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01-1880集-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放光名舌清净。能以美音称赞佛。永除粗恶不善语。是故得成此光明。】
这是舌根清净所放的光明。在十善里面,口业,语业,你真正能做到不妄语,决定没有欺骗众生的念头。念头都没有,哪里有行为?你怎么会欺骗众生?这一条,五戒里不妄语,没有人能做到。还有人看到不妄语,害怕,现代这个世界要不妄语,这日子还能过得下去?做生意买卖,我要不妄语,还能赚钱?西方人讲的隐私权,个人还有秘密不能让人知道,那不妄语就做不到了。我在初学佛的时候,有些长者,年龄都大我二十以上的我那些长官们,看到我学佛,说佛家的十善五戒做不到,在这个世界上行不通。我那时候初学,他们都是长辈,我也不好说,只是点点头,听听他们说而已。想想是真难做到,但是如果你真正懂得戒律,你就不难做到。别人来问你,你细心去观察观察,他用意不善,可以不答,那不是妄语,佛教给我们用沈默来应付人。念佛的人还有一个妙诀,无论他来问什么,阿弥陀佛;他再问你,阿弥陀佛!很好。他问你,用的心是不善,你句句阿弥陀佛贯到他耳里面,善了,善极了,决定没有欺骗人的念头。
但是现代人要懂得,我不骗人,但是我要怎么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绝对没有伤害别人,方便妄语。佛在经上给我们举例子,菩萨打妄语。菩萨看到一个打猎的人,这个猎人追一只兔子,走到这三叉路口时,不知道兔子往哪里跑掉。正好菩萨从这边经过,他就问菩萨,你有没有看到刚才我追的兔子?菩萨说看到了。从哪里走了?这条,从那边走,相反的方向。这打妄语吗?对,方便妄语,救了两个人,救了兔子,也救了打猎的人。打猎的人杀兔子,他造杀业,两个都救了,善意的,帮助人的,不是害人的,这是方便法。所以佛法里面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戒律,佛法虽然是很严,条条戒都有开缘,在这个时候必须要开戒,要打妄语,救两个众生。如果要是说实话,这两个众生都受害,兔子会被猎人杀死,猎人来世会还债。你杀它、吃它,将来他来生要杀你,要吃你。《楞严经》上所说「人死为羊,羊死为人」,生生世世互相吞噉。菩萨不忍心看到这冤冤相报,把结给化开。那你就知道日常生活当中每条戒律活活泼泼的在用,不是死呆板的,很活泼,对我们日常生活只带来利益,决定没有伤害,而且带来的是真正的欢乐。这所谓佛法不离世间法,就是世间法里面加上戒定慧三学,世间法就变成佛法。
所以佛法有没有可以像现在文艺晚会这种欢乐的活动?有,你看这个地方说,「鼓乐娱佛及佛塔」,可以。所表演的,演出的,无论是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统统可以表演。这里面儒家的标准「思无邪」,佛法的标准是戒定慧,这里头也可以表演因果报应,让这些观众、听众接受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佛不舍弃这个方法。所以在中国民间,这诸位都知道,对佛菩萨、神明,有些节日用什么来表示他的敬意?唱戏、歌舞来庆祝,这在民间很普通,流行了几千年。古时候没有这么多学校,人民怎么样教好的?实在讲,就是用这种方式,社会教育。所以看看中国过去的这些戏曲,民间艺术,歌舞,它的内容总不外乎忠孝节义,善因善果,恶因恶报,总离不开这些。最终的结局总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用这个来教化人心。中国幅员这么大,人口这么多,绝大多数都是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的,现在所谓是文盲,但是他们受过教育,他不认识字,他受过教育,他懂得孝亲尊师,他真正能够做到五伦八德,他懂得因果报应。从哪里学来?都是从民间艺术、庙会里面学来的。孔庙里面学伦理道德,城隍庙里面学因果报应,佛寺里面学戒定慧三学,学菩萨六波罗蜜,四悉四摄。我们前面都读过,四悉檀,四摄法,四无量心。
在佛教里面学习,一般来讲,知识分子占多数。寺庙里面长年讲经,讲经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办班教学。多半在什么时候办班?在一年休闲的时候。休闲时间最长,从前是农业社会,秋收之后就准备过年,因为秋收到春耕是一个季节,这个季节是佛教里面办班教学最适当的一段时候,许多人多半是读书人,到寺庙去讨一个经单。这个讨经单就像现在我们办活动,去报名,住在寺庙里,住二、三个月,听一部经。实际上平常寺院里面讲经教学没有中断,多半是对出家众,或者是长年没有工作的。多半都是比较富有一点的人家,不愿意做工作,到寺院住个一、二年,听一、二年的经,这很多。还有就是退休的这些老人,对佛法有信仰,对儒道有基础的,他们非常乐意在寺庙里面长年读书、研习。所以寺庙里面不但可以学到佛,也能学到儒,也能学到道,统统都有人讲。
这是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我们在历史上看到代代都有人才出现?这些人才不是像现在大学研究所培养出来的,儒释道三家培养的。儒家有书院,道家有道观,佛教有寺院,确实他们来负责培养社会伦理道德,现在讲哲学、科学,这些人才。中国社会之衰,衰在近代的一百年到一百五十年,一百五十年前开始衰微,这一百年是真的衰,到今天是到了底谷。我们如果要真正有意把传统文化再复兴起来,这要靠人,要靠真正有志於道学的人,就是佛所说的,能持戒,能吃苦,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这才行。
