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宏观经济学 >

第18章

宏观经济学-第18章

小说: 宏观经济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代西方经济学。   
    39。   
    物品本身常用的名称,但要在不同质的物品之间进行比较以及把它们加总求和,必须把异质的使用价值抽象出一个共同的东西,并给出计量尺度一个名称,像洛桑学派的瓦尔拉一样给出一个名称。我这个说法,乍看起来,似乎是厐巴卫克攻击劳动价值论时的幽灵再现。   
    但是,不要紧,不用耽心。   
    这个问题本身我们可以在别处去同他论战。我这里讨论的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数量指标,这些指标表达的是物品和劳务的使用价值,至于劳动价值这个经济范畴,虽然形式上扮演着核心主角的角色,实质上是置身事外的局外人,与这里讨论的问题毫不相干。因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数量指标所承担的任务,以及它力所能及的作用,只是采取价格的形式来表达物品和劳务的使用价值,而不是表达它们的价值。这就是这一节的标题所要说明的问题。            110   
    第 七 编   
    国民收入决定的静态均衡模型            111   
    现代西方经济学。   
    59。   
    在西方经济学中,凯恩斯(J。   
    M。   
    Keynes,183—1946)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一个系统的形式化的宏观经济模型。本篇将要论述的即是凯恩斯在该书中提出的宏观经济模型以及战后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在相互讨论和争论中对该模型的若干修正补充和发展。   
    凯恩斯考察的问题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如一年)的社会生产,在市场供求机制作用下,当总供给与总需求从不平衡趋于平衡时会有的国民收入(和就业量)是如何决定的。他采用的是微观分析常用的静态(和比较静态)均衡分析方法。就是说,假定决定国民收入(因变量)的总量生产函数和决定总需求的四个自变量(消费函数、投资函数、灵活偏好函数和货币供应量)为给定不变条件下(或其中任一自变量发生变化条件下)   
    ,国民收入的均衡值是如何决定的(或相应的国民收入均衡值会有的变化)。在本编以下各章中,我们实际上假定,总量生产函数Y=F(K,N)给定,由简入繁地首先考察一个简化的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即假设一个社会只包括消费者(家庭)和生产者(厂商)两大部门情况下,消费、储蓄和投资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然后引进政府开支和税收以及进口和出口,再后引进货币的供给和需求以说明利息率的决定。在此基础上进而阐述在包括家庭、厂商、政府和外国等四大部门的社会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均衡值,将怎样通过消费、储蓄、投资、政府开支和税收、货币供应量与利息率以及出口和进口等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而被决定。            112   
    。   
    69。现代西方经济学   
    第十九章古典宏观经济模型   
    第一节   
    萨伊法则与“凯恩斯革命”   
    美国劳伦斯。克莱因(LawrenceR。   
    Klein,1921—)在1947年出版的题为《凯恩斯革命》一书中认为,凯恩斯的理论之所以可视为在经济思想史的发展中进行了一次革命,是因为他提出的理论上的结论和当时流行的经济思想截然不同。凯恩斯在《通论》第一章声称,他在该书提出的想法与结论,与经典学派①对于同类问题的想法与结论,无论是理   
    ①经典学派,亦译古典学派,马克思把由李嘉图集其大成的包括配第、亚当。斯密和法国重农学派的经济学称为古典经济学,把自十九世纪初法国萨伊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称为庸俗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则把迄至十九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以前的所有经济学派称古典学派,而把“边际革命”以后迄至凯恩斯《通论》出版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称为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在这里使用经典学派一词,则包括李嘉图及其后继者如约翰。穆勒、以及凯恩斯的老师马歇尔和师兄庇古等。   
    庇古在1933年出版的《失业理论》是《通论》以前西方经济学唯一的对于传统的就业理论作了系统论证的著作。            113   
    现代西方经济学。   
    79。   
    论方面或政策方面并不相同。他说,经典学派支配着统治阶级和学术界的经济思想已有一百余年,他自己亦是在这种传统中薰陶出来的。克莱因在这里所说的“革命”   
    ,指的是迄至《通论》出版以前的一百多年期间资产阶级经济学所有各个流派一直深信不疑的“萨伊法则”   
    (Say‘s   
    Law)以及由此推导出来的关于国民收入的生产和就业的理论。下面先考察萨伊法则为代表的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然后有针对性指出所谓“凯恩斯革命”的要点。   
    第二节萨伊法则与古典宏观经济模型   
    一、萨伊法则及其涵义   
    法国萨伊(J。   
    B。   
    Say,1767—1832)于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提出这样一个著名论点:供给会创造出自己的需求(Suply   
    creates   
    its   
    own   
    demand)   
