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宏观经济学 >

第73章

宏观经济学-第73章

小说: 宏观经济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罗宾斯(。   
    Rchins)   
    《大萧条》1934年,第171页、172页。   
    W②罗宾斯(。   
    Rchins)   
    《大萧条》1934年,第171页、172页。   
    W③威廉。勒普克《危机与周期》(1936年)均转引自查尔斯。   
    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萧条:1929—1939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52页。            497   
    现代西方经济学。   
    184。   
    剑桥大学的皮古(A。   
    C。   
    Pigou,187—1959)和罗伯逊(D。   
    H。   
    Robertson)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著作中,用包括马歇尔的心理因素在内的多种原因来解释危机,投资过度是主要因素。   
    非货币投资过度论与货币的投资过度论的主要差别,是着重从生产过程本身来解释危机,并不把货币因素视为引起经济周期之最初动因。在这一理论中,虽然货币信贷膨胀是经济扩张的必要条件,但货币因素仅处于从属的被动的地位。   
    司匹托夫明白反对把经济危机归因于消费不足或储蓄过多,而认为消费品生产相对不足,才是危机真正的原因。   
    他认为,引起高涨的主要动因,是新技术的发明,新市场的开拓以及萧条阶段利率的低落(卡塞尔特强调利率因素)。   
    这些因素促进投资活跃,于是生产资料(尤其是钢、铁、机器和建筑材料等)和耐用消费品(住宅、汽车、家具等)的生产大量增加,这就是经济高涨阶段。在复苏阶段和高涨阶段,扩大投资所必需的货币资本,开头来自萧条阶段所积累的大量闲置资本,继之则主要来自银行的信用膨胀和企业未分配利润之转用于投资,当经济高涨到达后期,由于货币工资上涨和使用生产效率较低的生产要素,成本提高,利润下跌,这样,货币资本的供给减少,这就形成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减少。另一方面,生产资料和耐用消费品供给大大增加了,因为高涨阶段进行的投资所扩大的生产能力逐渐向市场上提供日益增多的钢、铁、建筑材料和耐用消费品。这样,生产资料和耐用消费品的供给增加而其需求逐渐减少,终必出现因货币资本供给不足(这种供给代表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以致使生产资            498   
    。   
    284。现代西方经济学   
    料和耐用消费品生产部门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但司匹托夫认为,上述货币资本的短缺引起的危机,并不是纯货币现象,因而增加货币信用的供给并不能防止危机。   
    货币资本的短缺实际上代表某些实物资本的匮乏,即劳动力和生活资料的缺少。原料和生产设备之所以不能被充分利用起来以建造更多的新的生产设备和耐用消费品,只是因为缺乏必需的用于投资的劳动力和消费品。所以按照司匹托夫的看法,设若高涨后期缩减消费,增加储蓄,这从货币方面看来就是增加货币资本的供给,在实物方面来看就是使得一部分用于制造消费品的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资源转用于生产资料生产部门,这就意味着有足够的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使那些已经生产出来的原材料和设备继续被利用起来,从而防止危机的出现①。   
    据上可见,司匹托夫的危机理论与纯粹货币投资过多论对引起危机之最直接根源的说法是完全一致的。危机源于社会生产两大部门的配置比例未能与总支出在这两类产品之间的分配比例相适合,危机源于生产资料生产过剩(故名投资过度)   
    ;至于生产资料的供给和需求之所以失衡,则源于货币资本的短少,货币资本的短少,又源于人们消费较多而储蓄较少。   
    卡塞尔《社会经济理论》(The   
    Theory   
    of   
    Social   
    EBconomy)一书中,根据他对1873年到1913年期间资本主义世界主要商品的生产以及就业、物价、收入和储蓄的变动情   
    ①参见哈布勒尔,《繁荣与萧条》译本,第73—77页。            499   
    现代西方经济学。   
    384。   
    况的分析,认为商业循环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固定资本的生产在高涨阶段有很大增加,而在萧条阶段则减缩最多,消费品生产在商业循环各阶段的变动很小,农产品生产主要依存于收获丰歉,与商业循环无关。至于就业人数,不但与商业循环各阶段密切相关,且以资本品工业的就业人数变化最大。   
    就物价变动而言,其升降与商业循环各阶段密切相关且略为领先,其中尤以制造固定资本货物的原料(钢、铁)的价格波动最大。   
    卡塞尔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这样的:在资本主义市场上,储蓄代表资本的供给,已生产出来的实物资本代表对资本的需求。在经济扩张前期,由于新发明新发现等因素,成本低而利润高,储蓄增长率大于资本货物生产增长率,这会引起利率低落、利率低下导致资本物的折现值上升(例如某资本货物包括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设预期年收益为10元,若市场利率为10%,则该资本物的折现值,即市场价格将是100元,若利率降为8%,则现值为125元,若利率为5%,则该资本物之现值为200元。   
    维克塞尔也特别强调利率对资本物市场价格的作用)   
    ,更刺激资本物的生产。   
    至经济高涨后期,利润及储蓄率因成本上升而下落,而利率的上升引起资本物折现值的下落。因固定资本货物的生产一般历时较长,即使资本家预期其价格下落,也不能停止生产,所以迟早会出现生产资料尤其是固定资本货物的生产过剩。由是卡塞尔得到与哈叶克、司匹托夫完全一样的结论:危机的出现是因为固定资本货物的生产过多,至于固定资本货物之所以供过于求,据他的说法,并不是因为消费者            500   
