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下跌(上涨)
一倍。
不用说,若M增加,这条曲线的位置向上移动,其形状仍是直角双曲线。
这里引出两个新的概念。这条曲线称为总需求曲线AD(The
agregate
demand
curve)
所以我们说,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AD曲线是一条直角双曲线。这条曲线之所以称为总需求曲线,显然是因为,它表示PY这样多的名义国民收入(最终产品的销售值)是购买者支付了MV这样多的货币额 131
现代西方经济学。
51。
的结果。
与AD曲线相对应,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总供给曲线AS(The
agre-gate
suply
curve)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原因很简单,古典宏观模型的实际国民收入均衡值YL是充分就业,所以货币供应量的任何增加,Y不会发生变化,只是引起P的同比例上涨。
最后,第V象限描述(5)式。由于这个方程W=(WP)。
P包含两上变量WP和P,所以对于任一给定的W,我
们有一条曲线描述(WP)与P之间的对应关系:P=WWP。
显P而易见,这条曲线是直角双曲线,W给定,P与(WP)互为反比例变化。
它表示货币供应量为M时宏观均衡决定的货币工资率为WL,假设货币供应量增加例如一倍,由于P上升了一倍,所以WL之值也增加一倍,从而描述WL的曲线的位置将向左上方上移到W1。
第三节“凯恩斯革命”
总结上述,在凯恩斯《通论》出版以前,资产阶级经济学所有流派深信不疑的一个教义是萨伊法则:“供给会创造出自己的需求”。
这个理论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之上。
即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就是说,商品价格和货币工资率必将适应市场供求状况上下涨跌。这样,鉴于任何生产本身 132
。
61。现代西方经济学
同时创造出等量的需求,所以一个社会的生产必将扩展到充分就业为止,而所谓充分就业意指凡是愿意按现行实际工资提供劳动的人都已就业。如果还有工人失业,只能是由于他们要求的实际工资超过劳动的边际物质产品,因而不可能为厂商雇用,这种失业被称为“自愿失业”。这一理论结论的政策函义是,减少失业的有效对策,是通过降低货币工资(在货币供应量和物价水平给定不变条件下)
以降低实际工资。
更高层次的社会哲学的涵义是,由于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消费与储蓄(积累)是互为替代的,消费高则储蓄少,反之则反是,因此,为了加速社会生产的发展,勤俭持家,节约储蓄显然是社会美德。其次,社会财富分配不均,从道德或道义来说,虽然既不公平又不公正,从加速生产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来看,又是必要的难于避免的。
所谓“凯恩斯革命”可以归结为,推翻了萨伊法则关于宏观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就业量必然是充分就业的教义。凯恩斯在《通论》中假定“工资刚性”
,即货币工资在一定时期内固定不变,这不同于萨伊法则关于劳动市场是完全竞争这一前提,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只要存在失业,工人之间的竞争将迫使货币工资下降。凯恩斯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工人坚持不肯降低的是货币工资,有些待业工人,在货币工资不变物价上升,从而实际工资降低情况下也是愿意就业的。在30年代大危机期间,每四个工人就有一个失业,说他们之所以失业是因为不肯降低工资,显然有背常理。传统教义的毛病在哪里呢?怎样用一种新的理论来解释现实?这样,凯恩斯在其宏观经济模型中论证说明,国民收入的均衡值是由“有 133
现代西方经济学。
71。
效需求“决定的。假如”有效需求“足够大,可以像萨伊法则的论断那样,实现充分就业,反之,假如”有效需求“不足,那末,一些虽然愿意在较低实际工资就业的工人,由于需求不足,产品缺乏销路而不能就业,这种失业被称为”非志愿失业“
,从而有别于要求较高实际工资而未能就业的“自愿失业”。
由此,凯恩斯反对古典宏观经济学降低货币工资以减少失业的政策主张,认为,降低货币工资,现实上或政治上难度很大,而通过增加货币供应以提高物价,从而降低实际工资,既简便易行,又可得到减少失业的效果。同时,凯恩斯反对传统的“自由放任”
,认为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已无法提供足够的有效需求,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通过旨在增加有效需求的各种政策措施,以减少失业,实现充分就业。
正如凯恩斯自己所说,他也是从古典经济学薰陶出来的,植根于理论家思想深处的一种逻辑严谨的教义,要加以突破,并用另一种理论取而代之,确非易事。另一方面,凯恩斯跟同时代的其他知名经济学家,如庇古和任职英国财政部的霍特莱(R。
G。
Hawtrey,1879—1971)等人显著不同之处是凯恩斯提笔为文,通常是针对现实的在专家之间有争论的问题,想出对策,理论推导只是为他的政策主张提供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的理论依据。我们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紧接着爆发了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此后,迄至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在这两次危机期间,英国只经过短暂的复苏,长期经济萧条,工人大量失业。
