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亿万到零-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门采访,却意外地目睹了一个更为“疯狂”的场面。只见20来位情绪激昂的消费者喊着口号有节奏地冲击管理部门的大门,与其对峙的十几位商厦保安人员誓死捍卫领地,力与力的碰撞中夹杂着阵阵叫骂声。公安人员前来调停,也马上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只好悻悻离去。“上帝”们的理由很充足:“我们是来投诉的!商场骗了我们,我们要见他们的总经理!”
他们要投诉什么呢?据说:商厦广告称这天有100台特价健伍影碟机出售,售价仅2980元。他们一大早就从四面八方赶来,自觉地拉绳子排队,维持秩序。清点人数序号,他们都在100号以内,但他们却与影碟机擦身而过了。连标明打2折的尿布也不见卖。但经营部夏秘书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说,商厦绝不可能弄虚作假,商厦可以将买到“特价影碟机”的人请出来现身说法。你说你来得早,但有人比你更早,商场那么大,排队的地方也不只一处嘛!问对消费者的“幼稚病”有何看法,她避而不答,只说现在商厦的所有员工都在尽量满足顾客的要求。
上海市民的素质何时才能与现代化商业设施接轨?这恐怕是新世纪商厦当前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如没有人气,就没有商业前途;但是,人气过分热烈,恐怕也会影响商厦的现代化的软硬件,乃至影响真正的消费者的情绪;如果这人气是因为某些“特价”噱头而昙花一现,则新世纪商厦只能“好汉掉牙含血吞”了!
笔者为什么独独挑选这一篇?是因为作者大概是同行中唯一没有一味喝彩者。境外传媒,尤其是日本报界,不乏大泼凉水者。他们或者一贯以“挑刺”为己任;或者熟知八佰伴的财政困境和零售业合理的资本回报率。
这位记者大概不会知道八佰伴当时所遇的困难。他的批评矛头也是对着低素质的上海市民,但他暴露的问题,却触及到了实质。
果真,特价酬宾日一过,人流渐渐疏落下来。
新世纪商厦人流的特点是:游客多,顾客少。
主要原因,仍是市场定位脱离市民的消费水平。尽管和田一夫决定把平均价位降低到北京赛特的一半;尽管新世纪商厦大大地提高了国货的比重;尽管上海不乏款爷富婆,但这超过10万平方米的特大型商厦。需要多少富家帮村才能旺市?并且,上海中等以上的阶层,不可能都聚到新世纪来购物,上海的重心仍在浦西旧城区。
与新世纪同日开幕的,还有上海八佰伴联农超市有限公司第14间连锁店汾西店。
至这年底,八佰伴在日本上海拥有三大公司:第一八佰伴、八佰伴联农超市、八佰伴南方商城。
八佰伴联农超市拥有的分店有:广灵店、闻喜店、延庆店、通河店、齐河店、永清店、虬江店、桂林店、国和店、余姚店、新市店、漕东店、浦北店、汾西店等14间连锁超级市场。
上海南方商城有限公司所属的上海IMM,基本是参照新加坡IMM(世界批发中心)的成功模式移植过来的,而新加坡的世界批发中心商城,又是仿照美国的PriceClub商城。除上海与新加坡两处,八佰伴在国内九州也将建设IMM,计划于1999年开幕。
和田一夫在接受香港《资本》杂志采访中称:“虽然上海IMM仅于去年(1995年)12月运作,但已取得一定的成就,在4天内创下营业额874万元人民币的成绩。初期,我们的会员数目只有及1。3万个,但目前已增至8。5万个,我预计一年后将有10万个。”
该杂志说:“由于国内的超级市场利润丰厚,八佰伴早于1994年起进驻该市场。目前,已开设了16家超级市场(包括无锡一家),预计1996年将再多开20家。此外,亦计划于2000年在长江流域上海一带拥有200家连锁式超级市场,全中国计,将合共拥有1O00家超级市场。
“和田一夫较看好国内的上海与南京地区的零售业,主要因为整个地区人民收入较高,购买力自然较强。另外,投资超级市场资金有限,每家仅约15万美元(指中型超级市场,不包括合资方的投资),再加上当地超市的运作全由当地人负责,整体支出有限。因此,和田一夫十分看好超市前景。
“上海的汉堡包连锁店亦取得理想进展,今年将会继续扩展至18家,到2010年,目标将会是3000家。”
和田一夫掀起中国旋风,领导了日资投资中国的热潮。
1996年4月24日,八佰伴国际集团宣布将其总部迁往上海。翌日,伊藤洋华堂宣布与伊藤忠商事联手,在中国内地大中城市设立超级市场连锁店。首期计划将于1998年在北京开设三个大型综合性购物中心,中方合资者是中国糖业酒类集团公司,第1号店投资约1亿美元,营业面积约1。5万平方米。
日本超市之王大荣集团,1995年10月在天津开设了第1号店,第2号店于1997年在津开张。中内功还计划在上海开设“大荣—24小时便利后”系列,这种店皆属小型,可在大型店的剩余空间发展。
佳世客集团在上海、广州的分店均在1996年开张;同年,西友百货在北京郊外开设了中国首家分店;日本百货十强之一的日井(又译日吉宣)计划登陆大连。
立足香港的吉之岛集团于1995年开始部署内地业务,计划1996年7月在广州开设首家分店,第2号店设在上海,第3号店设在青岛。
以日资为主力军的外资财团,均看好前景无量的中国内地市场。然而,中国内地还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消费群。据1996年7月号的《FORBES》杂志报道,在上海开业的26家外资百货公司,有17家亏本。
除商品的档次高、价位高等因素外,先期投资大、外籍人员开支高等,也是亏本的重要原因。内地顾客认为外资商店“赚钱好狠”,其实它们已把利润压到最低限度,甚至赔本出售。
日本企业的一贯战术,是先占领市场,市场占稳了,再慢慢进入盈利阶段。因此,尽管它们都知道中国内地大城市的消费水平仍比较低,仍然提前入市抢占市场。从投资到盈利,有一段较漫长的时期,这就要求有雄厚的财力支撑下来。
日本商业界普遍认为,大荣、伊藤洋华堂等不会有大问题。但认为八佰伴如此不计财力冒进扩张,势必把整个集团拖垮——至1997年中期,八佰伴在中国内地的投资已达3。5亿美元!
