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SS代表资本的供给曲线,它表示与任一利率相应的储蓄者愿意提供的资本。两者同方向变化,利率越高,储蓄人愿意提供的资本越多。
Ⅱ代表资本的需求曲线,它表示与每一利息率相对应,投资者愿意借入的资本数量,两者反方向变化,利率越低,投资者愿意借入的资本越多。正如像通过商品价格的涨跌有使商品的供给与需求趋向一致那 117
现代西方经济学。
101。
样,在资本市场上,通过因供求不平衡引起的利率的升降,有使储蓄与投资趋向相等的必然趋势。
三、萨伊法则与货币的职能:“两分法”与货币“中性”
储蓄必然全部转化为投资这个命题,等于是说人们以货币形式取得的收入总是会花费出去的,不是用于购买消费品就是用于投资谋利,而不会把货币作为资产的一种形式贮存在身边。因此,萨伊法则实际上是对货币的职能作出这样的假定:货币的职能只有两种,即价值尺度与交换媒介,货币不具有价值贮藏的职能。从萨伊法则及其暗含的货币不具有价值贮藏职能出发,人们进一步发现,在凯恩斯《通论》出版以前,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与货币理论存在着互不 118
。
201。现代西方经济学
相涉的“两分法”
(dichtomy)。
就是说,在考察各种商品的价值和生产要素的价值(以及用货币表现的价格)如何决定的价值理论时,商品的均衡价格(价值)及其均衡产(销)量,是由决定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的实际(real)
因素决定的。例如,微观经济学已经详细论述,商品的需求取决于人们主观心理评价的商品的边际效用,商品的供给取决于该商品所耗费的成本、所谓成本,劳动价值论指的是投入的劳动,(由工资加剩余价值代表)
生产成本价值论指的是工人投入的劳动(由工资代表)加上提供资本的人(储蓄者)节制眼前消费(西尼尔称之为“忍欲”)或延缓眼前消费(马歇尔的“等待”)所承受的物质的或心理感受的一种牺牲(由利润和利息代表)。因此,在古典宏观模型中,在市场经济运作过程中,货币只起着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的作用,就是说,货币只是覆盖在实际因素上面的一层“面纱”
,货币对于商品价值的决定不具有任何作用。需要指出,这一理论模型推导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只是各商品相互交换的比率或称相对价格,例如假设一个社会只有粮、棉、油、铜四种商品,它们各自的一个单位的交换比率是1∶2∶3∶4。
刚才讲的是古典经济分析中商品价值与货币的价值的决定互不相涉的“两分法”的价值理论。在考察货币的价值由何决定的货币理论时,则用货币本身的供给和需求,以及由此推导出来的货币数量说来说明商品价格的绝对水平的高低。例如在刚才的例解中,假如以米为货币,并把一个单位(一公斤)米定为1元,则棉油和铜的价格分别是2元3元和4元。
同理,如以铜作为货币,则粮棉油的价格的绝对水平分 119
现代西方经济学。
301。
别是14元,12元和34元,如果假设货币(铜)的供应量P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则粮棉油的价格也提高一倍,分别是12元,1元和32元。
P鉴于在上述事例中,货币供应量的多寡及其增减变化,对于实物领域即商品总量及其构成以及各商品的交换比率等三个方面没有任何影响,货币及其数量只决定商品价格的名称及其绝对水平,所以现代经济分析称之为,货币在社会经济的运行中呈“中性”。
四、古典工资理论与充分就业均衡:劳动市场的均衡
萨伊法则本身只是说明:由于生产(供给)本身同时创造了等量的对产品的需求,即总需求总是等于总供给,所以生产的扩张只会受到生产本身的制约,而不会由于缺乏需求,以致生产过剩,供过于求,或者本来可以生产出来的东西由于缺少销路,无法生产出来。至于社会经济的总供给与总需求趋于平衡时的就业总是充分就业,则是由古典的微观经济分析的工资理论来说明的。在这里,它假定劳动市场是完全竞争,即货币工资可以随劳动的供求状况上下涨跌,均衡工资率由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
图19。
2的NL代表劳动的供给曲线,即劳动供给函数Ns=Ns(WP)。
它表示实际工资
(WP)
越高工人愿意提供的劳动越多,Nd表示厂商对劳动的需
求曲线,即劳动需求函数Nd=Nd(WP)
,Nd曲线描述劳动的边际物质产品,它表示劳动的边际物质产品随就业量增加而 120
。
401。现代西方经济学
递减。由于只要实际工资(WP)低于已就业的劳动的边际物质产品,厂商增雇工人总是有利可图。反之若实际工资超过劳动的边际物质产品,增雇工人将使厂商受到损失,所以完全竞争市场厂商之间的竞争,通过货币工资的涨跌,总会有一个实际工资,在该实际工资下,工人愿意提供的就业量恰好等于厂商愿意雇佣的工人。
(参见本书上册有关论述)。在图19。
2中,与实际工资(WP)
L 相应的就业量为0NL,表示劳动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时的就业量,这个就业量被认为是充分就业,因为它表示愿意按(WP)
L 的实际工资就业的人均已就业。
假如事实上还有一些人失业(如图示NLN1)这种失业被称为“自愿失业”。据说,这些人之所以失业,是因为他们要求的实际工资(WP)
1,超过了他们的边际生产力,所以不可能为厂商所雇用。 121
现代西方经济学。
501。
五、货币数量说:价格水平的决定