凯恩斯慨叹,进入二十世纪,英国十九世纪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随着资本积累,生产增长,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日益枯竭,单纯依靠私人企业 134
。
81。现代西方经济学
参与其事的市场力量已无法提供足够的有效需求。因此,凯恩斯在《自由放任的终结》(1926)一书中,论证了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明智管理的必要性,主张从传统的“自由放任”转向国家调节干预经济。
在当时具体的专家们有争论的问题上,他主张国家用通货管理来代替传统的金本位制对国内和国际经济的自动调节,认为在汇率稳定和物价稳定不可兼得的时候宁肯放弃汇率的稳定而保持物价稳定,他在《丘吉尔的经济后果》(1925)一书中,认为1925年英国按战前英镑金平价(1英镑=4。
8美元)恢复金本位使英镑定值偏高大约12%,是英国经济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它使英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处于不利地位。而在物价无法稳定时,与其通货紧缩物价下跌,不如适度的通货膨胀,因为通货紧缩的收入重分配,以牺牲生产者阶级为代价而有利于食利者阶级,特别是通货紧缩必将导致失业问题更加严重。他在《货币改革论》(1923年)一书中写到:“……在一个变得穷困的世界里,引起失业比之食利阶级失望更坏”。
此外,凯恩斯在1929年出版的一本小册子中,论证了举办公共工程是消除失业的现实可行的有效办法。但是,在1930年出版的两卷本《货币论》一书中,凯恩斯依然从总产量给定为前提,运用传统的货币数量说探讨物价变动的原因,以及利润变动怎样引起产量的变化,没有论及就业水平如何决定的问题,并且,在1931年,凯恩斯还深信,以调节利息率为中心的货币政策,足够有效地对付当前遍及所有发达国家的十分严重的失业问题。
据文献所载,只是到了大约1933年,凯恩斯才摆脱了传统理论对他的束缚,在理论上取得“突破”
,以《通论》一书于1936 135
现代西方经济学。
91。
年初问世。
那么,《通论》在理论上有哪些“突破”?这是后面几章将要详细讨论的问题,为了通过对比有助于读者加深理解有关理论,这里着重列举其与上述古典模型的不同之处。
(1)古典宏观模型假定,货币工资将适应劳动市场供求状况而调整。凯恩斯则假定货币工资刚性,在一定时期内固定不变。
(2)
古典宏观模型假定,储蓄是利率的函数S=S(r)
,由于储蓄被定义为收入扣除消费以后的余额,所以古典宏观模型暗含地假定,消费是利率的函数,C=C(r)。这样,加上投资是利率函数,I=I(r)
,在古典宏观模型中,厂商计划的投资与人们计划的储蓄趋于相等,是通过利率的变化实现的。
《通论》则是在经济分析中最先引进消费函数这个概念,认为消费(从而储蓄)主要取决于收入,C=C(Y)
,S=S(Y)
,并且推论,储蓄趋于与投资相等,是通过收入的变化而实现的。
(3)
在利息率理论方面,突破了马歇尔的利息率理论,即利息率取决于资本的供求,而资本的供求是利率的函数。凯恩斯提出利息率由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理论,以取代马歇尔的利率决定于资本的供求的利率理论。
(4)既然利率的高低是由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所以,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利率下降—→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和就业按乘数原理多倍增加。另一方面,在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不仅是收入的函数(按剑桥方程,两者同方向同比例变化,K是固定不变的常数)
,也是 136
。
021。现代西方经济学
利率的函数,二者反方向变化。
这样,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以利率的中介,以及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不仅影响物价水平,也同时决定实际国民收入的数量和构成,因而实物分析与货币分析被统一在一个理论模型中,既突破了传统的“两分法”
,货币也显然不再呈“中性”。
复习思考题
一、萨伊法则与古典的利息率理论有何关系?萨伊法则关于总供给=总需求和储蓄=投资的四个变量指的是事前的否定事后的?这里的储蓄=投资与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储蓄=投资是否相同?
二、萨伊法则充分就业均衡与古典工资理论有何关系?与产品和生产要素(劳动和生产资料)的市场结构有何关系?
三、怎样理解古典经济学的“两分法”?
怎样理解古典货币数量说的货币呈“中性”?
四、“凯恩斯革命”怎样否定古典宏观经济模型?
五、假设劳动的供给函数是Nd=140+5(WP)
,劳动的需求函P数是Nd=175+2。
5(WP)(这里W表示名义工资,N表示就业P量)
,当价格水平p=1和P=2时,劳动就业量为多少?
假定150单位劳动提供的实际产出是600单位,请说明价格水平变化对实际产出水平有没有影响?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