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纭 �
①《通论》中译本,第84—85页。 145
现代西方经济学。
921。
没有相应的投资吸纳储蓄,这表示消费不足加上投资不足的有效需求不足将是自然会有的推论。
第三节投 资 函 数投资支出是总需求的另一组成部分。
投资量由什么因素决定?
按凯恩斯的理论,一定时期的投资流量是由“资本边际效率”
与利息率这两个因素决定的,这个问题将在二十三章论述。
为了使我们的论述由简到繁,逐步深入,这里假定投资是外生变量,即在模型以外决定的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记为I=I0=50,于是投资函数:I=I0(I0>0)可图示如图20。
3。 146
。
031。现代西方经济学
第四节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表20—3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YCIC+IS总供给消费投资总需求储蓄经济趋向(1)(2)(3)(4)(5)(6)
30032550375-25AS<AD扩张400400504500AS<AD6005505060050AS=AD均衡6806105066070AS>AD紧缩6806107068070AS=AD均衡
表20。
3第1列和第2列描述消费函数C=10+0。
75Y收入与消费的关系,它表示收入增加消费相应增加,第3纵列的前四横行假定全社会所有厂商愿意进行的投资并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而是外生地(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的固定不变的常数I=I0=50(第五行假定I=I1=70)。第4列总需求等于消费与投资相加之和。从表列数据可见,若某一时期国民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小于60,由于消费者愿意并且能 147
现代西方经济学。
131。
够支付的消费开支加上厂商愿意进行的投资超过总供给,因而继后时期经济趋向扩张。但若总供给为60,则AS=AD,生产者既不再扩大生产,也不会紧缩生产,社会经济达于供求平衡的均衡状态,国民收入的均衡值为60;表20。
3的第四横行表示,若国民收入680,由于相应的总需求为660,AS>AD,在继后时期出现生产紧缩的萧条阶段。
(第五行旨在表示,假如外生地决定的投资不是50,而是70,则国民收入的均衡值从600增为680)。
下面分别采用数理经济学推导方法和图解方法,例解总供给与总需求趋于一致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均衡值的决定。
消费函数C=a+bY=10+0。
75Y(1)
投资函数I=I0=50(2)
均衡条件 总供给=总需求(3)
Y=C+I=10+0。
75Y+50求解上式得均衡国民收入Y=(10+50)
×11-0。
75=60 148
。
231。现代西方经济学
若令投资函数I=I1=70,则均衡国民收入Y=10
+0。
75Y+70,Y=170。
25=680。这表示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采用比较静态均衡分析法。它表示当决定国民收入均衡值的自变量之一投资量从50增为70时,国民收入的均衡值从600增为680。
在图20。
4中,消费线C=a+bY=10+0。
75Y,自左向右递升,它表示消费支出随收入增加而增加。总需求曲线C+I=a+bY+I0=10+0。
75Y+50,因我们假定I=I0=50是给定不变的常数,即投资金额不随Y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总需求线是平行于消费线的一条直线,两者的垂直距离=50。
图中自原点出发的一条45°线是虚构出来的一条直线,因这条线与横轴的夹角为45°,故其上的任一点所表达的横坐标(代表总供给Y)的数值总是等于纵坐标(代表总需求)的数值。所以45°线与总需求线的交点E表示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的均衡国民收入的数值。
请读者注意,45°线并不是总供给线,只是在这个坐标图中起着代表总供给线的作用。 149
现代西方经济学。
31。
二、储蓄投资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由于在国民经济均衡条件下(总供给)C+S=(总需求)C+I,所以国民经济趋于均衡的条件可以表达为(人们意愿的储蓄)
S=(厂商意愿的投资)
I,图20。
5的直线S=-10+0。
25Y是储蓄线,它表示收入为零时,储蓄是负数。
因我们对消费函数作这样的假定,收入为零的消费支出为10,收入为400时消费为40,故储蓄为零,这在图中表现为储蓄线与横轴相交。以后,收入增加储蓄量相应增加。平行于横轴的投资线I=I0=50与储蓄线相交于E点,相应的Y=60,它表示投资吸纳全部储蓄,从而国民经济趋于均衡时的国民收入的均衡值。从图中可见,若I=I1=70,即投资从50增为70,即I=20,国民收入的均衡值从600增为680F(见表20。
3)
第五节乘 数 原 理
一、概述
乘数原理(multiplier
