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一来又将过分地影响正当经济活动的要求。正是根据股票市场过度投机的经验教训,美国国会根据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授权联邦储备系统按照情况规定证券经纪人,银行及其他贷款者对股票市场的信用限度,也就是规定股票交易中购买者必须支付的现金比例。这称为必 388
。
273。现代西方经济学
需支付的“垫头”。例如,若保证金比例即垫头为40%,购买股票的人必须支付的现金为40%,可以融通的资金为60%。
为了遏止过度投机引起的股票暴涨,联储可以把保证金比例提高到10%。
(二)消费信贷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为了刺激需求扩大销售,美国对消费者购买耐用消费品出现了分期付款办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朝鲜战争期间,为了抑制消费需求,联邦储备系统对消费者购买耐用消费品规定了最低现付额(即第一次付款额)和最长偿还期。这一控制被证明很难有效实施。因为这种管制不仅适用于银行,也适用于消费信贷的其他供应人,而且其目的主要是遏制需求,所以1952年以后,联储已不再对这种信贷进行控制。
(三)房地产信贷管制从1950—1952年,作为反通货膨胀的措施,美国国会授权联邦储备系统对提供新住宅建设所需信贷资金的信贷实施有选择的管制,一方面优待低收入阶层住房建造和退役军人建房,同时对高级住宅和非退役军人的建房,规定较大现付额和较短的偿还期。
四、道义上的劝告
意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发出口头或书面的谈话或声明来劝说商业银行自动地遵循中央银行所要求的信贷政策。这不同于强制性的行政手段。
但在某些情况下颇为有效。
例如,在通货膨胀扩张时期,联储可以劝说放款人更为谨慎地实施 389
现代西方经济学。
373。
其信贷政策,而放款人也很可能会把这一劝告看作是经济情势的可靠的信息。此外,这种劝告也可看作是对那些不顺从中央银行的一种潜在的威慑,所以尽管道义上的劝告没有法律地位,但它是联储货币政策的一个强有力的武器。
第四节收 入 政 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通过调节控制总需求,进而通过影响劳动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或资本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就业产量和物价水平。收入政策是通过某种行政措施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限制工资和价格的政策。由于这种政策是由政府直接控制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收入,即国民收入分配的两大份额的劳动收入(工资)和非劳动收入(利息利润等)
,所以称为收入政策。
在基本上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在这里,工资和物价是由各经济主体在供求双方的自由竞争决定的)条件下,国家之所以需要采取收入政策,是由于战后以来,西方国家出现的新情况:当通货膨胀高达不可忍受的程度时,假如采取压缩总需求的紧缩银根的措施,虽然可以轻而易举立竿见影地遏制通货膨胀,但必须承受失业增加,生产经由乘数效应累积性滑坡的严重损失。收入政策是旨在既防止失业增加又遏制通货膨胀的唯一有效的措施。
我们知道,战争期间,由于资源大部分用于生产军火,消费品供应不能满足人们消费需求,国家除了管制或冻结物价 390
。
473。现代西方经济学
和房租,同时限额配给以保证人们必需的生活需要以外,还发行公债、动员公民把因供应短缺而被迫(即非意愿)延缓当前消费的储蓄购买公债。
收入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在和平时期曾经普遍采用过的政策。荷兰和瑞典这样的“福利国家”最先实行过这种政策,英国60年代以及加拿大意大利等也先后实行过这种政策。下面着重介绍美国实施这种政策的情况。
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准则是:假如货币工资增长率等于劳动生产增长率,则物价水平稳定不变,同时国民收入在劳动收入(工资)与非劳动收入(利润)这两者之间的分配份额,保持不变。反之,假如货币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由于价格将相应于成本的提高而提高,所以,要保持价格稳定,利润在国民收入的份额必须相应减少。我们知道,任一年度的劳动借助于原有的资本存量新创造的国民产品的销售值,从参预生产的劳动和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所取得的收入的角度来看,分解为两部分,一是劳动收入(工资)
,另一是非劳动收入,包括折旧费、企业间接税和利息再加上企业利润,因为企业利润=产品销售值-(工资成本+约占企业总成本四分之一的折旧费、企业间接税和利息)。
假设基期年份实际收入为100单位,价格1元,则名义国民收入为100元;又设国民收入在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之间的分配分额为3∶1=75元∶25元。现在假设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即同量劳动产出的实际国民收入从100单位增为200单位,假如货币工资和非劳动收入都提高一倍,即工 391
现代西方经济学。
573。
资收入从75元提高为150元,非劳动收入从25元提高到50元,则每单位产品的价格保持不变,同时工资与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保持3∶1。
