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宏观经济学 >

第55章

宏观经济学-第55章

小说: 宏观经济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如通货膨胀理论所指出,需求拉动的通胀必然引发成本推进的通胀,因为物价上涨,货币工资理所当然地应有相应的增加,以对消通胀带来的实际收入的损失。   
    1968年的增税措施收效甚微,从此美国经济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对付通货膨胀成为政府最辣手的大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旨在防止通货膨胀又能保持充分就业的充分就业预算,要求有足够的充分就业的财政盈余,以对消私人部门的投资超过私人部门提供的储蓄。   
    五、财政赤字与公债   
    一个国家年度预算的支出超过收入出现赤字时,弥补财政赤字的办法有二,一是凭借国家垄断货币发行的权力,通过中央银行增发货币,二是发行公债,即G-T=M+B。   
    F例如按照预算计划,G-T=300亿元,即有300亿元赤字。   
    政府可以增加货币发行(M)200亿元,同时新发行公债F(B)   
    100亿元。   
    当然也可以全部用公债来弥补财政赤字,以F避免货币供应量过多引起通货膨胀。   
    公债包括内债和外债。内债是政府向本国居民、企业和            376   
    。   
    063。现代西方经济学   
    各种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外债是向外国举借的债务,包括向外国借款和发行外币债券。根据各国财政税收体制,除了中央政府发行的债券以外,地方政府通常也发行债券,举办各种公用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来弥补自己的预算赤字。   
    在西方国家,公债现在不仅是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一个经常性手段,而且是配合货币政策通过影响货币供给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工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预算平衡的理财观点的发展变化相对应,公债的功过是非必然出现不同的看法,争论的焦点涉及到两大问题,即公债的资源配置效应和公债的收入分配效应。   
    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发展变化和经济科学相应发展,当前,经济学家基本上取得如下共识。   
    首先,内债完全不同于外债。外债无论从个人和国家角度来看都是一种真正的负担,因为外债的本金和利息必须使用本国人民提供的劳动和物资来偿还。至于内债,从一个家庭或企业来看,入不敷出而举债。意味着贫困乃至破产。但是,把局部简单类推到整体,就会出现逻辑推理中“合成推理的谬误”。   
    因为内债是政府欠人民的债,而内债的还本付息,归根到底来自课税,所以是人民“自己欠自己的债”   
    ,是张三花钱李四还债,或者同一个张三,自己借钱自己还债,从整个国家来看,债权债务总是恰好相互对消的。   
    但是鉴于张三并非李四,政府的举债支出,其内容和经济含义不同于私人部门的支出,就是说,政府入不敷出而举债,对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显然会产生某种影响。特别是一个社会是否已经达于充分就业,内债会有的作用大不相同。            377   
    现代西方经济学。   
    163。   
    假设一个社会已达于充分就业,收入除去消费支出的余额即储蓄S是给定的,根据S=I+(G-T)   
    ,政府因G>T的举债支出,一定表现为私人投资等量减缩,这就是经济分析所谓“挤占”   
    (Crowding   
    our)效应,在决定GNP的四个需求项目中,政府开支G“挤占”了私人投资支出I。例如1920年代,为了减少英国大量失业,凯恩斯主张政府举债来筹集资金、雇用失业工人兴办公共工程。当时英国财政部反对这种主张,其论点即是上述“挤占”效应。据认为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可以利用的资金是既定的,因此,凯恩斯的主张无非是政府部门的就业代替私人部门的就业,就业总量不会增加。   
    上述财政部观点实际上是基于下述逻辑推论:“萨伊法则”   
    表明充分就业是必然趋势,如果还有失业,是由于工人要求的实际工资超过了劳动边际生产力,因此,减少失业所需对策是降低货币工资,在物价水平不变条件下降低实际工资。   
    西方传统经济学之所以反对财政赤字及其派生的国债,还有更深层次的理由:政府开支总是非生产性的,因此,政府举债支出意味着政府的消费支出耗用了生产资金,从而减少了资本积累或称资本形成(Capital   
    formation)   
    ,所以代表新兴产业资产阶级的斯密和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学,从积累资本发展生产的角度来看,必然提倡节俭、节约储蓄,反对官吏牧师封建主等只消费不生产的寄生性消费。此外,持有公债收取债息的人属于坐吃利息的食利阶级,而通过还本付息在他们手中日益增大的资本,总是来自课税,是由劳动人民的劳动创造的财富提供的,所以国家举债支出,通过税收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效应,是用劳动人民的血汗和贫困喂肥了坐            378   
    。   
    263。现代西方经济学   
    收利息的食利阶级,所以在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公债确实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工具之一。   
