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01-1880集-第1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喜欢说粗话,人家虽然接受你服务,可是对你害怕,那你这无畏布施就没有,你会叫人怕你,这不好。
寺院里面的工作,古时候分一百零八单,就是一百零八个项目。我们这个小道场没那么多的项目,一个大的丛林它有一百零八个项目,每个职位都是修三种布施。所以布施修得好,实在说,忉利天主都是在寺庙里面修积的福报,没有能够把自己灵性向上提升,没有出三界,没有脱离六道,就人天福报现前;小的福报在人间,大的福报人间没有,那在天上。我们看到这个世间人有享福的、得大富贵的,你就知道他前生修什么;有得贫贱的,他前生造的是什么因,这是属於因果教育。如果都能通达明了,无论自己在这一生当中所受的是欢乐还是忧虑,你都能够化解。知道是什么?知道这前世自己所修的因,这一生应当所得的果报。业因果报,丝毫不爽!
忉利天主『有象王』。象在古时代是富贵权力的象徵,家里面有象,象也为人服务,出门有乘象的;次一等的在家里养马,出门有马车。在从前这是富贵人家,一般平民都做不到的。平民家里能够养一头驴,出去有小驴,驴也可以拉车,小车,就算是不错。象多半是国王,国王乘骑才有象。「象王」,这个象王它知道天王要出去的时候,它是天王的乘骑。我们看到印度现在还有,帝王出门的时候,他那个象,象背上可以造一个小的像亭子一样,有盖,天王坐在里面。象走起来是稳稳当当,我们常讲四平八稳。它知道,不但它知道,它能变化,这象王能变化,它能变作三十二个头。三十二是表法的,表法有内外,内是表三十二相,外是表三十二应,像观世音菩萨在《普门品》里面所讲的三十二应,它都有表法的意思。
『一一六牙皆具足』。每个头都有六个牙齿,我们看到一般的象只有两个牙齿,六牙是象王,象中最名贵的,非常希有,人间真的是很少见;在忉利天,忉利天主他的象是六牙。我们在佛门里面看到骑大象的是普贤菩萨。文殊菩萨骑狮子,普贤菩萨骑大象,这个象是六牙象。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普贤菩萨所骑的这个象是大圣欢喜天的灵体,六牙象王;换句话说,他是天神。这个天神就是象王,所以他有神通,他能变化。六牙也是表法的意思,表法的意思很多,像代表六大,六大是地、水、火、风、空、识,这叫六大。最普遍的是代表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它表这个意思。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示,这在《华严经》上应该是用六因,成佛六个因。这六个因是什么?就是菩萨六个阶级,你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叫六个因。菩萨在因地,因地圆满了那就是果,果是妙觉,妙觉就是佛。在《华严》里面十信位的菩萨,这是在十法界里面,没有超越十法界,十住就超越十法界。十住,初住菩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天台大师所讲的「分证即佛」,他虽然没有圆满,但是分证。
我们学《华严》学到这个地方,可以说是很清楚、很明白,十信菩萨的初信位相当於小乘的初果须陀洹,这断烦恼的层次完全相同;也就是说,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圆教初信位跟须陀洹是相等的,但是智慧比须陀洹高得太多,须陀洹不能比,断烦恼是相等,智慧不一样。七信位的菩萨思惑断尽,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断尽了,就是见思烦恼统统断掉了,小乘的阿罗汉果,出离六道轮回。诸位要知道,见思烦恼断了,轮回就没有了,就是永嘉大师讲的「觉后空空无大千」。梦里明明有六趣,就有六道轮回,觉后空空无大千。在我们《华严》里面讲,他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著没有了。这一点,讲这个大家更容易懂。只要你还有执著,你就出不了六道。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要把娑婆世界的执著放下,娑婆世界里面一切人事物都不能执著,执著,不能往生,必须放下,阿弥陀佛才会来接引你。只要见到阿弥陀佛来接引就知道,放下了,真放下了;见不到阿弥陀佛来接引,没有别的原因,你没放下。所以这放下的工作要在平时做,不能到临终时候,临终的时候靠不住,应当平常就要学放下。放得愈多愈好,最好连分别也要淡薄,对於往生才有把握。起心动念那个太难,那确实不容易。起心动念没有了、分别执著没有了,那就成佛,在《华严经》上那就是圆教初住以上,不但六道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十法界的四圣法界就是娑婆世界里面的方便有余土,六道是凡圣同居土。释迦牟尼佛也有实报庄严土,不是没有,都有。常寂光土是不分,现在讲的是空间维次,那个不分,那个没有,完全没有。所以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如来的刹土,常寂光土是不分的,实报庄严土有分,里面还有差别,还有些不同,所以大同小异。
