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宏观经济学 >

第5章

宏观经济学-第5章

小说: 宏观经济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局饕灏鞅缁さ模俏ぷ时局饕逯贫刃Ю偷模蚨魑恢炙枷肜砺厶逑担肼砜怂贾饕逭尉醚г诹⒊」鄣惴椒ㄒ约跋嘤Φ母髦志咛宓睦砺酃鄣悖歉径粤⒌摹!  �
    宏观经济分析的理论结论总是以一定的微观经济理论,即价值论和分配论为其理论基础,两者在逻辑上总是内在地一致的,这一点可以从资产阶级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史加以说            26   
    。   
    01。现代西方经济学   
    明。   
    鉴于这里谈到的东西,本书后面将在适当的地方作出较详细的论述,这里只能作一简括的说明。我们知道,重金主义和重商主义提出了怎样促进一个国家趋于富强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这与亚当。斯密《国富论》探讨的问题并无不同。   
    重商主义的贸易差额论之所以是非科学的,就在于它否定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错误地把利润的源泉归诸流通领域,归结为国与国之间的贱买贵卖,包括宗主国对殖民地贸易的垄断,从殖民地人民身上榨取垄断高额利润。为什么重商主义者只看见表面现象而不能深入事物的本质?根据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答案很简单,因为这样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符合当时历史条件下商业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阶级本能的需要。十八世纪中叶,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医生的“纯产品”   
    可以看作是农场主雇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产品或剩余价值以地租形式被土地所有者无偿占有的劳动产品(虽然魁奈本人错误地把“纯产品”   
    说成是“自然的恩赐”)。   
    魁奈的《经济表》实际上是以他的“纯产品”   
    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相应地把社会划分为三大阶级,提出了以生产阶级为中心,通过三大阶级之间的以货币为交换媒介的交换过程进行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构造出旨在表达顺利实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所需条件的理论模型。   
    亚当。斯密的资本积累理论,即他所探讨论证的制约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和性质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既有科学成分,也有庸俗成分,区别在于,当他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来论述资本积累时,他的理论是科学的,当他在研究方法上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从描述资本主义表面现象着手,把商品的价值说成是由工资利润和地租这三种收入之和共同构成,他的资本积累            27   
    现代西方经济学。   
    1。   
    理论就是为资本主义剥削辩护的庸俗理论了。   
    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以他的劳动价值论和相当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利润理论为基础,着重探讨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长河中,工资利润和地租在国民收入中各自所占份额的发展变化的规律。   
    李嘉图从人口增长、耕地日趋贫瘠这一前提出发,得出了平均利润率必将日趋下降的关于社会资本的积累这一宏观经济问题在收入分配方面的规律性的动态的理论命题,它与马克思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的本质区分在于:李嘉图的这个规律,以实际工资趋向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的生存的工资理论为基础,以利润与地租此消彼长、互为替代的形式,表达了产业资产阶级与封建土地所有者阶级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从资本积累本身的内在矛盾的辩证发展,推论出资本有机构成必然日渐提高作为逻辑推理的立论前提,表达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并据此推论出资本主义迟早必将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科学论断。   
    李嘉图的理论体系,说到底只能推论出资本主义最终将进入年复一年地只能实现简单再生产的停滞不前的社会。因为当利润率趋近于零的时候,积累资本的动因消失,没有积累就不会有净投资,没有净投资就只能是简单再生产。按照马克思理论体系,没有利润就不会有资本(因为资本这个经济范畴被定义为增殖剩余价值的价值)   
    ,没有资本就不会有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没有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就不会有资本主义制度。   
    由此可见,马克思与李嘉图关于利润率趋向下降的理论结论的本质区别,除了据以推导出理论结论的逻辑构造有着本质区别以外,归根到底取决于两者是建立在根            28   
    。   
    21。现代西方经济学   
    本对立的哲学基础,即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之上。   
    以上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具体阐述了迄至十九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   
    以前的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学的价值论和分配论之间的内在的一致性。   
    它实际上是旨在说明,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理论模型,与资产阶级经济学从古到今的经济增长理论,包括李嘉图的理论在内,既有许多相似甚至相同之处,为什么又有本质的区分,以及本质的区别具体表现在哪里。   