多位驻香港的日本记者采访和田一夫时,听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有风险才有利益,风险越大利益越大!”
此话没错。但是,总是设想美好、心想事成的和田一夫,他所设想的风险结果是获得巨大利益。他不去设想风险还有另一种结果,就是灭顶之灾。
第二十章 盛极而衰 欲弃香港寻突围
香港的日资百货由盛转衰,原先日资百货风头最劲的八佰伴,如陷进泥淖的大鳖。连年亏损,缩小营业面积,出售资产,连象征“香港信心”的会展中心总部写字楼和“天比高”也易手他人。1996年八佰伴迁移上海,透露出和田一夫对香港的基业丧失信心,八佰伴集团摇摇欲坠!
和田一夫如是说
运气的好坏不是绝对的迷信。这是一种心理动向。有些人好运期很长,也有些人长时间都困在坏的运程上挣扎。要越过受恶运支配的困境,得凭个人的智慧判断,克服被内心意识的支配,并反而支配内在意识,形成好运趋势,幸运就到你眼前,财富也会跟着而来。
香港日资百货极盛的标志,是1989年西友收购老牌香港永安百货公司4成的股权;而全面衰退,则以1995年部分日资百货结业为起点,到1996年迪生收购香港西武的8成股权,日资的颓势更是不可逆转。
9O年代是香港百货业的艰难岁月。原因有这几方面:香港在90年代进入经济低增长期,近几年来经济增长(扣除通货膨胀)均在6%以下,市民的消费水平提升缓慢。
香港地价租价始终高企不下,令商家不堪重负。据1996年底迈领物业顾问有限公司的调查报告,在国际前五个以零售业著名的城市中,以香港的商铺租价列全球之冠。香港最有代表性的商业街铜锣湾,商铺租价平均每平方米为8100美元,比排世界第二位的纽约第五街高出一倍。世界闻名的商业街巴黎AvenueDechampsElysees排第4位、东京的银座排第10位、伦敦邦顿街排第11位,上海南京路也榜上有名,排13位。
八佰伴在香港的商铺基本在新市镇,租价较低,但与黄金地段的客流量和营业额,往往是不成比例的。
香港百货业全面衰退的根本原因,是严重饱和。
据1988年的官方数据,香港共有大百货店9973家,其中综合性的大型店有近200家。进入90年代,商铺数目则始终保持及万家以上。百货店分为店员销售和顾客自选两大系列,无论哪一种,都已饱和。无论老城区和新市镇,相对客源来说,商铺都拥挤不堪。
有人这样比喻,店铺密得连针都难插进,但是,仍不断有人往里打钢钎。1995年,香港经济界人士,把零售业宣判为四大“死亡行业”之一,仍不时有同业人士闻之如丧钟的开业锣鼓鸣响。
香港整个零售业不景气始于1994年,一些所谓的盈利企业,大部分盈利不是来自核心业务,而是出售物业等非核心业务的进项。1996年下半年,受纽约股市上扬的影响,香港股市也一派兴旺。从年底起,零售业也出现复苏景象。但根据政府公布的数据,零售业仍在困境中挣扎。1997年首9个月,零售业总销售额货值1766亿港元,比上年增长7。5%,剔除通货膨胀率5。9%,实际增长只有1。6%。若计零售业中的百货业,情况更令人担忧,首9个月比上年同期只增长了0。87%,还不到1%。
是年下半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香港股市持续下挫,总市值损失2—3成。股市萧条,直接影响市民的消费水平。因此,香港百货业要走出困境,还有漫长的路程。
香港的百货业分华资、英资、中资、日资四大阵容。
华资两家最老资格的永安、先施已显老态龙钟,数年处于亏损状态。其中永安情况最令股东担心,永安曾于1989年引进日资,将4成股权售予西友百货,暂得安宁。其后永安难安,1994年营业亏损3400万港元,到1995年增至1。29亿港元。1996年永安将旺角的一家百货店结业。另一家者牌的华资瑞兴百货,1996年2月底的年度亏损较上年增加一倍,为1100万港元。
华资中,成绩骄人的是长实黄埔系的百佳超级市场(原属英资),至1997年6月,店铺数目已达170家。该集团多以中小型店为主,店址多靠居民区,经营状况一直良好。对于香港零售业的现状,其母公司屈臣氏发言人表示出担忧,声称超级市场七八十年代的好日子一去不再重返。
相对英资在其他领域的衰败之势,英资百货难得地在残酷的竞争中,保持稳健的姿态。
英资百货主要是惠康、连卡佛、天祥、马莎等几家。惠康属恰和系牛奶国际,是香港拥有网点最多的超级市场集团,1997年分店数达210家,以中小型店为主,经营范围主要在城区。除惠康外,信和自己还拥有“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