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才真正知道,修行修什么?千经万论、无量法门告诉我们一个总的原则、总的方法,就是放下,放下就是。为什么不肯放下?放下,心就清净,三昧就现前。不要放下很多,只要放下执著,执著放下,你心就定了,你情绪就稳定。心只要定了,佛在经上讲得很多,「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我们念佛人,我们要把心放在什么地方?要放在佛号上,心里面真有阿弥陀佛,这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肯定了,决定没有怀疑。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蕅益大师说得很好,那就成佛了。他自己常常跟别人说:我求生极乐世界不求高品位,只求下下品往生,我就很满足了。他是过来人。为什么下下品往生就满足?因为极乐世界是平等世界。三辈九品有没有?有。虽有,不重要,名义上是有,实际上是平等的。所以这个世界很特殊,十方诸佛刹土里面找不到另一个世界跟极乐世界一样,找不到,它是平等的,所以真正不可思议。求高品位往生有困难,为什么?你断烦恼不容易;这下下品往生不难,人人都做得到,只要把烦恼习气控制住,让它不要发作就成功了,这是人人都做得到。
尤其佛教给我们方法,念佛。这妄念控制不住,用佛号把妄念控制住,念念都是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其他的念头,这就对了。所以用一念控制一切的妄念,这个方法好极了,比修禅容易太多了。修禅不许有妄念,到最后祖师也是无可奈何,用变通的办法教大家参话头,参话头也是有一个妄念,就是用一个妄念打掉一切妄念。念佛跟参话头是一个道理,但是参话头没有佛力加持,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威神加持,这个好处就太大!诸位念念《弥陀经》、念念《无量寿经》就明白,念佛人决定得佛力加持。
但是我们很多念佛人得不到佛力加持,那是什么原因?原因是佛力加持你,你自己不知道,就这么个道理。我们有明显的感,佛是冥应,不是显应。到什么时候有显应?你真的只有一念,只有一念阿弥陀佛,其他念头都没有了,阿弥陀佛给你的应是明显的应,你自己知道。只有冥应没有显应,那就是说你的功力还不够,你念佛里面还夹杂著妄念,妄念虽然很少,不多,但是有,不是没有,道理在此地。只要是念佛的人,纵然杂念很多,佛还是加持你,冥冥当中加持你,这是肯定的。为什么?四十八愿是他的本愿,哪有不加持的道理!我们不能怀疑,怀疑是自己有障碍,让佛力加不上;不怀疑,坚定的信心、坚定的愿心,就得到佛力加持。
修善,特别是十善业道、菩萨的六波罗蜜、普贤菩萨的十愿,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一定要做。譬如第一句「礼敬诸佛」,现在有不少同学到汤池去看,听说回来之后,学了懂得礼敬,对人都能够九十度的行鞠躬礼,这礼敬诸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对任何一个人都要以真诚恭敬心向他行礼,这礼敬!礼敬的意思在哪里?礼敬是去除我们无量劫来贡高傲慢的烦恼。这个烦恼你不能说你没有,佛说了,人人都有。谁没有?菩萨没有。菩萨里面还有大菩萨、小菩萨,大菩萨连傲慢习气都没有,小菩萨贡高傲慢没有,还有习气。为什么说你有?佛讲这是无始无明烦恼。换句话说,这在大乘教里,实际上我们讲得很多,一念不觉,这个烦恼就生了,一念不觉而有无明。相宗说得好,无明不觉生三细相。三细相第一个是无明业相,业相就是动,我们讲的起心动念,这就迷了;从业相立刻就变成转相,转相是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你看这个四大烦恼,贪瞋痴慢,他就具足了,所以这叫俱生烦恼,不是学来的,你怎么会没有!
我们今天要转烦恼成菩提,要想回归到自性,这些烦恼怎么断法?要修礼敬、要修称赞,称赞别人,不要批评别人。断自己的烦恼习气不是为别的,真正修行人在任何场合,接受别人批评,不批评别人,你学这一点。普贤菩萨教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那个众生思想行为是错误的,不批评他,随顺,恒顺众生;那个人的思想言行是正确的、好的,好的怎么样?随喜。好的、善的,随喜功德;不善的,恒顺众生,为什么?业力牵著他。你要批评他,那你得要有智慧,你没有智慧,你批评他,他不接受,他跟你结冤仇,你不是自找麻烦吗?什么时候你有定功、有智慧,你看到他善根现前,这时候批评他,他能接受,他能改过自新,他能提升自己境界,这是应当要批评、要说他,就是教他;不能接受的时候不教,随他去,善根没有发现。善根发现才行,才能接受教诲;善根没有发现,他抗拒、他不服。这就是平常你要有能力察言观色,你看他善根是不是成熟?可不可以教他?用什么方法教他?这是菩萨的事情。我们没有到这个能力,没有这个功夫,想学菩萨,往往都学了反面,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所以要度别人,先度自己,「自己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这是佛在经上讲的,没有这个道理,要先度自己。先度自己要从不批评人著手,接受批评,不批评人。人家批评我们,我们想一想,他批评我,我是不是有毛病?有则改之,无则嘉勉,都用一个感恩的心、感谢的心待人。他提醒我,纵然我没有,提醒我不要犯这种过失;如果有,我们要改过自新,这个态度你说多么好!这个态度才真正叫修行。不能说人家批评我,批评错了,我没有,立刻就反驳,这不好,这不是求学的态度,更不是给大众做好榜样的态度。我们在古书里面看到,唐太宗接受人批评,批评是错误的,是对方的误会,唐太宗笑笑,也接受,绝不说是你说这错了,没有,很欢喜接受。这个人走了,旁边的人跟皇上说,他说这个话错误的。唐太宗说我知道。为什么不制裁他?唐太宗说不可以,如果我要是惩罚他,以后还有谁敢在我面前说真话?这大家就明白了。你看这是做一个好样子。所以这个帝王在历史上是英明的帝王,接受别人的批评,错了也不会怪你,也不会惩罚你。所以他有贞观之治,这得来是靠著德行得来的,不是权术,是德行的感召。
学佛,佛弟子是天人师,不但要给人间的人做最好的样子,还要给天人做最好的样子。人家对你错误的批评你都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