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央视名嘴学口才-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声情并茂。
真诚的态度能唤起人们的信任,加深了解,增进友谊;虚情假意、装腔作势、夸夸其谈和外交辞令都会使人生厌,从而可能失去与对方交往的机会。一个有交际魅力的人,他的目光应该是坦然的、亲切的、有神的。
与此同时,还要对谈话的内容作出积极反应,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通过点头、微笑、手势、神情、体态等方式表露出来。
与人谈话时面带微笑会使对方感到你与他交流是十分高兴的,这无疑也会使对方在心理上感到轻松,进一步增进交谈的融洽气氛。当然,笑也需要掌握分寸,区分时间、地点与谈话内容,否则可能会成为一种失礼的行为。
4?说话要有节制。
交谈是双方的事,一个男人打开话匣子,信马由缰、海阔天空,包揽了所有的谈话时间,非常令人厌恶和不耐烦,假如一个女人这样的话也会让人无法容忍。
所以,在谈话时要有节制,不能令人生厌,因为说话既可能表现出你的开朗、诚恳,也可能表现出你缺乏自制力和虚伪。你的沉默也是一种交际语言,有时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你能够灵活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有希望成为社交活动的中心人物,人们也会被你的独特个性所吸引。
■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所谓比较优势,是说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对于一个人来说,所谓的比较优势就是,你干一件自己喜欢又有优势的事情需要花费的成本比你干一件自己不喜欢又没有优势的事情的成本要低,而且还容易出成绩,那你的比较优势就体现在你喜欢的那件事情上。
简单地说,一个人应该干自己喜欢而且能干好的事情,不要去干那些发挥不了自己长处的事情。比如,在提高口才上,有的人希望自己能够像白岩松一样睿智思辨,像崔永元一样机智幽默,像杨澜一样自信优雅,事实上,很多时候,这样的希望是一种奢求。一个人必须立足于自身,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培养出自己的口才特点,而不是鹦鹉学舌。
著名主持人杨澜在中央电视台主持《正大综艺》最火的时候,选择去美国求学。这样的选择让很多人不解,觉得她放弃已经打拼出的一片天地太可惜了,而她的回答则是:
“我觉得我不擅长做综艺节目。我既不会唱歌,也不会跳舞,更不会演小品。只有一次和赵忠祥老师合作演魔术,叫什么大变活人,还没走出去呢,就让别人认出来了。魔术的效果一点没有。所以我想,我真是没有什么艺术天才,我还是老老实实做自己能做好的事。”“作为记者和访谈节目的主持人,我也许还有一个比较优势,就是容易和别人交流。在与人交流时,你对对方是否有兴趣,对方是完全可以察觉的。你的一举一动、你的眼神都在建立一个气场,所以我能建立这样一个气场,就适合做访谈节目。”
找到了自己的比较优势,就要保持并将这种优势加以发展。杨澜的做法是:“也许从小受家庭影响,我还比较喜欢读书,还有学习的能力。所以日后开始做访谈节目,每次我都是坚持尽可能多阅读相关的资料,看所有的东西。按别人的说法:这很笨,主持人就是靠口才好,现场反应快就行了。我恰恰认为不是这样。拿我做访谈节目来说,你事先准备的程度和你做出的节目的效果完全是成正比的。”
这也是她的访谈透着浓浓文化气息和与时代特征紧密联系的原因。就像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遇到困境和挫折一样,杨澜能够走到今天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她认为,每一个成功是困境的开始,人要想着怎样度过困境。人要想做独特的自己,就不要太容易受伤,脸皮要厚点。她说:
“有时候,人并不喜欢自己工作的环境,环境给人相当大的压迫感,这时候,你一方面要寻求突破,另一方面,你心里要清楚你要什么。”
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你才能有明确的方向和清晰的目标,也才能使自己的努力一点点变成现实的进步。所以,她不会怕犯错,因为只有不断地犯错才能找到更好的办法,才能避免以后犯错。她在一次访谈节目中,对年轻人发出了这样的寄语:
“年轻的时候你最大的财富,不是你的青春,不是你的美貌,也不是你有充沛的精力,而是你有犯错误的机会。如果你在年轻的时候都不能够追随自己的梦想,为自己认为值得干的事情冒一次风险,哪怕是犯一次错误的话,那青春是多么苍白!”
