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知道,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财政措施“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保证没有通货膨胀的稳定的高速经济增长,是凯恩斯在《通论》中最先提出,战后为所有西方国家普遍推行的。
而货币政策则有着相当古老的历史传统。
一般来说,在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以前,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维护金本位制,保证适度的货币信贷流通,以及限制过度的危机,防止过度投机引起的金融恐慌和经济危机等。实现目标的政策工具是调节利率。早在十九世纪上半期通货学派与银行学派之争,实际上涉及到怎样适应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需要,保证适度的货币供给量,以满足流通过程所必要的或必需的货币流通量,本世纪20年代,凯恩斯倡导金本位制下的明智的货币管理:在汇率稳定与物价稳定不可得兼的时候,宁肯牺牲前者保证物价稳定,在物价稳定无法实现时宁肯通货膨胀, 382
。
63。现代西方经济学
反对通货紧缩。
凯思斯还反对1925年英国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金平价恢复金本位,认为英镑定值偏高将导致通货紧缩失业增加。
但是直到1931年,凯恩斯根据他的《货币论》(1930年)
的理论框架,即在总产量给定前提下探讨物价变动问题,所以还没有摆脱传统理论的束缚,认为利率政策已足够对付当前的经济大萧条,只是到大约1933年才搞清楚经济大萧条的真正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即投资需求不足加上消费需求不足,并根据当前现实情况,认为传统的货币政策不管用,主张国家运用财政政策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二、货币政策的工具
为了实现货币政策旨在达到的目标,货币当局运用的工具一般包括公开市场业务、调整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贴现率和改变法定存款准备率等三种。
(一)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当代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
意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通过扩大或缩减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和利率的变化,最终决定生产就业和物价水平。例如,为了放松银根,刺激经济,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简称联储)下设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将在证券市场买进财政部门发行的政府债券,这一行动首先增加银行系统的基础货币(包括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公众手持现金)
,通过银行系统的存款创造,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扩大;与此同时,债券价格因需求增加而上升,利率下跌,由此促进投资和消费的扩张,带 383
现代西方经济学。
763。
动生产就业和物价的增长。反之,为了遏制经济过热防止通货膨胀而需要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时,联储在公开市场业务中卖出政府债券。由此导致基础货币的减少。引致货币供应量的多倍减少和利率上升。
假如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业务中买进100万元的政府债券,由此引致的货币供给量的扩大,可能有如下各种不同情况。
1。
假设这些债券是从商业银行买进的。
中央银行一方面增加100万元的政府债券资产,同时因付给商业银行100万元的支票,中央银行的资产和存款负债同时增加100万元,商业银行将支票存入中央银行后,该银行的资产(政府债券)
减少100万元,同时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增加100万元,假定法定存款准备率为20%,该银行新增的100万元存款准备金,经由整个银行系统存款创造过程,最终导致货币供给量增加500万元。
2。
假如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的政府债券是从某私人手中买进的,情况就要复杂一些。假如某人把中央银行给付的100万元支票全数存进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上交20万元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给中央银行,剩余的80万元则作为超额准备金也转存入中央银行。在这场合,假如商业银行决定持有这笔增加的80万元超额准备金,则货币供应量只增加100万元(即私人售出政府债券所得价款存入商业银行的100万元活期存款)
;假如商业银行利用新增超额准备金扩大贷款,由此引致的派生存款为400万元(法定准备率20%,超额准备80万元)。当然,从货币供给量来看,与上例完全相同。 384
。
863。现代西方经济学
3。
如果私人出售政府债券给中央银行取得中央银行支票后,不是存入商业银行,而是领出现款,在这场合,中央银行增加100万元的政府债券资产,同时现金发行也增加10万元,由于不存在银行存款创造,货币供给量只增加100万元。
4。
