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注-宋-苏辙-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常无名章第三十二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朴,性也。道常无名,则性亦不可名矣。故其为物,舒之无所不在,而敛之不盈毫末,此所以虽小而不可臣也。故匹夫之贱守之,则尘垢枇糠足以陶铸尧舜;而侯王之尊不能守,则万物不宾矣。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冲气升降,相合为一,而降甘露,胞然被于万物,无不均遍。圣人体至道以应诸有,亦露之无不及者,此所以能宾万物也。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圣人散朴为器,因器制名,岂其徇名而忘朴、逐末而丧本哉?盖亦知复于性,是以乘万变而不殆也。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江海,水之锺也。川谷,水之分也。道,万物之宗也。万物,道之末也。皆水也,故川谷归其所锺;皆道也,故万物宾其所宗。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分别为知,蔽尽为明。分别之心未除,故止于知人而不能自知。蔽尽则无复分别,故能自知,而又可以及人也。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力能及人而不能及我,能克己复性则非力之所及,故可谓强矣。
知足者富。
知足者所遇而足,则未尝不富矣。虽有天下而常挟不足之心以处之,则是终身不能富也。
强行者有志。
不与物争而自强不息,物莫能夺其志也。
不失其所者久。
物变无穷,而心未尝失,则久矣。
死而不亡者寿。
死生之变亦大矣;而其性湛然不亡,此古之至人能不生不死者也。
大道泛兮章第三十四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泛兮无可无不可,故左右上下周旋无不至也。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世有生物而不辞者,秘将名之以为己有。世有避物而不有者,必将辞物而不生。生而不辞,成而不有者,唯道而已。
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之不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而有为大之心,则小矣。
执大象章第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
道非有无,故谓之大象。苟其昭然有形,则有同有异。同者好之,异者恶之。好之则来,恶之则去,不足以使天下皆往矣。
往而不害,安平泰。
有好有恶,则有所利有所害;好恶既尽,则其于万物皆无害矣。故至者无不安,无不平,无不泰。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作乐设饵,以待来者,岂不足以止过客哉。然而乐阕饵尽,彼将拾之而去。若夫执大象以待天下,天下不知好之,又况得而恶之乎?虽无臭味形色声音以悦人,而其用不可尽矣。
将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未尝与之而遽夺,则势有所不极,理有所不足。势不极则取之难,理不足则物不服,然此几于用智也,与管仲、孙武何异?圣人之与世俗,其迹固有相似者也。圣人乘理,而世俗用智,乘理如医药巧于应病,用智如商贾巧于射利。
柔胜刚,弱胜强。
圣人知刚强之不足恃,故以柔弱自处。天下之刚强,方相倾相轧,而吾独柔弱以待之,及其大者伤,小者死,而吾以不校坐待其毙,此所谓胜也。虽然,圣人岂有意为此以胜物哉,知势之自然而居其自然耳。
鱼不可以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鱼之为物,非有爪牙之利足以胜物也,然方其托于深渊,虽强有力者,莫能执之。及其脱渊而陆,则蠢然一物耳,何能为哉?圣人居于柔弱,而刚强者莫能伤,非徒莫能伤也,又将以前制其后#3,此不亦天下之利器也哉?鱼惟脱于渊,然后人得制之。圣人惟处于柔弱而不厌,故终能服天下,此岂与众人共之者哉?
道常无为章第三十七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所不为而无为之之意耳。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圣人以无为化物,万物化之,始于无为而渐至于作,譬如婴儿之长,人伪日起。故三代之衰,人情之变,日以益甚,方其欲作,而上之人与天下皆靡,故其变至有不可胜言者。苟其方作而不为之动,终以无名之朴镇之,庶几可得而止也。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圣人中无抱朴之念,外无抱朴之述,故朴全而用大。苟欲朴之心尚存于胸中,则失之远矣。
道德真经注卷之二竟
#1其所:原本作『真所』,据宝颜本改。
#2亦大矣:原本作『益大矣』,据宝颜本改。
#3以前制其后:啊前一原作啊『全』,据宝颜本改。
道德真经注卷之三
眉山苏辙注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圣人纵心所欲不逾矩,非有意于德而德自足。其下知德之贵,勉强以求不失,盖仅自完耳,而何德之有?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无为而有以为之,则犹有为也。唯无为而无以为之者,可谓无为矣。其下非为不成,然犹有以为之,非徒作而无卫者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仁义皆不免于为之矣,其所以异者,仁以无以为为胜,义以有以为为功耳。德有上下,而仁义有上无下,何也?下德在仁义之间,而仁义之下者,不足复言故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自德以降而至于礼,圣人之所以齐民者,极矣。故为之而不应,则至于攘臂而强之;强之而又不应,于是刑罚兴而甲兵起,则徒作而无衍矣。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1,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忠信而无礼,则忠信不见,礼立而忠信之美发越于外。君臣父子之间,夫妇朋友之际,其外桌然,而其中无余矣。故顺之则治,违之则乱,治乱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发,故日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圣人玄览万物,是非得失,毕陈于前,如鉴之照形,无所不见,而孰为前后?世人视止于目,听止于耳,思止于心,冥行于万物之间,役智以求识,而偶有见焉,虽自以为明,而不知至愚之自是始也。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世之鄙夫,乐其有得于下而忘其上,故喜薄而遗厚,采华而弃实,非大丈夫,孰能去彼取此?