由此看来,杨澜从离开央视闯荡,到单枪匹马创办阳光传媒,从因听了父亲的一句话跑去啃英语,到做“妈妈”主持人,所有这些,与其说是错误,不如说是敢作敢为,是一种冒险,更是创造机会。
面对别人“你为什么能采访各国总统等大人物”的提问,杨澜的回答善意而真诚,她说:
“你要相信积累,首先你要让你的报道稍微有点不同,就那么一点不同,或许后面的情形就不一样了。比如说今天采访区长,你做得有点不同,改天就让你去采访市长,又有点不同,就让你去采访省长……我刚开始做采访时,约一个证监会主席也是托很多人才约到,还要出场费,心里很郁闷。做了三四年后,节目做得好,底气足了,别人也争相来上我的节目。我不管什么采访,所有功课都自己来消化,你要相信积累的力量。还有,就是诚意、善意的力量。在你能力范围内,善意友善地对别人,善意友善就像空气一样是会流通的,到时会有正面的能量还给你。有一种力量叫爱,当你能为别人寻找自我、表达自我提供帮助时,你的价值也会得到体现。人要学会自己成长,把成长作为人生目标去完成,你就离成功不远了。”
杨澜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她才能被称之为成功女性。由此可见,任何的成功都不是轻易就能得到的,都需要不断地努力和积累,不断地从中得到锻炼和成长,才能不断地进步,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以,才有她“辛辛苦苦,过舒服日子;舒舒服服,过辛苦日子”的感叹。
杨澜的这句话听起来颇有唯物主义辩证法的魅力。她自身的经历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也给那些梦想成功者以启迪。并且,她曾引用歌德说过的“每个人都想成功,但没想到成长”的话说,成功其实是向某个目标前进的过程,是在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成功在人生当中只有一两个点,它是外在,由别人去评论;而成长是个持续的过程,是内在,在内心愉悦存在。说起成功,每个人都担心失去,而成长是自己的,虽缓慢成长,但却充满自信。”
从杨澜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人是怎样成功的。很多人都羡慕杨澜的口才好,却不知这背后是辛苦的打拼和不断的积累。我们也都知道口才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但是如果一开始就没有找到自己在口才方面的比较优势,那努力就像失去方向的风帆,虽然鼓起来了,却不是自己想要到达的方向。
我们能从杨澜的主持中听出她的学识和主见,即便是在外力的要求下,她也坚持了自己的方向,对自己该保持和追求什么是心中有底而不为所动的,不会轻易去变更初衷的,不会放弃追求而咿咿哇哇地去迎合的。她的大气、庄重、朴实、自然和亲切的口才是不断学习和积累的结果,也是自我坚持的结果。所以,对想拥有良好口才的人来说,找对方向,坚持才能有所突破。
第十章 水均益——沉稳冷静的精妙分析
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对他的评价是:他带着《焦点访谈》的干练精辟,带着《高端访问》的机敏、睿智,带着他特有的深刻思想和独到的见解,遍访国家元首和各国政要,向世界展示着中国记者的风采。当战火纷飞时,他更以火一样的激情投身战场,以兵一样的坚毅走向危险。他怀揣着新闻理想,以自己的胆量和智慧捍卫了“中国记者”这个神圣的称号。他就是那个“说英语不用动脑子”的名人圈子里的“交际家”。
■名人圈子里的“交际家”
交际,指的就是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往来接触。简单地说,就是和别人打交道。而友善的言行、得体的举止、优雅的风度,这些都是走进他人心灵的通行证。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如果不能打动对方的心,那交往是失败的。而在交际中,语言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交际场合游刃有余的人,在口才方面都是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的。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水均益被称为“名人圈子里的‘交际家’”。因为他采访的人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政治人物,比如联合国秘书长、美国总统、欧盟主席等,还包括一些取得非凡成就或者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比如基辛格、索罗斯等。他采访过的这100多位外国政要和世界知名人士,每一个都是呼风唤雨的人物,和他们打交道,没有真本事是办不到的。
水均益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当有人问他“怎样当一名合格记者”时,他颇有感触地说:
“十几年下来,我体会最深的一点是,一名记者首先要是一个善于待人接物的活泛人。用南方人的话说,就是要‘灵光’。作为一名记者,如果不会和人打交道,不会说话,不会办事,不会察言观色,不会结交朋友,那这个记者恐怕麻烦就大了。”
这是作为一名记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但要想做出大的成绩,这些基本的素质显然还不够。还需要一些特别的素质,水均益之所以能够成为“名人圈子里的‘交际家’”,正是因为具备了一些特别的素质。
水均益生长在一个真正的教授之家,学问之家:祖父是教授,原民国政府西北教育总署署长;伯父是留美博士、教授;父亲是兰州大学外语系俄语教授;三叔、四叔、姑母也都是教授……生长在这样的家族之中,水均益得天独厚,从小广猎知识,加上天资聪敏,博闻熟记以及能说会道的教师遗传基因作用,奠定了水均益良好的口才表达能力。
而水均益在新华社的近10年国际部记者的工作,使他大开了眼界,大长了见识。特别是中东海湾战争期间,身为新华社中东总分社的记者,水均益目睹了20世纪末最大的现代化高科技战争场面。正因为有此独特而丰富的经历,才使得水均益无论是采访还是端坐于演播室里主持节目,都另有一种综观世界风云后独有的沉稳与大气!
水均益的文采和口才在很多节目和场合中都得到很好的展现,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尖锐,有棱有角。
为了采访基辛格,水均益在采访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深知,对基辛格这样的来自美国的睿智型人物,在采访提问中,如果不能适时适度,一针见血,他是不会当回事的。为此,水均益设计了三个问题:
“您认为:中美两国是朋友还是敌人?”
“美国人习惯当国际警察。作为研究国际问题的专家您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