现在假设货币工资的提高超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例如工资收入从75元提高到160元,若利润从25元提高到40元,则物价水平保持不变,名义国民收入为200元,但工资与利润在国民收入中份额从3∶1(75元∶25元)降为4∶1(160元∶40元)。但是,假如利润份额也提高一倍,即从25元提高到50元,物价水平从1元上涨到1。
05元,名义国民收入从200元提高到210元,这就是经济学文献中所谓国民收入“超分配”引起的通货膨胀,通胀率为5%。
至于通胀的原因,西方经济学一般认为是由于货币工资增长率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即所谓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但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说,则是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因为,劳动是使用价值的积极的源泉和价值的唯一源泉,假如在这场合,利润的总量只是从25元增为40元,物价水平仍将保持不变,也就是不会出现通货膨胀。
那末,孰是谁非?答。这个问题不属于实证经济学问题,因而不存在是与非,正确与错误的问题,而是规范经济学的问题,因而看法的分歧,源于各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即不同的立场观点和看问题的方法。
现在谈一下与此类似的推理。假设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货币工资增长率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或者,工薪收入(包括各种补贴和奖金)
超过国民收入增长率,同时出现了一般物价水平上涨。还假定人们的收入全部用于消费支出,即不存在个人储蓄,有人会说,这表示工资奖金增长太多引起 392
。
673。现代西方经济学
了消费需求过度的通货膨胀,或曰出现了国民收入“超分配”的通货膨胀。但我本人表示异议。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收入通过分配和再分配过程,归根到底分解为两个部分,一是人们的工薪收入,另一是国家收入,其中一部分用于非生产性支出,剩下的作为积累基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因此,工薪收入的增长率超过国民收入增长率,决不意味着国民收入“超分配”
,很难认为是消费过多引起了通货膨胀。因为这里出现的问题只表示国民收入扣除消费基金后积累基金的份额较前下降,例如从原来的36%降为30%,此外,刚才假定人们的收入全部用于消费。
事实上,当人民收入提高以后,一般会有一定的储蓄,而城乡居民在银行的储蓄存款,一般会通过银行贷款转化为企业投资资金。在这场合,假如确实出现了需求(消费需求加投资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一般应是投资需求过多,超过了生产资料的供应导致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很难判断为人们的消费需求过多,因为,储蓄(不管是自愿的还是非自愿的)意味着非消费,所以,即使出现了消费品的价格普遍上涨,也需要从其他方面找原因,而不能认为是消费太多。
上面联系国民收入的分配讨论了工资、成本、企业利润和价格形成问题,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是适用的。这里讨论的问题,属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常识,所以分开来看,十分简单,但结合在一起,涉及到许多基本的经济变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复杂关采,所以占用一点篇幅,希望对读者有些用处。下面考察最具典型的美国收入政策的实 393
现代西方经济学。
73。
际情况。
收入政策的目标是国家力图借助某种力量把工资和价格的变动控制在自由竞争的市场力量的作用会产生的工资和价格水平之下。美国的实践曾经采取三种不同的形式,其一是试图通过协商和道义的力量“劝说”工会和企业自觉地限制其所要求的工资和价格的提高。其二是强硬的工资和价格管制,即工资和价格的增加必须得到负责工资和价格管理的政府部门的批准。其三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包含劝说与强制执行的形式。
1962年1月,美国肯尼迪政府经济顾问委员会的年度报告中,第一次公开提出了为了实现价格稳定而进行普遍的工资-价格指导线的思想,它要求货币工资的增长率不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同时要求企业不要随意提高价格以维持价格稳定。由于1962年以前的5年中曾经发生了1957—1958年和1960—1961年间两次经济衰退,很难确定那个时期生产增长的正常趋向的数据,所以直到1964年度报告中提出了3。
2%被公众认为一般的工资指导线,1966年1月的报告建议将该年度的一般工资指导线定为3。
2%。
从实际情况看,直到1966年中为止,工人和企业家对指导线都遵守得相当好。在工人方面,这在某种程度上归因于失业水平,在1962—1965年间,失业水平平均超过5%,由于劳动报酬的增加在大多数场合被限制在指导线数字。还由于企业的价格决定一般地符合价格指导线,因此在1962—1965年内,消费价格指数每年的上涨率低于2%。
但是,1966年经济急剧高涨使失业率下降到3。
8%,由此造成的劳动力市场的紧张使3。
2%的工资指导线受到前所 394
。
873。现代西方经济学
未有的压力,拥有价格决定自由的厂商,似乎也经常不符合价格指导线的水平,结果1966年的消费价格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