昔之得-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一,道也。物之所以得为物者,皆道也。天下之人,见物而忘道。天知其清而已,地知其宁而已,神知其灵而已,谷知其盈而已,万物知其生而已,侯王知其为天下贞而已。不知其所以得此者,皆道存焉耳。
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致之言极也。天不得一未遽裂也,地不得一未遽发也,神不得一未遽歇也,谷不得一未遽竭也,万物不得一未遽灭也,侯王不得一未遽蹶也,然其极必至于此耳。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天地之大,侯王之贵,皆一之政。夫一果何物也?视之不见,执之不得,则亦天下之至微也,此所谓贱且下也。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
昔之为此称者,亦举其本而遗其末耳。
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轮、辐、盖、秒、衡、轭、毂、轿会而为车,物物可数,而车不可数,然后知无有之为车,所谓无之以为用者也。然则天地将以大为天地耶?侯王将以贵为侯王耶?大与贵之中有一存焉,此其所以为天地侯王者,而或莫知之耳。故一处贵而非贵,处贱而非贱。非若玉之碌碌,贵而不能贱;石之落落,贱而不能贵也。
反者道之动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
复性则静矣,然其寂然不动,感而遂
通天下之故,则动之所自起也。
弱者道之用。
道无形无声,天下之弱者莫如道,然而天下之至强莫加焉,此其所以能用万物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世不知静之为动,弱之为强,故告之以物之所自生者。盖天下之物,闻有以母制子,而未闻有以子制母者也。
上士闻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非形,不可见。非声,不可闻。不先知万物之妄,廓然无蔽,卓然有见,未免于不信也。故下士闻道,以为荒唐谬悠而笑之。中士闻道,与之存亡出没而疑之。惟了然见之者,然后勤行服膺而不怠。孔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斯所谓上士也哉。
建言有之:
建,立也。古之立言者有是说,而老子取之下之所陈者是也。
明道若昧,
无所不照,而非察也。
进道若退,
若止不行,而天下之速者莫之或先也。
夷道若类,
或夷或类,所至则平,而未尝削也。
上德若谷,
上德不德,如谷之虚也。
大白若辱,
使白而不受污,此则不洁不屑之士,而非圣人也。
广德若不足,
广大而不可复加,则止于此而已,非广也。
建德若偷,
因物之自然而无所立者,外若偷惰,而实建也。
质真若渝,
体性抱神,随物变化,而不失其真者,外若渝也。
大方无隅,
全其大方,不小立圭角也。
大器晚成,
器大,不可近用也。
大音希声,
非耳之所得闻也。
大象无形,
非目之所得见也。
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
道之所遇,无所不见,凡此十二者,皆道之见于事者也。而道之大全则隐于无名,惟其所遇,推其有余以贷不足,物之赖之以成者如此。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夫道非一非二,及其与物为偶,道一而物不一,故以一名道,然而道则非一也。一与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是以往,而万物生。虽有万不同,而莫不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者,盖物生于三,而三生于一,理之自然也。
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世之人不知万物之所自生,莫不贱寡小而贵众大。然王公之尊,而自称孤寡不谷,古之达者,盖已知之矣。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亦我义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世以柔弱为损,强梁为益,不知其非也。故将使天下之教者,皆以此教之日:不见强梁者之不得其死乎?强梁,妄之极也。人知强梁之不免于死,则知妄之不可为;知妄之不可为,而后可与语道矣。故日吾将以为教父。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问,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以坚御坚,不折则碎;以柔御坚,柔亦不糜,坚亦不病。求之于物,则水是也。以有入有,捍不相受;以无入有,无未尝劳,有未尝觉。求之于物,则鬼神是也。是以圣人唯能无为,故能役使众强,出入群有。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名与身章第四十四
名与身执亲?身与货孰多?
先身而后名,贵身而贱货,犹未为忘我也。夫忘我者,身且不有,而况于名与货乎?然贵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