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01-1880集 >

第139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01-1880集-第139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01-188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释迦世尊当年给我们示现,十二年参学不得要领。这在菩提树下,真的放下了,把十二年参学的统统放下,也就是说,妄想分别执著全放下。这一放下,没想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从凡夫一下就超到妙觉位。如果他要不放下,分别执著都不放下,十二年所修的、所求学学得来的,佛法的名词叫什么?叫所知障。他修了很多东西,阿赖耶识落谢的种子,这些种子变成障碍,障碍什么?障碍他不能开悟,障碍他不能见性。它的作用绝不输给烦恼障。贪瞋痴慢是烦恼障,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统统是烦恼障,它障碍你不开悟,障碍你不能见性。佛说六道里的众生,这两大类的障碍。那我们今天要不要学?学可以,不是不可以,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学怎么样?别执著,不要用分别心、不要用执著心去学,那会开悟。你真正能懂得如来真实义,开经偈上这句话可不简单,「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句话重要。愿解如来真实义,你的烦恼轻一分,所知障淡一分,你就得一分如来真实义;你烦恼、所知淡两分,你就得两分如来真实义。如果烦恼障、所知障习气很浓,你学习佛经,不是佛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是你自己读这个经,自己想这什么意思,不是如来真实义,是你自己的意思,不能解决问题。这才知道放下多重要。
  印光大师讲「诚敬」,跟章嘉大师讲「放下」,是一个意思。真正看破放下,你的真诚心、恭敬心生起来,为什么?诚敬是性德,不是学来的。你露在外面,自然就是这样。你接引众生,跟六道里面凡夫不一样,为什么?你能知道这个人过去生生世世的状况,就是你把他看透了,你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度他,因为你障碍没有了。所以这种观机(观察人的根机),阿罗汉有这个能力,须陀洹就有了。须陀洹可以看人,过去生中三世、五世、十几世,这没有问题的,他看得到。你看这个经上告诉我们,阿罗汉能看五百世,那么须陀洹,在我们用这比例,应该五十世是没有问题,十分之一,阿罗汉十分之一的功力,这都不是世间人能做到的。
  所以不放下,不是真学佛。放下之后,你在生活、处事、待人、接物跟一般人完全不相同。我们近代看的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弘一大师,你看弘一大师,没有接触佛法之前,他是一个多么固执的人,对人对事要求之严格,真叫丝毫不苟。学佛之后,尤其到晚年,你就看他放下了,一点执著都没有。真的常生欢喜心,对人都是满面笑容,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一样不好。真的是我们想像当中,「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心量真的拓开。所以从一个人思想,言行举止,现在讲他真的开放,我们能看到他在佛法上得受用,得法喜充满,得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普贤菩萨所说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他的生活。
  普贤十愿,前面四个重要,「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除业障」。你看看弘一大师晚年是不是这样?礼敬诸佛,对任何人没有不恭敬。这个恭敬不是做样子的,出自於内心,真诚恭敬;造作恶业的众生,也真诚恭敬,决没有轻视他。他是个造业的罪人,没有。为什么?他本性本善,他本性本觉,他本来是佛,他现在还是佛。现在做错事情,他迷失了本性,本性并没有真的失掉,现在这个相是他本性变的。所以他没有一丝毫差等,对佛如何恭敬,对他如何恭敬;对父母怎么恭敬,对外人也这么恭敬。这个意思比儒讲得深,儒家讲的有等次,他父母排在第一,佛法不是的,佛法是平等的。
  称赞如来。这要注意,开口说话,赞叹人家的长处,人家的缺点一句话不提,这个人是菩萨,这个人是佛。如果一开口,批评这个,批评那个,这人是凡夫。这个人学佛没有入门,什么也没学到。真学到了,决定不会批评人。为什么?他性德用事,他不是烦恼。会批评人,还是在妄想分别执著里头,他一分都没有除掉。所以中国古时候有一句谚语话很有道理,「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你看这个人是正人君子还是小人?你看他一开口说话就知道。一开口就随便批评人,我们心里晓得这是儒家所谓的小人。对小人,敬而远之。恭敬决定不减,远是什么?不能听他的,他的见解不一定是正确的。
  所以佛菩萨从来不批评人的;在中国圣贤君子不批评人,他们境界虽然没这么高,他有修养,他懂因果。所谓是「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是因果。批评人,毁谤人,讽刺人,这造口业。那个人听到,那个人跟你一样,程度是一样的,他会怀恨在心,那你们这怨就这么结下来。这一生当中你比他强,他不能报复你;来生来世,他要比你强,他就欺负你,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是在六道里头「因果不空」。这世间圣贤懂得,就是人生在世,只能化解怨结,不跟人结怨。这是世间圣贤,都不肯干这傻事。不要以为我们批评人,好像自己很高明,真正有学问、有德行的人,他笑笑,他也不批评你。所以真正是佛弟子,决定遵守普贤菩萨,称赞如来。你看他是用「如来」,他不用「诸佛」,诸佛是从形相上说的,如来是从性上讲的,他所作所为跟性德相应,善事,这要赞叹;所作所为与性德不相应,不说话,不批评,不赞叹,这要知道。
