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跟央视名嘴学口才 >

第2章

跟央视名嘴学口才-第2章

小说: 跟央视名嘴学口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铁农:我们经常看你去采访别的人,但是你很少看我接受别人的采访,所以要说神秘的话,我对你来说还稍微神秘一点,你对我来说已经不神秘了。



  崔永元:现在我特别放松,我就想跟您聊家常,我就想问问您那个名字是谁起的?

  周铁农:名字肯定是老人起的,或者是父亲,或者是母亲,但是我这个名字起得稍微有点特殊,是我外祖父给起的。

  崔永元:有什么含义吗?

  周铁农:含义嘛,当时我生在1938年,那个时候中国的传统思想就是重农轻商,就是以农为本,所以他可能是希望我将来能够和农业有点关系吧,做个农民。

  崔永元:觉得这是最踏实的职业是吧?

  周铁农:那个时候如果家里头没有点田,在农村没有个根的话,不管干什么都是觉得没有根基的。

  聊家常式的开头,一下子就卸掉了两个人心里的紧张和负担,也使观众能够以平和、轻松的心态来面对这件事情。单从文字来看,我们看不出这是对一位高级官员的采访,倒像是两个初次见面的人之间的熟络交谈。

  在采访时任湖北省副省长的刘友凡时,他们有这样的对话:

  崔永元:刚才咱们在化妆室里是第一次见面,咱们两个都被化妆师给化了一下,现在咱们两个人都特别精神。

  刘友凡:我感到很满意,形象这么简单地扫描了一下,感觉真是好多了。

  崔永元:好多了,增色多了。刚才也看到了您不化妆的时候,说句心里话,没现在这么白。

  刘友凡:没这么白。搞农业,一天到晚就是野外作业,白不起来。

  崔永元:那能不能这样说,凡是比较白的省长就是不下基层的?

  刘友凡:不是这样,那是他的基因好。

  崔永元:就是有的人怎么晒也不黑是吧?

  刘友凡:也不黑。

  崔永元:您在农村生活的时候是什么年代的事情?

  刘友凡:我是生在农村,老三届,上山下乡,当了三年农民,后来工作之后,主要是跟农民接触。

  崔永元:您能不能给我们举个例子,说说当时农村的穷,有多穷?

  刘友凡:知识青年下乡,那个时候都是18岁、19岁,应该说年轻体棒,一天10个工分,到分配的时候,不到四毛钱,就是这样。

  崔永元:不到四毛钱,那就是最多的了。

  刘友凡:那就是最多的了,所以我当时想,“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这首词原来在课堂上学的感觉和我们到田间的感觉不一样,农民真是艰辛。

  崔永元:包括最经常听的,比如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那时候都能有特真切的感受。

  刘友凡:你只有在田间劳动,和农民犁耙声响在一起的时候,你才有那种感觉。

  崔永元: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了对农民的感情。

  完全没有客套式的开场,很自然地从化妆开始,让嘉宾始料不及,也让观众始料不及,但这样的效果就是让大家都能彻底放松下来,就像闲聊天一样。当然,这样的开场白有着独到之处,因为前面肤色的黑白和后面下没下基层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在轻松中感受到了真实的沉重。



  在采访时任青海省省长的宋秀岩时,他采取的开头是这样的:

  崔永元:您好。见到您我特别高兴,我不知道您见到我是什么心情?

  宋秀岩:终于见到真人了。

  崔永元:但是我听说好像您不是特别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是不喜欢接受采访呢,还是烦我?

  宋秀岩:其实挺喜欢你的,如果你要到青海去,我会非常高兴地和你聊天,你想聊多长时间就聊多长时间,但是我不想在这个场合和你聊天。

  崔永元:这有什么不一样吗?我觉得是一样的。

  宋秀岩:当然不一样了。在这个场合和你聊天总有一种好像要宣传自己的感觉,所以我不愿意,其实我非常想低调地做人,公开地做事。

  崔永元:您在省里开这样会的时候,也是面带微笑吗?我知道女同志发起脾气来更吓人。

  宋秀岩:这个我说自己好像有嫌疑。

  崔永元:您会不会着急?

  宋秀岩:其实也会着急,有的时候急得吃不下睡不香,但是我多数情况下,给人的感觉还是比较高兴的,因为我觉得青海确实有很多困难,但是愁眉苦脸也得面对这些困难,如果说用一种非常放松的心理,用一种非常愉悦的心情去面对困难,我觉得可能更有益于困难的解决、克服。

  崔永元:省长今天晚上您在这儿接受我们访问,是不是就像上了一天班那么累?

  宋秀岩:不会,因为大家给我提了很多很好的建议,然后我从建议又联想到应该怎么样进一步去改进政府的工作,去完善发展思路,我觉得一点都不累,而且我觉得时间过得很快。

  崔永元:咱们现在下班了,您回到家里,能有时间做饭吗?

  宋秀岩:民以食为天嘛,不做饭吃什么呀?

  崔永元:您拿手的菜是什么?