    。   
    484。现代西方经济学   
    需求不足,而是由于资本家的储蓄(这代表货币资本的供给或对资本物的需求)落后于固定资本物的生产。他说,“典型的现代商业繁荣并不意味着生产过多,也不意味着高估了消费者的需求或高估了社会对固定资本的服务的需要,而是高估了资本的供给或可用以购买已生产的实物资本的储蓄量。   
    真正高估了的是公众之提供足够储蓄的能力“。   
    (卡塞尔,《社会经济理论》第4篇,第649页)。   
    第五节熊彼特“创新”周期理论熊彼特于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的理论》一书中,提出“经济生活之循环的川流(Circular   
    flow)或“恒常状态”   
    (Sta-tionary   
    state)   
    的概念。   
    所谓“经济生活之循环的川流”   
    是指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状态,人口的数量和年龄分配、人们对产品的嗜好以及生产资源、生产方法都是固定不变的;没有储蓄和净投资(因而资本存量是固定不变的)   
    ;由于经济生活恒常不变,所以企业经理对未来的预期将完全正确无误,每个企业经理将根据社会对产品的需求和价格,采用固定不变的生产方法,利用数量、质量也是固定不变的生产资源进行生产,因而产品的种类、数量及其生产方法都是固定不变地年复一年地循环往复地被生产出来,整个社会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熊彼特认为,在“经济生活之循环的川流中,通过竞争,每种产品的价值,必然恰好等于其成本            501   
    现代西方经济学。   
    584。   
    (包括企业家在内的劳动的工资与资本的利息和土地的地租共同构成)   
    ,经济学涵义的企业利润这个经济范畴是不存在的。   
    “经济生活之循环的川流”   
    只是熊彼特为了阐述关于资本主义进化的理论而构造的一种理论分析工具,是用来与现实的发展变化中的资本主义进行对比,以阐明引起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因和利润的来源。他说,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过程之所以并不表现为“循环的川流”   
    ,而是表现为生产技术常有所改进,生产经常有所增长,即他所谓资本主义的演化或进步,其根本动因,在于少数有着企业天才的企业家的“创新”活动。   
    熊彼特把“创新”   
    (inovation)   
    一词定义为“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   
    ,即“企业家对生产要素之新的组合”   
    ,它包括以下五种情况:①引入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之新的质量;②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④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⑤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例如建立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另一种垄断地位。   
    所以,“创新”与技术上的新发明不是一回事。   
    一般的企业经理不是企业家,因为他们只是遵循常规按习惯的和传统的方式方法来管理企业,只有那些富有冒险精神,勇于率先把“创新”   
    活动付诸实践的创新者,才是在竞争的市场中赚得企业利润的企业家。   
    熊彼特指出,在现实生活中,理念型恒常状态的“循环的川流”   
    之所以被突破,乃是由于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借助银行家扩大信用贷款的帮助,增雇工人,新建厂房增添设            502   
    。   
    684。现代西方经济学   
    备,推动国民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增长,促进消费品生产的增加,随后,由于企业家的“创新”利润,刺激其他企业经理也在银行信贷的帮助下群起模仿,这就是经济周期的复苏和高涨。   
    当经济扩张经历一段时间,“创新”   
    扩散到较多企业时,利润逐渐消失,扩张趋向终结。   
    那末,由“创新”引起的经济繁荣,为什么必然转向螺旋形累积性下降的衰退和萧条?熊彼特认为,在经济高涨阶段,厂商在乐观情绪支配下,投机盛行,借助银行贷款扩大的投资高估了社会对产品的需求。此外,消费者的乐观情绪高估了可能的收入,常用抵押贷款方式购买耐用消费品,消费者负债购买反过来促进企业的过度投资。所以在熊彼特看来,经济周期的衰退与萧条,意味着新产品新技术对旧的厂商和部门的冲击,那些在经济高涨期间过度扩大的投资在萧条阶段的毁灭是社会经济从失衡趋向新的均衡之必然的有益的过程,从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来看,因为一旦萧条到达底谷,新的“创新”引致的复苏和高涨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在更高水平上向前发展,均衡-失衡-在更高水平上的均衡……,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一旦“创新”消失,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演化的“企业家职能”不复存在,一个成熟的资本主义将和平地为社会主义时代所取代。   
    (参见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1942年)   
    熊彼特指出,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周期地循环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