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在方法论方面是根本对立的两种思想理论体系。至于任何一门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演绎法和归纳法,以及与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相对应的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抽象法,显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都可以采用的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这一节考察的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际上指的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运用于分析宏观经济问题。鉴于研究的方法这个词是比较抽象的问题,但确是理论研究中的基本的重要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这里的简要论述,读者借助于更多的实例,能够更进一步深入理解其涵义。
二、均衡与不均衡(失衡)
经济分析中使用的均衡一词,原是从机械力学借用来的一个词语,意指相互作用的力量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处于静止不变的平衡状态。
鉴于任何经济问题,或者说论及任何经济主体的行为决策的经济理论,终究涉及到既定的目标与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进行选择的问题,这种目标与手段之间关系,在经济分析中表现为不同形式的需求(目标)
与供给(手 38
。
2。现代西方经济学
段)
之间的关系。
例如任一商品的价格取决于该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工资取决于劳动的供给与需求,消费者的行为与决策,是以效用极大化为目标,根据他对于各种商品的需求状况,在给定收入这一约束条件下,选择其所需商品和各种商品的数量。
厂商则以利润极大化为目标,选择决定其供给的产品和为此所需求的劳动和生产资料。因此,经济理论的均衡分析方法,实际上可以归结为,考察供给与需求这两种力量在其相互作用中①是否趋向均衡,即所谓均衡的存在性(existence)
问题;②均衡是否稳定,即均衡的稳定性(stability)
问题,以及③达到均衡状态所需具备的条件。例如,对任一商品来说,当我们假定该商品的供给曲线是自左向右上升倾斜,而需求曲线是自左向右下方倾斜时,可以证明,在市场供求双方相互抗衡的力量作用之下,随着供求不平衡引起的价格波动,该商品终将有一个价格,与该价格相应的购买者愿意购买的数量恰好等于生产者愿意供给的数量,即市场达于均衡状态,就是说,在所假定的前提条件下,均衡是存在的并且是稳定的,至于实现均衡所需条件,假如是完全竞争的长期均衡,要求产品的均衡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因而这个价格等于最优规模(厂房设备)
之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假如把单个产品设想为包括整个国民经济的千万种商品和劳动的集合,单个商品的价格设想为所有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加权平均数,我们即可得出采用均衡分析方法的宏观经济模型(见本书以后的详细论述)
,但在宏观分析中,不存在均衡是否稳定的问题,而 39
现代西方经济学。
32。
是需要论证说明,这样的均衡是充分就业还是非充分就业?
以及为什么是这样?
由上可知,均衡分析方法首先要论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均衡是存在的,即所有研究的事物必将从不均衡(或失衡)
状态逐渐趋向均衡状态。在实际生活中,从不均衡趋向均衡,显然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经历一段调整变化的过程。
均衡分析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它并不描述从不均衡到均衡的具体过程,而只是论证说明,假如到达了所研究的均衡状态所需具备的条件是什么。例如,我们在消费者均衡分析中已经说明,消费者到达均衡状态(他用既定收入买进的各种消费品的效用总和达于极大值)
所需条件是,他买进的各种消费品的边际效用的比率恰好等于这些商品各自的价格的比率。
其次,从均衡的存在性引出与之对应的另一个问题,即不均衡或失衡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并非任何问题都可归结为趋向均衡,例如,在微观经济学的“蛛网理论”
中已经指出,一种商品的供给、需求与价格,在其相互作用过程中,既可能趋向均衡,也可能始终按照一定的波动幅度上下波动,永不趋向均衡,还可能是供求失衡的幅度越来越大永无止境。因此,与均衡分析方法相对照,存在着描述有关变量相互作用的发展变化的具体过程的非均衡分析方法。
三、静态经济学与动态经济学
一个理论或理论体系,从分析方法的角度分类,可以区分 40
。
42。现代西方经济学
为采用静态分析方法的静态经济学(static
economics)
和采用动态分析方法的动态经济学(dynamic
economics)。
同均衡与失衡一样,静态学(statics)与动态学(dynamics)
也是从机械力学借用来的词语。静态学涉及的是所研究的事物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及其所需具备的条件,动态学则涉及事物的运动,事物在运动中所经历的具体过程。
在经济分析中,静态指的是有关经济变量(例如商品的生产量、消费量和价格等)
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因此静态分析法一般是与均衡分析法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在考察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模型中,我们实际上假定自变量(该商品的供给状况和需求状况)
