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aded)
或称部门法;第二种方法是把一年间企业部门新创造的产品和劳务在市场上的销售价值按不同购买者支出的金额加总而成,用这种方法核算所得数值称为GNP或NNP,由于这个数据是由购买者支出的金额(售卖者销售金额)
加总而成的,故称为支出法。
第三种方法是从参预生产活动的生产要素挣得和赚得的收入出发,按不同种要素分类,利用生产要素的收入这类数据加总而成,由此计得的数值称为国民收入,这种核算方法称为收入法,由于要素的收入从企业角度看即是产品的成本(包括企业 51
现代西方经济学。
53。
利润)
,所以这种方法又可称为要素成本法。
二、两部门模型:全部国民产品用于个人消费
如上例,假设一个国家由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组成,并假设该年投入的全部要素新创造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则国民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有如下关系:生产要素的收入(工资和薪金70+租金50+利息10+企业利润150)
1,0=生产要素的消费支出1,0=国民产品和劳务销售价值。
三、两部门模型:包括储蓄和投资
假设一个国家由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组成,企业部门借肋上年底的资本存量,本年内投入的生产要素所创造的产品,除补偿本年度所消耗的上年度已有的资本财货以外的剩余部分,即本年新创造的国民产品的价值NNP,构成参与生产活动的生产要素的收入,即国民收入NNP=Y=1,0;又设国民产品被用于个人消费的金额C=90,即国民收入被储蓄起来的金额S=Y-C=1,0-90=10,在这场合,该年国民产品中没有用于个人消费的部分,被看作是同年的投资流量I=10。在这场合,国民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包括个人消费加上生产消费或称投资)
有如下恒等关系:国民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供给)国民产品和劳务的消费D(需求)
+投资(需求)国民收入的支付。
D消费品+资本财货个人消费C+投资I个人消费+D储蓄S 52
。
63。现代西方经济学
90
10
90
10
90
10即NNP(1,0)C(90)
+I(10)
DC(90)
+S(10)YD或SID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储蓄之值恒等于投资之值。
这是因为,在两部门经济中,国民产品的价值(NP)
恒等于国民收入(Y)
的量值。
又因为按照定义,储蓄等于国民收入减去消费支出以后的余额,投资的涵义则是意指一个国家的资本财货今年比去年的增加量,这一增加量显然只能是来自当年新创造出来的国民产品中没有被人们消费掉的那部分产品。所以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按照储蓄与投资这两个概念的定义,从实物的角度来看,指的是同一样东西;从人们货币收入的角度来看,储蓄指的是人们当年的收入减去个人消费以后的余额,与这个被人们储蓄起来的金额相对应的(或所能支配的)
资金或资财,称为投资。
所以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储蓄与投资这两个概念的量值具有定义性的恒等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的投资,与日常用语所说的投资,涵义不尽相同。
在日常用语中,所谓投资指的是工商企业为了扩大其经营规模而主动地增添的资金或实物,而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假如由于经济萧条,产品滞销,有些工厂和(或)
商店的存货超过正常储备,这表示有关厂商(从而全社会)
的资本存量的增加,核算时刻的资本存量的增加,按照定义,即是核算期间的投资流量。 53
现代西方经济学。
73。
四、三部门模型:政府税收和政府开支
假定一个国家的经济主体,由居民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组成。又设当年投入的生产要素新创造的产品和劳务的销售价格NNP和要素收入Y=1,0;政府税收T=10,政府开支G=90;个人消费支出C=810;个人储蓄S=90,投资I=10,则国民产品的生产(供给)
和消费(需求)
有如下恒等关系:YC+S+TC+I+GD1,0=810+90+10=810+10+90或S+TI+GD或S+(T-G)ID在这里,要素收入因纳税减少10,故消费支出减为810,储蓄减为90;政府税收100减去政府开支90,政府财政盈余代表政府储蓄=T-G=10-90=10,因而国民产品和收入没有被消费的部分=S+(T-G)
=90+1010I,在这场合,D一年间创造的国民产品中没有被消费掉的那部分产品,即全社会的投资I=10,其中归政府支配的为10,其余90代表私人部门的资本积累。
五、四部门模型:出口净额
