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货币当局没有公开宣布的货币政策的变化的信息,没有为公众所掌握。换句话说,是货币当局搞“突然袭击”的货币政策,因而未被公众所预料到的情况下,就业和总产量才会偏离与自然失业率相应的就业和总产出。
三、小结
自卢卡斯于70年代初提出理性预期假说,继后萨金特和华莱士于70年代中期运用这一假说建立的宏观经济模型推论出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政策的无效性以后,在西方经济学界引起激烈的论战,论战双方建立各自的理论模型,并运用 442
。
624。现代西方经济学
经验材料加以验证。
必须指出,理性预期学派关于(需求管理)政策的无效性(poeicy
inefectivenes)
这一命题,是从这样的经济模型推导出来的,在这种模型中,物价和工资是完全可变的,而且是可以迅速地发生变化的;总供给曲线除了暂时会有的误差表现为自左向右上升以外,总供给曲线是起自自然失业率的一条垂直线。此外,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变量仅限于货币政策,并不包括财政政策。因此,当在模型中引进刚性价格,资本市场以及税收这些复杂情况后,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例如当资产因素被纳入模型之中时,预期的货币政策就不再是中性的,而是会影响就业和产出。某些类型的财政政策在一定范围内会影响自然失业率,也是显明可见难于否定的。
因此,理性预期论者在论战中虽然修改其模型,引进一些变量,从论战的结果来看,理性预期模型的理论假说很难得到经验材料的检验。例如,按照卢卡斯的说法,总产量之所以偏离充分就业的产量乃是根源于厂商对于除了他自己产品以外的其他产品的价格预期失误。在信息转播如此迅速的市场经济中,这种预期失误最多不过几个礼拜,因为厂商可以很快掌握其他产品价格的确切信息,因此人们对于货币政策实然变化会引起的预期误差,最多只能保持几个礼拜。但事实上每个经济周期在美国战后平均时间为412年,至于30年代的经济萧条,从1929年开始持续到1941年,为期长达12年之久。 443
现代西方经济学。
724。
当然,新的古典宏观经济学引进理性预期,这使得宏观经济学同微观经济学建立在共同的前提之上,即假定理性的经济行为主体总是追求效用极大化和利润极大化,强词理性的经济主体不会在同一方向重复其错误而不改正,这些都是言之有理,值得借鉴的。此外,70年代以来,理性预期也富有成效地运用于一些持续的“市场出清”市场,例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以及诸如黄金农产品和食糖,铜等市场,因此,新的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缺点,并不在于运用理性预期,而是在于假定持续的市场出清,特别是对劳动市场来说,失业的工人都是自愿的,没有被雇主解雇的,是很难符合现实令人信服的。
第四节实际的经济周期模型80年代美国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一种新的经济周期的理论模型,试图把就业和总产量的波动归源于“实际的”
(或供给方面的)冲击。而不是导因于“货币的”
(或需求方面的)
冲击。就是说,它把就业和总产出发生变动,归源于总供给曲线(AS)的移动,而不是根源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同卢卡斯经济周期模型一样,实际的经济周期模型(real
busiBnes
cyclemodel)
依然假定,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经常处于持续的“市场出清”。如上指出,这意味着还处于失业状态的工人乃是权衡比较劳动挣得的收入与为此牺牲闲暇以后, 444
。
824。现代西方经济学
宁肯舍弃前者而选择后者的自愿的失业。
实际的经济周期模型所谓供给冲击或者说总供给曲线的向上或向下移动,包括新的生产技术、新的产品、新的原料来源以及原料价格的变化和气候的变化,为了符合一个经济周期持续时间战后为五年左右的事实,这一周期理论假定,一种 445
现代西方经济学。
924。
供给冲击将持续几年时间,然后为相反的冲击所取代。
在实际经济周期模型中,按照所假定的持续的市场出清,当供给冲击发生后,厂商按照市场供求力量所决定的价格和工资生产他愿意生产的产量,雇用的工人数恰好正是工人按照市场供求力量决定的实际工资所愿意提供的劳动。
图31。
6的上半部表示总量生产函数Q=F0(N)
,下半
部表示劳动市场。假如开始时宏观均衡的实际工资=W0P,就0业量=N0,总产量=Q0。现在假设由于采用某种新的生产技术,劳动生产率提高,总量生产函数向上移动。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向上移动,实际工资从W0PP0提高到W1P1,工人意愿提供的劳动增加。这样,有利的P供给方面的冲击,导致就业量从N0增为N1,总产量从Q0扩大到Q1,经济处于繁荣阶段。
假如把上图的Q1和相应的N1看作正常的状态,设想出现了一种不利的供给冲击,例如严重的干旱导致谷物减产(或者进口的石油价格急剧上涨)
,在这场合,总量生产函数从Q=F,(N)下移到Q=F0(N)
(或者总供给曲线AS向左上方移动)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向下移动,其结果宏观经济运行进入萧条阶段。
实际的经济周期模型没有考虑到经济周期中繁荣和萧条阶段累积性扩张和紧缩的乘数效应。这样,要解释有利的供给冲击引起繁荣阶段,不利的供给冲击引致经济萧条所需要的冲击的力量应是十分巨大。
除了70年代中期以后两次石油价格冲击以外,单从供给冲击很难解释实际情况。 446
。
034。现代西方经济学
其次,这种理论把经济周期变动单纯归结为供给方面的原因,而无视需求方面的作用。这样,经济周期波动只能归因于总供给曲线沿着一条既定不变的总需求曲线上下滑动,这样一来,物价水平在经济萧条阶段将上涨,而在经济繁荣阶段将下降,如像小麦市场那样,在丰收的繁荣阶段小麦价格将下降,而在歉收的萧条阶段小麦价格将上涨。
事实上,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物价一般上涨,萧条阶段的物价一般下跌,所以如同卢卡斯用不完全信息引起的预期误差来解释经济周期一样,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单纯用供给方面的因素来解释现实情况,没有考虑到需求因素以及供给因素和需求因素对价格决定的作用,显然不可能对现实的经济周期波动作出有理有据的论述。
复习思考题一、瓦尔拉一般均衡是怎样处理预期的?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是怎样处理预期的?