是已知和不变的,考察因变量(价格和产销数量)
达于均衡状态(不再发生变化)
所需具备的条件和变量的均衡值。在这里,这种分析方法之所以是静态的,是因为这里的自变量被假定为既定不变的,当这里的自变量之一或两者同时发生变化时,其因变量会相应发生变化,这样的分析方法,被称为比较静态分析。因为在这里,我们并不考察从一种均衡状态转变为另一种均衡状态的过程,而只是对两种均衡状态的均衡值进行比较。又如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论或就业理论,实际上假定总量生产函数和决定总需求的四个自变量,即消费函数、资本边际效率表、流动偏好函数和货币供应量为既定,考察国民经济达于均衡状态即国民收入和就业量这两个因变量不再发生变化时,国民收入和就业会有的量值。
当这些自变量的一个或一个以上发生变化时,国民收入 41
现代西方经济学。
52。
和就业量的均衡值会相应发生变化,所以我们说,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模型采用的是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
与静态均衡分析相对应,假如论述的是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的具体过程,这就是动态过程分析法。例如经济周期理论,通货膨胀理论以及经济增长理论等宏观经济理论,即是动态经济学的动态经济理论。
复习思考题
一、怎样理解宏观经济理论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二、存量与流量的区别和联系。试举出经济变量中5个存量与流量的例子。
三、怎样理解事前(ex-ante)
与事后(ex-post)
这两个概念在经济分析中的意义?
四、怎样区分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微观经济学的蛛网理论属于哪一种分析方法? 42
。
62。现代西方经济学
第十八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节
国民收入核算概述宏观经济学是以一个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国民收入即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经济活动业绩的数量指标。
具体说,国民收入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投入的生产资源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或由此形成的收入的一个数量指标。库兹涅茨(SimonKuznets,1901— )
在题为《国民收入》的一篇论文(载《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第十一卷,1933年)
中认为,国民收入一词可以从三种不同角度下定义,一是意指一个国家的人民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总价值;二是意指一个国家的人民由于协作生产这些产品和劳务所取得的收入;三是意指这些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这样的双重身份的居民从他们的收入中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目前,在许多国家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这种广泛意义的国民收入,根据核算采用的资料来源和包含的内 43
现代西方经济学。
72。
容的差别,采用了各有特定涵义的不同名称的指标来表示,每种指标衡量一种事物,最适宜于回答某一特定问题。
它们主要是:①国民生产总值(Grosnationalproduct,简写为GNP)
,②国民生产净值(Netnationalproduct,简写为NP)
,③国内生产总值(Gros
Domestic
product,简写为GDP)
,④国内生产净值(NetDomesticproduct,简写为NDP)
,⑤有特定意义的(或称狭义的)
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简写为NI)
,⑥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简写为PI,⑦可支配的个人收入(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简写为DPI)。本章将要论述的是,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精心设计出来的估算国民收入的一套方法及其理论原理。这种核算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是由一些基本的宏观经济变量(相互联系的产品流量和收入流量)
组成的一套定义性恒等式构成的。
这套恒等式虽然不是一套描述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理论结构即宏观经济模型,但由于它提供了国民经济的结构和运动过程的全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是用具体的事物以直观的形式例解了抽象的理论分析中出现的经济变量,因而理解它的设计方法和原理,不仅对于理解后面各章的内容,特别对于从理论联系政策的角度,理解政府政策措施的机制(有关变量的相互作用原理)
和效应,都是十分有用的。
上章曾经指出,宏观经济理论总是以一定的微观经济理论为基础的。
这显然是因为:宏观经济变量无非是由描述一定事物质和量的微观经济变量汇集而成的,正如像森林是由林 44
。
82。现代西方经济学
中的树木组成,大象由其五官四肢组成一样。
从经济理论发展史来看,宏观经济理论的研究一般伴随着对有关变量的经验数据的测算或估算。
例如,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