  父母教导儿女,老师教导学生,儿女、学生成年了,他不是童子,成年了。成年在中国古礼上,男子二十岁,女子十六岁。那个教导不能在大众面前,要给他留面子,没有人的地方教训他。老师教导学生,一定叫到房间里,没有第三者在的时候,教导他,学生感恩。当众他有什么过失也不说,不当众人、大庭广众之下教训人。大庭广众之下教训人,最容易结冤仇。纵然是你的下属,不敢反驳你,仇恨记在心上。
  这个道理,在中国历史上,从前李老师常常跟我们讲郭子仪。当时朝廷里有个小官,名字我一下忘记了,在历史上查得到。这个小官有天来拜访他,他的级别像现在大概处长的阶级,郭子仪是封王,汾阳王,地位非常高。他来拜访,郭子仪是穿著大礼服来接见他。家里人都奇怪,多少大官大将来访问你,你都很随便,这么一个小人物来,你为什么要用这么隆重的礼节来对他?他走了之后,郭子仪告诉他:这个人不能得罪,如果他将来要得志的话,他会记仇,他会一个一个报复。这郭子仪很厉害,他能看人,不可以得罪,跟别人不一样。以后果然这个人做了宰相,确实跟他有过节的人,没有一个能逃过,都被他整掉。他对郭子仪很尊敬,因为郭子仪向来都对他尊敬。这是李老师常常用这个故事来提醒我们。所以历史上有很多高官,到最后都不能够保持善终,不是没有原因。都能像郭子仪这么小心谨慎,哪有问题。郭子仪不但自己晚年很好,子孙都很好,这是在中国做武官的人有这么好的下场,太少太少了,武官是杀业太重。这是难得真有学问、有德行,不跟人结怨。在古时候读书人警觉心比较高,现在人不读圣贤书,你要认真反省一下,像《地藏经》上所说的,你哪一天不得罪人?你哪一天不跟人计较?想到这个地方就太可怕!所以现在的灾难,全球性的。灾难现前,有许多的果报现前,天灾人祸从哪里来的?从不善业变现出来的。不善业是自己造的,是大众的共业。大众共业,我们自己无可奈何,但是要知道共业里有别业,有不共业,好好修自己,这是高度智慧,这是大德大能。
  依靠大乘的教诲,连英国汤恩比博士都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要靠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对於一般大众,我对於他这句话的解读,儒依《弟子规》,佛依十善业,最低限度。能依《大方广佛华严经》,那是希有因缘。这过去生中,没有大福报,你怎么会遇得到!真正是古大德所说,「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我们遇到了。这是过去生中确实多善根、多福德,才有缘分遇到。遇到要信要解,不信不解,遇到也等於没有遇到,那非常可惜。能遇到,能理解,依教奉行,你以这个福德,说老实话,多少罗汉、菩萨都以羡慕的眼光来看你。
  这遍一切毛孔中都是圆遍,「故皆全身显现」。这个全身就是全性,圆满的佛性,圆满的法性。底下讲得好,底下就说出来,第四「以是法界身故」,这里说出来。法身本有,是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了,有没有真的障碍法界身?没有,也没有障碍自性,但是这种障碍要是不除掉,它起作用,起什么作用?你见不到法身,法身就在面前,你见不到;你见不到法性,你生活在哪里?你生活在妄想分别执著里面,这就错了。放下的人,他生活在法性、法界身中,不一样。
  说到这个地方,放下重要,为什么放不下?没有看破。什么叫没有看破?事实真相没有搞清楚,总是在想,怎么想都想不通,他不知道不想就通。他告诉我,不想,不想也不通。我不想,我也不知道;我想也不知道,有时候想好像比不想还好一点。这都是错觉。想,错得更多,想是什么?是妄想,不想是无明,所以都不起作用。无明要什么时候破?无明要不起心、不动念,无明才破,这很困难的事情。那真的学佛,做佛的好学生,只有依教奉行,我们先把执著放下,再把分别放下,妄想什么时候放?妄想到四圣法界时放下,在凡夫这个境界里面,希望这妄想愈来愈轻,这就好。怎么轻法?那就要学寂用,怎么学寂?净宗法门就是一句佛号,我们把心安住在「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除这一念之外,不再有第二念,用这个方法,帮助自己放下妄想分别执著。
  那有人说,你这句佛号是不是妄想分别执著?是的。这句妄想分别执著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凡圣同居土,可以!蕅益大师胃口很小,你看在他的注疏里面他常讲,我只要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很满足了,这正确的。心里面是想下下品往生,而实际上那品位太高。为什么说太高?因为他妄想分别执著是非常非常少,就那么一点点,他带的这个业带得少,带得少,品位就高。一般人还要争取,我要高品位去往生,那他的妄想就多。换句话说,一般人念佛的心没有他清净。他只有这一念阿弥陀佛,除这一念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你就想想他的功夫,不是一般人能够跟他相比的。
  所以「不异不分」。不异是没有两样,不分就像我们现在这频道上播出去的电讯,无论在哪个地方,你只要有这些接收的机器,马上就能收到,不异不分。「恒在此,常在彼,无有前后」,我们在这个摄影棚里讲经,恒在此,天天在这讲。昨天刘富台到这边来看我,我们很多年没见面,大概也有十年了。他在美国加州,同时间,他在网路上可以收看我们卫星,你看恒在此,常在彼。他天天收看,他看网路、看卫星。我们现在这个网路全世界都能看到,卫星就更方便。科技进步很快速,在我想像当中,三年之后,这宽频网路肯定会代替卫星。卫星成本太高,这个东西成本低,效果不亚於卫星,所以这讯息是愈来愈方便。将来接收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