二、理性预期假说的涵义和特点。
三、为什么按照理性预期假说,凯恩斯主义稳定性政策将是无效的?
四、卢卡斯总供给函数及其对经济周期的解释。 447
现代西方经济学。
134。
第三十二章新的凯恩斯主义
第一节
概 说
一、瓦尔拉一般均衡模型
为了便于通过对比阐述本章涉及的问题,现简要概述以上各章已经谈到的要点。瓦尔拉一般均衡模型假定:1。连续的“市场出清”。就是说,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任何需求方面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导致经济失衡以后,理性的经济主体,即旨在实现效用极大化的家庭(供给生产要求需求消费品)和利润极大化的厂商(供给消费品需求生产要素)
,在市场机制的内在作用下将促使商品价格和工资即时地迅速地进行调整,以致总会有一组价格使得每种产品的生产者意愿提供的产量恰好等于购买者意愿买进的数量,每个劳动者按照一定的实际工资意愿出售的劳动恰好等于按照该 448
。
234。现代西方经济学
实际工资厂商意愿雇用的工人。
2。
在瓦尔拉一般均衡的所有产品(和劳动)的供给方程和需求方程中,唯一的自变量是价格(和实际工资)
,上述“市场出清”
是通过瓦尔拉在理论构思中所设计的“拍卖喊价人”(auc-tioner)通过不断调整其喊价的“试探过程(tatónement)
实现的。
因此,事实上成交的均衡价格和相应的供求数量总是位于相关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之点。
3。
瓦尔拉一般均衡一定意味着充分就业。这是因为,按照“萨伊法则”
,产品的供给创造出对它自己的等量的需求,而人们的欲望是无穷的,需要是无限的,所以产品的销售是不会成问题的。具体说,鉴于任何生产(供给)形成了参预生产的诸要素的收入(如工资75+利润25)
,人们收入扣除消费以后的余额称为储蓄(如80c+20s)
,储蓄代表扩大再生产所需资金(资本)的供给,投资代表对资金的需求,通过资本市场供求双方的作用,必将有一个均衡利息率以保证人们意愿提供的储蓄恰好等于厂商意愿进行的投资。所以萨伊法则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储蓄必然全部转化为投资只是论证了生产不管怎样扩张,销售总不会有困难。
在这条件下,只要工人要求的实际工资不超过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由于增雇工人总会增加利润,所以一定会被厂商雇用。因此如果还有工人失业,除了摩擦性失业以外,只能是工人要求的实际工资超过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以致未能被厂商雇用的自愿的失业;或者在60年代以来在西方经济学文献中出现的,正在寻求更称心如意的工作岗位的“寻业的失业”
(search
unemBploy-ment)
,古典经济学的这些类型的失业就是货币主义和 449
现代西方经济学。
34。
理性预期学派的“自然失业率”的失业人口。
4。
连续的“市场出清”意味着经济经常处于充分就业的宏观均衡,因而不存在偏离均衡的产量和就业量的波动,而只有物价水平随货币供应量的增减而上下波动。这在坐标图上表现为总供给曲线AS,是起自充分就业的一条垂直线。
对于现实的周期经济波动,古典经济学一般认为是偏离完全竞争的市场“摩擦”引起的现象。在长时期内,市场竞争(买方内部的竞争,卖方内部的竞争以及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竞争)
的力量终究将使经济趋向充分就业。
例如马歇尔认为,某些因素引起的资本家乐观情绪引致累积性扩张的经济高涨,而当悲观情绪占上风时,则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