  宋秀岩:你如果说要问我有什么拿手菜,我欢迎你到青海去,我给你做两道你就知道了。

  崔永元:我一定去,就因为这个拿手菜我也一定要去。

  宋秀岩:现在保密。

  这样的开头是有针对性的,虽然如同两个久慕对方大名的人见到对方真容的激动,但是轻松地聊日常生活,让对方感到轻松自在的同时,也向观众传达这样一个信息——虽然是省长,但是也和普通人一样,上班会累、会发火,回家还得自己做饭,还有拿手菜,一下子就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由以上的三个片段我们可以看出,崔永元的平民化语言就是聊家常,在这种轻松的闲聊中将话题导入正题。这样的闲聊让人觉得亲切随和,尤为重要的是,闲聊可以保持沟通过程的有效性,同时,闲聊中的表情动作以及姿势都能传递一些心理信息给对方,让对方觉得你是一个亲切与可信赖的人。




  当然,闲聊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技巧同样不可忽视。

  巧妙地提问。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善于提问的人总能激发对方的谈话兴趣。就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双方的距离会越来越近。

  准确地提问。提问时要用词准确,言简意赅。如果问题本身含糊不清,那么对方的答案也不知所云。你也就得不到你想要的资讯,而对方也会因为与你话不投机,而终止谈话。

  寻找共同点。找出自己与对方在观念、阅历、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共同点,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鼓励对方说。给别人说话的机会,并鼓励他谈下去。比如可以把对方讲过的几处关键的词、句、观点再重复一遍给对方听,并询问是不是准确。当对方觉得你对他的话很感兴趣时,就会产生继续说下去的兴趣。

  在闲聊中提问为什么很重要?因为你可以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但是,还有一个原则绝不能忽视:即要想赢得对方的好感,一定要多听,多赞同。

  ■巧妙打断别人的抹缝儿功夫

  跑题是人们交流中常出现的问题,也是必须要避免的问题。跑题了,就要把对方的思路及时拉回到主题上来,那就势必要打断对方的谈话。但是,生硬地打断显然会破坏谈话的气氛,也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导致谈话终止。因此,巧妙地打断对方就显得非常重要。

  那么,怎么才算是巧妙地打断呢?就是要做到不留痕迹地打断对方,就是既要让对方感觉到自己偏离了主题,但又不让对方感到难堪,巧妙地让对方停下来。

  著名主持人崔永元是谈话方面的高手,面对众多的观众,他在打断嘉宾的谈话时做得非常艺术,丝毫不留痕迹,同时还能很好地让话题继续下去。

  如在《广告知多少》中,介绍嘉宾李盾时,问他广告多了还是少了?李盾一口气罗列了很多广告无处不在的例子,崔永元友好地打断了他说:“李先生的诉苦大会如果我要不及时打断,今天大家就要在这里久坐了。”李先生立刻明白了主持人的意图,以简短的话题强调了自己的观点:“这是因为广告给我们带来的苦处太多了,恐怕再加上多长时间,也没办法说完。”

  此外,崔永元还会用点拨法、将军法、转移法等来巧妙打断对方的滔滔不绝。

  如在《吸烟危害健康》节目中,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素有“国侃”之称的周孝正教授做嘉宾,崔永元问:“您吸烟吗?”一般人可能答“吸”或“不吸”就罢了,周却拉开了“侃”架:“不吸。吸烟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丧失个性……”崔永元看该打住了,灵机一动,便问:“您喝酒吗?”“我……”周有些愣了,若说吸烟是人云亦云,那喝酒是不是丧失个性?周只好嗫嚅地说:“以前……以前也不喝。”观众大笑,将军法妙不可言。




  如在《唐?金》一期节目中,面对唐?金不着边际的长篇大论,崔永元适时打断,说:“我刚才仔细听了听,好像是我在问我的问题,唐?金先生顺着思路在说自己的事。其实,我的问题特别简单,就是拳击的推广人和拳手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唐?金:“如果描述拳手和拳击推广人之间的关系的话……”这种巧妙的打断,既重申了问题,让嘉宾的思路回到问题上来,又不显得生硬、突兀。

  在细心倾听的过程中,崔永元当然早就发现唐?金“跑了题”,但他更感觉到了唐?金的谈兴,而且他有些“跑了题”的谈话,虽然“节外生枝”,但也很有趣,大家愿意听。所以,他没有“及时”打断,而是耐心地听唐?金的畅谈,待有了停顿感,才巧妙地又把既定的话题牵了回来。既给足了唐?金面子,也让观众饱了耳福。

  如在《四世同堂说电影》一期节目中,当这家四世同堂的老奶奶兴致盎然地侃了一个段落之后,崔永元接过话茬说了一句:“奶奶,咱们不说了,留一点急急他们。”

  礼貌、尊重,加上适当的捧一捧,老奶奶的“演说”停得美滋滋,现场的观众听得乐悠悠,话谈的主题又在不知不觉中回到了现场。

  跑题还有一种情况是,谈话者出现了模糊,甚至不正确的认识,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及时打断对方了。这样的打断更需要艺术性,既不能采取正面批评的态度对对方进行纠正,也不能置若罔闻。看看崔永元遇到这样的情况一般都是怎么做的。

  在一次节目中,一位女观众说:“下岗了,希望找个工资较高、工作不累,离家又近的单位。”崔永元故作理解地说:“噢,咱们让单位搬得离你家近点儿!”这位女工和大家一起笑起来了。

  在《鸟与我们》中,有个关于养鸟的争论。嘉宾谭宗尧提出:“谁有能力谁养”,崔永元问:“我们怎样来考察他有没有能力?”嘉宾:“考试呀!……”他的话音一落,崔永元一本正经地宣布:“待会儿讨论结束,大家不要马上走,我要对大家进行考试,由谭先生出试卷,考考你们谁有养鸟能力,谁没有养鸟能力。”(众人大笑)

  针对此类情况,崔永元一般会采用“归谬法”,就是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