圣人的言论,圣人的教学,就是这里讲的『美音称赞佛』。这个佛里面含义很深,很广,称赞佛性,称赞佛的德,称赞佛的能,称赞佛的相好。称赞的方式用得最普遍、最广泛的是讲经教学,这个方式是用得最广的,除这方式之外,用音乐,佛门里面的梵呗。《大藏经》里面,我看到有两册,很厚的两册,内容是什么?全是赞佛的歌曲、歌词。在从前是有谱的,现在谱失传,很可惜,词留下来了。还有变成剧本的,这都收在《大藏经》里面。《归元镜》,收在《藏经》里面,是昆曲,平剧剧本,舞台表演的,歌舞统统有。我们在敦煌壁画里面看到,释迦牟尼佛跟大众讲经说法,空中天女在散花,天女在表演唱歌跳舞来供养大众。小乘里面没有,大乘很多,用这些方式来赞佛。赞佛是让大家都觉悟,佛性,一切众生跟佛是共有的,没有差别,佛的德都是你自己本来有的,佛的能力、佛的相好你一样都不缺,用种种方法来提醒你。
所以我们现在讲爱,我头一个讲自爱,为什么?你自己不知道爱护自己,那个爱全是假的,你根本不懂得爱。自爱第一个是爱自己的佛性,爱自己的性德,我跟一切诸佛没有两样。他为什么成佛?他爱他的自性;我们为什么没有成佛?我们现在是爱烦恼,不爱自性。烦恼是跟自性完全相背的,背道而驰。你喜欢贪瞋痴慢,你喜欢五欲六尘,那就没有法子,这就是六道凡夫。佛菩萨爱性德,佛菩萨不喜欢五欲六尘、贪瞋痴慢,他这个东西统统都舍掉,那叫真正自爱。菩萨的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你看佛菩萨爱这些。相反的,布施相反的是悭贪,我们世间人喜欢悭贪,不喜欢布施;世间人喜欢作恶,不喜欢持戒;世间人喜欢瞋恚,喜欢嫉妒,不喜欢忍辱;喜欢懈怠,喜欢懒惰,不喜欢精进;喜欢散乱,不喜欢禅定;喜欢聪明,自以为聪明,不喜欢智慧,这就是凡圣不同的地方。简单说就是世间人不知道自爱,佛菩萨懂得自爱。自爱才会爱他,爱他才会把正法传授给他,以种种善巧方便,帮助他接受。帮助他,先帮助他明了,然后再帮助他接受,最后帮助他欢喜,终极目标帮助他证入,这叫真正爱他。佛法里面讲慈悲,真正慈悲。
我们今天知道佛法好,佛法殊胜,确实在这个世间,天上人间无与伦比。遗憾的是,真正如法修行的人太少,所以没有法子引起社会大众注意,更不可能引起社会大众的爱好,那从哪里做起?我们决不能希求佛菩萨再来,求不到的,佛菩萨不会来。那要怎样求法?求自己,自己知道之后,要懂得自爱,如教修行,就有感应。这我们要有信心,佛在经教里常讲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我一个人懂得、明白了,依教奉行,诸佛菩萨不会舍弃我,他要舍弃我的话,他打妄语,他说话就不算话。不舍一人,我一个人,虽然是一个人在干,佛菩萨也不舍弃,所以要有信心。我们跟诸佛菩萨有约,这个约的证明就是经教,跟佛菩萨有约。所以在四摄里面同事,我不说跟众生同事,我说的是跟佛同事、跟菩萨同事、跟圣人同事、跟贤人同事。在现前这个时代,不是这样的学习,你成就不了自己,自己成就之后才能成就别人,成就别人是自然,没有丝毫勉强在。
讲经教学,要记住世尊的风范,「只闻来学,不闻往教」。释迦牟尼佛在世,没有劝一个人来听经,不可以的;来都是自动来的,决定没有招生的,决定没有劝请的,没有,佛没有,佛永远谦虚,谦卑。你问他,我不行,我差得很远,不敢为人师。这都是教育,决定没有贡高我慢的念头。念头尚且没有,哪有这种行为?哪里会有这种态度?永远谦虚。怎样帮助大众来接受佛陀的教诲?那是学生的事情。学生也不能到处去劝人,不可以,学生只可以赞佛,赞叹佛,把佛怎么样教给我们,我们做出来,形象摆出来;你对人有礼貌、很谦虚,言语举止没有妄语,没有伤害别人,别人看到很欢喜向你请教。那向你请教,我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学来的,於是大家听到,都到那里去学了,是这么来的。所以用表演,演说,说就是赞叹,所有赞叹的这些歌词统统都是引导人、接引人来亲近佛陀,来学习佛法,他用这个方法招生,这很妙。
已经懂得的,讲经说法。寺院里有旗杆,旗杆悬幢,幢是讲经说法,大家一看,今天有教学,开班教学,他就来了。如果有聚会、法会,用幡。所以旗杆上看到挂什么,你就晓得今天有什么活动,欢喜法会的参加法会,欢喜听经的,你就来参加上课,佛用这个方法。不是不告诉大家,告诉大家,你愿意来,欢迎你;你不愿意来,一丝毫勉强都没有,这就是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不会带给你烦恼。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0三卷) 2007/8/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0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前面讲到舌清净光,后面两句因为时间到了,现在我们把它补出来:
【永除粗恶不善语。是故得成此光明。】
三业习气最重、最容易疏忽的是口业,所以佛在《无量寿经》里面讲三业清净,他把口业摆在第一,这个用意很深。我们看到大小乘的经论,世尊讲到三业,总是以身语意这个顺序来排列,我们也习惯,看得很多,突然在《无量寿经》上看到的,它的顺序不是这样排法,头一个是口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然后再「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我们就想到,佛为什么要把口业放在第一?实在讲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