    ,或称“生产会自行创造销售”。这一理论命题的涵义是:任何产品的生产(例如农民生产的谷物)除了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求以外,其余部分总会用来交换其他产品,即形成了对于其他产品(如棉布)的需求。如果假定交换是以货币为交换媒介进行的,上述命题的涵义是:由于任何生产活动创造出参与该产品生产的生产要素(劳动、资本、自然资源)所有者的收入(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   
    ,人们的收入除去用于个人消            114   
    。   
    89。现代西方经济学   
    费的剩余部分称为储蓄。   
    所以当论及扩大再生产的商品生产,并且引进货币作为交换媒介时,萨伊法则可以等价于如下命题:任何数量的储蓄都会全部用于投资。例如李嘉图曾经谈到:任何人从事生产都是为了消费或出卖,任何人出卖都是为了购买对他直接有用或者有助于未来生产的某种别的商品。他说,“需求是无限的,只要资本还能带来某些利润,资本的使用也是无限的。”他还指出,“萨伊先生曾经非常满意地说明:由于需求只受生产限制,所以任何数额的资本在一个国家都不会得不到利用。李嘉图在这里实际是说,既然人的需要是无限的,所以,任何被储蓄起来的收入总会作为资本发展生产,增加产品的供给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并从中赚取利润。   
    萨伊和李嘉图以萨伊法则为基础得出的一个重要推论是:所有商品都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不可能的。   
    需要指出,萨伊法则并不否认部分产品可能生产过剩,但认为某种产品之所以生产过剩是由于别的产品生产不足。例如打算用谷物交换棉布的人之所以无法售出谷物,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棉布用来交换谷物,或者棉布生产者打算交换的东西并不是谷物,而是例如家具或织布机。假如把社会产品大别为消费品与生产资料两大类,则上述推论可以表达为这样的命题,即消费品之所以生产过剩是因为生产资料生产不足,就是说,社会生产之分为消费品与投资品的比例与人们收入之用于消费与储蓄的比例不符合,也就是说,消费品之所以生产过剩,是由于人们用于消费的支出不足,而储蓄金额则过多,因而表现为生产资料的生产不足。所以,在十九世纪初期,以李嘉            115   
    现代西方经济学。   
    9。   
    图和萨伊等为一方,以马尔萨斯和西斯蒙第为另一方展开了一场普遍生产过剩经济危机是否可能的论争。   
    据上所述,萨伊法则之所以在一百多年期间为各种流派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深信不疑,我认为,可能与如下情况有关:第一,迄至二十世纪3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世界广阔的国内和国外市场使得可获利的投资机会是无限的。因此,正如李嘉图所说,人们有了资本(储蓄)而不被用于投资谋利是无法想象的。就是说,储蓄必然全部用于投资,这个命题符合于人们简单的直觉。第二,请读者注意,萨伊法则是建立在以下前提之上:一是完全竞争,即产品价格和货币工资可以适应市场供求状况而上下涨跌;二是,总需求必将等于总供给讲的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的必然趋势。而迄至二十世纪30年代以前,平均大约十年左右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每次危机和萧条阶段持续时期不长,生产过剩和失业并不十分严重。因此,经济学家可以用市场机制的摩擦与阻碍来解释危机和失业。就是说,排除掉市场机制短期供求失衡以外,萨伊法则作为长期趋势的理论命题,应是有效的。   
    我们知道,在西方经济学的危机理论中,除了马尔萨斯和西斯蒙第的消费不足危机论以外,从十九世纪末迄至二十世纪30年代各种各样的资产阶级经济周期理论,除了用心理的或货币的因素来解释经济危机以外,各种投资过多的危机理论,实际上暗含地假定总产量为给定条件下,用比例失调,即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配合比例与人们的收入用于消费与储蓄的比例不一致来解释,因此投资过多即生产资料生产过剩的危机理论,亦可称作储蓄不足或消费过多的危机理论。就是说,生产资料            116   
    。   
    01。现代西方经济学   
    之所以供给过多——→是因为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不足——→是因为储蓄不足——→是因为消费过多。   
    二、萨伊法则与利息率理论:资本市场的均衡   
    萨伊法则,即已有的储蓄一定会全部用于投资牟利,之所以在一百多年期间成为几乎所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深信不疑的教义或译教条(dogma)   
    ,除了如上所述,它大体上符合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并且与当时的经济周期理论在逻辑推理方面并不矛盾以外,还因为它是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利息率理论逻辑地一致的。   
    如上所述,萨伊最先提出的“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   
    这个命题,在经济分析中可以等价于如下命题:“储蓄必然全部转化为投资”。   
    后者则是迄至凯恩斯以前资产阶级经济学普遍接受的下述利息理论的必然推论。自亚当。斯密以来,利息率大小如何决定的问题,在资产阶级各个流派的经济学家中间基本上有共同的看法,即借贷资本的利息率是由资本的供给(储蓄)与资本的需求(投资)共同决定的。这个理论在马歇尔于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在综合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作了完整的表述。图19。   
    1纵轴代表利率,横轴代表储蓄与投资。   
    SS代表资本的供给曲线,它表示与任一利率相应的储蓄者愿意提供的资本。两者同方向变化,利率越高,储蓄人愿意提供的资本越多。   
    Ⅱ代表资本的需求曲线,它表示与每一利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