theorem)亦译倍数原理,是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论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所谓乘数原理,简单地说,讲的是,假如一个国家增加一笔投资(以I表示)
,F 150
。
431。现代西方经济学
那末,由此引起的国民产品(或国民收入)的增加量(以YF表示)
,并不限于原来增加的这笔投资,而是原来这笔投资的若干倍,即Y=KI,其中K称为“投资乘数”
,K之值通F常是大于1的正数,故有乘数(倍数)原理之称。这个原理或理论,是在涉及一项具体政策的争论中,对现实的经济运行机制进行抽象的理论概括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先介绍一下这个原理由以产生的理论的和历史的背景,对于加深理解这个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是大有好处的。
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爆发的1920年经济危机到1930年危机的近十年期间,从未出现过经济高涨。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深,国内市场的缩小和国外竞争的加剧,再加上1925年英镑按战前平价恢复金本位(实际是金汇兑本位)
,英镑定值偏高约12%(按购买力平价计)
,而工资向下浮动的“刚性”使产品成本和价格降不下来。汇率偏高而产品成本又无法降低,使英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英国传统的工业部门如纺织、煤炭和造船等陷入严重困境。失业人口在九年期间(1924年恢复金本位前夕的短暂复苏阶段除外)从未少于100万,政府在失业基金项下支出的失业救济金每年约达5,00万英镑,关于贫民救济,还不包括在这个数字之内。
英国自由党的劳埃德。乔治(Lloyd
George)
在1929年大选中提出由政府举办公共工程来消除失业的竞选诺言。当时在位的财政大臣和不少经济学家,例如当时与凯恩斯同样知名的任职财政部的霍特莱(R。
G。 15
现代西方经济学。
531。
Hawtrey,1879—1971)
,反对这个计划。其主要论据是,政府兴办公共工程所需资金,如果来自税收或举债,不过是用政府开支来代替民间本来会有的开支,不过是用政府计划下增加的就业来代替政府不兴办公共工程条件下本来会有的就业。因为一个国家能够进行的投资,不管由国家进行还是由私人进行,总是以已经存在的储蓄为前提的,所以要想通过公共工程来增加就业的希望是很小的。其次,如果公共工程所需资金,来自扩大银行信贷,将如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初期那样,有出现通货膨胀的危险。针对这种后来被称为“财政部观点”
,凯恩斯和汉德逊合作,于1929年5月大选前夕发表了一本题为《劳埃德。乔治能做到吗》的论战性小册子。这本小册子主要就政府兴办公共工程所需资金的来源和去向问题,针对“财政部观点”进行常识性的理论论战。这里涉及的一些理论问题,事后看来可能十分简单,但在知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当中也是在经过长期争论中才逐渐搞清楚的①。至于后来被人们称为“乘数效应”的内容,凯恩斯只是在论述中谈到,政府兴办一项公共工程所能引致的就业人数的增加量,并不仅仅限于该项公共工程所增加的就
①例如凯恩斯在这里指出,“往往有一种成见,认为信用扩张的意义,必然就是通货膨胀。但并不是一切的信用创造都必然相等于通货膨胀。……
在目前情况下,把通货膨胀这个恶魔捉出来,作为反对资本支出的理由,就彷佛是对一个精力已经消耗殆尽的病人下警告,说过度肥胖是危险的“。
(凯恩斯《劝说集》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97页) 152
。
631。现代西方经济学
业人数(即“就业乘数”之值大于1)
,至于乘数效应发生作用的机制和乘数的数值如何计算,凯恩斯在这里并未论及,所以西方经济学界一般认为,现在被称为“乘数原理”的这个理论,并不是凯恩斯本人最先提出来的。
乘数原理一般认为是凯恩斯在剑桥大学的年轻的学生卡恩(R。
F。
Kahn,1905— )于1931年发表在凯恩斯长期担任主编的《经济学杂志》上的《国内投资与失业的关系》一文中首先提出。
从下文可以看到,卡恩论文的一个关键之点,是引进“消费函数”这个概念,从而使乘数效应发生作用的实际过程可以被描述出来,“乘数”
的数值可以在一些简化的假设下被计算出来。凯恩斯在《通论》中,把卡恩文章涉及的内容,规范化为“形式化”
(formal)的“乘数”原理,成为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论或就业理论的两大支柱之一(另一支柱是他所说的“三大基本心理法则”和货币供应量)
,并在以后西方经济学文献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二、简化的乘数
如上论述,若消费函数为C=10+0。
75Y,投资I=I0=50则当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或意愿的投资等于意愿的储蓄,从而国民经济达于均衡状态时的国民收入=60。
现在假设A公司决定新建一爿工厂,从而使投资从原来的I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