    现在考察一个社会尚未达到充分就业,存在着发展生产的潜在生产能力的情况。在这场合,投资并不取决于既有的储蓄,恰恰相反,政府的举债支出,扩大了有效需求,并通过乘数作用多倍地扩大收入;新增的收入扣除消费后引致储蓄增加。在这场合,消费与储蓄投资,就不是相互替代,此长彼消,而是相互促进。就是说,在存在着发展生产的潜在能力条件下,国家举债支出不仅不会增加人民负担,反而会通过生产增长,在提高人民生活的同时,增加一国财富的积累。例如,假设一个国家为了防洪航运和发电需要,决定耗资1,00亿元修建水电工程(或者为了缓减交通运输紧张,修建铁路或公路)。   
    为此国家决定发行国债(国库券或建设公债)   
    1,00亿元,还假定这笔国债是由中央银行发行钞票认购的。在这场合,假如该国已处于充分就业,从而不存在发展生产的潜在生产能力,毫无疑问,这表现为经济建设急于求成,导致投资过多的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相反,假如该国存在着发展生产的潜在生产能力,那末,国家新增投资1,0亿元(I)   
    ,将导致国民收入增加(Y)   
    3,00亿元(假定F边际消费倾向为三分之二)。   
    这是因为,正是由于有了国家的这笔投资,首先使得原来的失业人员得以就业,其次带动了为了修建大坝所需的水泥、钢材、机电运输设备等各行各业增加生产和就业,所有各行就业的这些新增就业工人由于新增收入,带动了他们购买的农副产品和日用消费品的生产扩大和就业增加。            379   
    现代西方经济学。   
    363。   
    总之,国家这笔投资100亿元引致的新增300亿元国民收入(水泥钢材和消费品等)其中有200亿元在各年新增国民收入被消费了,其余100亿元表现为新建大坝和水电站,与此相应,国民收入核算报表上将表现为积累(储蓄)   
    余额也增加了1,00亿元。不用说,如果考虑到大坝电站建成后,不仅可以一劳永逸地免除历年防洪抗险所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航运、水利和发电的经济效益更是难于计量的,这里描述的西方经济学所谓乘数效应,事实上一点也不神秘。读者可以设想,假如国家当初由于财政收入不足,没有资金而缓建大坝,情况如何?不仅修建大坝的工人处于失业,由此带动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生产的劳动力也将闲置不用。归根到底。   
    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唯一的积极的源泉。   
    在上例中,国家举债投资引致的新增国民收入300亿元(其中100亿为新建大坝和水电站,200亿元是历年被人们新增消费所消费掉的消费品)全部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支出是贮存不起来的,像流逝的岁月一样,大江东去,一去不复返矣,太可惜了。   
    刚才我们假定,这个国家不仅存在大量闲置的劳动力,而且假定,为修大坝电站所需的水泥钢材机电设备以及新增就业工人新增的对消费品需求,都可以因为有了对它们的需求而被生产出来,即所谓存在着潜在的生产能力。   
    现在假设,在上述100亿元投资中,有200亿元的生产资料如钢材机电设备等,是本国短时期内无法提供的。对此,明智的理财之道,显然是举借外债,利用外资、进口暂时无法供应的“瓶颈”   
    产品。就是说,抓着重点,借鸡生蛋,这样,鸡生蛋,蛋再生            380   
    。   
    463。现代西方经济学   
    产鸡……如此这般,在非此情况下闲置不用的劳动,变成了宝贵的财富。   
    上面考察存在着发展生产的潜在生产力条件下,国家举债(内债和外债)支出,用于生产性投资会有的效应。现在考察另一种情况,即国家为了振兴教育,用举债办法增加10亿元教育经费,其中4亿元用于改进教舍和教学设备,6亿元用来增加教职工薪水。   
    为此新增的10亿元现钞,是否会导致投资(4亿元)过多加上消费(6亿元)过多的通货膨胀?如上推论,国家新增10亿元支出最终导致新增国民收入24亿元,(边际消费倾向为23)   
    其中有12亿元来自政府购买4亿P元×(11-23=4亿元×3=12亿元,其余12亿元来自政府P转移支付6亿元×(23P1-23)=6亿元×2=12亿元。)其中P4亿元表现为有形资产(校舍和教学科研设备)   
    的积累,与此相对应,国民收入核算报表上表现出储蓄(积累)金额增加了4亿无。   
    20亿元作为新增消费品被人们消费,6亿元则是人力投资,表现为教师和受教育学生为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的提高。   
    第三节货 币 政 策   
    一、货币政策的目标   
    货币政策,一个国家根据既定目标,通过中央银行运用            381   
    现代西方经济学。   
    563。   
    其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同财政政策一样,货币政策分担着宏观调控涉及的各种目标,包括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价格稳定,以及稳定汇率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等。尽管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有着共同的一般的目标,但货币政策还有它自己的一些特殊的目标。例如,防止大规模的银行倒闭和金融恐慌,稳定利率以防止利率大幅度的波动,一直是货币政策的传统目标之一,一个原因是,当利率提高时,那些不得不折价出售债券的人就会受到利率波动的冲击,这种损失被认为是不公平的。此外,利率波动会引起汇率波动乃至造成对外贸易和投资的混乱。所以防止利率的大起大落也是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   
    我们知道,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财政措施“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保证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