作为一个出色的都市男人与一个原始的粗野男人的区别,他们会花一点精力培养自己的格调,创建自己的形象。因而,出门时,先看一看自己的脚下,不要让一双不堪入目的破、旧、脏的鞋成为毁坏你形象的“蚁穴”。精心保养的鞋应该是发亮的,没有显著、突出的皱纹。不要幻想别人会忽视你的脚下,每日都应该保持擦皮鞋的习惯,一双沾满了灰尘的破旧皮鞋是对你精心设计的形象的巨大摧毁。
在过去电视新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中国的领导人接待外国客人时,中方的代表中有穿着耀眼的、只有在体育场上才能穿的白袜子。当英格丽在天津大学管理学院为MBA学生讲课时,提到穿西服不应穿白袜子,台下很多人下意识地缩回了脚,他们的动作让她注意到,前排不少人穿着白袜子、有色袜子或者花袜子。
在华尔街工作的华人吉姆·李,七年前参加一个金融研讨会。他在就座后发现有人的目光在自己的脚上多停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