假设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财政部在公开市场业务中售出政府债券时,这些债券是由中央银行买进的,这实际上是中央银行“贷款”给财政部。在这场合,银行和公众所持有的政府债券并未增加,而中央银行则向商业银行提供了超额准备金,这一过程称为国债的货币化,自然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多倍扩大。当然,假如财政部发行的这些债券是由私人认购的,这实际上是公众贷款给政府,是民间可以支配使用的资金转由财政部使用支配,因而财政部得以弥补其赤字支出,而货币供给量并不相应扩大,只是引起债券价格下跌利率上涨。
在美国,最大量的公开市场业务是债券的买卖,而且主要的交易是期限三个月到一年以内的短期国库券。这是因为联邦储备系统企图尽可能减少由公开市场业务引起的债券价格变化的程度。由于短期国库券的市场容量很大,联邦储备系统可以买卖大量的短期国库券,而不致使它们的价格变化太大。
公开市场业务作为美国货币政策的最主要工具,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具有充分发达和完善的证券市场,同时它本身具有如下优点:第一,联储可以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把银行准备金控制在自己期望的规模内。第二,公开市场业务是按照联 385
现代西方经济学。
963。
储的意愿主动进行的,不像银行借款那样,联储只能鼓励或限制借款,而无法确定地控制其数量。第三,公开市场业务可以按较小的规模,如果需要甚至可以按非常小的步骤进行,这使得联储能够准确地调整银行存款准备金。第四,公开市场业务使联储可以根据联邦资金利率的情况或者有关市场因素对准备金影响的新信息,而不断调整法定准备率。
最后,公开市场业务很容易逆转。
(二)调整贴现率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第二个工具,是调高或降低对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利息率,以限制或鼓励银行借款,从而影响银行系统的存款准备金和利率,进而决定货币存量和利率,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在30年代大危机以前,包括美国联邦储备制度在1913年成立之初,贴现率政策曾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通常是银行将其贴现的商业票据拿到中央银行再贴现,故有“再贴现”之称。
30年代以后,商业银行主要不再用商业票据而是用政府债券作为担保向中央银行借款,所以现在把中央银行这种贷款的利率称为贴现率。
中央银行贴现率政策的主要意义和作用是,第一,联储作为银行的银行或执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能,帮助解决银行的流动性。如果许多银行缺乏流动性,那就要通过大量的公开市场买卖来补充贴现率政策的作用。但是,尽管如此,贴现率对那些特别脆弱的会员银行的资金融通是十分有用的。第二,与公开市场业务相配合,通过改变贴现率可以限制或鼓励银行的借款,从而达到调整银行存款和利率的目的。
当然, 386
。
073。现代西方经济学
对比公开市场业务,由贴现业务引起的银行存款准备金变动的数额通常是比较小的。第三,除了对借款,从而对准备金货币存量和利率具有影响之外,贴现率的变动还会在某种程度上(尽管是有限的)影响人们的预期。因为不仅是金融界,社会公众也很关心报纸上的贴现率消息,社会公众通常把贴现率的变化视为联储对经济的预测及其政策立场的一个指示器。例如当联储提高贴现率时,社会公众可能把它视为联储将抑制过度扩张的一个迹象,并且会感到没有理由再担心通货膨胀了。
这样一来,可能使得公众减少一些膨胀性行为,诸如为防止物价上涨而产生的提前购买,或者为了抵消预期会有的通胀而要求提高工资等等。
相反,如果联储降低贴现率,就可能被看作是联储采取行动缓和经济下降的迹象。
然而,社会公众也许会作出正好相反的反应,例如把提高贴现率解释为联储相信通货膨胀已日趋严重的迹象,从而加速加大提前购买,或者更加坚定地要求提高工资。
联邦储备系统实行贴现率政策时对商业银行和存款机构贷款收取的利率,通常低于市场利率,所以有必要对商业银行和存款机构的这种特权加以限制,这种借款不能用于再投资以赚取利润,而只能在确有需要时才能借款。联储通常通过检查各借款银行的活动来监督实施这一规定,对享有借款特权的银行借款的数量和次数作了特别的限制。事实上,并不是所有银行都企图利用联邦资金利率与贴现率之间的差额。有些银行推迟使用借款特权,因为它们知道,如果现在借了款,那么当它们以后更需要借款或者联邦资金利率比现在高时,它们要向联储借款就困难了。而另一些银行为了显 387
现代西方经济学。
173。
示其稳健性管理,也不愿向联储借款。
(三)改变法定存款准备率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第三个工具是改变法定存款准备率。例如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不仅使原先有着超额准备金的银行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消失或减缩,还由于它缩小货币乘数,从而缩小银行在原来超额准备金基础的存款创造,因而能够在很短时期内导致较大幅度减缩货币存量和利率的提高,引起宏观经济活动的震动,所以在实践中很少使用这种强有力的武器。
三、选择性控制
上面考察了中央银行一般性控制货币总需求所使用的三种工具。选择性控制则着眼于对特殊市场的信贷供求进行控制,下面介绍美国在这方面的主要经验。
(一)证券市场放款这是一种限制证券投机的管制办法。由于1927—1929间,美国证券市场投机因素激增,但联储无法直接干预证券市场。因为通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联储只可能逐步削减可提供的贷款,从而限制用借款购买股票。但由于股票价格暴涨,它可能不得不大幅度提高贴现率,以便有效地影响证券市场的借款。这样一来又将过分地影响正当经济活动的要求。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