现在把对外贸易也包括在模型之中。设产品和劳务的产量为Y,消费支出(包括对进口品的消费)
为C,私人投资为I,政府税收=T,政府开支为G,出口为X,进口为M。
整个经济实有的产品供给量包括国内产量Y加上进口量M。
对国民产 54
。
83。现代西方经济学
品的需求包括居民部门的消费C,企业部门的投资I,政府开支G和外国人的需求X(出口)。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恒等式可以表达为:Y+MC+S+T+MC+I+G+XD或S+T+MI+G+XD或S+TI+G+(X-M)
D或S+(T-G)I+(X-M)
D上式左边S+(T-G)
代表全社会的储蓄;右边I代表私人部门的投资,(X-M)
表示出口净额,表示本年期间新增加的一笔外汇储备或对外国的资产的所有权或支配权。
第三节用增加价值法核算的国民产品和劳务的价值(NP)
一、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
这种核算方法,实际上是按产业部门分类,把各产业部门的所有企业在一年间投入的生产要素新创造的产品和劳务的销售价值加总而成。由于每个企业所产产品的销售价值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向其他企业买进的原料材料燃料工具等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products)的价值,二是它投入的生产要素新创造出来的追加在中间产品上的价值。这样,假如把所有企业的产品和劳务的销售价值加总在一起,就会出 55
现代西方经济学。
93。
现严重的重复计算,大大夸大了国民收入的数值。为此,对每个企业来说,只能计算该企业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增加价值”
(Value
aded)
,亦即该企业产品的销售价值减去向其他企业买进的中间产品的价值。从整个社会来看,计入NP的仅限于最终产品(final
products)的销售价值。而最终产品则等于当年新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用于个人消费的产品加上代表收入被储蓄起来的那部分产品的价值(或代表资本存量的增加的当年投资的产品)。现举例说明如下:假设作为消费品的棉布经历了三个生产阶段:植棉、纺纱和织布。
假定棉花的价值为10(假设这只包括当年新生产的价值,从而只形成当年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收入:工资、利息、地租和农场主利润,至于生产出这些棉花所消耗的上年度已有的生产资料价值已被扣除在外,所以棉花的销售价值当中并不包括中间产品的价值,即全部是增加价值)。
纺纱厂买进棉花纺成棉纱出卖的价值为180,这样,棉纱的增加价值为80(180-10)
;假设织布厂买进这些棉纱织成棉布出售的价值为250,则织布过程的增加价值为70(250-180)。
这样,计入当年国民产品价值的“增加价值”或棉布这种最终产品的价值将如表18。
1所示。
表18—1棉花 棉纱 棉布向其他企业买进的中间产品 010
180的价值“增加的价值”
(工资、利息、10
80
70地租和利润)企业的销售价值10180
250 56
。
04。现代西方经济学
在上例中,计入NNP的“最终产品”
是棉布的价值250;这个价值由三个阶段的“增加价值”构成:(棉花)10+(纺纱)
80+(织布)
70=250;于是有这样的关系:“最终产品”棉布的销售价值(250)
=“增加价值”的总和250=生产要素的收入250(参预棉花生产的诸要素的收入10+参预棉纱生产的诸要素的收入80+参预棉布生产的诸要素的收入70)。
同理,假设另一种“最终产品”面包的生产情况如下所示:表18—2用增加价值法计得的NNP(假设的数据)
中间产品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居民的收入居民的总和最终产和最终产品的销售(工资、利息、支出(消费品的销售值的“增加价值”价值地租和利润)支出加储蓄)
棉花100100-100-
棉纱18080-80-
棉布250702507023020
小麦150150-150-
面粉17020-20-
面包200302003020
理发1010
合计1,06046046046044020
NP-460460460
在上表中,最终产品棉布的价值为250,居民消费的为230,这表示当年投入的要素新创造的收入460,用于个人消费的为440,因而被储蓄起来的收入为20,这表现为以棉布形态存在的当年投资为20,这意味着当年年底的资本存量比 57
现代西方经济学。
14。
上年增加20,其实物形态是棉布。表18。
3引用美国按行业分类的“增加价值”核算出来的GNP和GDP。
表18—3美国1983年按行业计算的“增加价值”
(10亿美元)
GNP3,304,8
GDP3,256,5
农业72。
7
采矿112。
4
建筑130。
7
制造业685。
2
运输与公司事业306。
8
批发和零售业536。
2
金融保险和房地产542。
5
劳务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