    下面以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建立的现代资产阶级宏观经济学为中心,说明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首先要指出,凯恩斯的宏观理论与他的前辈和后来的其他流派的宏观理论的差别,并不在于价值论和分配论有本质的不同,相反,凯恩斯本人和其他流派的宏观理论,都是建立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或瓦尔拉的一般均衡价格理论和“三位一体”   
    的分配论基础之上。凯恩斯的就业理论被认为是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史中,对于人们在长达一个世纪以上的时间里一直深信不疑的“萨伊法则”   
    ,进行了一场“凯恩斯革命”。   
    但两者差别的更深层次理论基础在于微观经济学的工资理论和利息理论,各自立论不同。具体说,按照传统的关于工资和利息怎样决定的理论,任何产品的供给同时创造出等量的对产品的需求的“萨伊法则”   
    将是有效的,因而据此可以进一步推导出如下论断:即,资本主义的国民生产达到均衡状态的时候,必然是充分就业。另一方面,凯恩斯根据他关于工人对于货币工资的行动决策所作假设,加上他提出的新的利            29   
    现代西方经济学。   
    31。   
    息理论,可以逻辑严谨地推导出如下结论:国民经济的总供给与总需求达于均衡状态的时候,既可以是如像“萨伊法则”   
    推论出来的充分就业均衡,也可以是存在着“非自愿的失业”   
    的非充分就业均衡,实际上出现哪一种均衡状况,完全取决于有没有足够的“有效需求”   
    以保证愿意劳动的工人都能够就业。   
    60年代后期以来,后凯恩斯主义的一个流派,即美国新古典综合派与美国的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争论的问题,集中在怎样以工资与物价是怎样决定的这种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来言之成理地解释失业与通货膨胀这两个宏观经济问题,特别是解释70年代中期出现的两位数通货膨胀与失业急剧增加同时并存的所谓“滞胀”   
    问题。美国经济学家费尔浦斯(A。   
    W。   
    Phelps)   
    于1970年编辑出版的《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的微观经济学基础》这本论文集,就是针对上述问题,在西方经济学文献中明确地提出“宏观经济理论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这个问题的一本著作,虽然正如上面曾经作出较详尽的论述:任何宏观经济理论必然有相应的微观经济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是自古有之的老问题。   
    费尔浦斯编辑的一些作者撰写的这本论文集的中心内容,即是试图在工资与物价是怎样决定这个问题上提出新的论点,来解释失业与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原因。   
    这里涉及的论据和论点比较抽象微妙和复杂,留待本书后面适当的地方再作说明。   
    在这里只能简要指出,新古典综合派与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对失业和通货膨胀的理论解释,涉及到微观经济理论即工资理论与物价理论的,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可称为市场结构(包含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   
    发生了变化,其二是在宏观经济模型中怎样处理微观经济            30   
    。   
    41。现代西方经济学   
    主体的“预期”   
    问题。   
    我们知道,在凯恩斯以前的微观经济学,一直假定产品市场(它决定产品的均衡价格和供求平衡时的产销量)   
    和劳动市场(它决定均衡工资率和就业量)   
    是完全竞争。凯恩斯的《通论》以“工资单位”   
    作为计量单位,它描述的情景可设想为是把物价变动抽象掉的实物量,它相当于(但不是等同于)   
    人们用物价指数的变动来调整名义价值的实物量。   
    在《通论》中,只是到了第21章《价格理论》中引进了总供给这个变量,依据货币数量说方程式,提出了准通货膨胀和真正的通货膨胀等概念。   
    但在《通论》中,物价水平如何决定?则是一个“尚待发现的方程式”。在新古典综合派宏观模型中,菲利浦斯曲线扮演了这个方程式的角色。   
    具体说,要解释战后以来的由凯恩斯提出的非自愿失业和通货膨胀包括70年代的“滞胀”   
    ,其微观理论需要修正的是,从传统的完全竞争改变为:产品价格不再由完全竞争的市场供求力量决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寡头垄断市场上,价格采用平均成本加上利润加成的定价法,面对产品需求发生变化,厂商进行的是产量调整,而不是传统的调整价格。   
    在劳动市场上,工资和就业不再随劳动的供求而迅速作出调整,无论是工会的集体议价,还是劳资双方的竞争性定价,出现工资向下调整的“刚性”。就是说,在需求兴旺经济繁荣阶段,工资增长,而在需求紧缩经济萧条阶段,厂商通常是解雇工人缩减生产,而不是降低工资;在劳动力需求增长的行业或部门,工资会提高,而在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行业或部门,工资并不相应下跌。此外,各行各业之间存在着相互“攀比”   
    ,就是说,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少的行业要向劳动生产率增长较            31   
    现代西方经济学。   
    51。   
    高的行业的工资增长率“看齐”。   
    总之,读者从本书以后的论述中将可看到,对于70年代出现的“滞胀”   
    的原因和有效的对策,西方经济学界的所有不同流派之间,并无重大的分析性分歧。唯一的分歧是,面对菲利浦斯曲线的现实,到底是优先对付通货膨胀还是优先对付失业,不同的流派各有其侧重点,而这一点已经超越了理论的逻辑结构是否严谨,经验的实证分析是否可以验证的问题,因为在这两个方面,论战者都是尖端人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论战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是大家心中有数的。   
    所以各派在理论上的论战和分歧,实际上仅限于在具体的政策处方问题上,理论家们各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以及要由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