上边以萨伊法则为题所作论述,可称实物分析,即所有经济变量如国民收入、消费、储蓄、投资、工资率、利息率等,可以设想为一定实物量,有关变量的均衡值,即市场供求两种力量相互作用下供给和需求达于平衡时会有的量值,是由实际的(非货币的)因素决定的。由此推导出的各商品的价值(价格)
,只是它们的交换比率或称相对价格。现在考察的是,古典宏观经济模型中,各种商品价格的绝对水平,以及它们的加权平均数一般物价水平如何决定的理论,即货币数量说。在西方经济学文献中,货币数量说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下面概要介绍美国费雪(I。
Fish-er,1867—1947)提出的“交易方程”和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和庇古倡导的“剑桥方程”。
1。交易方程。美国费雪于1911年出版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对古老的货币数量说作了系统深入的论述。先考察市场经济中货币参预交易的交易恒等式。
MVPYDM=货币供应量,V=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P=一般物价水平,Y=实际国民收入(最终产品)。
上列方程是一个定义性恒等式,就是说,按照各名词给定的定义,等式两边总是相等的。其次,上式也可看做是给V(货币流通速度)这个名词下定义的恒等式:VPYD M,就是说,所谓货币流通速度被定义为名义国民收入(PY)对货币 122
。
601。现代西方经济学
供应量的比率。例如,假设根据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提供的数据,一个社会某年的M=500元,Y=1,0(实物单位)
P=2元,我们可以说,每单位货币(1元)在该年的流通速度=(200元500元)
=4次,即每隔三个月流通一次。
由于PY=20元,指的是生产者供给的实际国民收入(最终产品)的销售值,产品售卖者能够卖得200元,一定是产品购买者付出了200元(500元×4)
,所以MVPY,等号两边无非是从不D同角度表达同样一件事情,所以具有恒等的性质。
于此可指出,费雪的交易方程是:MV=PT。
这里的T包括所有使用货币的一切交易。这些交易除了Y(实际国民收入或称最终产品)以外,还包括中间产品的交易,各种转移支付,各种资产(如房地产、股票、债券)交易以及其他任何交易。在这场合,V的涵义是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例如美国1975年,M为2,850亿美元,GNP约为14,200亿美元,按照V的定义,1975年美国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大约为5,即每单位货币一年间大约使用过5次,或大约每隔两个月多一点参加一次交易。而根据同一时期银行支票交易额(或银行支票兑现额)
,除去纽约市以外的城市银行存款每年周转多于85次,而纽约市的存款每年周转340次。
这里谈到的事例旨在告诉读者的是,按照V的定义,货币流通速度总是根据给定的货币量(M)与该货币量参加的交易量(PY或PT)计算出来的。
现在考察费雪货币数量说的交易方程→MV=PY 123
现代西方经济学。
701。
上式各变量的涵义与前述恒等式完全相同。它与定义性恒等式不同之处是,这个方程作为一个经济理论的数学表达式,是用来描述有关变量函数关系的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方程。等号表示经济主体已完成的行动,从而是可以从国民收入核算统计报表中观察到的数据,所以等号两边的数值总是相等的。等号上边的箭头表示函数式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这里是说,MV是原因(自变量)
,PY是结果(因变量)
,就是说,PY之值是由MV决定的。
这里考察的传统的货币数量说有两个重要的假定。
其一,货币流通速度据认为取决于制度性因素,例如支付习惯支付制度等,因此可以假定在相当长时期内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特别是不会因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而变化。其二,实际国民收入是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总产出,因而也不会随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而变化。货币数量说的核心命题是:①一个社会一定时期的物价水平是由货币供应量决定的,就是说,在这个理论模型中,货币供应量是已知的外生变量(自变量)
,物价水平则是由模型有关因素决定的内生变量(因变量)。
②物价水平随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而同方向同比例变化。
2。剑桥方程。
→M=kPY或 MP=kY马歇尔和庇古倡导的剑桥方程是货币数量说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本书后面讨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时将作详细的说明,这里着重指出它与费雪交易方程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124
。
801。现代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